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学研究文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北京大学光彩基金资助项目 税法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ax Law 刘剑文熊伟著 北亲大出版社 EKING UNIVERSITY度E5s
税法学研究文库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北京大学光彩基金资助项目 税 法 基 础 理 论 BasicTheoryofTaxLaw 刘剑文 熊 伟 著
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 税法基础理论刘剑文,熊伟著.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税法学研究文库·1) ISBN7-301-07748-3 I.税…Ⅱ.①刘…②熊…Ⅲ.税法-法的理论-中国N.D922.220.1 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②004)第082628号 书 名:税法基础理论 著作责任者:刘剑文熊伟著 责任编辑:王晶 标准书号:1SBN7-301-07748-3D0952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京大学校内100871 网 址:htp:/bs.pku.edu.cm电子信箱:pl@pup.pku.edu.cm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发行部62750672编辑部62752027 排版者:北京高新特打字服务社51736661 印刷者: 经销者:新华书店 650毫米×980毫米16开本32.75印张588千字 2004年9月第1版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8.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税法基础理论/刘剑文,熊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税法学研究文库·1) ISBN7301077483 Ⅰ.税… Ⅱ.① 刘… ② 熊… Ⅲ.税法法的理论中国 Ⅳ.D922.220.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82628号 书 名:税法基础理论 著作责任者:刘剑文 熊 伟 著 责 任 编 辑:王 晶 标 准 书 号:ISBN7301077483/D·0952 出 版 发 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 北京大学校内 100871 网 址:http://cbs.pku.edu.cn 电子信箱:pl@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752027 排 版 者:北京高新特打字服务社 51736661 印 刷 者: 经 销 者:新华书店 650毫米×980毫米 16开本 32.75印张 588千字 2004年9月第1版 2004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8.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税法总则、税收债法和程序税法三篇,每篇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 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始终坚持法学视 角,既注意规范分析,又重视价值衡量。对于立法的现状和缺漏,除了法理上的 评判外,尝试借用宪法的思维模式。在研究立场上,强调从公民基本权的高度, 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防范国家权力的滥用。本书的诸多结论有别于以往,体 现出作者在研究方面的鲜明个性
内 容 简 介 本书分为税法总则、税收债法和程序税法三篇,每篇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 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始终坚持法学视 角,既注意规范分析,又重视价值衡量。对于立法的现状和缺漏,除了法理上的 评判外,尝试借用宪法的思维模式。在研究立场上,强调从公民基本权的高度, 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防范国家权力的滥用。本书的诸多结论有别于以往,体 现出作者在研究方面的鲜明个性
作者简介 刘剑文男,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 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税务研究》等期刊上 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国家税务总局“世界银行贷款项 目”中方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财税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熊伟男,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 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参撰著作: 《知识经济与法律变革》、《WTO与中国法律改革》、《财政税收法》、财税法学》 等,在《中国法学》、法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 科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课题4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 法、经济法
作 者 简 介 刘剑文 男,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 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税务研究》等期刊上 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国家税务总局“世界银行贷款项 目”中方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财税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 熊伟 男,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 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参撰著作: 《知识经济与法律变革》、《WTO与中国法律改革》、《财政税收法》、《财税法学》 等,在《中国法学》、《法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 科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课题4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税 法、经济法
总 序 《税法学研究文库》是继财税法系列教材》、财税法论丛》和《当代中国依 法治税丛书》之后由我主持推出的另一个大型税法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不 仅在于展示当代中国税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在于激励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 学者脱颍而出,在传播、推广税法知识的同时,加快税法研究职业团队的建设和 形成。 税法学是一门年轻、开放、尚处于成长期的新学科。谓其年轻,是因为它不 像民法学和刑法学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谓其开放,是因为它与经济学、管 理学以及其他法学学科等存在多方面的交叉与融合:谓其成长,是因为它的应 用和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民主宪政、税收 法治等先进理念的普及和深入,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越发强烈,其对税收的课征 比任何时期都更为敏感和关心。税法学的存在价值,正在于科学地发现和把握 征纳双方的利益平衡,在公平、正义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国家税收秩序的稳定与 和谐。 长期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税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论文 和专著,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对中国税法学的发展以及税收法制建设 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而,不容否认,中国税法学的研究力量仍然十分 薄弱,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税法和税法学的应有地位与现实形成强烈 的反差。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改变这种状态,绝非某个人或单位力所能及。当 务之急,必须聚集和整合全国范围内的研究资源,挖掘和培养一批敢创新、有积 累的年轻税法学者,在建设相对稳定的职业研究团体的同时,形成结构合理的 学术梯队,通过集体的力量组织专题攻关。惟其如此,中国税法学也才有可能 展开平等的国际对话,而税法学研究的薪火也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近年来,我先后主编财税法系列教材》、《财税法论丛》、《当代中国依法治 税丛书》,这三项计划的开展,不仅使税法学研究的问题、方法和进程逐渐为法 学界所熟悉和认同,同时也推动了税法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我既 看到了新一代税法学者的耕耘和梦想,更感受到了他们在研究途中跋涉的艰 辛。这群年轻的学者大多已取得博士学位,或已取得副教授职称,且至少熟练 掌握一门外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专业充满热忱,愿意为中国税法学贡献 毕生精力。正是在他们的期待和鼓励下,为了展示中国税法学的成长和进步
总 序 《税法学研究文库》是继《财税法系列教材》、《财税法论丛》和《当代中国依 法治税丛书》之后由我主持推出的另一个大型税法研究项目。该项目的目的不 仅在于展示当代中国税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在于激励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 学者脱颖而出,在传播、推广税法知识的同时,加快税法研究职业团队的建设和 形成。 税法学是一门年轻、开放、尚处于成长期的新学科。谓其年轻,是因为它不 像民法学和刑法学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谓其开放,是因为它与经济学、管 理学以及其他法学学科等存在多方面的交叉与融合;谓其成长,是因为它的应 用和发展空间无限广阔。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民主宪政、税收 法治等先进理念的普及和深入,纳税人的权利意识越发强烈,其对税收的课征 比任何时期都更为敏感和关心。税法学的存在价值,正在于科学地发现和把握 征纳双方的利益平衡,在公平、正义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国家税收秩序的稳定与 和谐。 长期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税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论文 和专著,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对中国税法学的发展以及税收法制建设 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而,不容否认,中国税法学的研究力量仍然十分 薄弱,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也不多见,税法和税法学的应有地位与现实形成强烈 的反差。我深深地感到,要想改变这种状态,绝非某个人或单位力所能及。当 务之急,必须聚集和整合全国范围内的研究资源,挖掘和培养一批敢创新、有积 累的年轻税法学者,在建设相对稳定的职业研究团体的同时,形成结构合理的 学术梯队,通过集体的力量组织专题攻关。惟其如此,中国税法学也才有可能 展开平等的国际对话,而税法学研究的薪火也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近年来,我先后主编《财税法系列教材》、《财税法论丛》、《当代中国依法治 税丛书》,这三项计划的开展,不仅使税法学研究的问题、方法和进程逐渐为法 学界所熟悉和认同,同时也推动了税法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我既 看到了新一代税法学者的耕耘和梦想,更感受到了他们在研究途中跋涉的艰 辛。这群年轻的学者大多已取得博士学位,或已取得副教授职称,且至少熟练 掌握一门外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专业充满热忱,愿意为中国税法学贡献 毕生精力。正是在他们的期待和鼓励下,为了展示中国税法学的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