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因而机 器大生产是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有了机器大生产就必然会有工厂。在工厂中有两种人即工人和资本家,也就是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于是产生了无产阶级 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9世纪30-40年代在西欧先后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和起义。这是 实践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特点。无产阶级要能够取得阶级斗争的胜利,就要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 义哲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资本家剥削工人,从历史角度看虽有发展生产力(效率) 的作用,但那是不公平、不正义的。马克思反对剥削和私有制,就是要实现社会正义、社会和 谐、实现个人自 永恒的价值。 唯物史观 生产方式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 机器生产 劳资斗争 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 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晢学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上半叶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科学成就主要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 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三大发现对哲学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本性,从而为 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条件。例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物质和能量既不能产生也 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联系。进化论说明 11
11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等唯物史观基本 原理。因而机 器大生产是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产生的实践基础。 有了机器大生产就必然会有工厂。在工厂中有两种人即工人和资本家,也就是资产阶级 和 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于是产生了无产阶级 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19 世纪 30—40 年代在西欧先后爆发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和起义。这是 实践中人与人的关系的特点。无产阶级要能够取得阶级斗争的胜利,就要有理论指导,马克思主 义哲学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资本家剥削工人,从历史角度看虽有发展生产力(效率) 的作用,但那是不公平、不正义的。马克思反对剥削和私有制,就是要实现 社会正义、社会和 谐、实现个人自由。我们应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含的这些人类永恒的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和概括 19 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成果基础上产生的。19 世纪上半 叶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然科学成就主要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的发 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三大发现对哲学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本性,从而为 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条件。例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物质和能量既不能产生也 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辩证联系。进化论说明 生产方式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 联系实际 机器生产 劳资斗争 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人关系 实 践 唯物史观
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事物是进化发展的。这其中明显地蕴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以往哲学成果,特别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哲学积极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 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讲的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马克思批判了其唯 心论,即否定了运动发展的主体绝对精神,继承了其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其形而上学,即否弃了对物质静止、孤立、片面的看法,继承了唯物主 义。马克思拿过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将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从一事物同别的事物相区别的意义上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相对于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言的。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身独 有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既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又批评了唯心主义。他批 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事物,即只坚持客观主义原则,放弃主体性原则:批评 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即只坚持主体性原则,放弃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想 法是,必须把旧唯物主义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和唯心主义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而 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或者说在实践中既包含着主体性原 则,又包含着客观性原则。为实践的受动性、合规律性就是实践中的客观性原则,实践中的触动 性,合目的性就是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前者和“真”相通,后者和“善”相通。真与善结合起来 就是马克思说的实践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因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 主体性原则(能动性、合目的性、价值、善):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实践 客观性原则(受动性、合规律性、知识、真):区别于唯心主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特点,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内容、首要观点和社会作用 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 规律作为晢学的研究对象。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作这样的确定,我认为起码有两个好处或意义 是符合哲学的本性,二是正确地处理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晢学的本性是“追本溯源”、“穷究会通”,也就是说它是以探寻宇宙人生的终极根据、本体为 使命的。因此,哲学不能将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感性的经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而必须把最普遍的东西、最终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才符合哲学的本性。罗素说: 哲学的起始是一些人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罗素,《西方的智慧》,第6页)把宇宙人生的最 普遍本质的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哲学本性的内在要求。哲学是“爱智慧”。“智慧”就是人对 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即多中的一的承认、掌握和运用:“爱”也指向那作为“无限者”的“一”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哲学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必须处理的问题。在近代各门自然科学未从哲 学中分化出来之前,哲学和科学的区别是不清晰的。那时哲学也研究今天具体科学的研究的问 题。数学也是哲学、如牛顿写的数学书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7—18世纪的欧洲,甚至 连修鞋的、理发的也纷纷打出“修鞋的哲学”、“理发的哲学招牌。直到19世纪初,英国人仍将 些经验科学称为哲学。(参见刘放桐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第296页)哲学 曾经是包罗万象的东西。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各门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这时哲学的 研究对象发生这一次危机,就是哲学似乎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法国社会科学家孔德比喻说,此 时的晢学好像莎士比士戏剧中的李尔王,他的女儿纷纷离开了他,他成了孤独的国王。当我们把 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时,晢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就得到正确处理了。规律 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晢学硏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硏究特殊规律。这样就将晢学中具体科
12 人不是上帝创造的,事物是进化发展的。这其中明显地蕴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以往哲学成果,特别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哲学积极成果基础上产生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直接 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讲的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发展。马克思批判了其唯 心论,即否定了运动发展的主体绝对精神,继承了其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是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了其形而上学,即否弃了对物质静止、孤立、片面的看法,继承了唯物主 义。马克思拿过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将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事物的特征是从一事物同别的事物相区别的意义上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相对于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言的。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自 身独 有的特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既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又批评了唯心主义。他批 评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方面理解事物,即只坚持客观主义原则,放弃主体性原则;批评 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能动的方面”,即只坚持主体性原则,放弃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想 法是,必须把旧唯物主义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和唯心主义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而客 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或者说在实践中既包含着主体性原 则,又包含着客观性原则。为实践的受动性、合规律性就是实践中的客观性原则,实践中的触动 性,合目的性就是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前者和“真 ”相通,后者和“善”相通。真与善结合起来 就是马克思说的实践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因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 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主要的特征。 主体性原则(能动性、合目的性、价值、善):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实践 客观性原则(受动性、合规律性、知识、真):区别于唯心主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基本特点,体现在它的研究对象、内容、首要观点和社会作 用 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研究对象上的体现,是把整个世界的普通本质和一般 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将哲学的研究对象作这样的确定,我认为起码有两个好处或意义,一 是符合哲学的本性,二是正确地处理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本性是“追本溯源”、“穷究会通”,也就是说它是以探寻宇宙人生的终极根据、本体为 使命的。因此,哲学不能将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感性的经验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而必须把最普遍的东西、最终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样才符合哲学的本性。罗素说: “哲学的起始是一些人提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罗素,《西方的智慧》,第 6 页)把宇宙人生的最 普遍本质的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哲学本性的内在要求。哲学是“爱智慧”。“智慧”就是人对 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即多中的一的承认、掌握和运用;“爱”也指向那作为“无限者”的“一”。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哲学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必须处理的问题。在近代各门自然科学未从哲 学中分化出来之前,哲学和科学的区别是不清晰的。那时哲学也研究今天具体科学的研究 的问 题。数学也是哲学、如牛顿写的数学书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 17—18 世纪的欧洲,甚至 连修鞋的、理发的也纷纷打出“修鞋的哲学”、“理发的哲学招牌。直到 19 世纪 初,英国人仍将 一些经验科学称为哲学。(参见刘放桐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第 296 页)哲学 曾经是包罗万象的东西。历史进入近代以后,各门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这时哲学的 研究对象发生这一次危机,就是哲学似乎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法国社会科学家孔德比喻说,此 时的哲学好像莎士比士戏剧中的李尔王,他的女儿纷纷离开了他,他成了孤独的国王。当我们把 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时,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就得到正确处理了。规律 分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哲学研究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特殊规律。这样就将哲学中具体科
学区别开来了。同时也把晢学和具体科学联系起来了。因为一般规律存在于特殊规律中,所以哲 学硏究又要吸收具体科学的成果。晢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规律规范着特 殊规律。所以,具体科学研究又要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世界观的内容是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因而对具体科学有指导意义 有一种看法认为,把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看作哲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把哲学等同于一般意 义上的科学。具体科学是小科学,哲学是大科学,这样哲学和科学没有性质区别,只有层次的 区别。我们认为哲学和科学不仅有层次的、程度的区别,还有性质的区别。当我们把世界最普遍 本质的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观”了。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世界 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晢学的研究对象时,那么,关于世界最普遍要质的看法。在人的“世界 观”中存在着一个最深刻最集中的矛盾,这矛盾就是思维和存在的矛盾,精神和物质的矛盾。因 为“世界观是人在“观”(观察、理解、解释、领悟)世界,所以,在“世界观”中总是存在着人和世 界的“关系”问题,即存在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关系”必然体现于“世界观”中,体现在“世 界的最普遍本质”中。人在研究一般的客观物体时可以把研究者人的作用忽略不讲。但在研究微 观客体时就必须把研究者人的作用考虑进去。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在自然科学中,研究的 主题已不再是自然本身,而是受人质疑的自然……这里,人再一次遇到他自己。”(〔德〕海森 堡:《现代物理学的自然观》),与此相似人在研究深奥的万物本质时也会遇到人自己,也必须 把自己考虑进去。这就是“世界观”中具有的深刻矛盾,即人和世界的矛盾,思维和存在的矛盾。 正因为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世界观”中的存在,哲学和科学有了性质上的区别。因此 把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降低或取消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晢学内容上的体现,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前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 辩证唯物主义,后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就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历史唯 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所有的哲学区分了开来。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哲学中曾经是结合一起的。例如,赫拉克利特为,世界的本质是 “火”(物质),火是按一定的规则不断燃烧的(运动)。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分离了,到马 克思这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统一起来了。这体现了哲学发展的肯定一一否定——否定之否定的 合规律的过程 唯物主义讲“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辩证法讲“发展原则”(包含矛盾原则、过程原则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就是要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和“发展原则”统一起来。讲“世界物质 统一性原则”(唯物论)就是要把包括人、精神在内的世界万物的本质还原为最低级的“物质”:讲 发展原则”(辨证法),就是要指明物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其最高级的目标指向是人及其“精 神”。因此,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的 话,那么,这统一的实际上是“物质”和“精神”在对立中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对 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正确解释。再往深处讲,是对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解决,因为人正是“精神 和“物质”、超验和经验的对立统一体。可见,晢学的奥秘在于人。唯物主义即“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则指向“事实”,辩证法即“发展原则”指向“价值”。因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亦是“事实 和“价值”的统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和整个理论体系之 中,因而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晢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把握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时,都要既 唯物又辩证地对其加以理解。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晢学 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晢学史上还曾经有过的话,那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 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来没有过。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 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这在哲学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马克思的独创。恩格斯说发现唯
13 学区别开来了。同时也把哲学和具体科学联系起来了。因为一般规律存在于特殊规律中,所以哲 学研究又要吸收具体科学的成果。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规律规范着特 殊规律。所以,具体科学研究又要以哲学为指导。哲学世界观的内容是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 因而对具体科学有指导意义。 有一种看法认为,把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看作哲学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把哲学等同于一般意 义上的科学。具体科学是小科学,哲学是大科学,这样哲学和科学没有性质区别,只有层 次的 区别。我们认为哲学和科学不仅有层次的、程度的区别,还有性质的区别。当我们把世界最普遍 本质的理论已经成为“世界观”了。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所谓“根本看法”就是对世界 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时,那么,关于世界最普遍要质的看法。在人的“世界 观”中存在着一个最深刻最集中的矛盾,这矛盾就是思维和存在的矛盾,精神和物质的矛盾。因 为“世界观是人在“观”(观察、理解、解释、领悟)世界,所以,在“世界观”中总是存在着人和世 界的“关系”问题,即存在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关系”必然体现于“世界观”中,体现在“世 界的最普遍本质 ”中。人在研究一般的客观物体时可以把研究者人的作用忽略不讲。但在研究微 观客体时就必须把研究者人的作用考虑进去。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在自然科学中,研究的 主题已 不再是自然本身,而是受人质疑的自然……这里,人再一次遇到他自己。”(〔德〕海森 堡:《现代物理学的自然观》),与此相似人在研究深奥的万物本质时也会遇到人自己,也必 须 把自己考虑进去。这就是“世界观”中具有的深刻矛盾,即人和世界的矛盾,思维和存在的矛盾。 正因为思维和存在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世界观”中的存在,哲学和科学有了性质上的区别。因此 把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降低或取消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哲学内容上的体现,是实现了“两个高度统一”,即唯物主 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前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 辩证唯物主义,后一个统一的结果是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就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区别了开来,历史唯 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所有的哲学区分了开来。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哲学中曾经是结合一起的。例如,赫拉克利特为,世界的本质是 “火”(物质),火是按一定的规则不断燃烧的(运动)。到了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分离了,到马 克思这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统一起来了。这体现了哲学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 合规律的过程。 唯物主义讲“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辩证法讲“发展原则”(包含矛盾原则、过程原则 等)。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就是要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和“发展原则”统一起来。讲“世界物质 统一性原则”(唯物论)就是要把包括人、精神在内的世界万物的本质还原为最低级的“物质”;讲 “发展原则”(辨证法),就是要指明物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其最高级的目标指向是人及其“精 神”。因此,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则”与“发展原则”的统一的 话,那么,这统一的实际上是“物质”和“精神”在对立中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对 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正确解释。再往深处讲 ,是对人的问题的一种哲学解决,因为人正是“精神” 和“物质”、超验和经验的对立统一体。可见,哲学的奥秘在于人。唯物主义即“世界物质统一性 原则”指向“事实”,辩证法即“发展原则”指向“价值”。因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亦是“事实” 和“价值”的统一。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原理和整个理论体系之 中,因而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原理,把握它的整个理论体系时,都要 既 唯物又辩证地对其加以理解。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 如果说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哲学史上还曾经有过的话,那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 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从来没有过。马克思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 观统 一起来,创立了唯物史观,这在哲学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是马克思的独创。恩格斯说发现唯
物史观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大成就之一(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人所创造和参与的,而人的活动是受人的思想、目的、动机、激情这些意 识性的东西支配的,因而以往的哲学家都不敢肯定社会历史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而认为 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观念,就是说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都是唯心主义的。连旧唯物主 者都是这样,唯心主义就自不待言了。马克思独具慧眼,他认为,社会历史虽然是人们创造的, 人参与其中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但是,社会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后,它就成为人身外的,独立 于人的一种同物质自然一样的客观性结构,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 而人不仅需面对“自在自然”这一物质世界,还要面对“人化自然”(社会历史)这一物质世界。把 社会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客观性原则,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及其结构又 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客观的必然形式。马克思说,“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 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 页)这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这样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就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 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自 然社会化、历史化、人化了,自然成为社会性历史性的自然,另一方面,社会也不断地进入到自 然中去,社会历史也自然化了。这样被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开来的“自然”和“历史”在实 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即自然成为历史的自然,历史成为自然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把“自然” 和“历史”统一起来了,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天人统一起来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核心、归宿和社会作用上,是 实践性及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的无产阶级哲学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认识,“改造世界”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 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认为,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的,革命的”就是实 践。这些都体现出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地位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样的实践作为 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 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 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 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 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 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 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感性世 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 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 界。”(《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 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 原型
14 物史观是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最大成就之一(另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 由于社会历史是由人所创造和参与的,而人的活动是受人的思想、目的、动机、激情这些意 识性的东西支配的,因而以往的哲学家都不敢肯定社会历史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而 认为 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的思想、观念,就是说他们对社会历史的看法都是唯心主义的。连旧唯物主 者都是这样,唯心主义就自不待言了。马克思独具慧眼,他认为,社会历史虽然是 人们创造的, 人参与其中的,人是历史的剧作者,但是,社会一旦被人创造出来后,它就成为人身外的,独立 于人的一种同物质自然一样的客观性结构,它有自己的运动规律,是一个 “自然历史过程”。因 而人不仅需面对“自在自然”这一物质世界,还要面对“人化自然” (社会历史)这一物质世界。把 社会历史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客观性原则, 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及其结构又 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客观的必然形式。马克思说,“这些物质关系不过是 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21 页)这是唯物史观所坚持的主体性原则。这样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问题上就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 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是在实践的基 础 上实现的。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自 然社会化、历史化、人化了,自然成为社会性历史性的自然,另一方面,社会也不断地进入到自 然中去,社会历史也自然化了。这样被旧唯 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割裂开来的“自然”和“历史”在实 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即自然成为历史的自然,历史成为自然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把“自然” 和“历史”统一起来了,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天人统一起来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体现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核心、归宿和社会作用上,是 实践性及建立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的无产阶级哲学。 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是认识,“改造世界”是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 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认为,辩证法的实质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的,革命的”就是实 践。这些都体现出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实 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的地位可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样的实践作为 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 的和归 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 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 世界和实现自我。(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 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 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 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 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 感性世 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属人世界 ”是“自在世界”本身的 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属人世界 ”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 界。”(《马恩全集》第 42 卷,第 24 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 ”不断发展。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 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 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 于人的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 实基础和 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劳动中发展 的。劳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来说都是它们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这一命题的意义是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之特征,这四个特 征是有机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上面我们讲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最显 著的特征,这里我们需指出,在实践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 级性特征。因为实践就是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批判、否定,而这就是“革命性”:实践出真知, 实践可以修改、完善认识,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这保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阶级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都是从实践性中引申出来的。这也 说明这四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现在: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这是说没 有科学性理论的指导,革命性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就是 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然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它的目的也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完善 化。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实质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科学就是追求真 理,求真,革命就是把不合人性的世界,即不好、不善的世界转变成符合人性的,好的、善的世 界,就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即趋“善” 革命性——价值——趋善(仁:实践理性) 实践性 科学性——真理——求真(知:理论理性) 真理和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晢学把这两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 真使人可信,善使人可爱。一种晢学既能可信,又能可爱,这是晢学的最高境界了。王国维曾 感叹,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把可信和可爱统一起来。中国 传统儒学的宗师孔子所追求的目标是“仁且知”,这和马克思的哲学心灵有感应相通处。列宁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和体认有深刻之处。他曾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人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 力,就在于它把真和善统一起来了。他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 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 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 的品质),而是指二者内在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选集》第1卷,第8 页)哲学在追求真和善的统一,实质上是人在追求真和善的统一。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我们应善于体认和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中的人生观意蕴,用正 确的理论武装人,实现“化理论为德性” 以上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基本观点和社会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意义所在。正是 这三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别的一切哲学有了显著的不同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晢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 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
15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人类社会历史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是在劳动中发展 的。劳动作为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之,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来说都是它们的首要的和基本 的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这一命题的意义是说,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和阶级性之特征,这四个特 征是有机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上面我们讲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 最显 著的特征,这里我们需指出,在实践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革命性和阶 级性特征。因为实践就是对现存世界进行改造、批判、否定,而这就是“革命性”;实践出真知, 实践可以修改、完善认识,可以成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这保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阶级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科学性、阶级性都是从实践性中引申出来的。这也 说明这四个特征是有机统一的。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表现在: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这是说没 有科学性理论的指导,革命性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而革命性则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就是 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然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它的目的也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完善 化。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实质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真和善的统一。科 学就是追求真 理,求真,革命就是把不合人性的世界,即不好、不善的世界转变成符合人性的,好的、善的世 界,就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即趋“善”。 革命性——价值——趋善(仁:实践理性) 实践性 科学性——真理——求真(知:理论理性) 真理和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两大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两大原则辩证统一起来。 真使人可信,善使人可爱。一种哲学既能可信,又能可爱,这是哲学的最高境界了。王国 维曾 感叹,哲学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图把可信和可爱统一起来。中国 传统儒学的宗师孔子所追求的目标是“仁且知”,这和马克思的哲学心灵有感应相通处。列宁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评价和体认有深刻之处。他曾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对人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 力,就在于它把真和善统一起来了。他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 之所以具有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 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是偶然地结合起来(即不仅因为学 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 的品质),而是指二者内在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选集》第 1 卷,第 81 页)哲学在追求真和善的统一,实质上是人在追求真 和善的统一。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我们应善于体认和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中的人生观意蕴,用正 确的理论武装人,实现“化理论为德性” 。 以上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内容、基本观点和社会使用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方面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意义所在。正是 这三个方面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别的一切哲学有了显著的不同。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能力, 即“化理论为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用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