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 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 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挐一小舟( )毳衣( 沆砀() 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是日()挐一小舟()余舟一芥()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中考链接(2003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2、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1、(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 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2(1)月色洒 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桕的影子。(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桕影也”,作者 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文学书画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文忠 2.于是,就清澈透明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3.它包 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 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 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 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拓展延伸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注:更定:初更开始的时候。毳衣:用鸟兽细毛编织的衣服。雾凇沆砀:雾气弥漫,大雪覆盖湖山。白:酒 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挐.一小舟( ) 毳.衣( ) 沆砀..( ) 一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人鸟声俱绝.( ) 是.日( ) 挐.一小舟( ) 余舟一芥.( ) 3.本文的叙述和描写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何相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描写的对象不同,这篇文章与《记承天寺夜游》表现的意境和手法的运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3 年,广东省中考试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相与..步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 4 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2、记承天寺夜游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 指堂屋的门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2(1)月色洒 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 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 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二、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 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 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 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能力拓展延伸
1. na cui hang dang jie2.停,止这牵引小草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 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 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 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 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中考链接 1.A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 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4.旷达(答“豁达”或“怀才不遇”也可:答“愤愤不 平”、“乐观”等给一半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3、游恒山记 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6-1641),明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从青年时起,开始了旅行探险的 生活,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 记》。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此节是十一日等恒山高峰的日记 二、字词积累 风翳净尽(yi)浅阜(f)无攀跻劳(j)穹碑( qiong)官廨(ⅹie)间道(jn) 攀蹑(nie)比肩联袂(mei)不啻(chi)虬松(qu)庑(w)槎(chd) 2、一词多义 故树皆在北(北:名词。) 循崖乘峭而上(上:动词,有低处到 北瞰隔山一重(北:名词作状 高处。) 杂树阴翳(翳:遮 亭曰望仙(曰:叫, 蔽 称。) 3、词类活用 台中像群仙(像: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至此则合抱参天(参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参天大树。) 4、古今异义 浑源州城一方(一方:一座城。今常指处于对立面,或一个矛盾体中的一方。) 、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四段,第1段略写处罚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第3段写登顶 后远眺所见。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2、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 踏勘的实践精神。 3、写作特色: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 恰当,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使考察纪录细致、生动,富有文学意味 四、句段赏析 课文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详细描写了登山的过程。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 可得的程度。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以及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 红色。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 观:杰坊上题字:“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 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这几句描写 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 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
1.ná cuì hàng dàng jiè 2.停,止 这 牵引 小草 3.提示:不必面面俱到,列举其一即可。 如都是写景散文,但都不先点景,一个写解衣又起,一个写乘舟下湖,使读者随作者自然地步入景中;文字都十 分简练;二者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4.提示:此题有一定难度,不必作过高的要求,可侧 重于一个方面。如苏轼的文章突出了闲适、恬静,张岱的文章突出了广漠、辽阔;苏文借用多种形象作喻体,表 现月色空明,张文则直写雪色之白。 中考链接 1.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3.(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 水、月色空明)[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 4.旷达(答“豁达”或“怀才不遇”也可;答“愤愤不 平”、“乐观”等给一半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23、游恒山记 一、整体感知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6---1641),明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从青年时起,开始了旅行探险的 生活,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贵州、云 南等十六个省。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 记》。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此节是十一日等恒山高峰的日记。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 风翳.净尽(yì) 浅阜.(fù) 无攀跻.劳(jī) 穹.碑(qióng) 官廨.(xiè) 间.道(jiàn) 攀蹑.(nie) 比肩联袂.(mèi) 不啻.(chì) 虬.松(qiú) 庑.(wǔ) 槎(chá) 2、 一词多义 北 上 翳 曰 3、 词类活用 台中像.群仙(像:名词作动词,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至此则合抱参天..(参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参天大树。) 4、 古今异义 浑源州城一方..(一方:一座城。今常指处于对立面,或一个矛盾体中的一方。)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四段,第 1 段略写处罚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第 2 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第 3 段写登顶 后远眺所见。第 4 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2、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 踏勘的实践精神。 3、写作特色: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 恰当,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使考察纪录细致、生动,富有文学意味。 四、句段赏析 课文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详细描写了登山的过程。 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详细描述了攀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行一里,山上都是煤,而且多到了不深凿即 可得的程度。在这里,表现了恒山的物产物貌以及地质结构,不失地理学著作的特色。又行一里,土石都变成了 红色。再走三里,就到了虎风口,地势开始陡峭起来,松树茂密,给人阴冷的感觉。又走三里,开始有了人文景 观:杰坊上题字:“朔方第一山”,突出了恒山在北方山脉中的重要地位,里面还有官府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 从杰坊的右侧继续攀登,则看到了寝宫、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是恒山的一处重要的人文景 观,所以对它的描写比较详细:“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这几句描写, 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再向上,就是会仙台,作者描写了台中的群仙像。在这个时候,作者还要继续攀登, 所以又转回来,来到北岳殿的东侧,在这里,找到了登山的小道。“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表现了登山 故树皆在北(北:名词。) 北瞰隔山一重(北:名词作状 语,向北。) 循崖乘峭而上(上:动词,有低处到 高处。) 杂树阴翳.(翳:遮 上负绝壁(上:名词,上面。) 蔽。) 风翳.净尽(翳:云 雾。) 亭曰.望仙(曰:叫, 称。) 有杰坊曰.(曰:刻 着。)
路径的艰险。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而且 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 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 五、难点突破 徐霞客的游记并非客观地介绍恒山的山山水水,庙宇胜迹,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外物恰如其分地融为 体。情与景的交融,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随着客观景物的变化,随着作者行踪的转移,读者会与他 起,欣喜、赞叹、着急、恐惧,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2)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3)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4)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2、(1)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2)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3)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4)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阅读题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 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 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 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 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 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杅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 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 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 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 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桕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 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还过岳殿东()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 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能力拓展延伸 西湖游记
路径的艰险。再行二里,已经到达了悬崖的顶上,再看主峰绝顶,还像在半天之中,由此可见恒山的高大。而且 还是满山的短树、枯竹,钩衣刺领,即使用尽全力,也像坠落在波涛中,无力自拔。但作者还是鼓足勇气,竭力 攀登,最终到达了顶点。 五、难点突破 徐霞客的游记并非客观地介绍恒山的山山水水,庙宇胜迹,而是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外物恰如其分地融为 一体。情与景的交融,缩短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随着客观景物的变化,随着作者行踪的转移,读者会与他一 起,欣喜、赞叹、着急、恐惧,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2)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3)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4)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2、(1)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 (2)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3)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 (4)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 二、阅读题。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 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 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 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 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 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 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 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 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 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 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 ) 还.过岳殿东 ( )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 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能力拓展延伸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 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 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突兀层崖中( 即棹小舟入湖(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中考链接(2004年,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i):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a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ei):木片。⑥ 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3、游恒山记 自主学习检测·课堂随练 1、(1)拄着,扶着2)红色(3)塑造(4)伴侣2、(1)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 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2)行走二里,来到了悬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3)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4)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 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 登现在作“环”,转,绕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 地悬在半空里。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 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 顺,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拓展延伸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 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 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 突兀..层崖中( ) 即棹.小舟入湖( )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2004 年,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 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 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 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 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3、游恒山记 自主学习检测 · 课堂随练 一、1、(1)拄着,扶着 (2)红色 (3) 塑造 (4)伴侣 2、(1)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 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 (2)行走二里,来到了悬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3)这座山土山上不长树木,石头山上则生长。 (4) 然后从西峰下山,顺着从前进入峡谷的悬崖,向下一 看,苍苍茫茫,不敢下行。 二、1、升、登 现在作“环”,转,绕 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 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 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 顺,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拓展延伸
1.向西高耸的样子划船2.心飞湖上茶毕,即棹小舟入湖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 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中考链接 1.BC2.AC3.C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 断呢?’)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 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4、满井游记 整体感知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 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未之知也。"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 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 少诗情画意。 字词积累 1、生字 燕(yan)地寒花朝(zhao)节 飞沙走砾(1i) 廿(nidn)二日波色乍(zhd)明倩(qian) 女 (hui)面 浅鬣(lie) 泉而茗(ming)者 罍(l6i)而歌者红装而蹇(jian)汗出浃 (jia)背 曝(pu)沙之鸟 (xia)浪之鳞 堕(hu)事 恶(wu)能无纪 2、一词多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乍:刚刚,初, 始。) 3、通假字 恶能无纪(纪“通”“记”) 4、词类活用 ①泉而茗者(泉,用泉水,名作动。) ②罍而歌者(罍,拿着酒杯,名作动。)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第三段抒发感受,写 此文的目的 2、中心思想: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 山川草木的情怀 3、写作特色:(1)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 法将其勾勒出来。(2)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 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3)生动的比喻 四、句段赏析 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 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 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 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五、难点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 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 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 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 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 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1.向西 高耸的样子 划船 2.心飞湖上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 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中考链接 1.B C 2.A 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 断呢? ’)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 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24、满井游记 一、整体感知 这篇游记描写北国早春气象,既能传山川景物之神,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从城居不见春 叙起,接着写郊外探春,并逐层写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诱人,而最后归结道:"始知郊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未之知也。"回应开头,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通篇写景都渗透着 这种洒脱而真挚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节奏。而简练的白描和贴切的比喻,更为行文增添了不 少诗情画意。 二、字词积累 1、生字 燕.(yān)地寒 花朝.(zhāo)节 飞沙走砾.(lì) 廿.(niàn)二日 波色乍.(zhà)明 倩.(qiàn) 女 靧.(huì)面 浅鬣.(liè) 泉而茗.(míng)者 罍.(léi)而歌者 红装而蹇.(jiǎn) 汗出浃. (jiā)背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堕.(huī)事 恶.(wū)能无纪 2、 一词多义 乍 3、通假字 恶能无纪.(纪“通”“记”) 4、词类活用 ① 泉.而茗者(泉,用泉水,名作动。) ② 罍而歌者(罍,拿着酒杯,名作动。) 三、篇章透视 1、层次结构:全文共有三段。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第二段写满井春色。第三段抒发感受,写 此文的目的。 2、中心思想: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都市官场生活而寄情 山川草木的情怀。 3、写作特色:(1)白描的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是用极为简练单纯的笔 法将其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把景物拟人化,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也便于在景物描写中渗 透进作者的感情色彩。(3)生动的比喻。 四、句段赏析 文中的比喻主要是用来写景的,如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来比喻明亮的春水,用“倩女之面而髻 鬟之始掠也”比喻积雪融化后的山峦,这两个比喻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显得优美熨帖,同 时能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本文中的比喻也有写人的,用“若脱笼之鹄”来表现自己终于得以出游的愉悦,真是 再真切生动不过了。 五、难点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 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 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 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 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 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乍:刚刚,初, 始。)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乍: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