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本来由"爱"( philem)和"智慧( sophia)两 字所组成。"哲"之为”学",就是指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这只是词源上的含义 并不是科学的定义。从科学的意义上来看,哲学总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作为 门特殊的学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门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 是人人都有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 要,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们。开始时,接触 到的只是个别事物和现象,形成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随着人们在实践中接触的事 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扩大,就由认识个别事物和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质, 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即世界观或宇宙观。世界观形成以后,对人 们的言行起着指导作用。不过,这些世界观一般是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 证和严密的逻辑。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 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和一般的世界观的区别。各种哲 学都是哲学家们自觉创立的各种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说。要掌握哲学学说就必须下 苦工夫学习它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科学的门类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有三大类: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自然 科学知识,研究社会及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知识,这些 科学知识统称为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 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从对世界的直接 研究中揭示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是从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中揭示世界的普遍 本质和普遍规律。因此,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区别的。同时,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相联系的。 其联系是: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以该时代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用从具体科学中总结和概括 出来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去指导人们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这具有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意义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认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工作者必须 自觉地关注科学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影响具体科学的研究 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贬低哲学的哲学“无用论 和“取消论”,即认为哲学没什么用处,可以取消哲学:另一种是夸大哲学作用的“代替论 即认为可以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 系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当人们运用关于世界的总的观点去观 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世界观就变成了方法论。例如,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 唯物的、辨证的,用这种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就是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 philosophia,本来由"爱"(philem)和"智慧(sophia)两 字所组成。"哲"之为"学",就是指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这只是词源上的含义, 并不是科学的定义。从科学的意义上来看,哲学总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 门特殊的学问,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门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 是人人都有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 要,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们。开始时,接触 到的只是个别事物和现象,形成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随着人们在实践中接触的事 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扩大,就由认识个别事物和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质, 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即世界观或宇宙观。世界观形成以后,对人 们的言行起着指导作用。不过,这些世界观一般是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 证和严密的逻辑。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 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和一般的世界观的区别。各种哲 学都是哲学家们自觉创立的各种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学说。要掌握哲学学说就必须下 苦工夫学习它。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 概括和总结。科学的门类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有三大类: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自然 科学知识,研究社会及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知识和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思维知识,这些 科学知识统称为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而哲 学研究的是世界的整体、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从对世界的直接 研究中揭示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而哲学则是从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中揭示世界的普遍 本质和普遍规律。因此,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区别的。同时,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相联系的。 其联系是:每一时代的哲学都是以该时代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用从具体科学中总结和概括 出来的一般结论和原则去指导人们认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这具有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意义。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认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哲学工作者必须 自觉地关注科学的发展,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这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影响具体科学的研究。 在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贬低哲学的哲学“无用论” 和“取消论”,即认为哲学没什么用处,可以取消哲学;另一种是夸大哲学作用的“代替论”, 即认为可以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这两种倾向都割裂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 系。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学说和理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当人们运用关于世界的总的观点去观 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世界观就变成了方法论。例如,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 唯物的、辨证的,用这种观点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就是
世界观基础上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统 的:一定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总是一定世界观的表现:没有不 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不表现为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 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凡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的人,一般也具有正确的方法论,而方法论 不同,也会影响和动摇已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注意其世 界观,也要注意方法论 从哲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最高层次, 它远离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归根到底仍然是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综上所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最一般的形式来反映社会存在的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1、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人们对哲学对 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他们把万物的本原 或“始基”看作哲学的硏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万物“最初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形而上学。这种对哲学对 象的理解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哲学的对象与万物的具体形 态区别开,误将“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没有 将关于哲学对象的知识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区别开来,误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 知识总汇。这后一缺陷甚至在进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克服。在这一时期 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这种形而上学是“科学的玉女”或“科学的科学”,它凌驾于具体 科学之上,代表着知识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上的缺陷,是与当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与具体科学的发 展相关联的。哲学形成的早期,各种具体科学尚处在襁褓阶段,远不能为人们揭示世界的 本质和普遍联系提供足够的科学材料,为了说明世界,人们不得不用哲学关于世界的“最 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去设想整个世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科学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15-17 世纪,它们还没有完全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往往还要借助于哲学的 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还不能完全摆脱“用观念的、幻想的 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 的空白” 这种情况在18世纪得到了改变,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相继成熟,哲学日益失去了过去 那种“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受到了批判。马克思说:“17世纪的形而上学……还是有积极 的、世俗的内容的。它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 但是在18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 独的活动范围。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 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 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人们对哲学的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这方面,18世纪 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确区分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
世界观基础上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统一 的:一定世界观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方法论,一定的方法论也总是一定世界观的表现;没有不 表现为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不表现为世界观的方法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 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们的世界观不同,观察和处 理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凡是树立了正确世界观的人,一般也具有正确的方法论,而方法论 不同,也会影响和动摇已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注意其世 界观,也要注意方法论。 从哲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 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最高层次, 它远离社会的经济生活,但归根到底仍然是该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综上所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 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以最一般的形式来反映社会存在的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 1、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人们对哲学对 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他们把万物的本原 或“始基”看作哲学的研究对象。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地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万物“最初的 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也就是关于“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形而上学。这种对哲学对 象的理解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将哲学的对象与万物的具体形 态区别开,误将“水”、“气”、“火”等具体物质形态视为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二是没有 将关于哲学对象的知识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区别开来,误将哲学视为包罗万象的 知识总汇。这后一缺陷甚至在进入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克服。在这一时期 的一些哲学家看来,哲学这种形而上学是“科学的玉女”或“科学的科学”,它凌驾于具体 科学之上,代表着知识的终极真理。 人们对哲学对象的这种理解上的缺陷,是与当时人类的认识,特别是与具体科学的发 展相关联的。哲学形成的早期,各种具体科学尚处在襁褓阶段,远不能为人们揭示世界的 本质和普遍联系提供足够的科学材料,为了说明世界,人们不得不用哲学关于世界的“最 初的根源和最高的原因”的知识去设想整个世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具体科学比较完整地形成了,但在 15—17 世纪,它们还没有完全从作为知识总汇的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往往还要借助于哲学的 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现象,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还不能完全摆脱“用观念的、幻想的 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的联系,用想象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臆想来填补现实 的空白”①。 这种情况在 18 世纪得到了改变,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相继成熟,哲学日益失去了过去 那种“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受到了批判。马克思说:“17 世纪的形而上学……还是有积极 的、世俗的内容的。它在数学、物理学以及与它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精密科学方面都有所发现。 但是在 18 世纪初这种表面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实证科学脱离了形而上学,给自己划定了单 独的活动范围。现在,正当实在的本质和尘世的事物开始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 上的时候,形而上学的全部财富只剩下想像的本质和神灵的事物了。形而上学变得枯燥乏味 了。”② 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中,人们对哲学的对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这方面,18 世纪 末—19 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康德首先明确区分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
象与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自然科学是现象界的知识,而形而上学则是关于本体界或 物自身”的学问,两者界限分明。黑格尔不同意康德关于“物自身”不可知的看法,认为 哲学虽与具体科学不同,但它不能脱离具体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经验总结,只有当它成 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经验的结果时,它才得到自己是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哲学对象的合理思想,从哲学与具体科 学关系的角度把哲学的对象确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③也 就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①。这样就使哲学成为同具体科学相区别 具有自己确定研究对象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那么围绕这个对象进行研究的基问题是什 么呢?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系问题。” ①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两者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所作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承认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凡认为精 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一切哲学观点和哲学体系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 属于唯心主义,超越这两大派别之上的中立的哲学是没有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 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 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②对此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 物,没有根本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杀二者同一性,认为 人根本不可能认识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它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根本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从属的。对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二方面回答的前提,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科学 地解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反过来,也只有坚持真正的世界可知性,才能真正贯彻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哲 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要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最一般本质,要达到此目的,必 须研究带有最大普遍性的现象,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无非有两 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就不能不首先对这两大类 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一点,对于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研究都有普遍的使用性, 区别仅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在远古时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以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形式出现的,只是到了近代才 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家对理气关系、心物关系、形 神关系等的探讨,就具有哲学基本问题的性质。其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决定着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 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例如,世界的本质、运动和静止、认识和 实践、真理和谬误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为依据的。 切哲学问题都必须提高到哲学基本问题上加以认识和解决。因此,这个问题也是哲学的最 高问题。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人们如何看待主观和客观、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从原则出发,其实都与这个问题有
象与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认为自然科学是现象界的知识,而形而上学则是关于本体界或 “物自身”的学问,两者界限分明。黑格尔不同意康德关于“物自身”不可知的看法,认为 哲学虽与具体科学不同,但它不能脱离具体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经验总结,只有当它成 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经验的结果时,它才得到自己是评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哲学对象的合理思想,从哲学与具体科 学关系的角度把哲学的对象确定为“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③也 就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①。这样就使哲学成为同具体科学相区别, 具有自己确定研究对象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那么围绕这个对象进行研究的基问题是什 么呢?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系问题。” ① 并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两者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所作的 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承认物质第一性, 精神第二性,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派生的,就是唯物主义。相反,凡认为精 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由精神派生的,就是唯心主义。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一切哲学观点和哲学体系要么属于唯物主义,要么 属于唯心主义,超越这两大派别之上的中立的哲学是没有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是,“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 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 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②对此问题所作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坚持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 物,没有根本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把思维和存在绝对对立起来,抹杀二者同一性,认为 人根本不可能认识世界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它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的。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是主要的、根本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 从属的。对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对第二方面回答的前提,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能科学 地解决世界可知性的问题;反过来,也只有坚持真正的世界可知性,才能真正贯彻唯物主义 的基本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是由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的。哲 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要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最一般本质,要达到此目的,必 须研究带有最大普遍性的现象,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无非有两 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哲学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就不能不首先对这两大类 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作出说明,这一点,对于任何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研究都有普遍的使用性, 区别仅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在远古时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以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形式出现的,只是到了近代才 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家对理气关系、心物关系、形 神关系等的探讨,就具有哲学基本问题的性质。其次,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决定着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线。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对它的思维 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定着它的基本性质。例如,世界的本质、运动和静止、认识和 实践、真理和谬误等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解决,都是以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为依据的。 一切哲学问题都必须提高到哲学基本问题上加以认识和解决。因此,这个问题也是哲学的最 高问题。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践的基本问题。人们如何看待主观和客观、 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是坚持从原则出发,其实都与这个问题有
关。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是能不能处理好主观和客 观的矛盾。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思维和存在这个一般的哲学基本问题,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就表现为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 根本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 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 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的对象内在地包含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之 中。第二,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能对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决定的意义。人生观离不开 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的表现。第三,人生观直接 影响着人们对整个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人生观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有特殊的地位。 所以,世界观和历史观也不能离开人生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及其根源 1.哲学思想的产生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端贫乏,人们不懂得人体的构造和做梦等现象,错误 地认为,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灵魂在活动。这个灵魂寓于人体 之中,也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人死了,灵魂仍然活着。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对 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如雷鸣、闪电和水旱灾等原因无法解释,对自然灾害无力抵抗,于是 就把自然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就产生了最初的神。这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 就表现为借助超自然的幻想来说明世界各种现象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满 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就要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面对现实。这样,人们就产生了关于自己 赖以生存的周围现实环境的客观实在性的朴素观念。可以说,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 的最初胚胎与萌芽,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 隶社会以后形成的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类的实践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这种 现象,一方面表明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另一方面也为科学和哲学的产生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去进行专门的哲学研究,去构 造符合自己阶级需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 明的进步,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和航海业需要的推动下,数学、力学、地理学、 天文学和一些社会科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相当高的水平,人类的抽象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才能对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透过万事万物所呈现给人们的现象去把握其共同的 本质,原始思维才能转化为哲学思维。 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外,还有深刻的认识论根 源。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一个矛盾的复杂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们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遵循认识发展规 律去观察事物,那就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如果相反,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那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列宁指出在;“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 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关。我们在实践中能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关键是能不能处理好主观和客 观的矛盾。例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思维和存在这个一般的哲学基本问题,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就表现为历史观的基本 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观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的 根本看法。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它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 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相互联系的。第一,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 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和历史观包括人生观,人生观的对象内在地包含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之 中。第二,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能对人生观产生巨大影响,具有决定的意义。人生观离不开 世界观和历史观,一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的表现。第三,人生观直接 影响着人们对整个世界、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人生观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有特殊的地位。 所以,世界观和历史观也不能离开人生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三、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及其根源 1.哲学思想的产生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端贫乏,人们不懂得人体的构造和做梦等现象,错误 地认为,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灵魂在活动。这个灵魂寓于人体 之中,也可以暂时离开人体,人死了,灵魂仍然活着。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对 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如雷鸣、闪电和水旱灾等原因无法解释,对自然灾害无力抵抗,于是, 就把自然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就产生了最初的神。这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 就表现为借助超自然的幻想来说明世界各种现象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满 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就要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面对现实。这样,人们就产生了关于自己 赖以生存的周围现实环境的客观实在性的朴素观念。可以说,这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观点 的最初胚胎与萌芽,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真正的哲学是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 隶社会以后形成的。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类的实践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化。这种 现象,一方面表明社会上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另一方面也为科学和哲学的产生提供 了必要的条件。这就有可能使一部分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去进行专门的哲学研究,去构 造符合自己阶级需要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 明的进步,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和航海业需要的推动下,数学、力学、地理学、 天文学和一些社会科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相当高的水平,人类的抽象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 步。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才能对自 然知识、社会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透过万事万物所呈现给人们的现象去把握其共同的 本质,原始思维才能转化为哲学思维。 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外,还有深刻的认识论根 源。人们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一个矛盾的复杂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 识和实践都是对立统一的。如果人们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遵循认识发展规 律去观察事物,那就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如果相反,使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 那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的结论。列宁指出在;“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 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从哲学产生的条件可以看出,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它所反映的 内容也必然具有时代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这个看法并进一步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因为在真正的亦即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哲学中,集中了“人民的最 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因此,尽管从形式看,哲学所使用的普遍概念和范畴具有 高度的抽象性,似乎远离现实,纯粹是哲学家在书斋中冥思苦想的产物,其实不然。所有哲 学家都生活在尘世中,他们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现实,但决不能脱离现实,脱离 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反,真正有意义的超越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才 有可能实现。 2.哲学思想的发展 人类的哲学思想从萌芽、形成,到现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状,形成了不同哲学的概念体系和发展道路。从古 代的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产生了许多带 有本民族特点的哲学流派,但基本的派别有两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断言,有某种 客观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或精神原则,由它外化或演化出整个现实世界。如中国 宋代程朱理学中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哲学中莱布尼茨的“单子”和黑格 尔的“绝对精神”,都被说成是这样的精神实体或原则。这其实,是把人类思维绝对化、神 秘化为某种先天性的“无人身的理性”,并据以演绎出自己的唯心主义体系。客观唯心主义 是用哲学语言装扮起来的宗教创世说。主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是 人的主观精神或意志的产物。宋代和明代的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断言“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和“心外无物”,以及英国近代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说法及其哲学体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现代西方哲学中,诸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现象 学、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学等学派,实质上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不管是主观唯 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都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都是违背实践、违背科学的 唯物主义作为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其总的理论立场是,坚持物质 对精神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即努力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或变化、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实践与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以不 同的形态出现。按其历史形态而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与此相对应 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现代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第一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存在 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世界的物质本原理解 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公元前7—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 物的本原,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又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 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其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 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古代的唯物主 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猜测的成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中往往交织着辩证法的思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处于某种程度的自发结合的状态。被 列宁称作辩证法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被 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
从哲学产生的条件可以看出,哲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它所反映的 内容也必然具有时代性,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这个看法并进一步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因为在真正的亦即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哲学中,集中了“人民的最 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因此,尽管从形式看,哲学所使用的普遍概念和范畴具有 高度的抽象性,似乎远离现实,纯粹是哲学家在书斋中冥思苦想的产物,其实不然。所有哲 学家都生活在尘世中,他们的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现实,但决不能脱离现实,脱离 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反,真正有意义的超越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才 有可能实现。 2.哲学思想的发展 人类的哲学思想从萌芽、形成,到现在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状,形成了不同哲学的概念体系和发展道路。从古 代的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和作为西方哲学来源的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产生了许多带 有本民族特点的哲学流派,但基本的派别有两个: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对立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断言,有某种 客观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或精神原则,由它外化或演化出整个现实世界。如中国 宋代程朱理学中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哲学中莱布尼茨的“单子”和黑格 尔的“绝对精神”,都被说成是这样的精神实体或原则。这其实,是把人类思维绝对化、神 秘化为某种先天性的“无人身的理性”,并据以演绎出自己的唯心主义体系。客观唯心主义 是用哲学语言装扮起来的宗教创世说。主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依存于人的主观意识,是 人的主观精神或意志的产物。宋代和明代的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断言“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宇宙”和“心外无物”,以及英国近代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 说法及其哲学体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现代西方哲学中,诸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现象 学、存在主义、实用主义和解释学等学派,实质上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不管是主观唯 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它们都否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都是违背实践、违背科学的。 唯物主义作为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基本的哲学派别,其总的理论立场是,坚持物质 对精神的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即努力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或变化、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实践与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以不 同的形态出现。按其历史形态而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历史形态。与此相对应, 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 法、现代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种历史形态。 第一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存在 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世界的物质本原理解 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公元前 7—6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 物的本原,后来的赫拉克利特又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 物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的。其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 小的、不可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古代的唯物主 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带有猜测的成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的思想中往往交织着辩证法的思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处于某种程度的自发结合的状态。被 列宁称作辩证法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被 列宁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