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12月高三七校联考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I、Ⅱ卷两部分,共13页,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第I卷为必考题(134分),第Ⅱ卷选考题(16分)。请按 照高考答题规范,用黑色水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姓名、班级、学 号等一律写在密封线以内,否则无效。 I卷必考题(134分) 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4题。 窗含与门泊刘心武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工部的这两句诗,把中国传统建筑对窗门 美学追求,给了一个非常中肯的概括。的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户绝不仅仅是为了透 光和透气,一个好的窗户,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也就是说,室主在室中面朝窗户时,他 的首要感受,应当是觉得看见了一幅优渼美的图画。"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这是写意画:"榆柳萧疏楼阁闲,明月直见嵩山雪”,这是工笔画。因为把窗景当成画,所以 画框便有非常丰富的变化,这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体现得尤其鲜明。中国古典园林的墙廊 上往往开发出一个接一个形状不同的廊窗或仙桃葫芦,或石榴蝙蝠,或扇形瓶形,或连环 方胜。·画框本身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重要的是让廊中漫游者移步换景,也便是犹如在 一个画廊里赏画。再进一步探究,我们便发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窗不仅是画”,也是诗 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又是音乐:深秋帘幕τ家雨,落日楼台笛风";及 至"天籁"的笛孔:今夜偏知舂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在我们当前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建筑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般的工业
1 深圳市 2006-2007 学年第一学期 12 月高三七校联考语文试题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共 13 页,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第Ⅰ卷为必考题(134 分),第Ⅱ卷选考题(16 分)。请按 照高考答题规范,用黑色水笔或签字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姓名、班级、学 号等一律写在密封线以内,否则无效。 Ⅰ卷 必考题(134 分) 一、现代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 1—4 题。 窗含与门泊 刘心武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工部的这两句诗,把中国传统建筑对窗门的 美学追求,给了一个非常中肯的概括。的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户绝不仅仅是为了透 光和透气,一个好的窗户,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也就是说,室主在室中面朝窗户时,他 的首要感受,应当是觉得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这是写意画:"榆柳萧疏楼阁闲,明月直见嵩山雪",这是工笔画。因为把窗景当成画,所以 "画框"便有非常丰富的变化,这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体现得尤其鲜明。中国古典园林的墙廊 上,往往开发出一个接一个形状不同的廊窗,或仙桃葫芦,或石榴蝙蝠,或扇形瓶形,或连环 方胜。"画框"本身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重要的是让廊中漫游者移步换景,也便是犹如在 一个画廊里赏画。再进一步探究,我们便发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窗不仅是"画",也是诗:" 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又是音乐:"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及 至"天籁"的笛孔:"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在我们当前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建筑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般的工业
民用建筑不好苛求,但对某些本身应构成一道风景的建筑,我们便不能不对其美学上的追 求有所评议。在吸收中国古典建筑的优秀传统,发扬其对"使窗如画"的追求上作得成功的 例子,在北京我觉得起码有两处,一处是由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凡去过 那饭店的人都不难感受到,那里几乎每一间客房都至少有一扇窗户,与香山一隅的景色构 成着一幅生动的图画;这当然并非偶然,而是贝聿铭一进入设计构思时,便非常注重的一 项美学追求。另一处是长安街上的贵宾楼饭店,这家五星级饭店的外表似无甚特色,但其 内部的公共共亨空间多有新颖创意,其二楼咖啡厅有意将向南的一面完全装成落地大玻璃 窗,使明清以来便存在的一堵皇城的红墙,恰好落入顾客视野,我以为这是将中国古典建 筑那"以窗为画"的美学原则的活用,而又融入了西洋美术的某种抽象的装饰趣味,其设计 上因地制宜的巧思,似更在香山饭店诸窗之上。 中国古典建筑对门的美学追求,往往将气派置于首位,但也不是单指门体本身的形态 质地,也是与周遭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放在一起来考虑的。本文开首所引的老杜名句, 便体现出这一意蕴。开门见山在中国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具有褒义的成语。所谓"一水护田 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农业中国最佳的建筑环境,倘能'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那就更可居而自傲了。但工业化浪潮使得绝大多数现代城市的建筑物大门失却了"泊船"、 见山"的可能性,它倒很可能是"门泊洋洋百辆车"或"两街排闼送灰来",这可怎么办呢?近 代的西洋建筑,凡讲究一点的,往往采取抬高大门础基,以回旋坡道与前伸的风雨廊,来 缓解城市空间日见局促所带来的焦虑感,并与或许并不太宽阔的前庭,形成-种既有所区 分又颇为亲和的关系。目前中国大型建筑在门的处理上也多往此种西式风格上靠拢。不过 其实中国古典建筑处理门的美学追求仍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比如广州的花园酒
2 民用建筑不好苛求,但对某些本身应构成一道风景的建筑,我们便不能不对其美学上的追 求有所评议。在吸收中国古典建筑的优秀传统,发扬其对"使窗如画"的追求上作得成功的 例子,在北京我觉得起码有两处,一处是由美国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凡去过 那饭店的人都不难感受到,那里几乎每一间客房都至少有一扇窗户,与香山一隅的景色构 成着一幅生动的图画;这当然并非偶然,而是贝聿铭一进入设计构思时,便非常注重的一 项美学追求。另一处是长安街上的贵宾楼饭店,这家五星级饭店的外表似无甚特色,但其 内部的公共共享空间多有新颖创意,其二楼咖啡厅有意将向南的一面完全装成落地大玻璃 窗,使明清以来便存在的一堵皇城的红墙,恰好落入顾客视野,我以为这是将中国古典建 筑那"以窗为画"的美学原则的活用,而又融入了西洋美术的某种抽象的装饰趣味,其设计 上因地制宜的巧思, 似更在香山饭店诸窗之上。 中国古典建筑对门的美学追求,往往将气派置于首位,但也不是单指门体本身的形态 质地,也是与周遭的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放在一起来考虑的。本文开首所引的老杜名句, 便体现出这一意蕴。"开门见山"在中国是一句家喻户晓的具有褒义的成语。所谓"一水护田 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农业中国最佳的建筑环境,倘能"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那就更可居而自傲了。但工业化浪潮使得绝大多数现代城市的建筑物大门失却了"泊船"、" 见山"的可能性,它倒很可能是"门泊洋洋百辆车"或"两街排闼送灰来",这可怎么办呢?近 代的西洋建筑,凡讲究一点的,往往采取抬高大门础基,以回旋坡道与前伸的风雨廊,来 缓解城市空间日见局促所带来的焦虑感,并与或许并不太宽阔的前庭,形成一种既有所区 分又颇为亲和的关系。目前中国大型建筑在门的处理上也多往此种西式风格上靠拢。不过, 其实中国古典建筑处理门的美学追求仍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比如广州的花园酒
店,初建时基本上是"全盘西化"的,营业初期据说效益不如所期,于是有看"风水"的高手 建议其在虎口"状拱门的几十米外筑一弧状花台,以"拦住虎吐”;后果然筑起了弧形花台, 上面密置大盆棕榈,据说效益从此便大为好转。我不懂"风水",不敢率议。但依我想来 这样补救酒店的”门景”,遮蔽了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市,其实很符合"开门见绿"的中国古典 建筑的美学追求,也许因此也就增进了出入其中的顾客的好感,成为其效益提高的原因。 愿我们的城市新建筑,能在一进入设计时,便能在门窗的把握上,不仅重视 其 也重视其 。我们中国古典建筑在这方面的丰厚遗产,实在是大 可借鉴活用啊! (选自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1.文章开头引用杜甫诗句的作用是 (2分) 2.第二自然段以香山饭店诸窗和贵宾楼饭店咖啡厅落地大玻窗设计构思为例,是为了说 作者认为后者胜过前者,是因 为 (4分) 3.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2分) 不仅重视其 也重视其 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歌,既体现出对门窗的美学追求,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本文运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分说的两部分又各自由古而今,结构井然有序。 C.中国古典园林廊窗的形状丰富多彩,与景色相配,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D.文中对目前中国大型建筑在门的处理上多学西式风格的做法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E.广州的花园酒店在初建时效益不佳,主要是大门外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市的影响。 F.搞建筑还是应该考虑一下“风水”问题,广州花园酒店前后的变化说明了这一点 5.深圳有些西洋式建筑的门口,立了两只石狮子。有人说这是中西结合,有人说这不伦不 类,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夜渡两关记[明]程敏政
3 店,初建时基本上是"全盘西化"的,营业初期据说效益不如所期,于是有看"风水"的高手 建议其在"虎口"状拱门的几十米外筑一弧状花台,以"拦住虎吐";后果然筑起了弧形花台, 上面密置大盆棕榈,据说效益从此便大为好转。我不懂"风水",不敢率议。但依我想来, 这样补救酒店的"门景",遮蔽了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市,其实很符合"开门见绿"的中国古典 建筑的美学追求,也许因此也就增进了出入其中的顾客的好感,成为其效益提高的原因。 愿我们的城市新建筑,能在一进入设计时,便能在门窗的把握上,不仅重视 其 ,也重视其 。我们中国古典建筑在这方面的丰厚遗产,实在是大 可借鉴活用啊! (选自刘心武《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 1.文章开头引用杜甫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 第二自然段以香山饭店诸窗和贵宾楼饭店咖啡厅落地大玻窗设计构思为例,是为了说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后者胜过前者,是因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3.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2 分) 不仅重视其________,也重视其________。 4.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歌,既体现出对门窗的美学追求,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本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分说的两部分又各自由古而今,结构井然有序。 C.中国古典园林廊窗的形状丰富多彩,与景色相配,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D.文中对目前中国大型建筑在门的处理上多学西式风格的做法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E.广州的花园酒店在初建时效益不佳,主要是大门外车水马龙的喧嚣街市的影响。 F.搞建筑还是应该考虑一下“风水”问题,广州花园酒店前后的变化说明了这一点。 5.深圳有些西洋式建筑的门口,立了两只石狮子。有人说这是中西结合,有人说这不伦不 类,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6—9 题。 夜渡两关记 [明]程敏政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 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 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征束燎①以行。山口两峰夹峙 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②,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 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 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 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 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 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 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 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汘。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日:“古昭关也。去香 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 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 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 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 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 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4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行。 但问驿吏,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 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征束燎①以行。山口两峰夹峙, 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②,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适有 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 不已,铜征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 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检点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 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十七日午,过全椒,趋和州。自幸脱险即夷,无复置虑。行四十里,渡后河。见面山 隐隐,问从者,云:“当陟此,乃至和州香林院。”已而,日冉冉过峰后,马入山嘴,峦 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数村,俨若武陵、仇池,方以为喜。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 塞道,杳不知其所穷,始大骇汗。过野庙,遇老叟,问此为何山,曰:“古昭关也。去香 林院尚三十余里,宜急行。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驱虎也。”时铜钲、束燎皆不及备。 傍山涉涧,怪石如林,马为之避易;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呼声甚微,虽强 之大噪,不能也。良久乃起,复循岭以行,谛视崖堑,深不可测,涧水潺潺,与风疾徐。 仰见星斗满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员昔尝厄于此关,岂恶地固应尔耶?尽二鼓,抵香 林。灯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离亲之久,诸所弗计,冒险夜行,度二关,犯虎穴,虽濒危而幸免焉,其亦 可谓不审也已!谨志之,以为后戒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注]j①铜钲:铜锣。束燎:火把。②岖崟(yin):山石险峻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为之避易 避易:退却 B.自分恐不可免 分:分析 C.心识之 识:记住 D.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绐:欺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悉下马累肩而上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良久乃起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虽强之大噪,不能也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D.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告假归家,因急于见亲人,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虽临近危险而能避免,但自省仍 不够谨慎,所以认真将这件事记下来作为警戒。 B.文章写夜过清流关时,始终无备而过,不想寒风暴起,人人自危,场面令人心悸。夜 过昭关时,一行人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有备而过,谁知此地更为险恶。过关之后,竟有 死里逃生之感,反衬出境地的险恶 C.作者描写景物以衬托险情,描写险情以突出人的感受。烘托气氛手法多样,途中并没 有出现虎,但虎患无处不在,读之使人战战兢兢,惶惶然如临其境 D.作者分别用所过两关有关的历史典故来衬托心情: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处,所以作 者有此历虽险而奇冠平生的庆幸:昭关是伍子胥受厄之地,所以作者先“自分恐不可免”, 后有“恍然自失,如更生者”的感受。 9.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3分) 译文 (2)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3分) 译文: (二)用“/”号给下列划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10.孟子日:“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 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刘禹锡
5 (选自《篁敦程先生文粹》) [注]①铜钲:铜锣。束燎:火把。②岖崟(yín):山石险峻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马为之避易.. 避易:退却 B.自分.恐不可免 分:分析 C.心识.之 识:记住 D.吏绐.言虽晚尚可及滁州也 绐:欺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悉下马累肩而.上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良久乃.起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虽.强之大噪,不能也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D.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 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告假归家,因急于见亲人,冒着危险连夜赶路,虽临近危险而能避免,但自省仍 不够谨慎,所以认真将这件事记下来作为警戒。 B.文章写夜过清流关时,始终无备而过,不想寒风暴起,人人自危,场面令人心悸。夜 过昭关时,一行人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有备而过,谁知此地更为险恶。过关之后,竟有 死里逃生之感,反衬出境地的险恶。 C.作者描写景物以衬托险情,描写险情以突出人的感受。烘托气氛手法多样,途中并没 有出现虎,但虎患无处不在,读之使人战战兢兢,惶惶然如临其境。 D.作者分别用所过两关有关的历史典故来衬托心情:清流关是赵匡胤获胜之处,所以作 者有此历虽险而奇冠平生的庆幸;昭关是伍子胥受厄之地,所以作者先“自分恐不可免”, 后有“恍然自失,如更生者”的感受。 9.把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3 分) 译文: (2)众以为伏虎,却顾反走,颠仆枕藉。(3 分) 译文: (二)用“/ ”号给下列划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1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 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刘禹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