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己” 学习马克思主义晢学的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是“就事论理”和“就理论事 相结合的方法,单纯的“就事论事”和“就理论理”的方法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上面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其中一个含义是说,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即实践。循此道理,我们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也 是为了实践,即为了改造世界。因为实践就是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和改造我们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改造世界,就包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方 面。这两个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改造客观世界必然要求改造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改造好了才能 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要按照改造客观世界的要求改造主观世界,同时也要按照改造主观世界 的要求去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无论是 培养精神境界还是训练思维能力都要通过对世界观理论的学习、理解、转化、内化而达到。区别 在于,培养精神境界主要是要“化理论(指世界观理论,即哲学)为德性”,训练思维方法主要是 要“化理论”(指世界观理论,即哲学)为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自然,以实现人所追求的“幸福”价值(此处的“幸福 是指人的感性物质需要得到充量满足的状态,主要不是指精神意义上的幸福。康德所理解的幸福 就是感性幸福),二是改造社会,以实现人所追求的“正义”价值。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实现“幸福 和“正义”两种价值 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较高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改造客观世界,即有助于 “幸福”和“正义”价值的实现:同样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即“幸福”和“正义”的实现也可以保证精 神境界(美)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精神境界一一化理论为德性 改造主观世界 训练思维能力化理论为方法 学习目的—改造世界(实践 改造社会一一实现“正义”价值 改造世界观< 改造自然一一实现“幸福”价值 冯友兰先生曾用两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书名来喻说学习哲学的目的。黑格尔有部哲学著作叫 《逻辑学》,斯宾诺莎有一部哲学著作叫《伦理学》。冯友兰先生说:“这两部古典的哲学著作的 名称可以说明哲学的两方面的作用。黑格尔重视理论思维,所以他的重要著作称为‘逻辑学 斯宾诺莎注重精神境界,所以把他的著作称为“伦理学”(冯友兰:《中国晢学史新编》第1册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冯先生亦将晢学的作用和目的看作培养精神境界和提高理论思 维能力。培养精神境界,可以实现人的超越的精神价值,收到以晢学代宗教之效果。训练思维能 力,则使人能有较好的作事、工作、实践,以收到功利的效果。因此,学习哲学可以实现人的 功利和精神、经验和超验双重目的。 无论是培养精神境界,还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都需要通过学习、理解世界观理论来达到。掌 握世界观理论是“化理论为德性”和“化理论为方法”的前提。这个世界观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世 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目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理 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6 和“成己”。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就是“就事论理”和“就理论事” 相结合的方法,单纯的“就事论事”和“就理论理”的方法容易陷入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上面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其中一个含义是说,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即实践。循此道理,我们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 的也 是为了实践,即为了改造世界。因为实践就是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我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和改造我们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改造世界,就包含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两方 面。这两个方面是有内在联系的,改造客观世界必然要求改造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改造好了才能 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要按照改造客观世界的要求改造主观世界,同时也要按照改 造主观世界 的要求去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又包括两个方面,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无论是 培养精神境界还是训练思维能力都要通过对世界观理论的学习、理解、转化、内化而达到。区别 在于,培养精神境界主要是要“化理论(指世界观理论,即哲学)为德性”,训练思维 方法主要是 要“化理论”(指世界观理论,即哲学)为方法”。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造自然,以实现人所追求的“幸福”价值(此处的 “ 幸福” 是指人的感性物质需要得到充量满足的状态,主要不是指精神意义上的幸福。康德所理解的幸福 就是感性幸福),二是改造社会,以实现人所追求的“正义”价值。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实现“幸福” 和“正义”两种价值。 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较高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改造客观世界,即有助于 “幸福”和“正义”价值的实现;同样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即“幸福”和“正义”的实现也可以保证精 神境界(美)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 改造主观世界 训练思维能力——化理论为方法 学习目的 改造世界(实践) 改造社会——实现“正义”价值 改造世界观 改造自然——实现“幸福”价值 冯友兰先生曾用两部西方哲学名著的书名来喻说学习哲学的目的。黑格尔有部哲学著作叫 《逻辑学》,斯宾诺莎有一部哲学著作叫《伦理学》。冯友兰先生说:“这两部古典的哲学 著作的 名称可以说明哲学的两方面的作用。黑格尔重视理论思维,所以他的重要著作称为‘ 逻 辑学’, 斯宾诺莎注重精神境界,所以把他的著作称为‘伦理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 1 册,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7 页)冯先生亦将哲学的作用和目的看作培养精神 境界和提高理论思 维能力。培养精神境界,可以实现人的超越的精神价值,收到以哲学代宗教之效果。训练思维能 力,则使人能有较好的作事、工作、实践,以收到功利的效果。因此 ,学习哲学可以实现人的 功利和精神、经验和超验双重目的。 无论是培养精神境界,还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都需要通过学习、理解世界观理论来达到。掌 握世界观理论是“化理论为德性”和“化理论为方法”的前提。这个世界观理论就是马克思 主义世 界观。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目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 人生观理 论,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理论的学习、理解和领会能否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呢?回答是肯定 的。世界观是晢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的理解和领悟,人一旦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本体有所觉解 领悟并能长时间地去体验之(觉而时习之),就能同宇宙的本体有所通契、契合、感通。人的精神 就会得到提升。譬如人能体会到宇宙万物是一大化流行,即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是运动的 中国哲学讲的“天道流行”,“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体悟到宇宙万物“创生不已之真几”,人就 会从中领悟到一种精神,就会把人自己的活动自觉地加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去,即与天地参,同时 会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健”德。如果能领会到在宇宙之大化流行中,包括人在内 的万物只不过是这个大化流行中气之聚散,那么就有可能超越生死之痛苦,获得一种生命的洒落 如果人能领会到天道不可违,即物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就会有一种在世界面前的“谦虚 态度和一种“敬畏”之感,就会获得一种厚德载物的“顺”德。如果能领悟到宇宙主体的“无”性,就 会有一种超脱一切有执的洒落,如孔子的“吾与点也”之情,道家的真人境界:如果能理解到宇宙 本体的“有”性,则会有一种事事“认真”的执着精神。总之,哲学世界观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的理解 觉解、领悟,这种精神活动是以扩充和提升精神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它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观理论的学习、理解和领悟能够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人在探索宇宙万物本体时总是通过 不同的方法、程序进行的,世界观理论中自然会包含这些方法和程序,对这些方法和程序的不 断认识和运用,就会训练和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譬如,宇宙本体是一“共相”、“一般”、“共 相”、“一般”总是和“殊相”、“个别”相连的;宇宙本体是“绝对”,而“绝对”总是和“相对”相连的 宇宙本体是“物质”,而“物质”总是和“精神”相连的,这样在理解宇宙本体即世界观理论时,就会 在思维中建构起“共相和殊相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绝对和相对关系”、“无限和有限关系 精神和物质关系”、“本体和现象关系”等思维框架和形式。能自觉运用这些框架和形式思考问题, 就意味着思维能力的提高。本体思维或世界观理论既有其内容,又有其形式,注重理解其形式方 面就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黑格尔将其晢学理论称为“逻辑学”,就是强调其理论的“形式”层面 即思维方式层面,这是有利于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所以有人将黑格尔哲学称为人的“智力体操”。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既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呢?这就涉 及到学习方法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很多的,以逻辑分析方法、演绎推导方法、归纳总结方法、问 题切入方法、因果推求方法、史论结合方法等,但一条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晢学理论,包括概念、命题、原理、 观点等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问题,同时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 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晢学理论。如果我们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叫作“理”,把实际叫作“事”的话,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就 事论理”和“就理论事”。“就事论理”就是从我们所要认识和处理的“事”中发现晢学之“理”,看看这 “事”中存在和体现着什么样的哲学之理。譬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有的人“利令智昏”的“事”, 我们就应发现这“事”中的哲学之“理”,这“理”就是哲学认识论中的“利益”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就理论事”就是用哲学理论去自觉地分析我们思想和工作中发生的“事”或将要发生的“事”。把 就事论理”和“就理论事”结合起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就要反对两种片面性方法,一是经验论方法,一是唯理论方法。经 验论是“就事论事”,把“事”提高不到理”的高度,认识往往失之于肤浅:唯理论是“就理论理”, 注重理论自身范围内的逻辑指导,而不顾实际如何。唯理论容易滑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譬如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我们在自己的实践中就不敢搞商品 经济了。这就是“就理论理”的本本主义,而不是“就事论理”(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 风。一方面我们应当以实际中发生的新的“事”来修正和发展“理”,使理论之树常青,另一方面
17 世界观理论的学习、理解和领会能否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呢?回答是肯 定 的。世界观是哲学对宇宙人生终极本体的理解和领悟,人一旦对人生宇宙的终极本体有所 觉解、 领悟并能长时间地去体验之(觉而时习之),就能同宇宙的本体有所通契、契合、感通。人的精神 就会得到提升。譬如人能体会到宇宙万物是一大化流行,即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是运动的, 中国哲学讲的“天道流行”,“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体悟到宇宙万物 “创生不已之真几”,人就 会从中领悟到一种精神,就会把人自己的活动自觉地加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去,即与天地参,同时 会有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健”德。如果能领会到在宇宙之大化流行中,包括人在内 的万物只不过是这个大化流行中气之聚散,那么就有可能超越生死之痛苦,获得一种生命的洒落。 如果人能领会到天道不可违,即物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就会有一种在世界面前的“谦虚” 态度和一种“敬畏”之感,就会获得一种厚德载物的“顺”德。如果能领悟到宇宙主体的“无”性,就 会有一种超脱一切有执的洒落,如孔子的“吾与点也”之情,道家的真人境界;如果能理解到宇宙 本体的“有”性,则会有一种事事“认真”的执着精神。总之,哲学世界观是对宇宙万物本体的理解、 觉解、领悟,这种精神活动是以扩充和提升精神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它对精神境 界的提升作用 是不言而喻的。 世界观理论的学习、理解和领悟能够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人在探索宇宙万物本体时总是通过 不同的方法、程序进行的,世界观理论中自然会包含这些方法和程序,对这些方法和程序 的不 断认识和运用,就会训练和提高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譬如,宇宙本体是一“共相”、“ 一般”、“共 相”、“一般”总是和“殊相”、“个别”相连的;宇宙本体是“绝对”,而 “ 绝对”总是和“相对”相连的; 宇宙本体是“物质”,而“物质”总是和“精神”相连的,这样在理解宇宙本体即世界观理论时,就会 在思维中建构起“共相和殊相关系”,“一般和个别关系”、“绝对和相对关系”、“无限和有限关系”、 “精神和物质关系”、“本体和现象关系”等思维框架和形式。能自觉运用这些框架和形式思考问题, 就意味着思维能力的提高。本体思维或世界观理论既有其内容,又有其形式,注重理解其形式方 面就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黑格尔将其哲学理论称为“逻辑学”,就是强调其理论的“形式”层面, 即思维方式层面,这是有利于训练人的思维能力的,所以有人将黑格尔哲学称为人的“智力体操”。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既然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呢?这就涉 及到学习方法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是很多的,以逻辑分析方法、演绎推导方法、归纳总结方法、问 题切入方法、因果推求方法、史论结合方法等,但一条最根本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 法。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包括概念、命题、原理、 观点等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问题,同时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中 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如果我们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叫作“理”,把实际叫作“事”的话,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就 事论理”和“就理论事”。“就事论理”就是从我们所要认识和处理的“事”中发现哲学之“理”,看看这 “事”中存在和体现着什么样的哲学之理。譬如,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有的人“利令智昏”的“事”, 我们就应发现这“事”中的哲学之“理”,这“理”就是哲学认识论中的“利益”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就理论事”就是用哲学理论去自觉地分析我们思想和工作中发生的“事”或将要发生的“事”。把 “就事论理”和 “就理论事”结合起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就要反对两种片面性方法,一是经验论方法,一是唯理论方法。经 验论是“就事论事”,把“事”提高不到“理”的高度,认识往往失之于肤浅;唯理论是“就理论理”, 注重理论自身范围内的逻辑指导,而不顾实际如何。唯理论容易滑向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譬如,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社会主义不能搞商品经济,我们在自己 的实践中就不敢搞商品 经济了。这就是“就理论理”的本本主义,而不是“就事论理”(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 风。一方面我们应当以实际中发生的新的“事”来修正和发展“理”,使理论之树常青,另一方面
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理”来引导、指导、规范实际中的“事”。因为实际中的“事”,也并非“事事”正 确、合理,因而也应用“理”来批判,评判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反思功能。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章我们说哲学作为世界观,是研究和探讨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中抽象的作为万物本 质的最大共性“存在”。由于这一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已经不是像“黑马”那样的感性事物,而 是非感性的东西,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哲学中的一个最大困难的问题,即这 作为最大共性的存在是客观的、物质的,还是主观的。是人心所造的,还是万物中客观固有的? 唯物主义者对此的回答是,它是客观的、物质的,万物自身固有的。就是说作为万物共性的东西 是物质的,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万物的共性是物质的是对共性和个性关系,精神和物质关系 的一种唯物主义回答:万物的共性是物质的,也就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万物的共性,本质是物质的”,即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本 章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本来还应讲“意识论”,但我 放在下一章讲,三观和意识论讲完就能得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物质观主要是从物质和 精神,一般和个别的基本关系上来说话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运动观则是要说明物质自己是能动 的,因而不需要上帝从外面推动它,反对宗教神学以证明世界的物质性。时空观是要说明物质体 现为有时空特征的感性实物,感性实物是客观的,因而物质是客观的,同时时空是无限的,因而 上帝无藏身之处,说明物质是自本自根的,因而是客观的。可见,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三观 都是围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的。 第一节物质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 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 质的,这是接着要搞清的问题。本节主要是要理解和掌握恩格斯和列宁给物质范畴所作的界定 为此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哲学物质观的发展过程。 、物质观的发展 以上所说,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对于物质 的理解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按照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看法,哲学是从人们认识到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开始的。这个看法是正 确的。譬如,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泰勒斯。他之所以有资格成为第一个哲学家就是因为他提 出了“始基”这一概念。“始基”就是多样的万物中的普遍性的,即共性的、统一性的东西。这说明 泰勒斯能把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区别开来了。《周易》何以能称为中国的第一部带有晢学性 质的著作呢?因为《周易》的作者能从多样的万物中抽象出两种符号:“一”和“一一”。这里“一” 的(阳爻)就代表万物的共性,即普遍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万物(个别)的共性即“始基”认定为物质,这个能产生万物(个别)的 始基”就是宇宙的本源、本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从“始基”中流出, 万物又流回到“始基”,万物的这个活动轨迹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客观的。“始基”的这 种客观性成为物质性规定同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命运”内在相关。“命运”是不 可违背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来源、脱胎于神话,因而继承了“命运”的这种不可违逆 性内含,抛弃了“命运”的神秘性和不可理解性。物质就是“始基”(即个别中统一性的东西),“始 基”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在问到始基”是什么的时候,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多数都将其看作是具体的感性 的物质形态,即个别的感性实物。如泰勒斯说“始基”是“水”,赫拉克利特说“始基”是“火”。中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将“五行”(金、木、水、火、土)视为万物的本质,或把气看作物质。“水
18 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理”来引导、指导、规范实际中的“事”。因为实际中的“事”,也并非“事事”正 确、合理,因而也应用“理”来批判,评判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反思功能。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上一章我们说哲学作为世界观,是研究和探讨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万物中抽象的作为万物本 质的最大共性——“存在”。由于这一万物的最大共性存在已经不是像“黑马”那样的感性事物,而 是非感性的东西,即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哲学中的一个最大困难的问题,即这 作为最大共性的存在是客观的、物质的,还是主观的。是人心所造的,还是万物中客观固有的? 唯物主义者对此的回答是,它是客观的、物质的,万物自身固有的。就是说作为万物共性的东西 是物质的,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万物的共性是物质的是对共性和个性关系,精神和物质关系 的一种唯物主义回答;万物的共性是物质的,也就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万物的共性,本质是物质的”,即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本 章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本来还应讲“意识论” ,但我们 放在下一章讲,三观和意识论讲完就能得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物质观主要是从物质和 精神,一般和个别的基本关系上来说话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运动观则是要说明物质自己是能动 的,因而不需要上帝从外面推动它,反对宗教神学以证明世界的物质性。时空观是要说明物质体 现为有时空特征的感性实物,感性实物是客观的,因而物质是客观的,同时时空是无限的,因而 上帝无藏身之处,说明物质是自本自根的,因而是客观的。可见,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三观 都是围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的。 第一节 物质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 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 理 解物 质的,这是接着要搞清的问题。本节主要是要理解和掌握恩格斯和列宁给物质范畴所作的界定。 为此我们先简要地回顾一下哲学物质观的发展过程。 一、物质观的发展 以上所说,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 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对于 物质 的理解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按照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看法,哲学是从人们认识到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开始的。这个看法是正 确的。譬如,古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泰勒斯。他之所以有资格成为第一个哲学家就是因为他提 出了“始基”这一概念。“始基”就是多样的万物中的普遍性的,即共性的、统一性的东西。这说明 泰勒斯能把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区别开来了。《周易》何以能称为中国的第 一部带有哲学性 质的著作呢?因为《周易》的作者能从多样的万物中抽象出两种符号:“一” 和“一一”。这里“一” 的(阳爻)就代表万物的共性,即普遍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万物(个别)的共性即“始基”认定为物质,这个能产生万物(个 别) 的 “始基”就是宇宙的本源、本质,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从“始基 ”中流出, 万物又流回到“始基”,万物的这个活动轨迹也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客观的。“始基”的这 种客观性成为物质性规定同希腊神话中的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命运”内在相关。“命运”是不 可违背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哲学来源、脱胎于神话,因而继承了“命运”的这种不可违逆 性内含,抛弃了“命运”的神秘性和不可理解性。物质就是“始基”(即个别中统一性的东西),“始 基”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在问到“始基”是什么的时候,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多数都将其看作是具体的感 性 的物质形态,即个别的感性实物。如泰勒斯说“始基”是“水”,赫拉克利特说“始基” 是“火”。中 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则将“五行”(金、木、水、火、土)视为万物的本质,或把气看作物质。“水
“火”、“气”等都是感性个别的东西,不是共性,一般的东西。 那么,物质究竟是一般的东西?还是个别的东西?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内心 的一个根本性困惑。因为,从寻找万物的“统一性”这一使命来讲,必须把物质看作一般的,共 性的东西,而从物质的客观性来讲,则宜将物质看作个别的东西。因为个别的东西是看得见,摸 得着的,人一般不怀疑它的客观性,而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怎么来说明它的 客观性呢?不好办。但,客观性、确定性毕竟对于物质概念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属性,因而,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更多地把物质看作是个别的东西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两点上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 形 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是仍然主要把物质看作具体、个别的物质形态。区别在于, 而上学物质观具有自然科 学根据,即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猜测性局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 为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具有广延性,不可入性,物质 也有这些特性。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人有一个持久的愿望,就是寻找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材料 即所谓“宇宙之砖”。因此,当近代科学物质是元素构成的,元素是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 子构成的,哲学家们欣赏若狂,他们认为“宇宙之砖”找到了,这就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 原子是万物最后的真实。因此,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个别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但是,我们不能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理解物质,而不从一般的 层面上理解物质。事实上他们也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明物质。如斯宾诺莎的“实体”说,洛克的“实 在本质”说都将“物质”看作是不同于属性的个别事物的一般的东西。不过洛克等人将一般性的物 质只看作是一种“假设”,一种不可认识的东西。这也说明把物质看作个别的东西是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在这一点上它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既从一般的层面理解物质, 也从个别的层面理解物质,但主导的倾向性的思想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上理解物质。强调前 一方面的意义是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后一方面的意义则是要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 真实性、可知性 由于以往的唯物主义注重从个别层面来理解物质,把握宇宙万物的终极真实,因而在价值观 上,以往的唯物主义较注重感性个体及其感性需要的满足,即强调个人的“幸福”价值的重要性, 把道德、艺术、文化都建立在人的感性感受性基础上,如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即如此。在 认识论上强调感性认识、经验、实证的重要性 二、辫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范畴作为全部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性范畴,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 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必须对物质范畴作出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 既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新的实践和科学发展,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 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晢学在理解和界定物质范畴上的新意或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 侧重于从共性、一般意义上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二是注重于从实践、社会、人的角度具体地理 解和规定物质范畴。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各位经典作家的側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恩格斯侧重从 般和个别的关系和本体论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列宁侧重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和认识论 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马克思侧重从人与物质、社会与物质关系和社会本体论角度理解物 质 (一)恩格斯从一般和个别关系和本体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 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 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 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 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马恩选集》第
19 “火”、“气”等都是感性个别的东西,不是共性,一般的东西。 那么,物质究竟是一般的东西?还是个别的东西?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内心 的一个根本性困惑。因为,从寻找万物的“统一性”这一使命来讲,必须把物质看作一般 的,共 性的东西,而从物质的客观性来讲,则宜将物质看作个别的东西。因为个别的东西是看得见,摸 得着的,人一般不怀疑它的客观性,而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声无息,怎 么来说明它的 客观性呢?不好办。但,客观性、确定性毕竟对于物质概念来说是更为重要的属性,因而,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更多地把物质看作是个别的东西。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两点上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一是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是仍然主要把物质看作具体、个别的物质形态。区别在于,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具有自 然科 学根据,即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猜测性局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 为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具有广延性,不可 入性,物质 也有这些特性。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人有一个持久的愿望,就是寻找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材料, 即所谓“宇宙之砖”。因此,当近代科学物质是元素构成的,元素是分子 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 子构成的,哲学家们欣赏若狂,他们认为“宇宙之砖”找到了,这就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 原子是万物最后的真实。因此,物质就是原子。原子是个别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但是,我们不能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理解物质,而不从一般的 层面上理解物质。事实上他们也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明物质。如斯宾诺莎的“实体”说,洛克的“实 在本质”说都将“物质”看作是不同于属性的个别事物的一般的东西。不过洛克等人将一般性的物 质只看作是一种“假设”,一种不可认识的东西。这也说明把物质看作个别的东西是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的主导性倾向。在这一点上它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看法,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所有唯物主义既从一般的层面理解物质, 也从个别的层面理解物质,但主导的倾向性的思想是从个别的、经验的层面上理解物质。强调前 一方面的意义是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后一方面的意义则是要说明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 真实性、可知性。 由于以往的唯物主义注重从个别层面来理解物质,把握宇宙万物的终极真实,因而在价值 观 上,以往的唯物主义较注重感性个体及其感性需要的满足,即强调个人的“幸福”价值的重要性, 把道德、艺术、文化都建立在人的感性感受性基础上,如法国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 即如此。在 认识论上强调感性认识、经验、实证的重要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范畴作为全部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石性范畴,是任何形态的唯物主义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重 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必须对物质范畴作出自己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哲学 既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新的实践和科学发展,对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有 重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解和界定物质范畴上的新意或理论创新主要体现 在两点:一是 侧重于从共性、一般意义上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二是注重于从实践、社会、人的角度具体地理 解和规定物质范畴。对物质范畴的理解,各位经典作家的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恩格斯侧重从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和本体论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列宁侧重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和认识论 角度来理解和规定物质范畴,马克思侧重从人与物质、社会与物质关系和社会本体论角度理解物 质。 (一)恩格斯从一般和个别关系和本体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 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 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 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 这 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 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马恩选集》第
3卷,第556页)就是说,物质是对各种个别的感性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各种感性个别 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的反映。据此,恩格斯对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规定:“实物,物质无非是多 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同上第556页)物质作为从实物的 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说明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和具体特性及质的差异,而 取其共同属性、共同本质,说明它是不同于个别实物的共性的东西。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注 意。物质本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 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他们的质和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质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 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恩选集》第20卷,第598-599页)这里恩格斯所 强调的是“物质”和“实物”的差异,区别,这种差异和区别正是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和区别。这样以 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就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有所不同了。旧唯物主义虽说也认识到了 物质是共性这一点,但主导的思想将物质理解为“水”、“原子”等个别的东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 则着重从共性意义上来理解物质。着重从共性、普遍性层面理解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 特点。旧唯物主义总是害怕把物质理解为共性会失去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害怕唯心彐 害握轻忽了个别存在,个性存在,害怕失去了认识上的实证精神 马克思主义晢学注重从共性上来理解物质,但它又要强调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那么,怎 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它所借重的是辩证法,即认为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物质是存在于实 物之中的,以此来保证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仍然需要予以正视和回 答:如果说哲学的使命是在寻求终极真实的话,那么,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究竟共性的东西是终 极真实,还是个性的东西是终极真实?从把物质理解为共性的东西来看,共性是终极的真实。这 个问题体现在价值观上就是个体、个性还是群体、整体、公意是终极真实问题。这是我们需要进 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列宁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和认识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列宁物质概念产生的科学背景是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重大发现,特别是电子的发 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 不变性等。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原子还可以分出电 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者兴高采 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旧唯物主义已难以应对这种挑战了。为了回 应挑战,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重新界定了物质概念。列宁的考虑是,不 能离开精神从物质自身的结构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离开精神单从物质结 构自身来看物质特性,如把物质的特性理解为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这都不是从与精神的对 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从物质、与精 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 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因此,不能叫物质的特性。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 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从物质 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 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 列宁这一物质意义具体来看包含三方面的意思:(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质的唯 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 开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266页)为什么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呢?列宁从人的感觉来说明 这一问题。他说:“接受或者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人对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问题 是关于我们的认识源泉问题。”(同上,第129页)看来,列宁把物质的客观性问题诉诸于两点 是感觉问题,二是相信。相信严格说来是个态度问题,而不是逻辑理性问题。看来,唯物主义
20 3 卷,第 556 页)就是说,物质是对各种个别的感性事物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对各种感性个别 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的反映。据此,恩格斯对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规定:“实物,物质无非是多 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同上第 556 页)物质作为从实物的 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说明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形态、结构、层次和具体特性及质的差异,而 取其共同属性、共同本质,说明它是不同于个别实物的共性的东西。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注 意。物质本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 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他们的质和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质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 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马恩选集》第 20 卷,第 598—599 页)这里恩格斯所 强调的是“物质”和“实物”的差异,区别,这种差异和区别正是共性和个性的差异和区别。这样以 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就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有所不同了。旧唯物主义虽说也认识到了 物质是共性这一点,但主导的思想将物质理解为“水”、“原子”等个别的东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 则着重从共性意义上来理解物质。着重从共性、普遍性层面理解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 特点。旧唯物主义总是害怕把物质理解为共性会失去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害怕唯心主义攻击, 害握轻忽了个别存在,个性存在,害怕失去了认识上的实证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从共性上来理解物质,但它又要强调物质的客观性、确定性。那么,怎 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它所借重的是辩证法,即认为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物质是存在于实 物之中的,以此来保证物质的客观性、确实性。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仍然需要予以正视和回 答:如果说哲学的使命是在寻求终极真实的话,那么,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究竟共性的东西是终 极真实,还是个性的东西是终极真实?从把物质理解为共性的东西来看,共性是终极的真实。这 个问题体现在价值观上就是个体、个性还是群体、整体、公意是终极真实问题。这是我们需要进 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列宁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和认识论角度对物质的界定 列宁物质概念产生的科学背景是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重大发现,特别是电子的发 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 量 不变性等。但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原子还可以分出电 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 者兴高采 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旧唯物主义已难以应对这种挑战了。为了回 应挑战,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重新界定了物质概念。列宁的考虑是,不 能离开精神从物质自身的结构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离开精神单从物质结 构自身来看物质特性,如把物质的特性理解为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这都不是从与精神的对 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从物质、与精 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 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因此,不能叫物质的特性。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 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从物质 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 1.列宁的物质定义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128 页) 列宁这一物质意义具体来看包含三方面的意思:(1)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列宁说:“ 物质的唯 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 开的。”(《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266 页)为什么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呢?列宁从人的感觉来说明 这一问题。他说:“接受或者抛弃物质概念这一问题,是人对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问题, 是关于我们的认识源泉问题。”(同上,第 129 页)看来,列宁把物质的客观性问题诉诸于两点, 一是感觉问题,二是相信。相信严格说来是个态度问题,而不是逻辑理性问题。看来,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