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 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 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 和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 现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 这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 觉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 方法,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13.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C.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14.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问题”有何区别?作者 将两者进行比较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冯友兰的话有何作用?(6分) 15.本文所说的哲学的“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哲学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征?作者提出哲学 是“智慧之学”的依据是什么?(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一15题 楚辞专家姜亮夫 1902年,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辈兄弟四人一榜中了三个 人,这些长辈都是他继承传统文化最早的启蒙老师 1920年,他19岁,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出滇北,过宜宾,走进了中国儒学极盛 的蜀中,拜名儒为师。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清华国学硏究院。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 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使他觉得走进了一个无法以语言形容的高大而神圣的学术殿堂,师从 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读书更精勤了,学业更精进了。大师的风范,人品、学识的拓展 视野的极大开阔,为他一生为人道德、学术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国维先生的具体指 导下,他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 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 定位 1928年,他来到上海。他被大学者胡朴安先生发现,被推荐到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
是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 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 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 和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 现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 这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 觉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 方法,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13.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B.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C.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14.本文认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与“具体科学”中的“问题”有何区别?作者 将两者进行比较意在说明什么?作者引冯友兰的话有何作用?(6 分) 答: 15.本文所说的哲学的“浪漫主义”指的是什么?哲学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特征?作者提出哲学 是“智慧之学”的依据是什么?(6 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一 15 题。 楚辞专家姜亮夫 1902 年,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辈兄弟四人一榜中了三个举 人,这些长辈都是他继承传统文化最早的启蒙老师。 1920 年,他 19 岁,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出滇北,过宜宾,走进了中国儒学极盛 的蜀中,拜名儒为师。1925 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 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使他觉得走进了一个无法以语言形容的高大而神圣的学术殿堂,师从 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读书更精勤了,学业更精进了。大师的风范,人品、学识的拓展, 视野的极大开阔,为他一生为人道德、学术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国维先生的具体指 导下,他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 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 定位。 1928 年,他来到上海。他被大学者胡朴安先生发现,被推荐到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
书。后又成了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这里,他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开始了一生 交往的友谊。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楚辞学的研究。这事缘于恩师王国维先生跳昆明湖自尽。 他内心极为伤痛,联想屈原忧国忧民终投汨罗江,决心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自己 的哀思。此书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重要成果,是近 代有影响的屈赋注本之一。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他以校注和书目两方面 的深入研究为依托,对楚辞各领域进行综合、阐发、概括,成果迭出 1954年,他来浙江师范学院任教,便开始大量购置图书。楚辞类的历代主要书籍,基 本集全。到60年代,他以三暇之余,已基本完成《楚辞通故》的资料汇集并开始撰写书稿, 一直到80年代出版。这是他在大量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他较成熟的学 术思想体系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地理、语言、 文学、文物、考古、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积十年之功而 告完成的。他凭着这种淡定的心态,以几乎简单而纯白的心去爱他的学业,这不是人人能做 到的事。 13.下列关于姜亮夫求学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姜亮夫19岁离家外出求学,是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也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B.奔赴北京深造,结识名师,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一下子使他走进了神圣的学术殿堂,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C.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的风范、人品和学识直接影响者他的学 术之路。 D.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方面的深 厚功底,也奠定了学术之路的基础 14.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姜亮夫的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6分) 15.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姜亮夫取得楚辞研究成就的原因。(6分) 七.作文 16.请以“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语文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17-19题。(10分) 17.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6处)。(6分)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 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 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节选自《梦溪笔谈》) 18.“野马”和“尘埃”典出《庄子》中的《 》(2分)
书。后又成了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这里,他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开始了一生 交往的友谊。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楚辞学的研究。这事缘于恩师王国维先生跳昆明湖自尽。 他内心极为伤痛,联想屈原忧国忧民终投汨罗江,决心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自己 的哀思。此书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重要成果,是近 代有影响的屈赋注本之一。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他以校注和书目两方面 的深入研究为依托,对楚辞各领域进行综合、阐发、概括,成果迭出。 1954 年,他来浙江师范学院任教,便开始大量购置图书。楚辞类的历代主要书籍,基 本集全。到 60 年代,他以三暇之余,已基本完成《楚辞通故》的资料汇集并开始撰写书稿, 一直到 80 年代出版。这是他在大量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他较成熟的学 术思想体系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地理、语言、 文学、文物、考古、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积十年之功而 告完成的。他凭着这种淡定的心态,以几乎简单而纯白的心去爱他的学业,这不是人人能做 到的事。 13.下列关于姜亮夫求学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姜亮夫 19 岁离家外出求学,是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也是带着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B.奔赴北京深造,结识名师,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一下子使他走进了神圣的学术殿堂,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C.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的风范、人品和学识直接影响者他的学 术之路。 D.研究生毕业论文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方面的深 厚功底,也奠定了学术之路的基础。 14.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姜亮夫的学术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6 分) 15.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姜亮夫取得楚辞研究成就的原因。(6 分) 七.作文 16.请以“太阳下山明天还会爬上来”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800 字。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 17--19 题。(10 分) 17.用斜线(/)给下面的划线的文言文语句断句(限 6 处)。(6 分)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 梁间之野马。”又韩偓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丕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 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如此物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 18.“野马”和“尘埃”典出《庄子》中的《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