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达100%,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超过90%:2个专业学位 类别就业率达100%,4个专业学位类别就业率超过90% 2020届毕业研究生中,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育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410人 在企业就业288人,升学和出国74人,考取公务员(含选调生)15人。以上四类就业人数 在全部毕业研究生人数中占比近80%。毕业研究生(不含升学和出国出境)就业区域以华东 地区为主,其中浙江省内就业人数最多,共688人,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80.66%;省内以 杭州市就业人数最多,共514人,占在浙江就业人数的74.71%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2020年,在校研究生为378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2人,硕士研究生3728人。在校硕 士研究生中学术学位1528人,占40%,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708人,占45.81%,非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92人,占13.01%。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学 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逐步形成学 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格局。 2020年,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1193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4人,授予硕 士学位1189人,包括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438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612人,非全日制 专业学位硕士72人,在职教育硕士67人。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0年我校全职导师人数明显增加,导师分类结构、分层结构更加合理。全校共有1480 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71名(校外博土生导师21名),硕土生导师1409名(校 外导师共324人)。硕士生导师中,纯学术型硕士生导师422名(校外导师6名),纯专业 型硕士生导师583名(校外导师318名),学术和专业兼顾型硕士生导师404名。全职硕士 生导师占全体硕士生导师人数的77.01%,兼职硕士生导师占22.99%。从职称结构来看,我 校正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395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37.58%。同时,研究生导师年龄 分布逐渐趋于合理。2020年,学校30-54岁的硕士生导师834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 的79.35%。35-59岁的博士生导师62人,占在岗博士生导师人数的87.32%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0年,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紧緊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立德树人职责, 以硏究生科硏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关爱硏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为保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4 有 7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达 100%,9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就业率超过 90%;2 个专业学位 类别就业率达 100%,4 个专业学位类别就业率超过 90%。 2020 届毕业研究生中,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教育单位及其他事业单位就业 410 人, 在企业就业 288 人,升学和出国 74 人,考取公务员(含选调生)15 人。以上四类就业人数 在全部毕业研究生人数中占比近 80%。毕业研究生(不含升学和出国出境)就业区域以华东 地区为主,其中浙江省内就业人数最多,共 688 人,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 80.66%;省内以 杭州市就业人数最多,共 514 人,占在浙江就业人数的 74.71%。 (五)研究生在读、学位授予情况 2020 年,在校研究生为 3780 人,其中博士研究生 52 人,硕士研究生 3728 人。在校硕 士研究生中学术学位 1528 人,占 40%,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708 人,占 45.81%,非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92 人,占 13.01%。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已成为学 校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逐步形成学 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格局。 2020 年,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 1193 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 4 人,授予硕 士学位 1189 人,包括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 438 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612 人,非全日制 专业学位硕士 72 人,在职教育硕士 67 人。 (六)研究生导师状况 2020 年我校全职导师人数明显增加,导师分类结构、分层结构更加合理。全校共有 1480 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导师 71 名(校外博士生导师 21 名),硕士生导师 1409 名(校 外导师共 324 人)。硕士生导师中,纯学术型硕士生导师 422 名(校外导师 6 名),纯专业 型硕士生导师 583 名(校外导师 318 名),学术和专业兼顾型硕士生导师 404 名。全职硕士 生导师占全体硕士生导师人数的 77.01%,兼职硕士生导师占 22.99%。从职称结构来看,我 校正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 395 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 37.58%。同时,研究生导师年龄 分布逐渐趋于合理。2020 年,学校 30-54 岁的硕士生导师 834 人,占在岗硕士生导师人数 的 79.35%。35-59 岁的博士生导师 62 人,占在岗博士生导师人数的 87.32%。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0 年,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立德树人职责, 以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关爱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为保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同步推进 党团组织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工作的全面开展。 1.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领导 学校对研究生工作部门进行深度整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同时,明确研究生导师作 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第三届“良师益友”优秀硏究生导师的评选 深入挖掘一批德才兼备、深受学生普遍认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典型,并以“两微 端”为平台进行宣传,以此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在全校营造好营造“尊师重教” 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导师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2.建设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最终靠高素质专业化的工 作队伍。要做好研究生思政工作,建设好思政工作的“生力军”至关重要。为加强导师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支持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 优秀研究生在服务广大同学的过程中受教育、增本领、长才干,助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 的不断提升。同时打通学校一学院-后勤联动通道,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保障。 3.健全研究生党团组织系统 研究生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党员或团员,属于一支可以充分利用的中坚力量。我校进一 步完善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同时还将研究生班委、组织员主管岗 以及研究生会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研究部署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 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二)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注重党员骨干队伍建设,提升组织战斗力 研究生院与校党委组织部共同推出“组织员助管岗”,成立“红硏工作室”。在协助学院 组织员开展学院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工作室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集中培训、线上讨论 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业务素质和凝聚力,以我校党员之家为主阵地,面向研究生党 员组织主题讨论、红色宣讲、专题报告等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主体作用,深化党史国
5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开展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同步推进 党团组织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工作的全面开展。 1. 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领导 学校对研究生工作部门进行深度整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全校紧密配合、研究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检查和评估。同时,明确研究生导师作 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第三届“良师益友”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评选, 深入挖掘一批德才兼备、深受学生普遍认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教师典型,并以“两微 一端”为平台进行宣传,以此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在全校营造好营造“尊师重教” 的良好氛围,同时使导师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2. 建设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最终靠高素质专业化的工 作队伍。要做好研究生思政工作,建设好思政工作的“生力军”至关重要。为加强导师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支持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选拔 优秀研究生在服务广大同学的过程中受教育、增本领、长才干,助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的不断提升。同时打通学校-学院-后勤联动通道,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保障。 3. 健全研究生党团组织系统 研究生群体中,绝大部分是党员或团员,属于一支可以充分利用的中坚力量。我校进一 步完善研究生党团组织建设,组织覆盖率达到 100%,同时还将研究生班委、组织员主管岗 以及研究生会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共同研究部署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 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培养紧密结合,形成全员育人、 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 (二)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 注重党员骨干队伍建设,提升组织战斗力 研究生院与校党委组织部共同推出“组织员助管岗”,成立“红研工作室”。在协助学院 组织员开展学院党建工作的同时加强工作室成员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集中培训、线上讨论 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业务素质和凝聚力,以我校党员之家为主阵地,面向研究生党 员组织主题讨论、红色宣讲、专题报告等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主体作用,深化党史国
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在全校营造好红 色氛围,并通过他们影响研究生群体,将红色基因持续不断地注入研究生的灵魂,让研究生 学红色,信红色,爱红色,传红色,让红色成为研究生灵魂的底色 2.探索党建品牌项目推进,提升工作影响力 020年10月,联合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实际,以“学习强国”为平 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学习强国”挑战赛。赛事的进行以“红研工作室”为组织主体分阶 段进行,对月赛、季赛、复活赛及年度总决赛都进行了安排和规划。截止12月26日,参与 该项赛事的学生已达9600余人次 3.打通培养环节通道,强化思政工作链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探索新的思政新模式。结合学校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形成“线 上”和“线下”共建、“学术”与“欢乐”同行的新态势,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习宣传党的十 九大精神书画大赛,“我和我的家乡”“我和导师的故事”等征文大赛,联合学院共同举办研 究生学术论坛,如:“博文”社科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膏兰论文”(外国语学院)、“先 锋论坛”(人文学院)等,以及“以读相约,以书会友”读书会、“疫”同奔跑乐跑、篮球羽 毛球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将理想信念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始业教育、课堂、实验、学生活动各环节,在学与做的冋时潜移默化 地加强研究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通过竞赛激励学生、 营造氛围,帮助有潜力的学生顺利完成科创项目。该赛事分阶段进行,涵盖科研类、校园原 创作品两大类。2020年继续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收到科研立 项申请34项,校园原创作品61件。培育出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一个。 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实践成果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持续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奖励、 ‘恒逸·星光奖”评选、“精进杯”十大学术成果评选,同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提高科硏、 实践评价的比重,促使研究生回归本职,紧跟学术前沿。在强调研究生开展科创的同时,继 续推进硏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打造“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月”品牌, 从校院两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修 养,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1.招生管理服务工作
6 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在全校营造好红 色氛围,并通过他们影响研究生群体,将红色基因持续不断地注入研究生的灵魂,让研究生 学红色,信红色,爱红色,传红色,让红色成为研究生灵魂的底色。 2. 探索党建品牌项目推进,提升工作影响力 2020 年 10 月,联合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实际,以“学习强国”为平 台,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学习强国”挑战赛。赛事的进行以“红研工作室”为组织主体分阶 段进行,对月赛、季赛、复活赛及年度总决赛都进行了安排和规划。截止 12 月 26 日,参与 该项赛事的学生已达 9600 余人次。 3. 打通培养环节通道,强化思政工作链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探索新的思政新模式。结合学校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形成“线 上”和“线下”共建、“学术”与“欢乐”同行的新态势,组织开展研究生学习宣传党的十 九大精神书画大赛,“我和我的家乡”“我和导师的故事”等征文大赛,联合学院共同举办研 究生学术论坛,如:“博文”社科论坛(马克思主义学院),“膏兰论文”(外国语学院)、“先 锋论坛”(人文学院)等,以及“以读相约,以书会友”读书会、“疫”同奔跑乐跑、篮球羽 毛球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将理想信念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始业教育、课堂、实验、学生活动各环节,在学与做的同时潜移默化 地加强研究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 “科创”型校园文化建设 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旨在通过竞赛激励学生、 营造氛围,帮助有潜力的学生顺利完成科创项目。该赛事分阶段进行,涵盖科研类、校园原 创作品两大类。2020 年继续开展“沿创·研途人生”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收到科研立 项申请 34 项,校园原创作品 61 件。培育出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一个。 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实践成果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力度,持续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奖励、 “恒逸·星光奖”评选、“精进杯”十大学术成果评选,同时在各类评奖评优中提高科研、 实践评价的比重,促使研究生回归本职,紧跟学术前沿。在强调研究生开展科创的同时,继 续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打造“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月”品牌, 从校院两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恪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修 养,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四)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1. 招生管理服务工作
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周期长、任务重、信息量大、复杂性高。2020年,在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时,我校硏究生招生工作始终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 两手硬”原则,积极有序展开。提升和改善了试卷保密室、命题室、制卷操作间等配套场地 配备保密电脑、保密打印机、试卷保密柜、制卷工作台等相关设备,完善命题、制卷、复试、 调剂等各环节文件制度并严格落实。研究生复试工作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 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开展。全程组织严密有序、秩序井然,考风考纪端正,有效确保了 研究生复试工作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2.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坚持小班化、精品化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简历、面试 技巧、演讲训练、就业单位实地考察等学习,惠及研究生300余人。实行毕业生就业率周报 制,每周统计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并将相关信息分学院点对点发送至相关负责人,平均 每周发送信息近90余次。严格落实教育部就业数据核査通知要求,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 展,严格核査就业材料,建立就业数据核査台账,确保就业材料及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无误。 同时持续做好就业信息发布,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小型招聘会,帮助家庭经济 困难毕业生等,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和后勤保障工作 3.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 ①全方位关注研究生,实现全面排摸 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注。在注重实用性和便 利性的基础上,推进硏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研究生管理系统进行功能优化,尤其在寒暑 假留宿申请、困难生申请和认定、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比、出国境资料审核等方面进行改版 升级。实现了全程办公无纸化,并完善了研究生从入学—一培养一一毕业“一线式”数据留 存。此举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为我校研究生信息管理实现全数字化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年在疫情突袭的情况下,校院两级第一时间对全体研究生的定位及个人、家庭情 况进行排摸。截至2020年4月26日,共计完成信息跟踪5轮,其中重点信息跟踪涉及湖北 籍学生100人,因重点关注地区变动而排査定位于湖北、温州、台州、哈尔滨、满洲里等疫 情重点关注地区学生累计378人。及时了解全体研究生的情况,开展疫情相关知识教育,时 时保持信息畅通。 ②多层面帮助研究生,做好“精准扶贫”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全面排査工作。2016年至今,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600 余名,做到资助工作全覆盖。2020年疫情期间为在读的34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线 7
7 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政策性强、周期长、任务重、信息量大、复杂性高。2020 年,在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时,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始终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 两手硬”原则,积极有序展开。提升和改善了试卷保密室、命题室、制卷操作间等配套场地, 配备保密电脑、保密打印机、试卷保密柜、制卷工作台等相关设备,完善命题、制卷、复试、 调剂等各环节文件制度并严格落实。研究生复试工作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采 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开展。全程组织严密有序、秩序井然,考风考纪端正,有效确保了 研究生复试工作的安全性、公平性和科学性。 2. 就业管理服务工作 开展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坚持小班化、精品化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简历、面试 技巧、演讲训练、就业单位实地考察等学习,惠及研究生 300 余人。实行毕业生就业率周报 制,每周统计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数据,并将相关信息分学院点对点发送至相关负责人,平均 每周发送信息近 90 余次。严格落实教育部就业数据核查通知要求,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 展,严格核查就业材料,建立就业数据核查台账,确保就业材料及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无误。 同时持续做好就业信息发布,,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小型招聘会,帮助家庭经济 困难毕业生等,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和后勤保障工作。 3. 研究生管理服务工作 ① 全方位关注研究生,实现全面排摸 从新生入校开始,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注。在注重实用性和便 利性的基础上,推进研究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研究生管理系统进行功能优化,尤其在寒暑 假留宿申请、困难生申请和认定、奖学金和荣誉称号评比、出国境资料审核等方面进行改版 升级。实现了全程办公无纸化,并完善了研究生从入学——培养——毕业“一线式”数据留 存。此举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为我校研究生信息管理实现全数字化运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 年在疫情突袭的情况下,校院两级第一时间对全体研究生的定位及个人、家庭情 况进行排摸。截至 2020 年 4 月 26 日,共计完成信息跟踪 5 轮,其中重点信息跟踪涉及湖北 籍学生 100 人,因重点关注地区变动而排查定位于湖北、温州、台州、哈尔滨、满洲里等疫 情重点关注地区学生累计 378 人。及时了解全体研究生的情况,开展疫情相关知识教育,时 时保持信息畅通。 ② 多层面帮助研究生,做好“精准扶贫” 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全面排查工作。2016 年至今,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1600 余名,做到资助工作全覆盖。2020 年疫情期间为在读的 341 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