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理解常见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1)常见文言实词 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2)古今异义 能力层级:B级(识义和用法 (3)一词多义 记、理解、综合分析 (4)通假字 鉴赏评价) (5)词类活用 (6)偏义复词 【粤考趋势】 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在2008年的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70个;其 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65次,双音节出现3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 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 湖北卷的“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 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2005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2006年福建卷在考査实词 时考到了“责一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一赈”“罢一疲”:2006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 时考到了“属一嘱”;2004年湖北卷第11题C、D项考到“趣一促”“闲一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120个实词以内。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兵病察朝曾 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 斗』忒团 (一)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示例 范围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一表皮) 词义扩大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扩大 兵(古:士兵:今:军队一战争) 义项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2010 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 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解读】 考纲内容 考纲阐释 考点分布 理解常见文言实 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B 级(识 记、理解、综合分析、 鉴赏评价)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 高考常考查的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 义和用法。 (1)常见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词类活用 (6)偏义复词 (7)兼词 【粤考趋势】 实词的考查绝大多数是常见常用的词语。在 2008 年的套高考试卷中,共涉及 70 个;其 中“责”“拜”“徒”“诣”“致”均出现多次出现,单音节出现 65 次,双音节出现 3 次。 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用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应引 起高度重视。 古今异义的考查,主要出现三种形式:①在考查实词中综合考查,如:广东卷的“悦服”、 湖北卷的 “羁旅”;②单独命题考试,如上海卷的“宾客”“观览”“衣冠”“东西”; ③偶尔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如 2005 年全国卷Ⅱ的“妻子”。 对于通假的考查也在对实词理解、翻译句子中得到体现,如 2006 年福建卷在考查实词 时考到了“责-债”,在翻译中考到了“振-赈”“罢-疲”; 2006 年浙江卷在考查实词 时考到了“属-嘱”;2004 年湖北卷第 11 题 C、D 项考到“趣-促”“闲-娴”。 广东高考历年所考词语均在 120 个实词以内。以单音节词为主。 【考点透析】 应掌握的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一)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如: 变 化 情 况 示 例 词义 扩大 范围 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 义项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增多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范围臭(古:气味:今:坏气味)金(古:金属:今:金子) 词义|缩小丈人(古:老人;今 缩小义项让(古:责备,谦让 谦让) 减少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词义 涕(古:眼泪:今:鼻涕)偷(古:苟且:今:偷窃 转移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感情色彩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变化 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 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 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之到…去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吃饱的样子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即使如此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何,疑问代词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 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 “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 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意义 例句 本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义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引佩刀剌马杀之。(《宋史·太祖纪》) 引|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义[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增多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 缩小 范围 缩小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义项 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词 义 转 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感情色彩 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 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 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志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之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恶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 1999 年高考第 11 题 D 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 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 “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 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意义 例句 本 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引 申 义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古字通假 1.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 通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同“早”)(《鸿门宴》) 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 假来代替,这个借用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 字字叫通假字。 门宴》)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个汉字(古字)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 古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壁下。(“莫”同“暮”)(《石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 今别,另造一个新字(今钟山记》) 莫”同“暮 字字)来表示其中的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个或几个意义 (“受”同“授”)(《师说》) 异音同义同,形不同。首系颈,委命下吏。(“傀”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 同“俯”)(《过秦论》) 释 2.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 字”)在字义上一般没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偿”,理解为“责任”是 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 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字义 分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赢粮而景从。(《过秦论》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 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 情景”“景色”均说不通 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 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 虑“A”通“B” 字。“景”通“影”,作状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例中的“知”与“智”、“颁 字音字或音近字。 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 分析 路矣。(《寡人之于国也》)近字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①“被”与“披”,共同的 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声符是“皮”。②“具”通 字形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敢倍德也。(《鸿门宴》)“俱”,通假字“具”是本 分析符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字“俱”的声符。③“材” 说》) 通“才”,本字“才”是通 假字“材”的声符 (四)词类活用
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古字通假 1. 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 通 假 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 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来代替,这个借用的 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 同“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门宴》) (“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 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 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 生 之 有 时 而 用 之 亡 度 (“亡”同“无”) 古 今 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 有几个意义,后为区 别,另造一个新字(今 字)来表示其中的一 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壁下。(“莫”同“暮”)(《石 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 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 “莫”同“暮”。 异 体 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 同“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 假字方式注 释。 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 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 字”)在字义上一般没 有关系。如果用 A 来解 释,A 字的字意与句子 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 本字 B 来解释,句子通 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 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 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 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 “偿”,理解为“责任”是 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 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 “情景”“景色”均说不通, 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 字。“景”通“影”,作状 语。 字音 分析 A 与 B 原则上都是同音 字或音近字。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 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 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 近字。 字形 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 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 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 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 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 敢倍德也。(《鸿门宴》)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 说》) ①“被”与“披”,共同的 声符是“皮”。②“具”通 “俱”,通假字“具”是本 字“俱”的声符。③“材” 通“才”,本字“才”是通 假字“材”的声符。 (四)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 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①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 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 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 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又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 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六)兼词 1、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②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诸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 盍/向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彼”。“在其中”“从这里”“在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焉L这件事上”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焉有仁人 里”“从哪里” 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旃 司,“焉”是语气词。 ②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①居心叵测(成语 ②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耳/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 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①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 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在后文“专题 9”有专题论述, 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 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 又如 2003 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 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六)兼词 诸 1、 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 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①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 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之” 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 气词。 ①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② 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左传》) 盍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 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焉 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 彼”。“在其中”“从这里”“在 这件事上”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 里”“从哪里” 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 焉有仁人 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旃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 词,“焉”是语气词。 ①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 ②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左传》) 叵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 可” ① 居心叵测(成语) ② 马岱曰:“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耳 “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①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②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9年广东高考题 2、(2008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 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 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 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 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 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 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堿,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岀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 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 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 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 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虛,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 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应为“赈济”:B应为“抓获、扣留 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此题几个词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 答案 参考译文: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 访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 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 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与他结为好友,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周访被察举为孝 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这些官职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 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 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 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 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攻打官 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来抗拒他,,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乘小战舰前往湘城, 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岀军海昋。周访徒步登上柴燊,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
1、2009 年广东高考题 2、(2008 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 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 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 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 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 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 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 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 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 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 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 应为“赈济”;B 应为“抓获、扣留、 收监”;D 应为“高兴地降服”。此题几个词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 答案: C。 参考译文: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 访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 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 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与他结为好友,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周访被察举为孝 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这些官职。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 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 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 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 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攻打官 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来抗拒他,,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乘小战舰前往湘城, 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海昏。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