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 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2课时 、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 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 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次。由形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 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 车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经过般,幅輻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它们挪阔人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术目惊心,叹为伣止。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 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一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一一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 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 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 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 叹 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 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途 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碔崖转石万壑 雷。”一一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小结:如吡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 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 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査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 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 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 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 2 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 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 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 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 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 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 阵纵横,如虬飞蠖 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 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 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 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 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 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 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 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 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 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 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 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 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 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语文备课大师xiexingcun.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5、杜甫诗三首·教案 执笔人:徐美健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 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 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 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 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 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 “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 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 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 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 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 《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 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 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 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 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 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 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 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 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 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 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 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 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 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 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5、杜甫诗三首·教案 执笔人:徐美健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 759 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 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 年四月,严武病逝, 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 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 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 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 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 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 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 “安史之乱”虽与 763 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 壮,不时侵略唐 境,吐蕃还于 763 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 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 甫 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 穿”(《春日江游》)、“牙齿半 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 (《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 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他 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 眼看来日无多,叶落 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 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 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 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 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 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 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 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 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 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 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则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 氛,含茹游子 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 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 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 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 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 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 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 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此言移来 评论他晩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髙》、《诸将五首》、《咏 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 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大致说来,其成 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章法谨严 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 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 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 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 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 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 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兩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 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 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 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 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 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 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 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 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 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 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己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 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 “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 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 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 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 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 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 成,炉火纯青 [参考资料 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 无不可兴感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 悲壮乎?范楟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 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 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増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 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清·金人瑞《杜诗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其实,此言移来 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他在 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 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 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 “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大致说来,其成 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章法谨严 本诗单篇之章法结构,前文“层次结构”中已经轮机;本诗与同组其他七诗之相关联系, 请人王船山曾有“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唐诗评选》)的评语,因教材 仅选了第一首,故此从略。 二、情景无间 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 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 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 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 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 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 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 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 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 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 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 最后两句,貌 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 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 生, 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 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 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 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 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 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 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 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 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 “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 商隐《夜雨 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 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 航, 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 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 泪”是果,“故园心” 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 成,炉火纯青。 [参考资料] 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 无不可兴感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 “江间”“塞上”二语,不大 悲壮乎?范梈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 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 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 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 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清·金人瑞《杜诗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 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清·髙宗弘历敕编《唐 宋诗醇》)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一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 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 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 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 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 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 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整体感知 1、朗读(1)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教师范读 (3)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 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 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 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 ,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 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 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 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清·高宗弘历敕编《唐 宋诗醇》)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 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 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 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 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 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 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 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 三)》,看 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 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1、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 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 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 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板书) 3、 (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 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 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 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 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 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 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 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 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 《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 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 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 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 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 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 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 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 板书:民族偏见 思乡 怨恨 胡俗 6、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 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 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 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 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 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 清—刘献廷<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 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 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己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 com今日用大师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 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 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 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 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 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 《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 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 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 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 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 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 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板书) 5、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 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 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 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 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书:民族偏见 思乡 ------怨恨 胡俗 6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 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 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7、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 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 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 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 的。 清--刘献廷 <<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 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 8、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 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