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离子参与的相互作用 4. 疏水相互作用 第二节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1.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2.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制剂成型性的景影响 第三节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2. 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 第四节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部位、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2.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和影响 3. 载药纳米粒与蛋白质结合对药物体内转运的影响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简述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教学目标
3. 离子参与的相互作用 4. 疏水相互作用 第二节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1.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2. 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制剂成型性的影响 第三节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包材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2. 影响因素和处理方法 第四节 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1. 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部位、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2.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方法和影响 3. 载药纳米粒与蛋白质结合对药物体内转运的影响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和离子键的概念。 (2)简述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对药物及制剂性质的影响。 第三章 药物溶解与溶出及释放 1. 教学目标
(1)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熟悉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介电常数及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3)了解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表征方法。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 3.教学内容 第一节溶解度 1.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 2.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第二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增溶、助溶和潜溶 2. 盐型和晶型的选择 3. 固体分散体 w 包合物 5. 纳米化 第三节溶液的特性 1. 药物溶液的渗透压、pH、pKa值、表面张力和黏度 第四节溶出和释放 2. 药物的溶出速度和释放 4.教学方法
(1)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熟悉药物溶解度的测定方法;介电常数及溶解度参数的概念。 (3)了解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固体分散体及包合物的表征方法。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增溶与助溶及潜溶机制。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溶解度 1.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测定 2.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第二节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增溶、助溶和潜溶 2. 盐型和晶型的选择 3. 固体分散体 4. 包合物 5. 纳米化 第三节 溶液的特性 1. 药物溶液的渗透压、pH、pKa 值、表面张力和黏度 第四节 溶出和释放 2. 药物的溶出速度和释放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简述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四章表面活性剂 1.教学目标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熟悉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及其在制剂中的应用。 (3)了解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生物学性质。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橛念和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Kaf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3.教学内容 第一节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一、液体铺展 二、润湿 三、吸附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 一、定义和特点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简述药物溶解度、溶解速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 1. 教学目标 (1)掌握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熟悉表面现象;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方法及其在制剂中的应用。 (3)了解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生物学性质。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和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Krafft 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表面现象和表面张力 一、液体铺展 二、润湿 三、吸附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 一、定义和特点
二、种类 三、性质 四、应用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2)简述临界胶束浓度和影响临界胶团浓度的因素及测定方法。 (3)简述Krafft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第五章微粒分散体系 1.教学目标 (1)掌握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熟悉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了解药物微粒分散系性质的测定方法:微粒分散系在制剂中的应用。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教学难点: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二、种类 三、性质 四、应用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简述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2)简述临界胶束浓度和影响临界胶团浓度的因素及测定方法。 (3)简述 Krafft 点、昙点、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概念。 第五章 微粒分散体系 1. 教学目标 (1)掌握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熟悉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了解药物微粒分散系性质的测定方法;微粒分散系在制剂中的应用。 2.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药物微粒分散系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2)教学难点:物理稳定性的各种理论。 3.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应用与意义 第二节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动力学性质 二、光学性质 三、电学性质 第三节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基础知识 一、絮凝和反絮凝 二、DLVO理论 三、空间稳定理论 四、空缺稳定理论 五、微粒聚结动力学 4.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教学评价 (1)简述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点。 (2)简述Stokes定律,并说明沉降速度与粒径、黏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絮凝和反絮凝的概念。 第六章流变学基础
一、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应用与意义 第二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动力学性质 二、光学性质 三、电学性质 第三节 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基础知识 一、絮凝和反絮凝 二、DLVO 理论 三、空间稳定理论 四、空缺稳定理论 五、微粒聚结动力学 4.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2)研讨法: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于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5. 教学评价 (1)简述微粒分散体系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点。 (2)简述 Stokes 定律,并说明沉降速度与粒径、黏度之间的关系。 (3)简述絮凝和反絮凝的概念。 第六章 流变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