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脱水与酸中毒 教学目的 了解机体内环境失调对疾病发生的意义 掌握脱水和酸中毒的原因及分类特征 脱水、酸中毒地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方法 复习电解质含量分布与生理功能导入脱水与酸中毒 教材重点、难点 1、脱水、酸中毒等概念 2、脱水的类型及各型发生的原因、特征 3、了解各类机理及病理变化,补液原则 4、各类脱水的区别 5、代谢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代偿机理与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概述 一、电解质的含量 主要:K、Na、Ca、P、N、Fe、Mg 少量:Cn、Mn、Co、I、S、F 等,量少作用大。 二、分布 阳离子 阴离子 细胞内液:k +1、Mg +2 HPO4= 、H2PO4— 、 蛋白质少量 HCO3— 细胞外液: Na+(占全部阳离子 92%) Cl — 、HCO3— 电解质分布特点,决定了细胞内外电解质组成差异。 ①电解质通过细胞膜不是太自由的,依靠 Na+泵主动运输,比水慢得多,而 且耗能。 ②电解质的浓度越大,渗透压就越高,吸水能力就越强。 ③细胞内外体液交流,主要取决于对渗透压有积极作用的电解质在细胞内外 的浓度。 三、功能 1、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的兴奋性(维持心肌、神经、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 2、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PH、水的代谢平衡; 3、参与机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 4、参与酶系统的反应
1 第五章 脱水与酸中毒 教学目的 了解机体内环境失调对疾病发生的意义 掌握脱水和酸中毒的原因及分类特征 脱水、酸中毒地机体影响 教学时间 2 学时 教学方法 复习电解质含量分布与生理功能导入脱水与酸中毒 教材重点、难点 1、脱水、酸中毒等概念 2、脱水的类型及各型发生的原因、特征 3、了解各类机理及病理变化,补液原则 4、各类脱水的区别 5、代谢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代偿机理与病理变化 教学内容 概述 一、电解质的含量 主要:K、Na、Ca、P、N、Fe、Mg 少量:Cn、Mn、Co、I、S、F 等,量少作用大。 二、分布 阳离子 阴离子 细胞内液:k +1、Mg +2 HPO4= 、H2PO4— 、 蛋白质少量 HCO3— 细胞外液: Na+(占全部阳离子 92%) Cl — 、HCO3— 电解质分布特点,决定了细胞内外电解质组成差异。 ①电解质通过细胞膜不是太自由的,依靠 Na+泵主动运输,比水慢得多,而 且耗能。 ②电解质的浓度越大,渗透压就越高,吸水能力就越强。 ③细胞内外体液交流,主要取决于对渗透压有积极作用的电解质在细胞内外 的浓度。 三、功能 1、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的兴奋性(维持心肌、神经、肌细胞的静息电位, 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 2、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PH、水的代谢平衡; 3、参与机体组织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 4、参与酶系统的反应
2 第一节 脱 水 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称为脱水(dehydration)。 在疾病的过程中,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分不足或体液丧失过多,引起体液总 量减少,出现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失水的现象。 此时水代谢呈负平衡状态,并伴有钠的丢失。通过测定血钠的浓度,可计算 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 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 特点:失水为主 失水大于失盐 血 Na+↑ 患畜口渴、少尿、尿比 重增加、细胞脱水、皮 肤皱缩等。 体液高渗 血液浓稠、细胞脱水,皱缩 主导作用 长途运输、水源缺乏 1、原因 饮水不足 ——饮水少 不能饮水进食 咽炎、食道阻塞、破伤风 吞咽困难、脑炎、昏迷 排出过多 胃肠道丧失——腹泻 皮肤、肺丧失——呼吸加快、大汗、大面积烧伤等 肾排出 因下丘脑病变,抗利尿素分泌↓,尿大量排 出(如尿崩症) 使用过多的利尿剂 肾浓缩功能↓,肾小管对抗利尿素反应↓ 高热、水耗损↑ 医原性失水——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从体内移出大 量水分。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Na+ ↓ 尿中 Na+ 、Cl - ↑ 高渗性脱水 血浆胶渗压↑ 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素↑ 尿比重↑ 肾小管重吸收水↑ 尿 少 组织液进入血液 脱水严重 血液浓稠、循环衰竭、代谢产物滞留 组织液渗透压↑ 细胞脱水 细胞代谢紊乱 脱 水 热 自体中毒 血浆渗透压↑
2 第一节 脱 水 脱水: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称为脱水(dehydration)。 在疾病的过程中,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分不足或体液丧失过多,引起体液总 量减少,出现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失水的现象。 此时水代谢呈负平衡状态,并伴有钠的丢失。通过测定血钠的浓度,可计算 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 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一、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水性脱水、单纯性脱水 特点:失水为主 失水大于失盐 血 Na+↑ 患畜口渴、少尿、尿比 重增加、细胞脱水、皮 肤皱缩等。 体液高渗 血液浓稠、细胞脱水,皱缩 主导作用 长途运输、水源缺乏 1、原因 饮水不足 ——饮水少 不能饮水进食 咽炎、食道阻塞、破伤风 吞咽困难、脑炎、昏迷 排出过多 胃肠道丧失——腹泻 皮肤、肺丧失——呼吸加快、大汗、大面积烧伤等 肾排出 因下丘脑病变,抗利尿素分泌↓,尿大量排 出(如尿崩症) 使用过多的利尿剂 肾浓缩功能↓,肾小管对抗利尿素反应↓ 高热、水耗损↑ 医原性失水——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从体内移出大 量水分。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Na+ ↓ 尿中 Na+ 、Cl - ↑ 高渗性脱水 血浆胶渗压↑ 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 抗利尿素↑ 尿比重↑ 肾小管重吸收水↑ 尿 少 组织液进入血液 脱水严重 血液浓稠、循环衰竭、代谢产物滞留 组织液渗透压↑ 细胞脱水 细胞代谢紊乱 脱 水 热 自体中毒 血浆渗透压↑
3 3、病变: 皮肝干瘪、眼球下陷、皮肤失去弹性、口腔、直肠粘膜干燥、血液浓稠。脱 水程度,分为三度。 (1)轻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2~4% 的水。 表现:口渴,体重稍↓,有烦躁不安。 (2)中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6%的水。 表现:因细胞外液渗透压↑,腺体分泌↓,吞咽困难,口渴剧烈,唇舌、口 腔黏膜、皮肤干燥,皮肤弹性↓,体液电解质↑,血 Na+ ↑,尿↓,尿比重↑。 机体软弱无力,心率加快,使役力↓。 (3)重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7~14%的水。除中度脱水的症状外, 因皮肤、呼吸器官蒸发水分↓,散热障碍,体温↑——脱水热;血容量↓,血液 浓稠,血流减慢,血压↓,肌张力↑,动物狂燥、昏迷、惊厥等神经症状。 如果丧失大约占体重 15%以上的水——死亡。 4、补液 糖水 2:盐水 1 5、脱水热 脱水过多、过久,血液浓稠、血容量↓,血循障碍,腺体、皮肤、呼吸器官 分泌、蒸发水分↓,散热难,温热在体内蓄积,使体温↑。 二、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盐性脱水 特点:失盐为主 失水较少 体液低渗,血清钠↓,血浆渗透压↓,病畜无口渴感,早期出现多尿及低渗 尿,后期血容量、组织间液↓,细胞水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尿量↑尿比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腹泻(含大量电解质) 中暑大汗——排出电解质过多,饮水过多,补盐不足 只补水 大面积烧伤——大量的血浆渗出液渗出,失 Na+ ↑ 肾脏疾病 肾上腺机能↓,醛固分泌不足 肾小管对 Na+重吸收↓, 肾机能不全或泌 H + 不够 尿中 Na+盐↑ 利尿剂使用不当——Na+ 排出过多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Na+ 、Cl - 排出↓ 低渗过脱水 血液稀释 血浆渗透压↓ 尿比重↓ 尿↑ 组织液↑(Na+ 进入血液)抗利尿素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水↓ 细胞水肿 组织液渗透压↓ 组织液↓ 血容量↓、循环量↓ 低血容量 细胞代谢、功能紊乱 自体中毒 性休克
3 3、病变: 皮肝干瘪、眼球下陷、皮肤失去弹性、口腔、直肠粘膜干燥、血液浓稠。脱 水程度,分为三度。 (1)轻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2~4% 的水。 表现:口渴,体重稍↓,有烦躁不安。 (2)中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6%的水。 表现:因细胞外液渗透压↑,腺体分泌↓,吞咽困难,口渴剧烈,唇舌、口 腔黏膜、皮肤干燥,皮肤弹性↓,体液电解质↑,血 Na+ ↑,尿↓,尿比重↑。 机体软弱无力,心率加快,使役力↓。 (3)重度脱水——丧失大约占体重 7~14%的水。除中度脱水的症状外, 因皮肤、呼吸器官蒸发水分↓,散热障碍,体温↑——脱水热;血容量↓,血液 浓稠,血流减慢,血压↓,肌张力↑,动物狂燥、昏迷、惊厥等神经症状。 如果丧失大约占体重 15%以上的水——死亡。 4、补液 糖水 2:盐水 1 5、脱水热 脱水过多、过久,血液浓稠、血容量↓,血循障碍,腺体、皮肤、呼吸器官 分泌、蒸发水分↓,散热难,温热在体内蓄积,使体温↑。 二、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 又称缺盐性脱水 特点:失盐为主 失水较少 体液低渗,血清钠↓,血浆渗透压↓,病畜无口渴感,早期出现多尿及低渗 尿,后期血容量、组织间液↓,细胞水肿,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尿量↑尿比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腹泻(含大量电解质) 中暑大汗——排出电解质过多,饮水过多,补盐不足 只补水 大面积烧伤——大量的血浆渗出液渗出,失 Na+ ↑ 肾脏疾病 肾上腺机能↓,醛固分泌不足 肾小管对 Na+重吸收↓, 肾机能不全或泌 H + 不够 尿中 Na+盐↑ 利尿剂使用不当——Na+ 排出过多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血浆 Na+ ↓ 醛固酮分泌↑ Na+ 、Cl - 排出↓ 低渗过脱水 血液稀释 血浆渗透压↓ 尿比重↓ 尿↑ 组织液↑(Na+ 进入血液)抗利尿素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水↓ 细胞水肿 组织液渗透压↓ 组织液↓ 血容量↓、循环量↓ 低血容量 细胞代谢、功能紊乱 自体中毒 性休克
4 3、临床表现 轻度失盐:0.5gNaCl /kg 体重,无渴感,细胞内外液均呈低渗状态、疲乏、 倦怠、直立时发生昏厥、尿中 NaCl 少或无。 中度失盐:0.5~0.7gNaCl/kg 体重 血液浓稠、血流变慢、B.P↓,血跳减弱 食欲↓、视力↓、面容消瘦 血容量↓,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量↓尿↓ 皮肤弹性↓脉搏快细弱 重度失盐:0.75~1.25gNaCl/kg 体重 皮肤失去弹性,眼球下陷,静脉瘪陷、四肢无力、木僵、循环衰竭、酸中 毒,甚至死亡。 补液:盐水 2:糖水 1 三、等渗性脱水 也称混合性脱水。 特点:水、盐均丧失、失水略多于失盐 体液呈等渗,血浆渗透压基本未变。 具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综合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急性肠炎,失去大量的等渗消化液,如牛的夹竹桃 中毒时的腹泻。 牛瓣胃阻塞、肠变位,大量液体漏出—→腹腔—→血容量↓。 马中暑大汗——丧失大量体液。 牛有机磷中毒——过度流涎,丧失大量体液。 大面积烧伤——血浆从创面丧失。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口渴、尿↓ 血浆渗透压↑ 细胞内水进入血液 细胞脱水 血 K + 过低 心机能障碍 等渗性脱水 等渗液大量丧失 电解质丢失 HCO3- ↓ 血 Na+ 过低,维持不住血量 血液浓稠,循环血量↓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酸性产物↑ 低血容量性休克 酸中毒 肾功能障碍 酸性产物排出↓ 3、区别:三种类型脱水的比较。 与高渗性脱水不同,失盐较多,若单纯补水,缺盐加剧;与低渗性脱水不同 之处失水较多,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细胞内液因此丧失。故等渗性脱水,既有
4 3、临床表现 轻度失盐:0.5gNaCl /kg 体重,无渴感,细胞内外液均呈低渗状态、疲乏、 倦怠、直立时发生昏厥、尿中 NaCl 少或无。 中度失盐:0.5~0.7gNaCl/kg 体重 血液浓稠、血流变慢、B.P↓,血跳减弱 食欲↓、视力↓、面容消瘦 血容量↓,循环障碍,肾小球滤过量↓尿↓ 皮肤弹性↓脉搏快细弱 重度失盐:0.75~1.25gNaCl/kg 体重 皮肤失去弹性,眼球下陷,静脉瘪陷、四肢无力、木僵、循环衰竭、酸中 毒,甚至死亡。 补液:盐水 2:糖水 1 三、等渗性脱水 也称混合性脱水。 特点:水、盐均丧失、失水略多于失盐 体液呈等渗,血浆渗透压基本未变。 具有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的综合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 1、原因 消化道疾病——急性肠炎,失去大量的等渗消化液,如牛的夹竹桃 中毒时的腹泻。 牛瓣胃阻塞、肠变位,大量液体漏出—→腹腔—→血容量↓。 马中暑大汗——丧失大量体液。 牛有机磷中毒——过度流涎,丧失大量体液。 大面积烧伤——血浆从创面丧失。 2、发展与对机体影响 口渴、尿↓ 血浆渗透压↑ 细胞内水进入血液 细胞脱水 血 K + 过低 心机能障碍 等渗性脱水 等渗液大量丧失 电解质丢失 HCO3- ↓ 血 Na+ 过低,维持不住血量 血液浓稠,循环血量↓ 组织细胞缺血缺氧 酸性产物↑ 低血容量性休克 酸中毒 肾功能障碍 酸性产物排出↓ 3、区别:三种类型脱水的比较。 与高渗性脱水不同,失盐较多,若单纯补水,缺盐加剧;与低渗性脱水不同 之处失水较多,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细胞内液因此丧失。故等渗性脱水,既有
5 因血量减少而引起的循环衰竭症状,又有因细胞外液高渗和细胞内液失水而引起 的口渴,尿少、烦躁等症状。 四、补液原则与输液标准 1、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要注意对原发病的治疗 根据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 补 水——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补电解质——调节水盐平衡,维持渗透压。 补葡萄糖——增加营养,能量,提高抵抗力。 补液时要测血 Na+含量(毫克当量/升)。 高渗性脱水:补水为主 水:盐=2:1 低渗性脱水:补盐为主 水:盐=1:2 等渗性脱水:补生理盐水为主,水:盐=1:1,也可适当增补些水。 2、补液量 根据丧失的体液量,加上当天继续丧失量和当天生理需要来计算 3、补液速度和途径 (1)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与心肺机能。脱水时,心脏机能因血容 量↓而发生障碍时,输液第 1 小时可加快,5000ml/小时,第 2 小时减慢。 心衰时,以点滴为宜。 (2)输液途径: 静脉注射——易控制调节,疗效快。 腹腔补液——心、肺、肾机能不全,不能静脉注射时。 100ml/分钟,2000—4000ml 在 1~2 小时可全部吸收。 胃肠补液——严重脱水,循环衰竭,腹膜吸收不良时。 4、补液的奏效标准 以症状好转为准 精神好转 脱水症状减轻或消失 尿量、尿比重正常 可视粘膜恢复正常颜色 血液渗透压、容量、粘稠度正常 血清 Na+ 浓度、红细胞压积趋于正常
5 因血量减少而引起的循环衰竭症状,又有因细胞外液高渗和细胞内液失水而引起 的口渴,尿少、烦躁等症状。 四、补液原则与输液标准 1、原则 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 要注意对原发病的治疗 根据脱水程度确定补液量 补 水——增加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环。 补电解质——调节水盐平衡,维持渗透压。 补葡萄糖——增加营养,能量,提高抵抗力。 补液时要测血 Na+含量(毫克当量/升)。 高渗性脱水:补水为主 水:盐=2:1 低渗性脱水:补盐为主 水:盐=1:2 等渗性脱水:补生理盐水为主,水:盐=1:1,也可适当增补些水。 2、补液量 根据丧失的体液量,加上当天继续丧失量和当天生理需要来计算 3、补液速度和途径 (1)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程度与心肺机能。脱水时,心脏机能因血容 量↓而发生障碍时,输液第 1 小时可加快,5000ml/小时,第 2 小时减慢。 心衰时,以点滴为宜。 (2)输液途径: 静脉注射——易控制调节,疗效快。 腹腔补液——心、肺、肾机能不全,不能静脉注射时。 100ml/分钟,2000—4000ml 在 1~2 小时可全部吸收。 胃肠补液——严重脱水,循环衰竭,腹膜吸收不良时。 4、补液的奏效标准 以症状好转为准 精神好转 脱水症状减轻或消失 尿量、尿比重正常 可视粘膜恢复正常颜色 血液渗透压、容量、粘稠度正常 血清 Na+ 浓度、红细胞压积趋于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