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题:第9课辛亥革命 授课人: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 申云飞 审核人: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甘立杰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为《辛亥革命》。上承《革命先行 者孙中山》,下接《中华民国的创建》,无论从教材角度还是历史长河 视角,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课。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 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独立的斗争和国家富强 的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 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 向制度层面。本课是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g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要求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由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内容构成,体现了课标 要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Q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 已经动摇清朝专制统治,锤炼革命力量,为武昌起义成功做出了重要 铺垫。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民众的革命精神,在武 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资产阶级革命 高潮。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 1.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革命志士的奋斗过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题:第 9 课 辛亥革命 授课人:深圳市福田区莲花中学 申云飞 审核人: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甘立杰 一、教学分析(500 字以内)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为《辛亥革命》。上承《革命先行 者孙中山》,下接《中华民国的创建》,无论从教材角度还是历史长河 视角,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课。1840 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 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独立的斗争和国家富强 的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 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将中国近代化进程推 向制度层面。本课是上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要求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节课主要由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内容构成,体现了课标 要了解武昌起义史实和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 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 已经动摇清朝专制统治,锤炼革命力量,为武昌起义成功做出了重要 铺垫。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民众的革命精神,在武 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资产阶级革命 高潮。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 字以内) 1.时空观念: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从时空上分析革命志士的奋斗过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程,并归纳出分布的特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 治瓦解的过程。 2.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 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历史解释: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 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4.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 角认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民族解放的必然过程。 5.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 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学习革命烈士为 民族独立解放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A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a 1.新课导入。 给出刊载在《申报》上的两幅广告图:当时中国治疗贫血症的“人 造自来血”,时间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 设问:认真观察两幅图片上文字分别是什么?从第一幅图“救二 十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第二幅图“专制与共和之过渡”,这一变化 与哪一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辛亥革命指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广告图片导入,从而起到凝神起兴的作 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广告语与时代紧密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共和,引导学生给出辛亥革命的广义 和狭义的定义。从而导入新课。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程,并归纳出分布的特点。通过历史地图分析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 治瓦解的过程。 2.史料实证: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和辛 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历史解释: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 意义,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4.唯物史观:通过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种种努力的视 角认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促进民族解放的必然过程。 5.家国情怀:感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 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学习革命烈士为 民族独立解放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 字以内) 1. 重点:武昌起义。 2.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1600 字左右) 1. 新课导入。 给出刊载在《申报》上的两幅广告图:当时中国治疗贫血症的“人 造自来血”,时间分别是 1911 年 10 月和 11 月。 设问:认真观察两幅图片上文字分别是什么?从第一幅图“救二 十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第二幅图“专制与共和之过渡”,这一变化 与哪一历史事件息息相关?辛亥革命指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广告图片导入,从而起到凝神起兴的作 用。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广告语与时代紧密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 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共和,引导学生给出辛亥革命的广义 和狭义的定义。从而导入新课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2.正课讲授。 环节一:革命探索一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呈现材料: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 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 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 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一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设问:根据所学知识,请用历史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不是一场意 外。为什么? 0 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加刷剧,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中国人开始 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地主阶级的 自救洋务运动失败,资产阶级的改良戊戌变法没有成功,革命的重担 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 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腐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 朝统治才能挽救中国。从而得出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资 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尤其是同盟会的建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 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 展。而三民主义的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出辛 亥革命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 救民的道路来看,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背景:《辛 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统治不 得人心。组织基础: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 斗目标。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的传播,辛亥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环节一:革命探索一一2、革命志士的奋斗 (1)、给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 设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重要的四次起义,并观察四次起义主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2. 正课讲授。 环节一:革命探索——1、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呈现材料:1911 年,岁在辛亥,10 月 10 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 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 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 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设问:根据所学知识,请用历史史实说明辛亥革命是不是一场意 外。为什么? 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加剧,清朝统治的日益腐败,中国人开始 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地主阶级的 自救洋务运动失败,资产阶级的改良戊戌变法没有成功,革命的重担 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 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腐败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 朝统治才能挽救中国。从而得出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资 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尤其是同盟会的建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 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 展。而三民主义的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出辛 亥革命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 救民的道路来看,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背景:《辛 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统治不 得人心。组织基础: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 斗目标。思想基础:三民主义的传播,辛亥革命有了指导思想。 环节一:革命探索——2、革命志士的奋斗 (1)、给出《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 设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重要的四次起义,并观察四次起义主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并分析原因。 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四次起义均分布在南方地区,这和南方地 区最早开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快速,同时交通发达,便于海外联 系等因素有关。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地图,联系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素 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最早爆发在南方地区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四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结果和影响。并完成年代尺。接着给出资料,孙中山给刘道一写的挽 联、《清史稿》中关于徐锡麟的记录、秋瑾的诗句、黄兴的《绝命书》、 林觉民的《与妻书》。 分析:这些起义由于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条件不够成熟,以及 领导不力的原因,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的英勇战斗无疑 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推动革命形势 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 【设计目的】学生在整理完成年代尺的同时,通过阅读材料,感 受革命党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 继的牺牲精神。从而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志士 领导的一系列起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革命实践的作用,同时理 解正是革命志士的这种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环节二:革命烽火一武昌起义1 catio (1)、黄花岗起义后,革命党人并未放弃。终于在1911年10月 迎来了革命胜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掌握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并 给博物馆写一份关于“武昌起义”的解说词。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总结概括武昌起义的主要内 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武昌起义爆 发的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革命团体:共进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并分析原因。 分析:革命党人领导的四次起义均分布在南方地区,这和南方地 区最早开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快速,同时交通发达,便于海外联 系等因素有关。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地图,联系已有知识,培养学生的时空素 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最早爆发在南方地区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四次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结果和影响。并完成年代尺。接着给出资料,孙中山给刘道一写的挽 联、《清史稿》中关于徐锡麟的记录、秋瑾的诗句、黄兴的《绝命书》、 林觉民的《与妻书》。 分析:这些起义由于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条件不够成熟,以及 领导不力的原因,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的英勇战斗无疑 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推动革命形势 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准备。 【设计目的】学生在整理完成年代尺的同时,通过阅读材料,感 受革命党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信念、顽强不屈的革命勇气与前赴后 继的牺牲精神。从而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理解革命志士 领导的一系列起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革命实践的作用,同时理 解正是革命志士的这种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环节二:革命烽火——武昌起义 (1)、黄花岗起义后,革命党人并未放弃。终于在 1911 年 10 月 迎来了革命胜利。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掌握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并 给博物馆写一份关于“武昌起义”的解说词。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总结概括武昌起义的主要内 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武昌起义爆 发的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地点:湖北武昌;革命团体:共进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会、文学社、同盟会;革命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经过: 10月9日,意外爆炸,计划泄露:10月10日,夺军械库,占领武昌 ;10月11日,建军政府,黎任都督;结果: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解说词,从而固化知识。 (2)、给出有关武昌起义成功的两则材料: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 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 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 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 斗争。 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另一方面,也是湖北、武汊地区革命党人长期进行艰苦、扎实的 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为首义成功准备了主观条件。湖北革命党人 工作严谨、踏实,尤其是新军士兵中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组织动员工 作,使得原本是清朝军队的新军,转变为革命的军队。 n 一华中师范大学朱英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得出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 推动革命浪潮到来。从而更能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作用。革命党人深 入新军传播革命思想,使新军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革命 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革命的爆发,从而得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偶然性, 更有偶然中的必然。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出发正确解读和理解历史, 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环节三:革命烈火一辛亥革命的意义 呈现资料一: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 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 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 样少的革命。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深圳市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深圳初中历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会、文学社、同盟会;革命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经过: 10 月 9 日,意外爆炸,计划泄露;10 月 10 日,夺军械库,占领武昌 ;10 月 11 日,建军政府,黎任都督;结果: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学生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解说词,从而固化知识。 (2)、给出有关武昌起义成功的两则材料: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 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能使 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军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 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 斗争。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另一方面,也是湖北、武汊地区革命党人长期进行艰苦、扎实的 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为首义成功准备了主观条件。湖北革命党人 工作严谨、踏实,尤其是新军士兵中做了非常扎实细致的组织动员工 作,使得原本是清朝军队的新军,转变为革命的军队。 ——华中师范大学 朱英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得出前期革命志士的奋斗, 推动革命浪潮到来。从而更能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作用。革命党人深 入新军传播革命思想,使新军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革命 思想的传播促进了革命的爆发,从而得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偶然性, 更有偶然中的必然。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出发正确解读和理解历史, 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环节三:革命烈火——辛亥革命的意义 呈现资料一: 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 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 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 样少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