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他凄厉的哀鸣。这叫声 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 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査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B。筛选对象是“夕照中的许多事物”,整 合顺序是“空间位置”,据此,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第三段总写夕阳透入书房全过程的句子: “首先是窗台上…跟着是书桌上……然后……大书架上。”但是,如果局限在第三段又不 能得满分,考生要看到下文中也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这样就可以按照题干的要求“分 类列出”了。 参考答案: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 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动词表现力的鉴赏,能力层级D。考生首先要写出该词语的字面上的 意思,然后联系具体语境、作者情感乃至文章主题,准确体会其丰富含意。例如“投射”的 字面意思就是“投向,照射”,再结合第三段的语境来看,第三段虽然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 事物,但是,重点描写对象无疑是书架上的书,为什么把书作为描写重点?联系主题,答案 了然。第三段全段都运用了拟人,以此也可以进一步赏析“投射”。 参考答案: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缓慢地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 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虽然能力层级D,但是此题没有难度 根据“答案在文中”的原则,可以轻松的在下文中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参考答案:“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岀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 世之言。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 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并要求考生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 作出评价,能力层级D。先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凄厉的哀鸣”,再联系上 文“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 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最后结合文章主题,就能准确 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 奈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 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査对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1)注意“神奇”的谓语是“享
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他凄厉的哀鸣。这叫声 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 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B。筛选对象是“夕照中的许多事物”,整 合顺序是“空间位置”,据此,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第三段总写夕阳透入书房全过程的句子: “首先是窗台上……跟着是书桌上……然后……大书架上。”但是,如果局限在第三段又不 能得满分,考生要看到下文中也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这样就可以按照题干的要求“分 类列出”了。 参考答案:窗台上:衰败的藤草 ;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 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动词表现力的鉴赏,能力层级D。考生首先要写出该词语的字面上的 意思,然后联系具体语境、作者情感乃至文章主题,准确体会其丰富含意。例如“投射”的 字面意思就是“投向,照射”,再结合第三段的语境来看,第三段虽然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 事物,但是,重点描写对象无疑是书架上的书,为什么把书作为描写重点?联系主题,答案 了然。第三段全段都运用了拟人,以此也可以进一步赏析“投射”。 参考答案: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缓慢地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⑴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 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虽然能力层级D,但是此题没有难度。 根据“答案在文中”的原则,可以轻松的在下文中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参考答案:“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 世之言。 ⑵“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 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并要求考生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 作出评价,能力层级D。先找出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凄厉的哀鸣”,再联系上 文“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 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最后结合文章主题,就能准确 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 奈。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 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C。(1)注意“神奇”的谓语是“享
受”,可以把问题简化为作者“享受”的“神奇”是哪些方面?(2)“方面”,不能答具 体的《傅雷文集》、泥公鸡等物。(3)问“表现在哪些方面”而分值只有2分,又要“从 全文看”,这就需要考生有很高的概括能力。从全文看,作者享受的是夕阳下现实世界的神 奇,更是由此引发的精神世界。 参考答案:“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 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2007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成1~3题 泥泞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 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 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 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 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 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 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 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 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 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 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 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 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 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 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 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 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 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 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 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 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 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 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 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 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 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 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受”,可以把问题简化为作者“享受”的“神奇”是哪些方面?(2)“方面”,不能答具 体的《傅雷文集》、泥公鸡等物。(3)问“表现在哪些方面”而 分值只有2分,又要“从 全文看”,这就需要考生有很高的概括能力。从全文看,作者享受的是夕阳下现实世界的神 奇,更是由此引发的精神世界。 参考答案:“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 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2007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成 1~3 题。 泥 泞 迟子建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 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 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 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 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 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 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 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 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 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 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 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 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 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 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 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 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 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 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 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 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 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 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 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 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 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 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 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剖析:本题考査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概括能力是 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注意平时的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做题时,要认真阅读语 段,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段的中心意思,从而分清主次,决定取舍。概括句子一般包含四个方 面:时间、对象、中心事件、意义(或影响)。答案撰写要做到连贯、简洁 参考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 通、纯美。(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方法点拨:首先,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出句子间的连接性词语。其次,抓住语言标 志和文章体裁进行分析篇章结构。第三,理解文中前后照应、衬托等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 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注意揣摩语言的修辞,理解其表达作用:二是注意 揣摩语言的组合关系理解文章表现的内容,三是要揣摩语言的情味看出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对于修辞含义的理解,要根据修辞的主体及修辞句子涉及的相关内容,筛选相关信息,概括 作答。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 使人自然回忆起了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自然使人想起了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本 小题5分) 方法点拨: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纵观全篇, 从整体上去分析、理解,注重上下文的联系,依文释词,依文解句 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 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剖析:本题考査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 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 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吃透“形”:其次是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 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 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第三,据形悟神,即根据 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 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 灵的歌声”。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一一以小见大:文章写的 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 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这样才能透过文章所写 的事件、景物、人物深切悟出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 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 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方法点拨:做这类题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挖掘隐含信息,然后综观全文,整体感知作 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思路,再根据文脉合理推断,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 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概括能力是 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注意平时的训练,提高训练的有效性。做题时,要认真阅读语 段,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段的中心意思,从而分清主次,决定取舍。概括句子一般包含四个方 面:时间、对象、中心事件、意义(或影响)。答案撰写要做到连贯、简洁。 参考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衬托泥泞的普 通、纯美。(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方法点拨:首先,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找出句子间的连接性词语。其次,抓住语言标 志和文章体裁进行分析篇章结构。第三,理解文中前后照应、衬托等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 对作品语言的品味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注意揣摩语言的修辞,理解其表达作用;二是注意 揣摩语言的组合关系理解文章表现的内容,三是要揣摩语言的情味看出作者的用意和态度。 对于修辞含义的理解,要根据修辞的主体及修辞句子涉及的相关内容,筛选相关信息,概括 作答。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 使人自然回忆起了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自然使人想起了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本 小题 5 分) 方法点拨: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涵,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纵观全篇, 从整体上去分析、理解,注重上下文的联系,依文释词,依文解句。 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 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剖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 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 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吃透“形”;其次是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 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 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第三,据形悟神,即根据 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 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 灵的歌声”。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 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 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这样才能透过文章所写 的事件、景物、人物深切悟出文章的主旨。 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 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 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方法点拨:做这类题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挖掘隐含信息,然后综观全文,整体感知作 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思路,再根据文脉合理推断,组织语言,写出答案
【粤考趋势】 近年广东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更多的是选择了散文来考查学生,这不是偶然的, 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散文更适合用来考查学生。纵观全国,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己形 成,2006年高考全国17套试卷中的文学作品体裁为清一色的散文,2007年全国共18套高 考试卷,其中17套考的是散文。因此,考生应该把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的重点。 2008年,我省自行命题以来第一次考小说,选文为国外作家的,全文具有象征意味,主旨 较难把握,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趋向 散文阅读的命题走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选文除极少数外国散文外,多数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 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 性的散文作品。 第二,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 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第三,从命题的角度看,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査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 式基本稳定:“变”是指将选择题改为了表述题,分值也由2004年的22分减少至近两年的 15分。 第四,近年高考中设题的主要形式有:(1)联系全文,作者说的“某某”指哪些具体的内 容?请分条概述。(2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3)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的“某某”的完整含义。(4请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 文,说明作者对“某某”的态度是什么。(5)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6)通览全文, 简要分析作者对“某某”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应考方法盘点 高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 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 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 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树立主题意识 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 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一一主题 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 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 则 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 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 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 2006年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
【粤考趋势】 近年广东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更多的是选择了散文来考查学生,这不是偶然的, 散文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散文更适合用来考查学生。纵观全国,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形 成,2006 年高考全国 17 套试卷中的文学作品体裁为清一色的散文,2007 年全国共 18 套高 考试卷,其中 17 套考的是散文。因此,考生应该把散文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的重点。 2008 年,我省自行命题以来第一次考小说,选文为国外作家的,全文具有象征意味,主旨 较难把握,这对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趋向。 散文阅读的命题走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选文除极少数外国散文外,多数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 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 性的散文作品。 第二,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 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第三,从命题的角度看,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 式基本稳定;“变”是指将选择题改为了表述题,分值也由 2004 年的 22 分减少至近两年的 15 分。 第四,近年高考中设题的主要形式有:⑴联系全文,作者说的“某某”指哪些具体的内 容?请分条概述。⑵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的“某某”的完整含义。⑷请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结合全 文,说明作者对“某某”的态度是什么。⑸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⑹ 通览全文, 简要分析作者对“某某”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应考方法盘点 高考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每年高考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从复习的角度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 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 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 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 阅读技巧——提高散文阅读题答题准确率的前提 1. 树立主题意识 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 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主题 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 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 则。 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 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 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 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 2006年江苏卷所选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诗意画面的描绘中体现着作家对文明、文
化的深沉思考。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第二段,描写白 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 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 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 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 而擘“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 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平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整体 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看试卷上的考题一一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一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 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 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 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 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 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 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 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 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 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 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 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3.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 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 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 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 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 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例如2006年广东卷(选文为冯 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第17题第(1)小题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 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要答好此 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傅雷 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解答依据就在下文——“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 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 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一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 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而之所以写苏格拉底小雕像“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答题时 应兼顾上下文:上文写“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 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
化的深沉思考。文章共四段:第一段承题目而来,具体描写烟雨中的老牛。第二段,描写白 鹭飞来,有“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并把牛背当成了“宽敞的步行街”。第三段,揣想 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面对这幅图的感受。第四段,是全文最值得品味的部分。在这里, 作者先说“我在想着那个农人。……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再写“21世纪,风雨中 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进 而写“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 最后以“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比喻眼前这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 田野”,真切地表达了包括“我”在内的“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对它“永远的牵挂”。 综观全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出一种醇厚而迷茫的情感,在平易中具有动人的力量。整体 把握了全文的内容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再看试卷上的考题——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结合全文,简要 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答案就非常明确了。 解答散文阅读题,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去读,甚至是“带着 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 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 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 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 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 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 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 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 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3. 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 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 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 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 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 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例如 2006 年广东卷(选文为冯 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第 17 题第(1)小题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 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要答好此 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傅雷 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解答依据就在下文——“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 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 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 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而之所以写苏格拉底小雕像“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答题时 应兼顾上下文:上文写“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 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