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的态度,是否相信是相关的。当然,实践,日常生活都可以说明物质的客观性问题。(2)物 质具有可知性。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习、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可以 被感觉感知的肯定是感性个别的实物,至于说作为共性的物质,特别是最大共性的物质,即终极 本质能不能被认识,那就需借重于辩证法了,即怎样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是否 承认人有“智的直觉”能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坚持感性认识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因是 物质是可以认识的。(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客观实在是一共性,是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当然,列宁说物质是可感觉的,这显然指的是个别的物质形态,但按辩证法思维,个性中是包含 共性的。就把物质看作共性来说,列宁继承了恩格斯的思想。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1)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看,物质和精神有对立的一面,即物质对精神保持着独立性,不依 人的感觉和意识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样就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按列宁的看法就是唯 物主义是相信人的感官的提示的,相信在感觉和意识之外,存在着独立于感觉和意识的物质。从 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上看,物质是根源,精神是派生的,物质是实体、精神是属性,因而精神依 赖于物质。这样就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种划清是在根源和派生的关系意义上划清的。如果不 从根源和派生关系上看问题,而从现象学上看问题,那是可以另当别论的 (2)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上看,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 宁说,物质可以被感官感知,这显然是对感性物质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性认 识的认识辩证法看,一般的物质也是可知的。不过不借重辩证法,可知论是难以坚持的。如果说, 作为共性的物质不可知,那辩证唯物主义就和旧唯物主义一样了。可见,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的极端重要性。 (3)从个别和一般关系上看,列宁认为“客观实在性”是共性。一般性,这样就和旧唯物主义 侧重从个别性理解物质有所不同,也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不同。当然,列宁也说物质是可 以被感觉感知的,这显然是从个别性意义上来理解物质的。列宁有从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上来理解 物质的思想倾向 (三)马克思从人与物质,社会与物质关系和社会本体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马克思善于从思维方式和思想范式的意义上理解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 义虽然在立场、观点上是对立的,但在思维方式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对世界本质的理解都 从离开人的生命活动,离开人的自身来进行的。譬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理 性,而这理性是无人身的理性,是脱离了人脑、人的生命活动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理性。旧唯物 主义与此相同,它对物质的理解也是脱离开人,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可见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因而,马克思说:“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 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马恩全集》第1卷,第355页)因此,马 克思不同意这种思维方式,不同意旧唯物主义抽象的物质观。马克思主张从物质与人、实践、社 会、时代的内在关联中,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来理解物质。费尔巴哈已注意到他之前的唯物主义 离开人的生命和感觉来理解物质的局限,他说:“斯宾诺莎虽然将物质当作实体的一种属性,却 没有将物质当作感受痛苦的原则。”(《费尔巴哈晢学著作选集》上卷,第110111页),但费尔 巴哈并未将人理解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因此,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说:“从前的一切唯 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费尔巴哈》,第83页)就是说,马克思不同意离开人、主体、实践,“只是”从客体方面 来理解物质、对象、现实,而主张从主客体统一角度来理解物质。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兴趣不在于 离开时代问题,人去寻找世界的本源,而是关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而资本主义的特点就 是“物化”,即劳动产品都是人的活动的物化,对象化,物即商品、货币成了和黑格尔哲学中的理 性一样的,即离开人身的主体了,人则变成这个主体手中的物了。物变成了主体,主体变成了物
21 同人的态度,是否相信是相关的。当然,实践,日常生活都可以说明物质的客观性问题。(2)物 质具有可知性。物质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习、摄影、反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认识的。可以 被感觉感知的肯定是感性个别的实物,至于说作为共性的物质,特别是最大共性的物质,即终极 本质能不能被认识,那就需借重于辩证法了,即怎样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是否 承认人有“智的直觉”能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坚持感性认识能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因是, 物质是可以认识的。(3)物质具有一般性或共性。客观实在是一共性,是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当然,列宁说物质是可感觉的,这显然指的是个别的物质形态,但按辩证法思维,个性中是包含 共性的。就把物质看作共性来说,列宁继承了恩格斯的思想。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1)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看,物质和精神有对立的一面,即物质对精神保持着独立性,不依 人的感觉和意识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样就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按列宁的看法就是唯 物主义是相信人的感官的提示的,相信在感觉和意识之外,存在着独立于感觉和意识的物质。从 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上看,物质是根源,精神是派生的,物质是实体、精神是属性,因而精神依 赖于物质。这样就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这种划清是在根源和派生的关系意义上划清的。如果不 从根源和派生关系上看问题,而从现象学上看问题,那是可以另当别论的。 (2)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性上看,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 宁说,物质可以被感官感知,这显然是对感性物质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可以飞跃到理 性认 识的认识辩证法看,一般的物质也是可知的。不过不借重辩证法,可知论是难以坚持的。如果说, 作为共性的物质不可知,那辩证唯物主义就和旧唯物主义一样了。可见,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的极端重要性。 (3)从个别和一般关系上看,列宁认为“客观实在性”是共性。一般性,这样就和旧唯物主义 侧重从个别性理解物质有所不同,也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不同。当然,列宁也说物质是可 以被感觉感知的,这显然是从个别性意义上来理解物质的。列宁有从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上来理解 物质的思想倾向。 (三)马克思从人与物质,社会与物质关系和社会本体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马克思善于从思维方式和思想范式的意义上理解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 义虽然在立场、观点上是对立的,但在思维方式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他们对世界本质的理 解都 从离开人的生命活动,离开人的自身来进行的。譬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理 性,而这理性是无人身的理性,是脱离了人脑、人的生命活动的具有独立自主性的理性。旧唯物 主义与此相同,它对物质的理解也是脱离开人,离开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可见,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因而,马克思说:“ 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 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马恩全集 》 第 1 卷,第 355 页)因此,马 克思不同意这种思维方式,不同意旧唯物主义抽象的物质观。马克思主张从物质与人、实践、社 会、时代的内在关联中,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来理解物质。费尔巴哈已注意到他之前的唯物主义 离开人的生命和感觉来理解物质的局限,他说:“斯宾诺莎虽然将物质当作实体的一种属性,却 没有将物质当作感受痛苦的原则。”(《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 110—111 页),但费尔 巴哈并未将人理解为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因此,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说:“从前的一切唯 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费尔巴哈》,第 83 页)就是说,马克思不同意离开人、主体、实践,“只是”从客体方面 来理解物质、对象、现实,而主张从主客体统一角度来理解物质。因为马克思的理论兴趣不在于 离开时代问题,人去寻找世界的本源,而是关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批判。而资本主义的特点就 是“物化”,即劳动产品都是人的活动的物化,对象化,物即商品、货币成了和黑格尔哲学中的理 性一样的,即离开人身的主体了,人则变成这个主体手中的物了。物变成了主体,主体变成了物
这就是“物化”。所以,马克思关注的是已变成主体的商品、货币这样的物,这物就是“人化自然”。 因此,马克思所关注的物是作为劳动“要素”,劳动“结果”的物质。这种物质是社会物质,是同人 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物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等都认识到马克思所理解的物质是同 人的实践相联系的具体的物质。如海德格尔在说到要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话时说:“为了进行 这样的对话,摆脱关于这种唯物主义的天真的观念和对它采取的简单排斥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在于一切只是物质的主张中,而是在于一种形而上学的规定之中,按照 这种规定,一切存在者都显现为劳动的材料。”(《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转引自《俞 吾金集》,第312页》 马克思把物质理解为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客观性社会关系和结构。 人作的桌子是“人化自然”,这是物质的显化性层面,马克思的物质观还包括“人化自然”背后的客 观社会关系。马克思说:“用木头来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 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 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生比 它自己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资本论》第1卷,第87-88页)作为物质的“人化自然”有“可 感觉层,有“超感觉”层。这“超感觉”层就是客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唯物史 观认为,社会物质关系、结构是客观的、物质的,其所表达的就是马克思的物质观 马克思的物质观,即“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其具体含义有以下点:1.物质具有客 观性。“人化自然”所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形式,形态而不是物质本身,因而“人化自然”,有其客观 性。“自然”就是物质性、客观性东西,同时“人化自然”背后的社会关系也是客观的 2.属人性。“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因而具有属人性。 3.特殊性、具体性。“人化自然”不是一般性的东西,是有形的可感的东西;它是同人相联系 的东西,不是抽象的东萨 4.终极性。“人化自然”及其社会关系所揭示的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本质属于此在,但这此在 和存在是相通的。自然演化至人的社会生活就到了至高阶段了,而“人化自然”及其社会关系所揭 示的是这个自然演化的最高形态的本质。从此意义上说,马克思这种具体的物质观带有终极性特 以上我们论述了恩格斯、列宁和马克思对物质这一重要概念和的理解。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 概念都注重从共性的意义上来理解物质,这同旧唯物主义注重从个别性意义上理解物质是不同 的。尽管旧唯物主义者也从共性上了解物质,但这不是他们的主导性方面。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注 重从具体的意义上,而非共性的意义理解物质,这同旧唯物主义有同样之处,但又有重大不同, 这就是他把物质同人,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解,这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 观,更重要的是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建立了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划时代的理 论贡献。如果说旧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既冇共性意义上的理解(如泰勒斯的¨始基”说,斯宾诺莎 的“实体”说,洛克的“实在本质”说等),也有个性意义的理解(如“水”,“火”,“五行”等),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也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予以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上和旧唯 物主义相同的地方。当然都把物质理解为客观性的东西这是自不待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和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不同的地方在于:(1)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于从共性上界说物质。(2)在从具 体性上理解物质时把物质同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抽象性, 把唯物主义首次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3)承认物质是可知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上认 为作为共性的物质是不可知的,是一种“假设” 从共性上理解物质,特别是从人、人的实践活动上理解物质,这两点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 义晢学在物质观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要害所在。譬如,把共性 理解为客观实在的观点就引起了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兴趣。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实 在主义走到一起了。现代量子物理代表之一的玻尔认为,与其将辩证唯物主义归入唯物主义,还
22 这就是 “物化”。所以,马克思关注的是已变成主体的商品、货币这样的物,这物就是“人化自然 ”。 因此,马克思所关注的物是作为劳动“要素”,劳动“结果”的物质。这种物质是社会物质,是同人 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的物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等都认识到马克思所 理解的物质是同 人的实践相联系的具体的物质。如海德格尔在说到要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话时说:“为了进行 这样的对话,摆脱关于这种唯物主义的天真的观念和对它采取的简单排斥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唯物主义的本质不在于一切只是物质的主张中,而是在于一种 形 而上学的规定之中,按照 这种规定,一切存在者都显现为劳动的材料。”(《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通信》,转引自《俞 吾金集》,第 312 页》 马克思把物质理解为作为人的本质对象化的“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客观性社会关系和结构。 人作的桌子是“人化自然”,这是物质的显化性层面,马克思的物质观还包括“人化自然”背后的客 观社会关系。马克思说:“用木头来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 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 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生比 它自己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资本论》第 1 卷,第 87—88 页)作为物质的“人化自然”有“可 感觉”层,有“超感觉”层。这“超感觉”层就是客观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唯物史 观认为,社会物质关系、结构是客观的、物质的,其所表达的就是马克思的物质观。 马克思的物质观,即“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其具体含义有以下点:1.物质具有客 观性。“人化自然”所改变的只是物质的形式,形态而不是物质本身,因而“人化自然”,有其客观 性。“自然”就是物质性、客观性东西,同时“人化自然”背后的社会关系也是客观的。 2.属人性。“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因而具有属人性。 3.特殊性、具体性。“人化自然”不是一般性的东西,是有形的可感的东西;它是同人相联系 的东西,不是抽象的东西。 4.终极性。“人化自然”及其社会关系所揭示的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本质属于此在,但这此在 和存在是相通的。自然演化至人的社会生活就到了至高阶段了,而“人化自然”及其社会关系所揭 示的是这个自然演化的最高形态的本质。从此意义上说,马克思这种具体的物质观带有终极性特 征。 以上我们论述了恩格斯、列宁和马克思对物质这一重要概念和的理解。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 概念都注重从共性的意义上来理解物质,这同旧唯物主义注重从个别性意义上理解物质是 不同 的。尽管旧唯物主义者也从共性上了解物质,但这不是他们的主导性方面。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注 重从具体的意义上,而非共性的意义理解物质,这同旧唯物主义有同样之处,但又 有重大不同, 这就是他把物质同人,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解,这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抽象物质 观,更重要的是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建立了唯物史观,这 是马克思划时代的理 论贡献。如果说旧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既有共性意义上的理解(如泰勒斯的“始基”说,斯宾诺莎 的“实体”说,洛克的“实在本质”说等),也有个性意义的理 解(如“水”,“火”,“五行”等),那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也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予以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物质观上和旧唯 物主义相同的地方。当然都把物质理解为客观性的东西这是自不待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和旧唯物主义物质观不同的地方在于:(1)马克思主义哲学侧重于从共性上界说物质。(2)在从具 体性上理解物质时把物质同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抽象性, 把唯物主义首次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3)承认物质是可知的。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上认 为作为共性的物质是不可知的,是一种“假设”。 从共性上理解物质,特别是从人、人的实践活动上理解物质,这两点可以看作是马克思 主 义哲学在物质观上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要害所在。譬如,把共性 理解为客观实在的观点就引起了哲学家和科学家们的关注和兴趣。有人认为辩证唯物主 义和实 在主义走到一起了。现代量子物理代表之一的玻尔认为,与其将辩证唯物主义归入唯物主义,还
不如归入“实在主义”,这种实在主义“是每一个理智的自然科学家对他的工作所持有的一种观 点 因此,我们大家,包括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在内,在许多问题上是和我们东方的朋友 致的,就毫不奇怪了。(转引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83页)因为“实在主义”认为共相和本 质是实在的、真实的。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在主义也有区别。实在主义认为共相独立于个 别事物,而且既非精神也不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相是物质的,是存在于个别感性事物之 中的。至于马克思把物质同人及其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认为物质是“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社会关 系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物质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的物质观和时代紧密相连 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本质的最精致地反映和理解,是时代精 神的精华。从两千余年来唯物主义物质的发展演变看,作为共相的物质及其客观性是稳定的连续 性的观点,但个性意义上的物质概念总是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的。从水、火、原 子到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我们既应从共性的连续性意义上理解物质,更 要从个性的变动的意义上理解物质。 第二节运动、时间和空间 本章主要是讲作为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的物质和人对物质的认识,那么为什么在讲物质 时要讲运动、时间和空间问题呢?它和理解物质有何关系呢?我们先作一种假设,假设物质本身 是不会动的,物质内部没有能动的可能性和能力,那会怎么样,会得出什么结论,我们说那样就 会得出一个宗教神学的结论:万物之所以是动的是由于上帝最初的推动,就是牛顿所说的上帝 是星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就走到唯物主义的反面宗教唯心主义那里去了。为了避免走向宗 教唯心主义,就必须承认物质自己是能运动的,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这就是讲物质 时为什么要讲运动。这是从唯物主义和宗教唯心主义的对立上讲的。如果从一般和个别,本质和 现象关系上看,我们说作为万物共性和本质的物质是推动万物,统摄万物,能解释万物的东西 万物为什么会运动呢?因为在万物的内部本质中有动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万物会动。老子就是通 过道的运动来解释万物何以会生成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万 物的本质,一)过渡到“万物(现象,多)所依赖的是“生”,这“生”就是“运动”。“道”如果没有“生 即运动的潜能,万物是无法产生的。说“道”有“生”的潜能,就是说道,宇宙本体中有运动的潜能 道中包含着两种对立的性质:一是稳定性,一是能动性,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作为万物本体的 物质”也一样,既有稳定性,又有能动性。能动性就是运动。物质有了内在能动性个别物质形态 才能表现出运动的现象来 、运动 (一)什么是运动 运动观念如果从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上来看是非常好理解的现象问题。我们在写字、走路 水在流、鸟在飞、汽车在跑、树在长、花在开,如此等等都是经验中,现象中所能看到的运动 这样的运动是人从感觉上所了解的运动。哲学对运动的了解主要不是从感觉来进行的。如果从感 觉上来理解运动,那就太简单了,就用不着晢学家费心了。再说从感觉上了解运动根本就不是 一个“问题”。哲学是从有“问题”的地方开始的。那么,哲学不是从感觉上了解运动从什么意义上 理解运动?哲学主要是从理性,或逻辑概念的意义上来理解运动。哲学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才能 在概念上说明运动。譬如,从感觉上来说,飞矢是动的,但有的哲学家却提出“飞矢不动”的命题 来,说飞着的矢是不动的。因为矢要从甲地飞到乙地,在第一个时间瞬间对应着第一个固定的空 间点,在第二个瞬间对应着第二个固定的时间点,如此类推,固定点加固定点,还是固定。这样 飞矢就是由许多不动的点所构成的,因此飞矢不动。这里关于飞矢动不动的问题并不产生在感觉 上,而产生在概念上,理性上。那么,在概念上如何解释飞矢是动的呢?恩格斯是这样解决的 飞矢在某一时间瞬间既在某一空间点,又不在某一空间点。这样,从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在与 不在统一,在是肯定,不在是否定,因此,从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矛盾,就是肯定和否定的统 。我们在后面讲物质运动规律时,就是要讲矛盾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从概念上,理性
23 不如归入“实在主义”,这种实在主义“是每一个理智的自然科学家对他的工作所持有的一种观 点,……因此,我们大家,包括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在内,在许多问题上是和 我们东方的朋友一 致的,就毫不奇怪了。(转引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第 83 页)因为“实在主义”认为共相和本 质是实在的、真实的。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在主义也有区别。实在主义认为共相独立于个 别事物,而且既非精神也不是物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共相是物质的,是存在于个别感性事物之 中的。至于马克思把物质同人及其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认为物质是“人化自然”及其背后的社会关 系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物质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的物质观和时代紧密相连 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本质的最精致地反映和理解,是时代精 神的精华。从两千余年来唯物主义物质的发展演变看,作为共相的物质及其客观性是稳定的连续 性的观点,但个性意义上的物质概念总是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的。从水、火、原 子到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不断变化着的。因此,我们既应从共性的连续性意义上理解物质,更 要从个性的变动的意义上理解物质。 第二节 运动、时间和空间 本章主要是讲作为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的物质和人对物质的认识,那么为什么在讲物质 时要讲运动、时间和空间问题呢?它和理解物质有何关系呢?我们先作一种假设,假设物质 本身 是不会动的,物质内部没有能动的可能性和能力,那会怎么样,会得出什么结论,我们说那样就 会得出一个宗教神学的结论:万物之所以是动的是由于上帝最初的推动,就是牛顿 所说的上帝 是星体运动的第一推动力。这样就走到唯物主义的反面宗教唯心主义那里去了。为了避免走向宗 教唯心主义,就必须承认物质自己是能运动的,运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这就是讲物质 时为什么要讲运动。这是从唯物主义和宗教唯心主义的对立上讲的。如果从一般和个别,本质和 现象关系上看,我们说作为万物共性和本质的物质是推动万物,统摄万物,能解释万物的东西。 万物为什么会运动呢?因为在万物的内部本质中有动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万物会动。老子就是通 过道的运动来解释万物何以会生成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万 物的本质,一)过渡到“万物(现象,多)所依赖的是“生”,这“生”就是“运动”。“道”如果没有“生”, 即运动的潜能,万物是无法产生的。说“道”有“生”的潜能,就是说道,宇宙本体中有运动的潜能。 道中包含着两种对立的性质:一是稳定性,一是能动性,前者为静,后者为动。作为万物本体的 “物质”也一样,既有稳定性,又有能动性。能动性就是运动。物质有了内在能动性个别物质形态 才能表现出运动的现象来。 一、运动 (一)什么是运动 运动观念如果从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上来看是非常好理解的现象问题。我们在写字、走路、 水在流、鸟在飞、汽车在跑、树在长、花在开,如此等等都是经验中,现象中所能看到 的运动。 这样的运动是人从感觉上所了解的运动。哲学对运动的了解主要不是从感觉来进行的。如果从感 觉上来理解运动,那就太简单了,就用不着哲学家费心了。再说从感觉上了解 运动根本就不是 一个“问题”。哲学是从有“问题”的地方开始的。那么,哲学不是从感觉上了解运动从什么意义上 理解运动?哲学主要是从理性,或逻辑概念的意义上来理解运动。哲学要回答的问题是怎样才能 在概念上说明运动。譬如,从感觉上来说,飞矢是动的,但有的哲学家却提出“飞矢不动”的命题 来,说飞着的矢是不动的。因为矢要从甲地飞到乙地,在第一个时间瞬间对应着第一个固定的空 间点,在第二个瞬间对应着第二个固定的时间点,如此类推,固定点加固定点,还是固定。这样 飞矢就是由许多不动的点所构成的,因此飞矢不动。这里关于飞矢动不动的问题并不产生在感觉 上,而产生在概念上,理性上。那么,在概念上如何解释飞矢是动的呢?恩格斯是这样解决的: 飞矢在某一时间瞬间既在某一空间点,又不在某一空间点。这样,从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在与 不在统一,在是肯定,不在是否定,因此,从概念上来说,运动就是矛盾,就是肯定和否定的统 一。我们在后面讲物质运动规律时,就是要讲矛盾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从概念上,理性
上进一步理解运动、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 的变化。这是我们给运动范畴所下的定义。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思是说运动不是物质 的外面加给物质的,物质不用上帝推,自己就能动,自己就有运动的能力。这个观念叫“自己运 动”观念,这个观念是哲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可以说整个辩证法理论都是在说明“自己运动 思想。“自己运动”观念上可以否定神学,可以启发人对自己的认识,即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思考。 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意思是说,物质这一万物内部看不见的共性和本质总要显现出来,它 不显现人就很难说明它的存在,物质就是通过运动而显现的。我们把显现物质的运动称为物质的 存在方式。物质有了运动,物质才能表现和实现自己。譬如,种子能生发(运动)出幼芽,“生发” 就是运动,“生发”(运动)显现和实现着种子实在性或存在。种子若不能“生发”(运动)种子就无法 表现和实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实在性和存在。在此意义上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存在就 是运动。这意思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叫“即存有即运动”。存在、物质潜在地蕴含着自己的丰富本质, 这本质要靠运动来展开、显现、实现。 哲学上说的运动主要不是指个别的、感性的运动形态,而是指一般的、共性的东西。恩格斯 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一般的就是共性的东西,不是水在流、人在走 这样的感性的运动。在一般的、共性的意义上来理解运动,运动是指万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能动 潜质或能动可能性,它是物质内部一种非感性的“虚机”。譬如,我们在冬于看见一棵桃树,只要 这树活着(“活着”就是说它内部尚有活力,此活力就是运动),它在春天就会发芽开花结桃。由 此我们可以想象出桃树里面有一种生气,一种能动的可能性,一种“虚机”,用中国传统哲学的 话说,就是桃树里面有一种“创生不已之真几”。物质内部这种看不见的“生气”、“能动的可能性 虚机”、“创生不已之真几”就是运动,就是作为共相、一般的运动。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理 解运动的,他把运动理解为物质内部“生命力”、“紧张”、“趋向”、“痛苦”。马克思说:“在物质 本身所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一—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 和数学的运动,而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马恩全集》第2卷,第163页)正因为物质 内部有这种“趋向”、“生命力”、“紧张”、“创生不已之真几,因而马克思在讲到物质运动时说 出了一段充满诗意的话:“唯物主义在他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 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同上)物质的诗意正源自它 内部的“生命力”、“趋向”、“紧张”、“创生不已之真几”,即运动。诗意属于美感,而美感和物质 运动相关。我们在冬天看见挺立的树干树枝富有诗意美感,那是由于在树干树枝中有生机、有 运动 (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当我们在讲运动的概念时,就已经是在讲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了。如我们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实际上就是说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性关系。运动和物质是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稳定地存 在着的物质形态,如这座楼房是稳定的,这张桌子是稳定不动的。能否依此认为存在着不运动的 物质呢?不能。因为这种稳定只是相对静止。就拿这座楼来说,它过上百年就破旧了用不成了就 要被毁掉了,这张桌子再过50年就朽坏了,变成别的了。就是说它们都是动着的。我们所看到 的现在保持着它自身的物质形态却可以说是无限运动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环节,它们肯定要被下 个环节所取代,下一个环节又要被下一环节所取代,为此会无限地取代下去。对每一具体物质形 态来说,它在任一时刻都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即既是肯定同时又是否定。也就是说都处在 运动当中。如果说物质是不运动的,那么现有的所有物质具体形态就会成为永恒的,我们在坐的 各位同学都会是永恒的,长生不老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因而我们都是暂时 的,是运动过程中非常短暂的一个环节。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论语》中孔子面对永远流
24 上进一步理解运动、发展。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 的变化。这是我们给运动范畴所下的定义。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思是说运动不是 物质 的外面加给物质的,物质不用上帝推,自己就能动,自己就有运动的能力。这个观念叫 “自己运 动”观念,这个观念是哲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可以说整个辩证法理论都是在说明“自己运动” 思想。“自己运动”观念上可以否定神学,可以启发人对自己的认识,即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思考。 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意思是说,物质这一万物内部看不见的共性和本质总要显现出来,它 不显现人就很难说明它的存在,物质就是通过运动而显现的。我们把显现物质的运动称为物质的 存在方式。物质有了运动,物质才能表现和实现自己。譬如,种子能生发(运动)出幼芽,“生发” 就是运动,“生发”(运动)显现和实现着种子实在性或存在。种子若不能“生发”(运动)种子就无法 表现和实现自己的本质、自己的实在性和存在。在此意义上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存在就 是运动。这意思用中国哲学的话说叫“即存有即运动”。存在、物质潜在地蕴含着自己的丰富本质, 这本质要靠运动来展开、显现、实现。 哲学上说的运动主要不是指个别的、感性的运动形态,而是指一般的、共性的东西。恩格斯 说:“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一般的就是共性的东西,不是水在流 、人在走 这样的感性的运动。在一般的、共性的意义上来理解运动,运动是指万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能动 潜质或能动可能性,它是物质内部一种非感性的“虚机”。譬如,我们在冬于看见一棵桃树,只要 这树活着(“活着”就是说它内部尚有活力,此活力就是运动),它在 春天就会发芽开花结桃。由 此我们可以想象出桃树里面有一种生气,一种能动的可能性,一 种“虚机”,用中国传统哲学的 话说,就是桃树里面有一种“创生不已之真几”。物质内部这种看不见的“生气”、“能动的可能性”、 “虚机”、“创生不已之真几”就是运动,就是作为共相、一般的运动。马克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理 解运动的,他把运动理解为物质内部“ 生命力”、“紧张”、“趋向”、“痛苦”。马克思说:“在物质 本身所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 和数学的运动,而更 是趋向、生命力、紧张……”(《马恩全集》第 2 卷,第 163 页)正因为物质 内部有这种“趋向 ”、“生命力”、“紧张”、“创生不已之真几”,因而马克思在讲到物质运动时说 出了一段充满诗意的话:“唯物主义在他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 面 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同上)物质的诗意正源自它 内部的“生命力”、“趋向”、“紧张”、“创生不已之真几”,即运动。诗意属于美感,而美感和物质 运动相关。我们在冬天看见挺立的树干树枝富有诗意美感,那是由于在树干 树枝中有生机、有 运动。 (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当我们在讲运动的概念时,就已经是在讲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了。如我们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实际上就是说运动和物质的不可分性关系。运动和物质是统一 的、 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此可以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来理解。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稳定地存 在着的物质形态,如这座楼房是稳定的,这张桌子是稳定不动的。能否依此认为存在着不运动的 物质呢?不能。因为这种稳定只是相对静止。就拿这座楼来说,它过上百年就破旧了用不成了就 要被毁掉了,这张桌子再过 50 年就朽坏了,变成别的了。就是说它们都是动着的。我们所看到 的现在保持着它自身的物质形态却可以说是无限运动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环节,它们肯定要被下一 个环节所取代,下一个环节又要被下一环节所取代,为此会无限地取代下去。对每一具体物质形 态来说,它在任一时刻都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即既是肯定同时又是否定。也就是说都处在 运动当中。如果说物质是不运动的,那么现有的所有物质具体形态就会成为永恒的,我们在坐的 各位同学都会是永恒的,长生不老的。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是运动的。因而我们都是暂时 的,是运动过程中非常短暂的一个环节。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论语》中孔子面对永远流
着不停的河水所发的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就可以 理解古希腊晢学家赫拉克利特ˆ一切皆流”、“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辩证法思想。 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科学都证实,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正如恩格斯所说:“从最小的 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 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表明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坚持和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也就是坚持和承认“自己运动”的思想 自己运动”的思想非常重要,它不仅否定了宗教神学思想(牛顿就认为:“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 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竟然促成这种横向运动。”),而且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的自由本质,理解 人的本质与宇宙本体的相通相契关连。同时,坚持物质是运动的也否定了旧唯物主义某些哲学家 否定物质运动的错误思想。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 这一原理是要回答什么在运动或运动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明确地说:“物质 是一切变化的主体。”(《马恩全集》第2卷,第164页)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每一种物质 运动形式都有其相应的物质载体、主体或物质承担者。如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是宏观物体,物理 运动的主体是宇宙天体以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 原子团等,生命运动的主体是各种生物体以及蛋白质、核酸等,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思维运动 的主体是人脑。 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物质载体: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原子粒子蛋白质、核酸人 思维运动 人脑 在此,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原子、离子、蛋白质、核酸、人、人脑都是物质的东西。因此 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唯心主义总是和唯物主义相反,唯物主义说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就说运动的主体是 精神。因为唯心主义强调的是精神的能动性,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精神生出来的,因而只有精 神有“生”(运动)的能力,世界上的其他一切都是被生的,因而都不是能动性本身。运动、生成 的能力只能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从人的日常经验来看,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但唯心主义的 看法常常和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但把唯心主义的观点说成是一派胡言也是有问题的,简单化 的。因为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不对。但有其形成的哲学认识论原因。上面我们讲过,哲学不是从 感觉上,而是要从概念上,思维上来理解运动。因为从感觉上来看运动是不成为“问题”的,从 概念上、思维上看运动才成了“问题”。因为从思维上看有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看法。从思维 上来理解运动就是要把运动理解为“在和不在”的统一,而“在和不在”的统一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 的,只能用思维才能理解它。这样以来,唯心主义者就说,对运动的理解要依赖于思维,因而他 们就得出了“运动依赖于思维”(而不是物质)这样一种看法。既然运动依赖于思维,那么,思维就 成了运动的主体。运动的主体就不是物质了。唯心主义的错在于,把人对运动的理解要依赖于 维这个问题等同于运动要依赖于思维,即把认识论等同于本体论了。这是唯心主义所坚持的认识 论和本体论的统一。唯心主义者的主观用意是想强调思维、理性的本体地位。“没有思维一切都 不能理解”,在唯心主义那里变成了“没有思维就没有一切。“理解”就是“解释”。由于以往的哲 学主要是“解释”世界,因而,他们就非常强调“解释”、“理解”的地位,即思维的地位,理性的
25 着不停的河水所发的感叹:“子在川 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就可以 理解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一切皆流”、“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著名辩证法思想。 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科学都证实,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正如恩格斯所说:“从最小 的 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 不断 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表明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坚持和承认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也就是坚持和承认“自己运动”的思想。 “自己运动”的思想非常重要,它不仅否定了宗教神学思想(牛顿就认为:“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 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竟然促成这种横向运动。”),而且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的自由本质,理解 人的本质与宇宙本体的相通相契关连。同时,坚持物质是运动的也否定了旧唯物主义某些哲学家 否定物质运动的错误思想。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没有的。 这一原理是要回答什么在运动或运动的主体是什么的问题。对此,马克思明确地说:“ 物 质 是一切变化的主体。”(《马恩全集》第 2 卷,第 164 页)运动有五种基本形式,其中每一种 物质 运动形式都有其相应的物质载体、主体或物质承担者。如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是宏观物体,物理 运动的主体是宇宙天体以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 原子、离子、 原子团等,生命运动的主体是各种生物体以及蛋白质、核酸等,社会运动的主体是人,思维运动 的主体是人脑。 运动形式: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 ∣ ∣ ∣ ∣ 物质载体:宏观物体 微观粒子 原子粒子 蛋白质、核酸 人 思维运动 ∣ 人脑 在此,宏观物体、微观粒子、原子、离子、蛋白质、核酸、人、人脑都是物质的东西。因此, 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唯心主义总是和唯物主义相反,唯物主义说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就说运动的主体是 精神。因为唯心主义强调的是精神的能动性,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精神生出来的,因而只有 精 神 有“生”(运动)的能力,世界上的其他一切都是被生的,因而都不是能动性本身。运动、生成 的能力只能是精神的,不是物质的。从人的日常经验来看,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但唯心主义的 看法常常和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但把唯心主义的观点说成是一派胡言也是有问题 的,简单化 的。因为唯心主义的观点虽然不对。但有其形成的哲学认识论原因。上面我们讲过,哲学不是从 感觉上,而是要从概念上,思维上来理解运动。因为从感觉上来看运动是不 成为“问题”的,从 概念上、思维上看运动才成了“问题”。因为从思维上看有人提出了“ 飞矢不动”的看法。从思维 上来理解运动就是要把运动理解为“在和不在”的统一,而“在和不在”的统一是我们用眼睛看不到 的,只能用思维才能理解它。这样以来,唯心主义者就说,对运动的理解要依赖于思维,因而他 们就得出了“运动依赖于思维”(而不是物质)这样一种看法。既然运动依赖于思维,那么,思维就 成了运动的主体。运动的主体就不是物质了。唯心主义的错在于,把人对运动的理解要依赖于思 维这个问题等同于运动要依赖于思维,即把认识论等同于本体论了。这是唯心主义所坚持的认识 论和本体论的统一。唯心主义者的主观用意是想强调思维、理性的本体地位。“没有思维一切都 不能理解”,在唯心主义那里 变成了“没有思维就没有一切”。“理解”就是“解释”。由于以往的哲 学主要是“解释” 世界,因而,他们就非常强调“解释”、“理解”的地位,即思维的地位,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