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州师北太学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 年度报告 (2020年度) 杭州师范大学 2021年3月
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 年度报告 (2020 年度) 杭州师范大学 2021 年 3 月
目录 总体情况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二)学科建设情况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6699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二)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四)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和学风建设情况 (五)研究生奖助情况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o112 (一)人才培养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监督体系完善 (三)科学研究 (四)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六、改进措施及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学科建设工作方面 (二)研究生培养与导师队伍建设方面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 88901 (四)研究生招生质量方面 (五)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面 (六)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
目 录 一、总体情况.................................................................................................................................... 1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2 (二)学科建设情况...................................................................................................................... 3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3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3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4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4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5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 (三)“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6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 6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9 (一)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9 (二)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9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10 (四)学术训练、学术交流和学风建设情况............................................................................ 11 (五)研究生奖助情况................................................................................................................ 11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2 (一)人才培养............................................................................................................................ 12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监督体系完善................................................................................ 14 (三)科学研究............................................................................................................................ 15 (四)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16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7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7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17 六、改进措施及下一步思路举措 ................................................................................................... 18 (一)学科建设工作方面............................................................................................................ 18 (二)研究生培养与导师队伍建设方面.................................................................................... 19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 20 (四)研究生招生质量方面........................................................................................................ 21 (五)研究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面........................................................................................ 22 (六)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 23
、总体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93年,早期有基础数学、动物学、音乐学等学科专业 与中国科学院、原杭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我校自主培养研究生积累了宝贵 经验。1997年组织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正式批准 我校(当时校名为“杭州师范学院”,2007年改为“杭州师范大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 单位,同时批准基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学3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自1999 年开始独立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1年,中国哲学、汉语言文字学和动 物学三个学科专业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教育学原理、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美术学、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凝 聚态物理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13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 理论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 学、护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国家深化学位点授权改革,只以一级学科增列授权审核,我校共获得了法学、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 化学、生物学、公共管理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1年国家将艺术学升格为学 科门类,教育部重新发布了《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2011)》,并进行了对应学 科调整授权审核工作,我校获得了中国史、生态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年我校生物学和基 础医学2个一级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以单列指标方式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2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荐,学校“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 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立项建设,2013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 2014年开始招收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依托公共 管理学科,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我校自主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将人 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 年,经批准,我校新增晢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应用经济学5个 级学科硕士点。 在重视学术型硕士学位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型硕士学位建设。在教育部、国
1 一、总体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 1993 年,早期有基础数学、动物学、音乐学等学科专业 与中国科学院、原杭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我校自主培养研究生积累了宝贵 经验。1997 年组织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 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正式批准, 我校(当时校名为“杭州师范学院”,2007 年改为“杭州师范大学”)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 单位,同时批准基础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学 3 个学科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自 1999 年开始独立面向全国招收和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1 年,中国哲学、汉语言文字学和动 物学三个学科专业被批准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 年,教育学原理、体育教育训练学、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学、美术学、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凝 聚态物理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13 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 年,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设计艺术学、专门史、 理论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植物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 学、护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 年,国家深化学位点授权改革,只以一级学科增列授权审核,我校共获得了法学、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数学、 化学、生物学、公共管理等 13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1 年国家将艺术学升格为学 科门类,教育部重新发布了《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2011)》,并进行了对应学 科调整授权审核工作,我校获得了中国史、生态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 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 8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2 年我校生物学和基 础医学 2 个一级学科经教育部批准以单列指标方式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2012 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推荐,学校“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 士人才培养项目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立项建设,2013 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 2014 年开始招收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博士研究生,依托公共 管理学科,授予管理学博士学位。2016 年,我校自主开展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将人 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的二级学科硕士点动态调整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 年,经批准,我校新增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应用经济学 5 个一 级学科硕士点。 在重视学术型硕士学位建设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型硕士学位建设。在教育部、国
务院学位办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2003年被批准 为第三批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2004年正式招生,到2020年共招17 届教育硕士生。2009年,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艺术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艺术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2014年新获批临床医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和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等3个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2016年,学校将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调整为工程硕士(化学 工程领域)。2017年,经批准,我校新增金融、国际商务、法律、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 翻译、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10个专业类别。2018年工程硕士划分8个类别, 我校对应调整学位授权点,获得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 类别。 我校研究生教育重视对外合作办学。2001年6月,我校和堪培拉大学开始合作培养教 育领导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对外合作办学的序幕。从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正式批准至2012年底项目结束,共招收了八期学员,累计毕业生410余名。两校通 过紧密合作,构建了中外教育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取 得了中外合作双方共赢的成果,也为我校有效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 年双方再次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于2015年开始招生。 至今,我校已发展成为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等几类主干学科,教师教育与艺 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一定优势、自然科学学科快速崛起、各类新兴学科较 快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2017年入选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 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和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领导与管理学硕士项 目。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有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A类)7个、 省一流学科(B类)6个,杭州市一流学科6个。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020年底,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37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3728 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3236人,非全日制硕士生492人。另有联合培养博士生16人,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至2020年,我校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即“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分别为生物学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4个,为哲学、应用经 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2 务院学位办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于 2003 年被批准 为第三批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单位,2004 年正式招生,到 2020 年共招 17 届教育硕士生。2009 年,在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艺术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获得艺术硕士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于 2010 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2014 年新获批临床医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和工程硕士(软件工程领域)等 3 个专 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2016 年,学校将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调整为工程硕士(化学 工程领域)。2017 年,经批准,我校新增金融、国际商务、法律、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 翻译、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 10 个专业类别。2018 年工程硕士划分 8 个类别, 我校对应调整学位授权点,获得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 类别。 我校研究生教育重视对外合作办学。2001 年 6 月,我校和堪培拉大学开始合作培养教 育领导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启了我校对外合作办学的序幕。从 200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正式批准至 2012 年底项目结束,共招收了八期学员,累计毕业生 410 余名。两校通 过紧密合作,构建了中外教育互动交流的平台,形成了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取 得了中外合作双方共赢的成果,也为我校有效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 年双方再次成功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教育领导与管理硕士学位项目,于 2015 年开始招生。 至今,我校已发展成为拥有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医学等几类主干学科,教师教育与艺 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有一定优势、自然科学学科快速崛起、各类新兴学科较 快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2017 年入选第二批省重点建设高校。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 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1 个,联合培养博士点 2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24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7 个和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培养教育领导与管理学硕士项 目。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 个,有省优势特色学科 1 个,省一流学科(A 类)7 个、 省一流学科(B 类)6 个,杭州市一流学科 6 个。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 2020 年底,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研究生 3780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52 人,硕士研究生 3728 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 3236 人,非全日制硕士生 492 人。另有联合培养博士生 16 人, (一)学位点授权基本情况 至2020年,我校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即“治未病与健康管理”; 联合培养博士点 2 个,分别为生物学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24 个,为哲学、应用经 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 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二级学 科硕士点1个,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为金融、国际商务、法 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临 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艺术 (二)学科建设情况 截至2020年,我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浙江省 优势特色学科1个—一教育学,浙江省一流学科13个,其中A类7个,分别是公共管理、 化学、生物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与中国语言文学:B类6个,分别是心理 学、护理学、教育学、中国史、法学与生态学。有杭州市一流学科6个,分别是药学、物理 学、临床医学、戏剧与影视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校化学、临床医学、植物 学与动物学、神经与行为科学和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0年软科学科排行 榜上,入围前50%学科共计19个,其中前10%有2个:艺术学理论和外国语言文学;前20% 有2个: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前30%有4个:应用经济学、教育学、生物学、公共管理 前40%有6个:中国史、数学、化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美术学;前50%有5个: 法学、物理学、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设计学。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0年,我校实现了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双突破。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62人,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7936人,增长率连续5年在30%以上,生源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本年 我校共招收各类研究生1672人,同比去年增长419%。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 研究生1656人。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创历史新高,供求结构性矛盾更加凸 显。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 髙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如推迟学生返学、封闭式校园管理、暂停线下校园招聘、暂缓出国 境申请等。以上情况给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压力,在全校师生共 同努力下,2020年研究生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我校2020届毕业研究生中需就业派遣的毕业生978人(其中博士4人,非全日制硕士 11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就业率为94.89%,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7.68%
3 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 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二级学 科硕士点 1 个,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17 个,为金融、国际商务、法 律、社会工作、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临 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艺术。 (二)学科建设情况 截至 2020 年,我校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1 个——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浙江省 优势特色学科 1 个——教育学,浙江省一流学科 13 个,其中 A 类 7 个,分别是公共管理、 化学、生物学、数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与中国语言文学;B 类 6 个,分别是心理 学、护理学、教育学、中国史、法学与生态学。有杭州市一流学科 6 个,分别是药学、物理 学、临床医学、戏剧与影视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我校化学、临床医学、植物 学与动物学、神经与行为科学和工程学 5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2020 年软科学科排行 榜上,入围前 50%学科共计 19 个,其中前 10% 有 2 个:艺术学理论和外国语言文学;前 20% 有 2 个: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前 30%有 4 个:应用经济学、教育学、生物学、公共管理; 前 40%有 6 个:中国史、数学、化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美术学;前 50%有 5 个: 法学、物理学、网络空间安全、护理学、设计学。 (三)研究生招生情况 2020 年,我校实现了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双突破。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 62 人, 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 7936 人,增长率连续 5 年在 30%以上,生源质量持续稳步提升。本年, 我校共招收各类研究生 1672 人,同比去年增长 41.9%。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 16 人,硕士 研究生 1656 人。 (四)研究生就业情况 202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874 万,创历史新高,供求结构性矛盾更加凸 显。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为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 高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如推迟学生返学、封闭式校园管理、暂停线下校园招聘、暂缓出国 境申请等。以上情况给 2020 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压力,在全校师生共 同努力下,2020 年研究生就业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我校 2020 届毕业研究生中需就业派遣的毕业生 978 人(其中博士 4 人,非全日制硕士 11 人),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就业率为 94.89%,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