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案) 第一章绪论 绪论的重点是把握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两个问题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在哲学这门学科中有一个奇特而令人惊异的现象,就是哲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家们就 直对哲学本身是什么进行探讨,而且乐此不疲,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是极少见到 的。因为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和本质的追问是以哲学的自我追问为途径的。哲学的自我追问 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哲学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什么是哲学, 哲学家的看法并非一致,可以说有多少真正的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就有多少哲学意义。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 解,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观”,二是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1.什么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用中国 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 不叫晢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整个世界”是世界观概 念中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问题是,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说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 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 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 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 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图示: 存在(普遍、一般)—哲学 有机物—有机化学 生物——生物学 科学 动物—动物学 马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 案) 第一章 绪论 绪论的重点是把握什么是哲学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两个问题。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在哲学这门学科中有一个奇特而令人惊异的现象,就是哲学自从诞生之日起,哲学家们就一 直对哲学本身是什么进行探讨,而且乐此不疲,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中是极 少见到 的。因为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意义和本质的追问是以哲学的自我追问为途径的。哲学的自我追问 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哲学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表征着人的自我追问的非一致性。什么是哲学, 哲学家的看法并非一致,可以说有多少真正的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就有多少哲学意义。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哲学是什么呢?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来理 解。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要理解这句话,必须弄清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世界观”,二是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1.什么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世界观,观者,看也。看什么,观什么呢?看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部世界” 。用中国 哲学的话说,看的是宇宙“大全”。如果你看世界的时候,看的是“局部世界”,那就不叫世界观了, 不叫哲学了,而叫科学。这就在看的范围上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了。“ 整个世界”是世界观概 念中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问题是,看“整个世界”的哪一个层次,我们说看的是“整个世界”最深层次的本质,而 不是“整个世界”的表层现象。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整个世界”最深层次本质的看法,用中国 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对宇宙“太极”的看法。譬如,哲学家看到一匹马,他一直要将其本质抽象 到不能再抽象、不能再概括的高度,才算达到了“根本看法”、“ 根本观点”,这样的看法、观点 才能叫“世界观”,才算是哲学。图示: 存在 (普遍、一般)——哲学 ↑ 有机物 ——有机化学 ↑ 生物——生物学 科学 ↑ 动物——动物学 ↑ 马 ↑ 黑马(个别)——常识
从图示可以看到,对作为个别事物的“黑马”,将其本质抽象概括到“动物”,“生物”,“有 机物”,还都不叫“根本看法”,只有将其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不能再抽象的高度才能叫“根本看 法”、“根本观点”。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才能叫“哲学”。 有同学会问,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到这么高呢?哲学为什么需追问世界的终 极本体呢?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不是的。这里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宇宙万物作“追本溯源”、“穷究会通”地思考,否则就不是哲学了。譬如,当我 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 只有将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万物”(多)的最大共性,普遍性才能形成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从而形成世界观,形成哲学。 其次,这是由哲学的“爱智慧”性质决定的。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古 希腊晢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晢学》,P23)这句话 中“一切”指世界万物(多),“一”指万物的终极本质、本体。承认、发现了“万物”中的“一”,即 终极普遍的万物本体,那就获得了“智慧”。因此,哲学要追寻“智慧”,就要极力发现和把握“一” 即万物的本质。同时“爱智”中的“爱”也和终极的“一”内在相关。因为哲学意义上的“爱”,其对 象不可能是一具体有限的东西,换句话说,“爱”不会把自己的对象封限在某一具体对象上,她总 是要超越具体对象,扑向那无限的、绝对的、圆满的可爱对象,而这样的对象正是一无限的,绝 对的存在,即“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由“贫乏之神”和“丰富之神”结合所生之子,在“爱神 身上永远存在着“贫乏”,因而“爱神”必须不断地去寻求,这寻求是指向那无限者,绝对者的。由 古希腊神话中的这一观念向下开启了中世纪“爱上帝”,因为“上帝”,正是那无限者、绝对者。西 方不少思想家认为,爱只有和绝对者结合才会完美的,如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人类 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恩格斯:《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当然哲学不同于宗教,我们所理解的爱的对象是宇宙万物的终极 本体,是这个意义上的无限者、绝对者 总之,无论从哲学的“追本溯源”性质,还是哲学是“爱智慧”性质来看,哲学在面对“整个世 界”、宇宙人生的时候,都要去探寻那万物(多)之中,之上的“一”,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 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根本观点”,即达到“世界观”的高度。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那么,怎样把哲学和宗教加以区别呢?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信仰化、非理性化的宗教 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 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 理论化、系统化的—一哲学 世界观 感性的、零碎的—常识 2.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2 从图示可以看到,对作为个别事物的“黑马”,将其本质抽象概括到“动物”,“生物 ” ,“有 机物”,还都不叫“根本看法”,只有将其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不能再抽象的高度才能叫“根本看 法”、“根本观点”。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才能叫“哲学”。 有同学会问,哲学为什么要将万事万物的本质抽象到这么高呢?哲学为什么需追问世界的终 极本体呢?是不是在故弄玄虚?不是的。这里的原因有二。首先,这是由哲学自身的性质决 定的。 哲学的本性就是对宇宙万物作“追本溯源”、“穷究会通”地思考,否则就不是哲学了。譬如,当我 们将“黑马”的本质抽象到“动物”层次,那只能形成“动物学”,而“动物学”是具体科学,不是哲学。 只有将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抽象概括到“存在”这一“万物”(多)的最大共性,普遍性才能形成 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从而形成世界观,形成哲学。 其次,这是由哲学的“爱智慧”性质决定的。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 ” 呢?古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古希腊罗马哲学》,P23)这句话 中“一切”指世界万物(多),“一”指万物的终极本质、本体。承认、发现了 “万物”中的“一”,即 终极普遍的万物本体,那就获得了“智慧”。因此,哲学要追寻“ 智慧”,就要极力发现和把握“一”, 即万物的本质。同时“爱智”中的“爱”也和终极的 “一”内在相关。因为哲学意义上的“爱”,其对 象不可能是一具体有限的东西,换句话说,“爱”不会把自己的对象封限在某一具体对象上,她总 是要超越具体对象,扑向那无限的、绝对的、圆满的可爱对象,而这样的对象正是一无限的,绝 对的存在,即“一”。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由“贫乏之神”和“丰富之神”结合所生之子,在“爱神” 身上永远存在着“贫乏”,因而“爱神”必须不断地去寻求,这寻求是指向那无限者,绝对者的。由 古希腊神话中的这一观念向下开启了中世纪“爱上帝”,因为“上帝”,正是那无限者、绝对者。西 方不少思想家认为,爱只有和绝对者结合才会完美的,如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 认为,人类 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恩格斯:《费 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当然哲学不同于宗教,我们所理解的爱 的对象是宇宙万物的终极 本体,是这个意义上的无限者、绝对者。 总之,无论从哲学的“追本溯源”性质,还是哲学是“爱智慧”性质来看,哲学在面对 “整个世 界”、宇宙人生的时候,都要去探寻那万物(多)之中,之上的“一”,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 法”(根本理解、根本领悟、根本体验)、“根本观点”,即达到“世界观” 的高度。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的,这样可以把哲学和科学区别开来,但还不能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因为宗教也涉及“世界观”。那么,怎样把哲学和宗教加以区别呢?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信仰化、非理性化的——宗教 同时,“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也能将哲学的一般人所具有的常理性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一 般来说,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一般人的世界观是常理性的东西。 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 世界观 感性的、零碎的——常识 2.什么是“理论化、系统化”?
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质在我看来是“理性化”。理性化的表现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判 断、推理、论证。当然,晢学并不排斥超逻辑的直觉、体验、灵感等因素,但哲学的表达是理性 化、逻辑化的。(在此存在着“知性”和“理性”的复杂关系、语言和默会的复杂关系,即言与默的 复杂关系。孔子的学生说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子也讨论“可道、可名的东西 与“不可道、不可名的东西”,即超言绝象的东西间的关系。“辩证法”正是从这种“复杂关系”中产 生出来的。 就是说,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世界观的探求是通过理性的、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的, 而不是通过信仰的,情感的等非理性,非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哲学以严密的理性和逻辑论证成 全其对宇宙本体的看法,这一思想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叫作本体论与逻辑学的统一,也就是理性和 本体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这同宗教是很不相同的,宗教是相信、信仰那无限、绝对的 存在。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 系。哲学深奥难学主要是因为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东西,同时哲学亦平凡,因为世界观人人 都有。哲学既是深奧的,又是平凡的 哲学作为世界观,它要探索整个世界的终极本质、本体,即“存在”、“一”这个“终极本体”(存 在、一)离我们平常人的日常感性生活很远、很间接,用恩格斯的话说,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 科。于是,人们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哲学知识是否可靠?因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事 物,一般人并不怀疑其存有的可靠性,而对于晢学上说的那终极本体人们就会提出上述问题。追 寻终极实体的哲学家肯定认为,关于终极本体的知识是可靠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保证哲学知识 的可靠性?怎样避免恩格所批评的以“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呢?马克思主义晢学对晢学 知识可靠性的论证方式是将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即用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来论证哲学 知识的可靠性。因为,一般来讲,人们并不怀疑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因而,关于对哲学 的理解就进到下一个方面 (二)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意思是说,哲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哲学家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途径 来形成自己对宇宙终极本体的知识和观点的。就是说哲学作为普遍知识来源于作为特殊的科学 知识。在此,“概括”是指从特殊到普遍(最高的一般),相当于抽象,就是把各门具体科学知识 中共同性的东西抽绎出来;“总结”是指从部分到整体,相当于综合,就是将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加 以辩证综合,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图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说:“知之所合谓之智”。(《荀 子·正名》)就是说把各种具体科学知识合起来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智、智慧了。智慧就属于哲 学范畴了。“概括和总结”体现的是认识从特殊向普遍的上升运动,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 1.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由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就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性质,成为 门科学知识体系。大家知道,科学知识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即求真,既然哲学是一门科学 知识体系,那么,它就以求真为最高目标。哲学的科学知识属性保证着哲学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实 性。就是说哲学这种抽象知识的可靠性来自具体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这是哲学借科学的威名来 增强自己的权威性,但是在18世纪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恰恰相反,那时科学须借重晢学 的威名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连大科学家牛顿那时也要将自己的科学著作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而不取名为《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哲学和科学地位的互换是在19世纪发生的。随着 科学的凯歌行进以及它在生产生活的中的应用,人们看到了科学的优越性,科学所拥有的确实性 和优越性渐渐成了哲学的楷模,哲学家们纷纷将自己的哲学为科学,就连强调哲学独立性的黑格 尔也将自己的哲学著作叫作《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哲学借重科学的威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 充分地体现,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叫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历史观叫作科学的历史 观。但我们亦须看到哲学的存在本身意味着科学具有不完善性,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有取消哲学的
3 “理论化、系统化”的实质在我看来是“理性化”。理性化的表现是以概念为基本要素的逻辑判 断、推理、论证。当然,哲学并不排斥超逻辑的直觉、体验、灵感等因素,但哲学的表达是理性 化、逻辑化的。〔在此存在着“知性”和“理性”的复杂关系、语言和默会的复杂关系,即言与默的 复杂关系。孔子的学生说在孔子那里,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老子也讨论“可道、可名的东西” 与“不可道、不可名的东西”,即超言绝象的东西间的关系。“辩证法”正是从这种“复杂关系”中产 生出来的。〕 就是说,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世界观的探求是通过理性的、逻辑论证的方式进行的, 而不是通过信仰的,情感的等非理性,非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哲学以严密的理性和逻辑论 证成 全其对宇宙本体的看法,这一思想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叫作本体论与逻辑学的统一,也就是理性和 本体的统一,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这同宗教是很不相同的,宗教是相信、信仰那无 限、绝对的 存在。所谓理论化、系统化,就是用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世界观理论体 系。哲学深奥难学主要是因为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东西,同时哲学亦平凡 ,因为世界观人人 都有。哲学既是深奥的,又是平凡的。 哲学作为世界观,它要探索整个世界的终极本质、本体,即“存在”、“一”这个“终极本体”(存 在、一)离我们平常人的日常感性生活很远、很间接,用恩格斯的话说,哲学是飘浮在空中的学 科。于是,人们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哲学知识是否可靠?因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事 物,一般人并不怀疑其存有的可靠性,而对于哲学上说的那终极本体人们就会提出上述问题。追 寻终极实体的哲学家肯定认为,关于终极本体的知识是可靠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保证哲学知识 的可靠性?怎样避免恩格所批评的以“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 知识可靠性的论证方式是将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即 用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来论证哲学 知识的可靠性。因为,一般来讲,人们并不怀疑科学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因而,关于对哲学 的理解就进到下一个方面。 (二)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意思是说,哲学知识来源于科学知识,哲学家是通过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途径 来形成自己对宇宙终极本体的知识和观点的。就是说哲学作为普遍知识来源于作为特殊 的科学 知识。在此,“概括”是指从特殊到普遍(最高的一般),相当于抽象,就是把各门具 体科学知识 中共同性的东西抽绎出来;“总结”是指从部分到整体,相当于综合,就是将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加 以辩证综合,形成对世界的整体性图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荀子说:“知之所合谓之智”。(《荀 子·正名》)就是说把各种具体科学知识合起来就不是知识了,而是智、智慧了。智慧就属于哲 学范畴了。“概括和总结”体现的是认识从特殊向普遍的上升运动,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一观点包含两层意思: 1.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具有与科学知识一样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由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就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性质,成为 一 门科学知识体系。大家知道,科学知识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即求真,既然哲学是一门 科学 知识体系,那么,它就以求真为最高目标。哲学的科学知识属性保证着哲学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实 性。就是说哲学这种抽象知识的可靠性来自具体科学知识的可靠性。(这是哲学借科学的威名来 增强自己的权威性,但是在 18 世纪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恰恰相反,那时科学须借重哲学 的威名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连大科学家牛顿那时也要将自己的科学著作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而不取名为《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哲学和科学地位的互换是在 19 世纪发生的。随着 科学的凯歌行进以及它在生产生活的中的应用,人们看到了科学的优越性,科学所拥有的确实性 和优越性渐渐成了哲学的楷模,哲学家们纷纷将自己的哲学为科学,就连强调哲学独立性的黑格 尔也将自己的哲学著作叫作《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哲学借重科学的威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 充分地体现,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叫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历史观叫作科学的历史 观。但我们亦须看到哲学的存在本身意味着科学具有不完善性,将哲学等同于科学有取消哲学的
危险。)但哲学知识的可靠性最终又来自实践,因为科学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 科学哲学 价值哲学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科知识 技术工艺 教化规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实践(个别之“事”) 实践的真实性可靠性人们并不怀疑,因而当我们将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时,哲学也就获得 了它的最终可靠性。 哲学是玄远深奥的,但它直接来源于科学,最终来源于现实实践,因而它又不是世界之外的 遐想。哲学既是玄奥的,又是平凡的,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这叫极高明而道中庸”(庸:平 凡、平常)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因为 2.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念和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属于最高的“概括和总结”,因 而其所形成的结果必定是最一般的知识。就是说哲学是处于人类知识阶梯最高层次的知识。哲学 知识所反映原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最后本质,它对一切具体科学知识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 因而学任何一种具体科学知识的人都须学习哲学 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那末,这种最一般的知识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整个世界 最普遍本质的一般规律。因此 (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这是说,晢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来规定哲学 的研究对象合理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晢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这是晢学和科学相区别 之处。但一般又存在于特殊之中,要通过特殊来体现,因而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有内在联系 般和特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而,晢学和科学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中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 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方面,晢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为什么晢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首先,从逻辑上说,哲 学所硏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具体科学所硏究的特殊规律之中,因而要发现一般规律 就要硏究特殊规律,要硏究晢学就得研究、了解具体科学,否则哲学难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其
4 危险。)但哲学知识的可靠性最终又来自实践,因为科学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 科学哲学 价值哲学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科知识 技术工艺 教化规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实践(个别之“事”) 实践的真实性可靠性人们并不怀疑,因而当我们将哲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时,哲学也就获得 了它的最终可靠性。 哲学是玄远深奥的,但它直接来源于科学,最终来源于现实实践,因而它又不是世界之外 的 遐想。哲学既是玄奥的,又是平凡的,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这叫“极高明而道中庸” (庸:平 凡、平常) 哲学是一门科学知识体系,但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因为: 2.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念和总结”,这种“概括和总结”属于最高的“概括和总结 ”,因 而其所形成的结果必定是最一般的知识。就是说哲学是处于人类知识阶梯最高层次的知识。哲学 知识所反映原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最后本质,它对一切具体科学知识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 因而学任何一种具体科学知识的人都须学习哲学。 哲学是最一般的知识体系,那末,这种最一般的知识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是整个世界 最普遍本质的一般规律。因此: (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这是说,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来规定哲学 的研究对象合理地解决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局部世界的特殊规律,这是哲学和科学相区 别 之处。但一般又存在于特殊之中,要通过特殊来体现,因而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有内在联系 。一 般和特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因而,哲学和科学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中。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为什么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首先,从逻辑上说, 哲 学所研究的一般本质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具体科学所研究的特殊规律之中,因而要发现一般 规律 就要研究特殊规律,要研究哲学就得研究、了解具体科学,否则哲学难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其
次,从事实上说,晢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追踪、概括、总结具体科学成果的过程中发展 深化和前进的。其三,晢学的材料、营养和灵感来源于具体科学。晢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如结 构、功能、系统、机制等是从具体科学中移植和提升而来的。晢学如果离开具体科学,就会丧 失其生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当然,哲学也一直保持着对科 学的批判范导功能。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晢学为指导。就是说,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必须以哲学世界观为基本理 论和基本研究态度,以哲学方法论为基本视角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呢? 因为“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作为“大道理”的万物的一般规律领导、统摄和规范着作为“小 道理”的特殊规律。譬如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动物活动规律就是“大道理”,因此,动物活动规律 得遵循生物活动规律这个“大道理”。因而,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 道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又得遵循 有机物活动规律这—“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 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不得遵循有 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晢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要受哲学指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就必须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 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大道理”,它指导、规范前者。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向上推:要研究“战 争的规律”,就得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矛盾斗争规律”就是晢学上“最大的道理”了。毛泽东 后来写了晢学著作《矛盾论》,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这是合乎认识的逻辑的。毛泽东深深懂 得“大道理”管“小道理”,即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道理的。佛教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一月普现 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宋明理学将此道理表达为“理一分殊”命题)。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万物终极本体,就是一轮圆月,具体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就是一切水,圆月普现在一切水中。 哲学指导着具体科学。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吸收具体科学成果,这道理用孔子的话说叫“下学上达”;具体 科学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叫“上学下达”。我们只有作到“下学上达”和“上学下达”的上下通气 对流,才能出现宋儒朱熹所期待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哲学和具体科学才能同时健康 发展。因此,晢学家要谦虚一点,要眼睛向下“俯察地理”,具体科学研究者则要眼晴向上一点 要“仰观天文”。只有这样,哲学和科学才能在相互对流、对话、促进中充满生机,蓬勃发展。有 学生曾问我的学术境界是什么,我说是“上下通气不咳嗽”。 哲学作为研究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具有玄远性的一面,那么,它怎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工作实践,学习思考活动挂上钩呢?我们说哲学主要是通过方法论把自己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 勾通起来的。如果说哲学是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知识的途径,自下而上地把自己同科学和实践 联系起来的话,那么,晢学就是通过方法论,自上而下地把自己和实践联系了起来。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 概括和总 结 方法论
5 次,从事实上说,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断追踪、概括、总结具体科学成果的 过程中发展、 深化和前进的。其三,哲学的材料、营养和灵感来源于具体科学。哲学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如结 构、功能、系统、机制等是从具体科学中移植和提升而来的。哲学如果 离开具体科学,就会丧 失其生命力,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当然,哲学也一直保持着对科 学的批判范导功能。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就是说,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必须以哲学世界观为基本理 论和基本研究态度,以哲学方法论为基本视角和思维方式。 为什么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呢? 因为“大道理”是管“小道理”的。作为“大道理”的万物的一般规律领导、统摄和规范着作为“小 道理”的特殊规律。譬如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动物活动规律就是“大道理”,因此,动物活动规律 得遵循生物活动规律这个“大道理”。因而,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 道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又得遵循 有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研究动物 的动物学家就得理解生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 理”,并受其理论指导。而生物活动规律相对 于有机物活动规律又成了“小道理”,它不得遵循有 机物活动规律这一“大道理”。循此向上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就是“最大的道理”了,因别的“小 道理”都得遵循这个“最大的道理”,因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要受哲学指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 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要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就必须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 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大道理”,它指导、规范前者。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向上推:要研究“战 争的规律”,就得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矛盾斗争规律”就是哲学上“最大的道理”了。毛泽东 后来写了哲学著作《矛盾论》,研究“矛盾斗争的规律”,这是合乎认识的逻辑的。毛泽东深深懂 得“大道理”管“小道理”,即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道理的。佛教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叫“一月普现 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宋明理学将此道理表达为“理一分殊” 命题)。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 万物终极本体,就是一轮圆月,具体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就 是一切水,圆月普现在一切水中。 哲学指导着具体科学。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吸收具体科学成果,这道理用孔子的话说叫“下学上达”;具 体 科学研究要以哲学为指导,叫“上学下达”。我们只有作到“下学上达”和“上学下达” 的上下通气 对流,才能出现宋儒朱熹所期待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哲学和具体科学才能同时健康 发展。因此,哲学家要谦虚一点,要眼睛向下“俯察地理”,具体科学研究者则要眼晴向上一点, 要“仰观天文”。只有这样,哲学和科学才能在相互对流、对话、促进中充满生机,蓬勃发展。有 学生曾问我的学术境界是什么,我说是“上下通气不咳嗽”。 哲学作为研究最一般规律的理论,具有玄远性的一面,那么,它怎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工作实践,学习思考活动挂上钩呢?我们说哲学主要是通过方法论把自己和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 勾通起来的。如果说哲学是通过“概括和总结”科学知识的途径,自下而上地把自己同科学和实践 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哲学就是通过方法论,自上而下地把自己和实践联系了起来。图示: 哲学(一般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