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解释”、“理解”用冯友兰先生的晢学语言讲哔“觉解”,而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 径正是人对世界的“觉解”。可见,强调“解释”、“觉解”是同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内在相对的,而按 冯友兰先生的看法,晢学的作用就在于培养精神境界。因此,唯心主义强调“理性”、“理解”、“觉 解”的地位就可以理解了。“理解”、“觉解”是“功夫”,而功夫即本体(境界)。这就是唯心主义的 套看法。相反,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改造世界”以实现幸福和正义价值,这样就必须把世 界看成是客观的,必须如实的面对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运动事实,否则,“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就会失败。唯心主义要强调“境界”,就要看重思维,唯物主义要强调“幸福”、“正义”,就要重视 物质,就要把运动看成物质的运动。 (三)相对静止及其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同物质不可分割,这说明运动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上帝 从外面推动等条件),绝对的。因为运动是“自己运动”,是“自生自化”,所以不是相对的,而是 绝对的,不是有条件(推动者)而是无条件的。但运动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某种特殊运动形式的 绝对性。就是说,物质的某一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不发生作用。如这张桌子未动, 就是说这张桌子暂没有进行位移这种机械运动,因而我们说它是相对静止。 1.什么是相对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就是说,静止是针对运动的某种特殊形式而言的,它是整体的或总 体的运动过程中的局部表现,是运动的特定状态。相对静止是指:(1)就机械运动而言,相对于 特定参照系物体没有发生位移,如这张桌子,相对于地面,墙未发生位移这种机械运动。(2)某 物没有发生质变。某物未进行特定形式的运动,但进行着别种形式的运动:某物性质暂时未变, 但将来会变,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1)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任何一事物都有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不是永远如此,它 总是要变成另外的某物。为人,他活着,未死,这是静止、稳定,但他不会长生不死。如果某人 能长生不死,那静止就成为绝对的了,但这不可能。所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道理 是人必死的哲学根据。由此引出了人对生死的种种感叹和思考。大概哲学对静止相对性的运动 绝对性的思考就是由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而产生的。哲学问题和人生问题本来就是相互联系 着的。 (2)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 不舍静,静中含动。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反,不承认静止中有 运动会走向形而上学。我们既要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动静统一的辩 证法。承认运动中有静止、稳定,人的生活才会有秩序,法律、信认等是建立在事物的稳定性、 相对静止之上的。人之所以会储蓄,是人们相信未来的钱会和今天的钱一样能买到东西,否则人 就不会存钱了。相传古代希腊有一位诡辩家叫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约定一月后归还 到期了,邻居要他还钱,他故作惊讶地说:“我没有借你的钱呀!”邻居说:“您忘了吗?是上月向 我借的。”他说:“对!上月我借了你的钱。不过哲学家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现在的我已经 不是一个月前向你错钱的我了,你怎么能叫现在的我为过去的我还钱呢?”邻居回家想出办法,拿 了根木棍,把欧布里德痛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气势汹汹地说:“你打人了,我要到法院告你!”邻 居笑着说:“您去告谁呢?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您的我了,您要告就去刚才打你的那个我吧!” 邻居以诡辩对付诡辩,驳得欧布里德无话可说。可见,不承认相对静止,生活就会失去秩序,人 就不会有未来预期,法律、道德就难以建立起来。秩序、法律、道德和晢学上的静止、稳定问题 内在相关。如果人格没有了持续性,坚定性、一贯性,随波逐流,那还有什么道德可讲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绝对运动的主要意义是反对宗教神学,坚持“自己运动”思想,那么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是什么呢?(1)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统一的物质
26 地位。“ 解释”、“理解”用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语言讲叫“觉解”,而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 径正是人对世界的“觉解”。可见,强调“解释”、“觉解”是同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内在相对的,而按 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哲学的作用就在于培养精神境界。因此,唯心主义强调“理 性”、“理解”、“觉 解”的地位就可以理解了。“理解”、“觉解”是“功夫”,而功夫即本体(境界)。这就是唯心主义的 一套看法。相反,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改造世界” 以实现幸福和正义价值,这样就必须把世 界看成是客观的,必须如实的面对客观世界及其变 化运动事实,否则,“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就会失败。唯心主义要强调“境界”,就要看重思维,唯物主义要强调“幸福”、“正义”,就要重视 物质,就要把运动看成物质的运动。 (三)相对静止及其意义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同物质不可分割,这说明运动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上 帝 从外面推动等条件),绝对的。因为运动是“自己运动”,是“自生自化”,所以不是相对的,而是 绝对的,不是有条件(推动者)而是无条件的。但运动的绝对性,并不意味着某种特殊运动形式的 绝对性。就是说,物质的某一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不发生作用。如这张桌子未动, 就是说这张桌子暂没有进行位移这种机械运动,因而我们说它是相对静止。 1.什么是相对静止?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就是说,静止是针对运动的某种特殊形式而言的,它是整体的或总 体的运动过程中的局部表现,是运动的特定状态。相对静止是指:(1)就机械运动而言, 相对于 特定参照系物体没有发生位移,如这张桌子,相对于地面,墙未发生位移这种机械运动。(2)某 物没有发生质变。某物未进行特定形式的运动,但进行着别种形式的运动;某物性质暂时未变, 但将来会变,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1)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任何一事物都有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不是永远如此,它 总是要变成另外的某物。为人,他活着,未死,这是静止、稳定,但他不会长生不死。如果某人 能长生不死,那静止就成为绝对的了,但这不可能。所以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道理, 是人必死的哲学根据。由此引出了人对生死的种种感叹和思考。大概哲学对静止相对性 的运动 绝对性的思考就是由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而产生的。哲学问题和人生问题本来就是 相互联系 着的。 (2)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动 不舍静,静中含动。不承认运动中有静止,会滑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反,不承认静止 中有 运动会走向形而上学。我们既要反对相对主义、诡辩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坚持动静统一的辩 证法。承认运动中有静止、稳定,人的生活才会有秩序,法律、信认等是建立在事物的稳定性、 相对静止之上的。人之所以会储蓄,是人们相信未来的钱会和今天的钱一样能买到东西,否则人 就不会存钱了。相传古代希腊有一位诡辩家叫欧布里德,向邻居借了一笔钱,约定一月后归还。 到期了,邻居要他还钱,他故作惊讶地说:“我没有借你的钱呀!” 邻居说:“您忘了吗?是上月向 我借的。”他说:“对!上月我借了你的钱。不过哲学家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现在的我已经 不是一个月前向你错钱的我了,你怎么能叫现在的我为过去的我还钱呢?”邻居回家想出办法,拿 了根木棍,把欧布里德痛打了一顿。欧布里德气势汹汹地说:“你打人了,我要到法院告你!”邻 居笑着说:“您去告谁呢?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您的我了,您要告就去刚才打你的那个我吧!” 邻居以诡辩对付诡辩,驳得欧布里德无话可说。可见,不承认相对静止,生活就会失去秩序,人 就不会有未来预期,法律、道德就难以建立起来。秩序、法律、道德和哲学上的静止、稳定问题 内在相关。如果人格没有了持续性,坚定性、一贯性,随波逐流,那还有什么道德可讲。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承认绝对运动的主要意义是反对宗教神学,坚持“自己运动”思想,那么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是什么呢?(1)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统一的 物质
必须表现、显现为多样的,不同的具体形态,即“一”必须显现为“多”。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之 所以会显现出来是因为各种事物都有其稳定性的质,就是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如果没有相对静 止、稳定,一切瞬息万变,那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因此,静止使事物显现出多样性来 如果说运动产生多样性的话,那么,静止是显现多样性的。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显现出来了 人才有可能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区分事物,区分事物的可能性在于事物具有差异性并 能显示出来,而差异性的显示依赖于静止。(2)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发 变是 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而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 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没有发展。量变(静止)是一点一滴的变化,承认静止,稳定 对发展的作用就是承认一点一滴的变化对质变,对发展的作用。中国近代以来的激进主义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对中国造成了很大损失。(3)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作为万物(或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和本质,本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就好像 粒种子内部能发芽的那种“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一样。但种子内部的“质”通过“生发”出幼芽来 呈现自己的那种“质”,“生发”就是运动。于是,“运动”成为“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我们在上面 讲的思想。接着这个思想我们要讲空间和时间。当“物质”通过“运动”显化为具体物质形态时 这具体物质形态就能看得见摸得着了,就像种子的“质”(物质)通过“生发”(运动)而出现“幼 芽”(物质具体形态),这“幼芽”就能看得见摸得着了。这样共性的“物质”通过“运动”就过渡到具 体物质形态”了。具体物质形态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空间和时间特征,即它们都要占有空间经历 时间。“物质运动”必然产生、显化为具体物质形态,而具体物质形态是有时空特征的,在此意义 上,我们说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的“道”是“一般”,经过“生”(运动)过渡到了“万物”,“万物即个别,即物质具体形态。物质 运动、时空之间的关联可图示如下 物质(一般、内部) 运动(中介) 具有时空特征的物质具体形态(个别、外部) 由于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所以下面我们来讲时空问题 (一)时间 1.什么是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什么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 序性和间隔性呢?可举例来说明。如一朵花(运动着的物质形态),就其自身来看,它开放了七天 七天就是它的持续性。花谢了后果实出现了,先有花后有果实,这是花果之间的顺序性。花变成 果实之间有一间隔,这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持 续性是就一物而言的,顺序性和间隔性是就一物和他物的关系和转化而言的。“转化”即运动,是 有顺序性和间隔性的,即是有时间的 2时间的特点。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意思是说时间的流向只有一个方向,就是 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直向前不可逆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就是 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一个人只能沿着婴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顺序性生活,不能返老还 童。古代不少皇帝想返老还童,长生不死,但由于违背时间的一维性而都归于失败。时间的一维 性和不可逆性给个体人生赋予了不可重复性和短暂性特征,或者说个体人生存在的时间特点是不 可重复性和短暂性。人生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使人的生死和意义成为人生最大问题。人是“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的生灵,因而当人面对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时总是追求不朽、无限和永恒,把人
27 必须表现、显现为多样的,不同的具体形态,即“一”必须显现为“多”。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之 所以会显现出来是因为各种事物都有其稳定性的质,就是说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如果没有相对静 止、稳定,一切瞬息万变,那多样性,差别性就显现不出来。因此,静止使事物显现出多样性来。 如果说运动产生多样性的话,那么,静止是显现多样性的。事物的多样性、差异性显现出来了, 人才有可能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是区分事物,区分事物的可能性在于事物具有差异性并 能显示出来,而差异性的显示依赖于静止。(2)相对静止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质变是 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而事物的量变状态就是一种静止状态。如果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的话, 那么同样可以说没有静止没有质变,没有发展。量变(静止)是一点一滴的变化,承认静止,稳定 对发展的作用就是承认一点一滴的变化对质变,对发展的作用。中国近代以来的激进主义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对中国造成了很大损失。(3)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作为万物(或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和本质,本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就好像 一 粒种子内部能发芽的那种“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一样。但种子内部的“质”通过“生发 ”出幼芽来 呈现自己的那种“质”,“生发”就是运动。于是,“运动”成为“物质”的存在方式。这是我们在上面 讲的思想。接着这个思想我们要讲空间和时间。当“物质”通过“ 运动”显化为具体物质形态时, 这具体物质形态就能看得见摸得着了,就像种子的“质”( 物质)通过“生发”(运动)而出现“幼 芽”(物质具体形态),这“幼芽”就能看得见摸得着了。这样共性的“物质”通过“运动”就过渡到“具 体物质形态”了。具体物质形态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空间和时间特征,即它们都要占有空间经历 时间。“物质运动”必然产生、显化为具体物质形态,而具体物质形态是有时空特征的,在此意义 上,我们说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的“道”是“一般”,经过“生”(运动)过渡到了“万物”,“万物”即个别,即物质具体形态。物质、 运动、时空之间的关联可图示如下: 物质(一般、内部) ↓ 运动(中介) ↓ 具有时空特征的物质具体形态(个别、外部) 由于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所以下面我们来讲时空问题 (一)时间 1.什么是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什么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 序性和间隔性呢?可举例来说明。如一朵花(运动着的物质形态),就其自身来看,它开放了七天, 七天就是它的持续性。花谢了后果实出现了,先有花后有果实,这是花果之间的顺序性。花变成 果实之间有一间隔,这是物质运动的间隔性。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间隔性。持 续性是就一物而言的,顺序性和间隔性是就一物和他物的关系和转化而言的。“转化”即运动,是 有顺序性和间隔性的,即是有时间的。 2.时间的特点。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意思是说时间的流向只有一个方向,就是 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一直向前不可逆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就是 时间的一维性特点。一个人只能沿着婴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顺序性生活,不能返老还 童。古代不少皇帝想返老还童,长生不死,但由于违背时间的一维性而都归于失败。时间的一维 性和不可逆性给个体人生赋予了不可重复性和短暂性特征,或者说个体人生存在的时间特点是不 可重复性和短暂性。人生的一次性和短暂性使人的生死和意义成为人生最大问题。人是“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的生灵,因而当人面对生命的一次性和短暂性时总是追求不朽、无限和永恒,把人
生的不朽、无限和永恒作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一次性和短暂性是问题的客观的、经验的、 实然性层面,而不朽、永恒、无限则是人生的精神的、超验的、价值的层面,人不仅是经验性物 质存在,则同是超验性精神存在。因而人追求不朽、无限、永恒并非没有意义。“知其不可为 是就人的经验的物质的层面说的:“而为之”则是从人的超验的精神层面而言的。生命的一次性和 短暂性是人的物质规定,属命运问题,追求不朽、永恒、无限是人的精神规定,属境界问题。这 是时间和人生的关系问题 (二)空间 1.什么是空间?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客体的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广延性是就某物自身而 言的,指某物有体积,有长宽高:并存秩序是就某物同周围其他某物的关系而言的,指某物总 占有一定的位置,有前后,上下左右关系。综合起来看,空间其实就是指物质的体积和位置。位 置是物体并存的秩序。前面讲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是指物体、事物的过程中的秩序。可 见,时间和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秩序内在相关。老鼠的体积可大可小,但不能大到和猪、牛一样大 其他动物也一样,这里就有个并存秩序问题。这秩序是客观的,物质运动中固有的东西,它 于“自然法”范畴。法律是要研究秩序问题的,因而要很好地注意硏究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问题。 物质运动及其时空问题是秩序存在的哲学基础或宇宙论基础 2.空间的特点。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空间从广延性或体积上看,都有长 宽、高三个维度,用这三个维度就可以对某物的广延性、体积加以完全量度;任何事物的空间从 并存秩序或位置上看,都有前后、左右、上下三个维度,用这三个维度就可以对其某物的并存秩 序或位置加以完全量度。 (三)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般的物质运动必然要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如果不表现为时间和空间,那它就成为 统一的东西或纯内在的东西了,作为万物共性和本体的物质运动只有通过时空才能表现为现象, 才能实现自己。就象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必须面对他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才能表现出来一样。人的内 在本质如果不对象化为具有时空特点的成果,这本质就没有了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作为一般的内 在的东西,它也要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表现为时空后就可以成为 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 运动的属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看, 物质运动是内容,时间空间是形式,内容离不开形式,从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从一般 和特殊的关系看,物质运动是一般,时间空间是特殊,一般离不开特殊,在特殊之中,从而物质 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从内在和外在关系看,内在的东西离不开外在的东西,物质运动是内在的, 它离不开外在的时空:从活动与秩序的关系看,物质运动是活动,时间空间是秩序,活动离不开 秩序,从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这是从逻辑上来看。从现象上或事实上看,物质运动总要 经历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机械运动就是物质或物质微观粒子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的 位置移动。基本粒子运动的速度再快也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基本粒子体积再小也要有一定的空间 不经历时间:不占有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因为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所以时 间空间对人来说非常重要、人类的许多战争,人间的许多斗争,竞争都是为了空间而进行的。所 谓“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就是说的是空间的重要性。日本侵略中国和东亚各国就是为了扩大 日本的空间。农村的许多官司一个墙、一个地坂子偏了几公分。在城市买房子很贵,说明空间 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很重要。人类发展科学技术探索海洋和宇宙也是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即 寻找人类运动的形式。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表达着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间的重要 性。从现代科学成果看,科学揭明,物质运动速度是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因而运动必然要经历 时间。光的运动速度是最快的,但也要经历时间
28 生的不朽、无限和永恒作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生的一次性和短暂性是问题的客观的、经验的、 实然性层面,而不朽、永恒、无限则是人生的精神的、超验的、价值的层面,人不仅是经验性物 质存在,则同是超验性精神存在。因而人追求不朽、无限、永恒并非没有意义。“知其不可为” 是就人的经验的物质的层面说的;“而为之”则是从人的超验的精神层面而言的。生命的一次性和 短暂性是人的物质规定,属命运问题,追求不朽、永恒、无限是人的精神规定,属境界问题。这 是时间和人生的关系问题。 (二)空间 1.什么是空间?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客体的广延性和并存的秩序。广延性是就某物自身而 言的,指某物有体积,有长宽高;并存秩序是就某物同周围其他某物的关系而言的,指某 物总 占有一定的位置,有前后,上下左右关系。综合起来看,空间其实就是指物质的体积和位置。位 置是物体并存的秩序。前面讲时间是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是指物体、事物的过程中 的秩序。可 见,时间和空间和物质运动的秩序内在相关。老鼠的体积可大可小,但不能大到和猪、牛一样大。 其他动物也一样,这里就有个并存秩序问题。这秩序是客观的,物质运动 中固有的东西,它属 于“自然法”范畴。法律是要研究秩序问题的,因而要很好地注意研究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问题。 物质运动及其时空问题是秩序存在的哲学基础或宇宙论基础。 2.空间的特点。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空间从广延性或体积上看,都有长、 宽、高三个维度,用这三个维度就可以对某物的广延性、体积加以完全量度;任何事物的空间从 并存秩序或位置上看,都有前后、左右、上下三个维度,用这三个维度就可以对其某物的并存秩 序或位置加以完全量度。 (三)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关系 一般的物质运动必然要表现为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如果不表现为时间和空间,那它就成为 统一的东西或纯内在的东西了,作为万物共性和本体的物质运动只有通过时空才能表现为 现象, 才能实现自己。就象一个人的内在本质必须面对他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才能表现出来一样。人的内 在本质如果不对象化为具有时空特点的成果,这本质就没有了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作为一般的内 在的东西,它也要有自己的存在方式,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表现为时空后就可以成为 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时空和物质运动的关系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 运动的属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1.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看, 物质运动是内容,时间空间是形式,内容离不开形式,从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 从一般 和特殊的关系看,物质运动是一般,时间空间是特殊,一般离不开特殊,在特殊之中,从而物质 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从内在和外在关系看,内在的东西离不开外在的东西,物质运动是内在的, 它离不开外在的时空;从活动与秩序的关系看,物质运动是活动,时间空间是秩序,活动离不开 秩序,从而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这是从逻辑上来看。从现象上或事实上看,物质运动总要 经历一定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机械运动就是物质或物质微观粒子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的 位置移动。基本粒子运动的速度再快也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基本粒子体积再小也要有一定的空间。 不经历时间;不占有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正因为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所以时 间空间对人来说非常重要、人类的许多战争,人间的许多斗争,竞争都是为了空间而进行的。所 谓“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就是说的是空间的重要性。日本侵略中国和东亚各国就是为了扩大 日本的空间。农村的许多官司一个墙、一个地坂子偏了几公分。在城市买房子很贵,说明空间对 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很重要。人 类发展科学技术探索海洋和宇宙也是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即 寻找人类运动的形式。时间 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表达着作为物质运动形式的时间的重要 性。从现代科学成果看,科学揭明,物质运动速度是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因而运动必然要经历 时间。光的运动速度 是最快的,但也要经历时间
2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我们说的年、月、日这些时 间单位都有其相应的物质运动内容。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持续性:日是地球绕地轴自转 周的持续性。我们说的米、公里、光年这些空间单位也都有相应的物质运动内容1米是光在真 空中于1/299792458秒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1光年是光子在真空中一年所经历的长度。时间 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空间同样也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来度量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和谐关系,甚至将其神秘化。 如中国人的“时中”观念,风水观念、命相观念都是重视“物质运动”与“时间”和谐统一的表现。“时 中”观念认为,人的活动要和时间相和谐,要“与时偕行”,“与时偕极”,“见几而作”,要遵循“天 时”、“人时”:人的活动要和空间相统一,要得其中,要在空间秩序中寻找恰当的位置,即得中 而行。“易道深矣!一言一蔽之,曰:时中。”人的活动不合“时中”,不合时宜,则会有凶险。今 天我们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之一,就是讲的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问题。民间 流行的“命相”观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吉凶祸福与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相关,因而婚丧 嫁娶,商旅等活动要选择黄道吉日。“风水”观念则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吉凶祸福与人的空 间位置相关,因此,居室、室内陈设、祖先墓地等都要选择恰当的空间位置。“命相”和“风水 既有体现“时空”与“物质运动”统一的哲学道理,又有迷信因素。这是民间文化对时空与物质运 动和谐的重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统一观念体现在精英文化中,就是人们将“生生”(时间,与天 道运行相统一的时间)和“中庸”(主要是空间观念)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统一 和谐哲理的人生观体现可列图示如下: 生生”(时间) 精英所重者 境界 中庸”(空间) “命相”(时间) 民众所重者 境遇 “风水”(空间) (四)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要阐明和论证世界是物质的,要说明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就必须承认和 证明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即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始无终的。因为只有说 明了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人们才不会去设想在世界之外、之先还有别的东西,如 神存在着。相反,如果肯定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是有限的,那人们就会设想在物质世界之前、 之外还存在着和世界不同的东西,如造物主之类,这样就给宗教神学留下了余地和空隙,因此 唯物主义者必须把这个余地和空隙去掉,这样就必须阐明和肯定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 1.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时空的绝对性首先表现为时空的客观性及其无条件性上。既然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那么同物质运动的客观性是绝对的一样,时空的客观性也是绝对的。只要物质世界存在着、运动 着,就一定有某种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存在,一定表现为某种时空特征,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绝对的。就是说时空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与唯物主义相反,唯 心主义否认时空的客观性。康德把时空看作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先天形式 去感知事物时,才给予事物以时间性和空间性。马赫认为,时空是用以调整认识材料的工具 调整认识材料先后顺序的就是时间,调整认识材料相互之间上下、前后、左右排列秩序的就是空
29 2.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我们说的年、月、日这些时 间单位都有其相应的物质运动内容。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持续性;日是地球绕地 轴自转 一周的持续性。我们说的米、公里、光年这些空间单位也都有相应的物质运动内容 1 米是光在真 空中于 1/299792458 秒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1 光年是光子在真空中一年所经历的长度。时间 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空间同样也是以物质在时间上的运动 来度量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统一和谐关系,甚至将其神秘 化。 如中国人的“时中”观念,风水观念、命相观念都是重视“物质运动”与“时间”和谐统一的表现。“时 中”观念认为,人的活动要和时间相和谐,要“与时偕行”,“与时偕极 ” ,“见几而作”,要遵循“天 时”、“人时”;人的活动要和空间相统一,要得其中,要在空 间秩序中寻找恰当的位置,即得中 而行。“易道深矣!一言一蔽之,曰:时中。”人的活动不合“时中”,不合时宜,则会有凶险。今 天我们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之一,就是讲的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问题。民间 流行的“命相”观念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吉凶祸福与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相关,因而婚丧 嫁娶,商旅等活动要选择黄道吉日 。“风水”观念则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吉凶祸福与人的空 间位置相关,因此,居室、室内陈设、祖先墓地等都要选择恰当的空间位置。“命相”和“风水” 既有体现“时空”与“ 物 质运动”统一的哲学道理,又有迷信因素。这是民间文化对时空与物质运 动和谐的重视。时 空与物质运动的统一观念体现在精英文化中,就是人们将“生生”(时间,与天 道运行相统一的时间)和“中庸”(主要是空间观念)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统一 和谐哲理的人生观体现可列图示如下: “生生”(时间) 精英所重者 境界 “中庸”(空间) “命相”(时间) 民众所重者 境遇 “风水”(空间) (四)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要阐明和论证世界是物质的,要说明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就必须承认和 证明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即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始无终的。因为只 有说 明了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人们才不会去设想在世界之外、之先还有别的东西,如 神存在着。相反,如果肯定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是有限的,那人们就会设想在物 质世界之前、 之外还存在着和世界不同的东西,如造物主之类,这样就给宗教神学留下了余地和空隙,因此, 唯物主义者必须把这个余地和空隙去掉,这样就必须阐明和肯定时间和空 间的无限性。 1.时间、空间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时空的绝对性首先表现为时空的客观性及其无条件性上。既然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那么同物质运动的客观性是绝对的一样,时空的客观性也是绝对的。只要物质世界存在着、运动 着,就一定有某种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存在,一定表现为某种时空特征,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绝对的。就是说时空的客观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与唯物 主义相反,唯 心主义否认时空的客观性。康德把时空看作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人们通过这种先天形式 去感知事物时,才给予事物以时间性和空间性。马赫认为,时空是用以调 整认识材料的工具, 调整认识材料先后顺序的就是时间,调整认识材料相互之间上下、前后、左右排列秩序的就是空
间。其实我们也认为,时空是一种秩序框架,如时间体现着事物的纵向先后顺序性秩序,空间体 现着事物的并列位置秩序,只是我们认为,这种时空秩序框架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不 是人在认识事物时加给事物身上的。人头脑中的时空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时空框架秩序 的反映。唯心主义者的动机是想为科学和价值寻找哲学基础。为什么数学,几何学等人所发明的 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们认为是由于人的头脑中先天地存在着时空形式,这种先天的 时空形式超越了个人的偶然性和感性材料的偶然性,而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因而经过它整理的 而得到的科学知识就有了普遍必然性。从价值问题看,有的人认为社会历史运动是循环的,有的 人则认为是进步的,向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唯心主义者认为,这都是人把自己观念中所有的 时间秩序框架加到社会历史上的结果。人怎样把人的时间观加于人生和历史,人生和历史就会有 什么样的价值。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生和社会生活无历史、无未来,只有现在,这是他们赋 予人生和社会的时间秩序,因而出现了当下即是片刻即好,用完就扔,活够就死的人生价值观 唯物主义认为,时空是客观的,因而在生活中人必须遵循事物的时空秩序,这样人的活动才能取 得成功。 时空的相对性的首要表现是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就是说事物的时空特征是会随着物质运 动速度的快慢而变化的。这种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到的,但它是事实。这是由爱因斯 坦相对论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认为,时间的快慢和空间的长度都会随物质运动速 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物质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就会变慢,空间长度就会缩短。国外有 无名作家写了首打油诗来描写了高速运动物体的空间收缩效应 斐克小伙剑术精 出剌迅捷如流星, 由于空间收缩性 长剑变成小铁钉。 按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一个当爸爸的人,坐上一接近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在宇宙空间遨游 若干年,那么他的年龄就比留在地球上的儿子和年龄小了。如果物质运动速度比光还快,那么时 间就会变快。又有一首打油诗,构想这种情况 年轻女朗名伯蕾, 神行有术光难追: 爱因斯坦来指点 今日出游昨夜归 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因为科学揭示,没有任何物体能以光速或超光速运动。(参见 〔美)C.盖莫夫:《从1到无穷大》,第93页) 非欧几何学说明,天体运动的大尺度宇宙空间和微观粒子运动的小尺度微观空间的特性与欧 几里德几何学所揭示的宏观物体运动空间特征是不同的。如非欧几何学揭示,在空间曲率不等于 零即不平坦的物体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大小或小于180°。这些都说明时空具有特性的可变 性、相对性,同时说明时空同物质运动的有机关联性和统一性。 将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看,时空既是客观的、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时 空是客观性、绝对性和具体特性可变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前者以反对唯心主义,坚持 后者以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这里首先得区分宇宙总体或物质总体和物质具体形态。因为时空的有限性是相对于具体事物 而言的,时空的无限性是相对于物质总体而言的。时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主要发 生在“物质总体”那里。时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作为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则主要发生在个体人那 (1)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
30 间。其实我们也认为,时空是一种秩序框架,如时间体现着事物的纵向先后顺序性秩序,空间体 现着事物的并列位置秩序,只是我们认为,这种时空秩序框架是客观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不 是人在认识事物时加给事物身上的。人头脑中的时空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时空框架秩序 的反映。唯心主义者的动机是想为科学和价值寻找哲学基础。为什么数学,几何学等人所发明的 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们认为是由于人的头脑中先天地存在着时空形式,这种先天的 时空形式超越了个人的偶然性和感性材料的偶然性,而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因而经过它整理的 而得到的科学知识就有了普遍必然性。从价值问题看,有的人认为社会历史运动是循环的,有的 人则认为是进步的,向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唯心主义者认为,这都是人把自己观念中所有的 时间秩序框架加到社会历史上的结果。人怎样把人的时间观加于人生和历史,人生和历史就会有 什么样的价值。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生和社会生活无历史、无未来,只有现在,这是他们赋 予人生和社会的时间秩序,因而出现了当下即是片刻即好,用完就扔,活够就死的人生价值观。 唯物主义认为,时空是客观的,因而在生活中人必须遵循事物的时空秩序,这样人的活动才能取 得成功。 时空的相对性的首要表现是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就是说事物的时空特征是会随着物质运 动速度的快慢而变化的。这种情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看不到的,但它是事实。这是由爱 因斯 坦相对论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认为,时间的快慢和空间的长度都会随物质运动速 度的变化而变化。当物质运 动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就会变慢,空间长度就会缩短。国外有一 无名作家写了首打油诗来 描写了高速运动物体的空间收缩效应: 斐克小伙剑术精, 出刺迅捷如流星, 由于空间收缩性, 长剑变成小铁钉。 按爱因斯坦的理论,如果一个当爸爸的人,坐上一接近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在宇宙空间遨游 若干年,那么他的年龄就比留在地球上的儿子和年龄小了。如果物质运动速度比光还快,那么时 间就会变快。又有一首打油诗,构想这种情况: 年轻女朗名伯蕾, 神行有术光难追; 爱因斯坦来指点, 今日出游昨夜归。 不过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因为科学揭示,没有任何物体能以光速或超光速运动。(参见 〔美〕C.盖莫夫:《从 1 到无穷大》,第 93 页) 非欧几何学说明,天体运动的大尺度宇宙空间和微观粒子运动的小尺度微观空间的特性与欧 几里德几何学所揭示的宏观物体运动空间特征是不同的。如非欧几何学揭示,在空间曲率不等于 零即不平坦的物体上,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大小或小于 180°。这些都说明时空具有特性的可变 性、相对性,同时说明时空同物质运动的有机关联性和统一性。 将以上两方面结合起来看,时空既是客观的、绝对的,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相对的,时 空是客观性、绝对性和具体特性可变性、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前者以反对唯心主义, 坚持 后者以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这里首先得区分宇宙总体或物质总体和物质具体形态。因为时空的有限性是相对于具体事物 而言的,时空的无限性是相对于物质总体而言的。时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个“问题” 主要发 生在“物质总体”那里。时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作为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则主要发生 在个体人那 里。 (1)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