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某些易混淆的成语:有些成语,看起来只 是一字之差,但字形不同,意义也不同,不能简单 地把它们判定为别字。例如莫名其妙——一名,是 “说出”之意,奋发图强—奋,是“振奋”之意 莫明其妙——明,是“明白”之意,发愤图强 愤,是“激愤”之意 另外,有一些成语,它们的字形是约定俗成的 不能随意改动。如“山清水秀”不能写成“山青水 秀”,而“青山绿水”也不能写成“清山绿水” “美轮美奂”不能写成“美仑美奂”等等
(4)某些易混淆的成语:有些成语,看起来只 是一字之差,但字形不同,意义也不同,不能简单 地把它们判定为别字。例如莫名其妙——名,是 “说出”之意,奋发图强——奋,是“振奋”之意; 莫明其妙——明,是“明白”之意,发愤图强—— 愤,是“激愤”之意。 另外,有一些成语,它们的字形是约定俗成的, 不能随意改动。如“山清水秀”不能写成“山青水 秀”,而“青山绿水”也不能写成“清山绿水”。 “美轮美奂”不能写成“美仑美奂”等等
考点对应直练 (一)同音字 1.(2008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 适温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 相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 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出现了明 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 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答案:A(B颂—诵:C涨一胀;D堰—偃
考点对应直练 (一)同音字 1.(2008年浙江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书刊要装帧,门面要装潢,居室要装修,营造一个舒 适温馨而又口味高雅的家可以说是工薪阶层中许多人的梦 想。 B.舞台上,弟弟的朗颂声情并茂,姐姐的伴奏锦上添花; 母亲心中的那丝担忧很快便烟消云散了。 C.2008 年 1 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 CPI 出现了明 显的涨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 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答案: A(B 颂—诵; C 涨—胀;D 堰—偃。)
2.(2008年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组是 A.驰骋原生态疾风劲草吉人自有天象 B.诀别声讯台震耳欲聋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顶梁柱目不暇接明人不说暗话 D.受理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 答案:B(A吉人自有天相”意思是说幸运 的人常常有上天帮助,“相”,扶持,帮助; B.“问候”中的“候”是指其后,天气冷暖,问 这些表示对人的关心,不是问官位;D.“粗制滥 造”是指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 不顾质量。“滥”过多,不加节制,不是胡乱 的制造
2.(2008年山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 一组是 A.驰骋 原生态 疾风劲草 吉人自有天象 B.诀别 声讯台 震耳欲聋 真金不怕火炼 C.问侯 顶梁柱 目不暇接 明人不说暗话 D.受理 高架桥 粗制烂造 在其位谋其政 答案: B (A.“吉人自有天相” 意思是说幸运 的人常常有上天帮助,“相”,扶持,帮助; B.“问候”中的“候”是指其后,天气冷暖,问 这些表示对人的关心,不是问官位;D.“粗制滥 造”是指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 不顾质量。“滥”过多,不加节制,不是胡乱 的制造。)
3.(2008年重庆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 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朝廷调济 贸然行事 瞑顽不 B.惦量修炼 生灵涂炭 不假思 C.斑斓法码 索贷动 如法炮制 严惩不 D.松弛扰 歪门邪道 砰然心 答案:A(调剂冥顽;B掂量;C砝码;D 怦然
3.(2008年重庆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 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朝廷 调济 贸然行事 瞑顽不 化 B. 惦量 修炼 生灵涂炭 不假思 索 C. 斑斓 法码 如法炮制 严惩不 贷 D. 松弛 困扰 歪门邪道 砰然心 动 答案:A(调剂 冥顽 ;B 掂量; C 砝码;D 怦然 )
4.(2008年湖南卷)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 是 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 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知识。 B.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 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 C.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人心 弦之笔和感人肺腑之言 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 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 答案:A(集腋成裘)
4.(2008年湖南卷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 是 A.聚沙成塔,集掖成裘,只有锲而不舍地学习, 才能积累全面丰富的知识。 B.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 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 C.他的散文和小说富有诗情画意,也不乏扣人心 弦之笔和感人肺腑之言。 D.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听到带有浓郁山野情调的 中国民歌,感到别有风味。 答案: A(集腋成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