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 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 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 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 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 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 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 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 的高低。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 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 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 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 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 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 恭敬地请您明察。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髙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 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 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3分) 【答案】(3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分)②比喻。(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及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 赏评价)。 【解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本题有两问,一是“上片哪些景象体 现了秋意”,这是针对意象设题,一是“‘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 第一小问主要是找景,找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主要是体现秋意。一、二两句即 可体现秋意,“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木叶”是下,“菊花”是黄,这 两个景物深切地体现了秋意之浓。第二小问很具体,直指修辞,而江苏卷常考的 修辞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等。“千骑云屯平野”,这一句把“千 骑”比做“云”,以云之聚集写人马之众多,写出当时军队的气势如虹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答案】(4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 的凄凉形成对比)。(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来历,然后在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其作用。“检 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是杜甫的名句,意思是点烛读书,烛火越来越短;醉里看
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 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 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 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 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 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 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 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 的高低。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 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 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 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 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 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 恭敬地请您明察。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 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 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3 分) 【答案】(3 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 分)②比喻。(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及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鉴 赏评价)。 【解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本题有两问,一是“上片哪些景象体 现了秋意”,这是针对意象设题,一是“‘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 第一小问主要是找景,找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主要是体现秋意。一、二两句即 可体现秋意,“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木叶”是下,“菊花”是黄,这 两个景物深切地体现了秋意之浓。第二小问很具体,直指修辞,而江苏卷常考的 修辞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等。“千骑云屯平野”,这一句把“千 骑”比做“云”,以云之聚集写人马之众多,写出当时军队的气势如虹。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 分) 【答案】(4 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 的凄凉形成对比)。(每点 2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来历,然后在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其作用。“检 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是杜甫的名句,意思是点烛读书,烛火越来越短;醉里看
剑,酒越喝越痛快。红烛、古书、美酒、长剑,士子怀才,意兴昂扬,英雄醉酒 论剑,胸怀万里,豪情万千。现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 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这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 主要是为了下片服务,此时豪情满怀,而处境却是极其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答案】(4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每点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解析】本题考査诗歌的情感。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 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可见“凄凉”的内容应在其后。“当时坐间英俊,强 半已凋亡”,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这是凄凉之一;“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 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这是凄凉之二;“漂泊 水云乡”,飘泊在江南水乡,这是凄凉之三;“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功 名未就,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这是凄凉之四。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诗经·氓》) (2)_,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6)_,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⑦)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 (8)粗缯大布裹生涯,。(苏轼《和董传留别》) 【答案】(1)其叶沃若(2)定乎内外之分(3)沧海月明珠有泪(4)不见 曦月(5)乡为身死而不受(6)相与枕藉乎舟中(7)流言止于智者(8)腹 有诗书气自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解析】注意“沃若”“沧海”“曦”“乡”“藉”“智”等易错字的书写。漏 字、错字均不得分。 【答题技巧】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 有所增加。对这种题型,考生平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加强涵咏 功夫。比如第一句中“其叶沃若”,“沃若”是形容桑叶肥美的样子;第五句中 “乡”是通假字,千万不能写成所通的“向”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还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 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 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
剑,酒越喝越痛快。红烛、古书、美酒、长剑,士子怀才,意兴昂扬,英雄醉酒 论剑,胸怀万里,豪情万千。现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 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这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 主要是为了下片服务,此时豪情满怀,而处境却是极其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 分) 【答案】(4 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每点 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 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可见“凄凉”的内容应在其后。“当时坐间英俊,强 半已凋亡”,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这是凄凉之一;“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 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这是凄凉之二;“漂泊 水云乡”,飘泊在江南水乡,这是凄凉之三;“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功 名未就,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这是凄凉之四。 四、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 。(《诗经•氓》) (2) ,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5)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6) ,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7)流丸止于瓯臾, 。(荀子《大略》) (8)粗缯大布裹生涯, 。(苏轼《和董传留别》) 【答案】(1)其叶沃若 (2)定乎内外之分 (3)沧海月明珠有泪 (4)不见 曦月 (5)乡为身死而不受(6)相与枕藉乎舟中 (7)流言止于智者 (8)腹 有诗书气自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识记)。 【解析】注意“沃若”“沧海”“曦”“乡”“藉”“智”等易错字的书写。漏 字、错字均不得分。 【答题技巧】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 有所增加。对这种题型,考生平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加强涵咏 功夫。比如第一句中“其叶沃若”,“沃若”是形容桑叶肥美的样子;第五句中 “乡”是通假字,千万不能写成所通的“向”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还 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 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 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 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