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涧( 巘()啸( ))) 溯( 曦漱.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_》,三峡是_、_和 的总称,在重 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朝代) 学 家 ②《三峡》 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 ③故渔者歌曰:“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润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 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 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 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 是: , , 。 , , , 。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l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 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 夏季景色。 ①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 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 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②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 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 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7.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题上加标点 即可)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迳狼尾滩 ②负刀牵牛 ③虽途迳信宿 ④犹望见此物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 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 夏季景色。 (三) ①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 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 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②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 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 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7.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题上加标点 即可) 1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迳.狼尾滩 ②负.刀牵牛 ③虽.途迳信宿.. 、 ④犹.望见此物
相去二里 ⑥悉作人面形 ⑦或大或小 19试把第二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20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 21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何以得名的原因 22试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写作 23夏季,你是否见到过一场暴雨过后的河流?请写一段话,说出河水暴涨的情况,字数 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 q ue t uan i yan x iao s hu z hang x iang ben z hu 2①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奉节郦道元善长北魏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②通“缺”,中断③极高的山峰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⑤飞奔 的马快⑥几⑦消失⑧从、在 4①如果自从②有时或者③即使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③水清、树荣、山高、 草盛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⑥如果不是 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一)6.①毫无②峭壁③遮蔽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 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 退潭清,风景秀丽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 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 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 首来写
⑤相去.二里 ⑥悉.作人面形 ⑦或.大或小 19.试把第二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20.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 21.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何以得名的原因。 22.试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三、写作 23.夏季,你是否见到过一场暴雨过后的河流?请写一段话,说出河水暴涨的情况,字数 3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 的马 快 ⑥几 ⑦消失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 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 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 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 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 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 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 首来写
三)17…东,……迳黄牛,……滩,……曰“黄牛滩”。……起,……人, 宿,……物 故。” 18①经过②背③即使住两夜④还⑤距离⑥全、都⑦有的 19江水又向东,流经狼尾滩,又越过人滩,袁山松说:“两滩相距二里。人滩的水流 十分湍急,滩南岸有青色石块,夏天淹没冬天露出,那些石块棱角清晰,分布在几十步 中,都像人面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其中特别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 人滩 20.此岩既高……犹望见此物 21.因为滩南岸有石块,都像人面形状,其中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 做人滩。 22都写了岸边的石的形状,都用了比喻手法和引用说明。不同点:①段写法由近到 远,抓住一块岩石去写。②段由远到近,从大到小,写了一些石块给人的总的印象 、23.(略) 短文两篇 、积累与运用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②五色交辉( ③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 ⑤夕日欲颓()() ⑥沉鳞竞跃() ⑦念无与为乐者() ⑧相与步于中庭() ⑨积水空明(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号』,有“_”之称。谢 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 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 以及唐代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阅读
(三)17.……东,……迳黄牛,……滩,……曰“黄牛滩”。……起,……人,…… 牛,……黄,……高,……回,……宿,……物。……曰:“……牛,……牛,……暮,…… 故。” 18.①经过 ②背 ③即使 住两夜 ④还 ⑤距离 ⑥全、都 ⑦有的 19.江水又向东,流经狼尾滩,又越过人滩,袁山松说:“两滩相距二里。人滩的水流 十分湍急,滩南岸有青色石块,夏天淹没冬天露出,那些石块棱角清晰,分布在几十步 中,都像人面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其中特别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做 ‘人滩’。” 20.此岩既高……犹望见此物。 21.因为滩南岸有石块,都像人面形状,其中清楚的,连胡须和头发都具备。因此叫 做人滩。 22.都写了岸边的石的形状,都用了比喻手法和引用说明。不同点:①段写法由近到 远,抓住一块岩石去写。②段由远到近,从大到小,写了一些石块给人的总的印象。 三、23.(略)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 ) 秣.陵(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怀民亦未寝.( ) 水中藻荇..交横(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 ②五色交辉..( ) ③四时俱.备( ) ④晓.雾将歇.( )( ) ⑤夕日欲颓..( )( ) ⑥沉鳞.竞跃( ) ⑦念.无与为乐者( ) ⑧相与..步于.中庭( )( ) ⑨积水空明..( )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 中书即 。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 的三位 ,其 余五 位是 宋代的 、 、 ,以及唐代 的 、 。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最后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 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 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 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 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 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 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 (三)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 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 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 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 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徙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 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地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 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阅读本文,要通 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