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冲刺套卷04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偈子拜谒揭露竭尽全力断碑残碣 B恪守咯血贿赂一丘之貉炮烙之刑 C讣告奔赴扑灭前仆后继勤俭朴素 D滂沱膀胱榜文依山傍水忠而被谤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星辰厉行节约标炳千古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B脉膊纷至沓来如火如荼牵一发而动全身 C收迄闲情逸致釜底抽薪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坐落不可理喻委曲求全弃之如敝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房一定要注意,对于 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双方有 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如果无约定,经营者违约应双倍返还,消费者违约时不予返还 ②既然称作“中学生新概念作文选”,就要编得」 中学生阅读。 ③来自中国银监会的信息显示,四大银行的上市时间表基本排定,并以先海外、后国内的顺序进 A、定金合适大概 B、订金合适大致 C、定金适合大致 订金适合大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B、我,15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也学写了一篇 小说,冒失地向文学刊物投稿 C、作者的这些散文,曾有十多篇在本报刊载过,因为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作者才连篇累牍地写下去。 D、董事长对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些具体化的工作尚可,经理一职实 难胜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 文明 B2008年奥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C古往今来,凡成才者,没有一个不承受压力的.没有压力,难以成才;但决不是只要施 加压力,就能使人成才 D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 养才能有“即兴”)
1 2010 届高考——语文冲刺套卷 04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 一、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偈.子 拜谒. 揭.露 竭.尽全力 断碑残碣. B 恪.守 咯.血 贿赂. 一丘之貉. 炮烙.之刑 C 讣.告 奔赴. 扑.灭 前仆.后继 勤俭朴.素 D 滂.沱 膀.胱 榜.文 依山傍.水 忠而被谤.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星辰 厉行节约 标炳千古 城门失火泱及池鱼 B 脉膊 纷至沓来 如火如荼 牵一发而动全身 C 收迄 闲情逸致 釜底抽薪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D 坐落 不可理喻 委曲求全 弃之如敝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房一定要注意,对于“ ”,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双方有 约定的按照约定执行;如果无约定,经营者违约应双倍返还,消费者违约时不予返还。 ②既然称作“中学生新概念作文选”,就要编得 中学生阅读。 ③来自中国银监会的信息显示,四大银行的上市时间表基本排定,并 以先海外、后国内的顺序进 行。 A、定金 合适 大概 B、订金 合适 大致 C、定金 适合 大致 D、订金 适合 大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 ....,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B、我,15 岁,一个中学三年级学生,在读了许多报刊文学之后,心血来潮,见猎心喜 ....,也学写了一篇 小说,冒失地向文学刊物投稿。 C、作者的这些散文,曾有十多篇在本报刊载过,因为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作者才连篇累牍 ....地写下去。 D、董事长对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 ....,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些具体化的工作尚可,经理一职实 难胜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 文明。 B 2008 年奥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青年师生为主。 C 古往今来,凡成才者,没有一个不承受压力的.没有压力,难以成才;但决不是只要施 加压力,就能使人成才. D 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 样。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 养才能有“即兴”)
D.“你知道吗,”那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 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 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谈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 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 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 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 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 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 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 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是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 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 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 护人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 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37 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7、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8、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9、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是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 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选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品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
2 D. “你知道吗,”那声音最后说:“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 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的年轻的生命?”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随着淡水供应如今已达到极限,五大洲 50 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 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2001 年 3 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谈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 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 15 年内,“随 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唯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 4500 年前 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称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格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 805 年至 1984 年,各国签署了 3600 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创造 性。对过去 50 年间 1831 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 2/3 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 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 157 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 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世界可利用淡水总是几乎与 4500 年前一样多。 仅仅从 1950 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 25 亿增至 60 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 58%。此外,与石 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 护人的健康来说都是必不可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但并非规律。在过去 50 年里,1/4 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件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抗,对立国家在 37 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7、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 A 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 从 805 年至 1984 年,各国签署了 3600 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 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创造性 D 过去 50 年间 1831 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 2/3 具有合作性质 8、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B 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C 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D 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9、对原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 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 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是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D 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协议,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 生 B 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 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选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品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
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言语,完成11-14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 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 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 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 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 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亭长素善 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 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 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 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 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诣:前往 C.茂辟左右问之曰 辟:躲避 D.方见重于世 重:尊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亭长为从汝求乎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①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C.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世之公相
3 引起的 D 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用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言语,完成 11—14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 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 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 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 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 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 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闲邪?亭长素善 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 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 曪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 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范晔《后汉书 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 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司马光《资治通鉴 卷第四十》)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 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诣:前往 C. 茂辟左右问之曰 辟:躲避 D. 方见重于世 重:尊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亭长为从汝求乎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C. 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世之公相
D.①而独能取忠厚之臣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 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 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 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第Ⅱ卷 四、21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③、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7、名句填空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 D. ①而独能取忠厚之臣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 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 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 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第Ⅱ卷 四、21 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译文: ②、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译文: ③、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译文: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7、名句填空 ①、 ,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③、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记得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说过,人总是要从天真浪漫的孩子渐而变为青 年,又从青年渐而变为固执的老头子。我尚无从体验自己老时是怎样的固执,却时常发现自己被儿时留 在心中的印象所控制,它恰如一个固执的老人,牵着我的思维前行,使我不期然便入其中。 “纸屋”是我对祖父晚年居室的概括。祖父家居山东半岛靠渤海的一个村子。老人家少年、青年时居 室是什么模样我不得而知,纸屋是自60年代初我刚刚记事时起印入我脑海的。祖父住在一座低矮的泥屋 里,祖父的小屋房门是用向日葵杆扎制,用报纸裱糊做成的隔壁,外间砌座黄泥小火炉,蒸高梁、地瓜面 窝头或煮荼叶,燃着玉米骨头。旁边有泥垒的饭橱,亦是纸扎的门扇。里间一盘泥垒的大炕,前面有纸做 的暖宫。向阳的窗下放着一张老式抽屉桌,放有简单茶具和纸做的烟钵子。窗台上是祖父常用的一方瓦砚 窗框上挂着两管毛笔。因小时对那东西很感兴趣,所以至今耳畔犹闻祖父那慈祥而又威严的语调:“不能 乱动,这是手管 使人不因纸糊泥堆而有贫寒之感的,是每扇小门,每条门框和每面泥墙上时常更换的对联和字幅。诸 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恨”“桃中春雨润,李下惠风和”“父慈子孝千村福 兄友弟恭一家仁”“太平天下福,仁让李中春”“山涛鉴物清于水,松雪互书妙如神”等等,都是我童年 就在祖父的纸屋中留下了印象而至今信手可以拈来的。 因纸屋时来入梦,我的居室也便有了纸屋的影子。卧室内,一架书橱,一张书桌,笔筒内装饰着数支 “手笔”,暗绿玻罩台灯,营造岀一丝古雅。活动间则半圈仿古椅,一只落地大钟,茶几靠墙,堆放随时 查阅的旧书,石灰白壁,既无壁纸也无喷涂,剪齐白石、张大千印刷画数张于其上。也喜欢自己补壁,门 斗上至今悬挂着搬家时“白云怡意”的涂鸦。 纸屋印象使我安于清贫。所居之屋虽与现代生活水平相差甚远,但却集结着一种温馨。在那温馨之中, 便时常生发出做人的责任,生出不吐不快的表达欲,也便有在自己的表达获得社会承认之后的自我陶醉与 沾沾自喜。我想,正是这种陶醉与自喜,使我能在物欲喧嚣之中伏案捉笔,久操“当地新华社”生计 祖父的纸屋给人留下了一份情缘。对于纸屋情缘,文化人或者自诩为耿介、清高,而别人或者会讥笑 为穷酸、迂腐。我以为,这无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宁静致远、追求淡泊人生的古老传统 我不能摆脱纸屋,我受纸屋的规导,完全处于不期然之中。想走出传统却总脱不出传统的范囿,不知 道这该算人生的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无奈 愿纸屋精灵永在 18.A、作者把祖父晩年的居室称之为“纸屋”,这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40字以 内) B、“我的居室也便有了纸屋的影子”中的“影子”指的是什么?(20字以内) 19.文章的的开头和结尾反复提到一个“不期然”,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完全处于不期然之中” 如果不是,应怎样理解? 0.文章结尾处的“不知道这该算人生的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无奈”,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一种境界
5 ②、 ,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③、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1 题。 记得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说过,人总是要从天真浪漫的孩子渐而变为青 年,又从青年渐而变为固执的老头子。 我尚无从体验自己老时是怎样的固执,却时常发现自己被儿时留 在心中的印象所控制,它恰如一个固执的老人,牵着我的思维前行,使我不期然便入其中。 “纸屋”是我对祖父晚年居室的概括。祖父家居山东半岛靠渤海的一个村子。老人家少年、青年时居 室是什么模样我不得而知,纸屋是自 60 年代初我刚刚记事时起印入我脑海的。祖父住在一座低矮的泥屋 里,祖父的小屋房门是用向日葵杆扎制,用报纸裱糊做成的隔壁,外间砌座黄泥小火炉,蒸高梁、地瓜面 窝头或煮茶叶,燃着玉米骨头。旁边有泥垒的饭橱,亦是纸扎的门扇。里间一盘泥垒的大炕,前面有纸做 的暖宫。向阳的窗下放着一张老式抽屉桌,放有简单茶具和纸做的烟钵子。窗台上是祖父常用的一方瓦砚, 窗框上挂着两管毛笔。因小时对那东西很感兴趣,所以至今耳畔犹闻祖父那慈祥而又威严的语调:“不能 乱动,这是手管!” 使人不因纸糊泥堆而有贫寒之感的,是每扇小门,每条门框和每面泥墙上时常更换的对联和字幅。诸 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恨”“桃中春雨润,李下惠风和”“父慈子孝千村福, 兄友弟恭一家仁”“太平天下福,仁让李中春”“山涛鉴物清于水,松雪互书妙如神”等等,都是我童年 就在祖父的纸屋中留下了印象而至今信手可以拈来的。 因纸屋时来入梦,我的居室也便有了纸屋的影子。卧室内,一架书橱,一张书桌,笔筒内装饰着数支 “手笔”,暗绿玻罩台灯,营造出一丝古雅。活动间则半圈仿古椅,一只落地大钟,茶几靠墙,堆放随时 查阅的旧书,石灰白壁,既无壁纸也无喷涂,剪齐白石、张大千印刷画数张于其上。也喜欢自己补壁,门 斗上至今悬挂着搬家时“白云怡意”的涂鸦。 纸屋印象使我安于清贫。所居之屋虽与现代生活水平相差甚远,但却集结着一种温馨。在那温馨之中, 便时常生发出做人的责任,生出不吐不快的表达欲,也便有在自己的表达获得社会承认之后的自我陶醉与 沾沾自喜。我想,正是这种陶醉与自喜,使我能在物欲喧嚣之中伏案捉笔,久操“当地新华社”生计。 祖父的纸屋给人留下了一份情缘。对于纸屋情缘,文化人或者自诩为耿介、清高,而别人或者会讥笑 为穷酸、迂腐。我以为,这无非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宁静致远、追求淡泊人生的古老传统。 我不能摆脱纸屋,我受纸屋的规导,完全处于不期然之中。想走出传统却总脱不出传统的范囿,不知 道这该算人生的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无奈。 愿纸屋精灵永在。 18.A、作者把祖父晚年的居室称之为“纸屋”,这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40 字以 内) 答: B、“我的居室也便有了纸屋的影子”中的“影子”指的是什么?(20 字以内) 19.文章的的开头和结尾反复提到一个“不期然”,是否真如作者所说的“完全处于不期然之中”, 如果不是,应怎样理解? 答: 20.文章结尾处的“不知道这该算人生的一种境界还是一种无奈”,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