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田间试验 27· 较,或者两个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比其主效是更为重要的研究目标时,宜采用裂区设计 应将要求更高精确度、主要研究的因素作为副区因素。例如,有10个玉米品种、3种 肥料的两因素试验,主要研究品种,希望品种比肥料能获得更高的精确度,则应指定品 种为副区因素、肥料为主区因素 (2)主效的大小不同。如果某一因素的主效比另一因素的主效更大时,宜采用裂区 设计。应将主效较大的因素作为主区因素,面将主效较小的因素作为副区因素,以便于 发现副区因素水平间的差异。 (3)管理实施的需要。如果某一因素比另一因素需要更大的小区面积时,为了管理 实施的方便而采用裂区设计。应将需要面积较大的因素作为主区因素,需要面积较小的 因素作为副区因素。例如,栽培试验中,施肥和灌溉需要较大的面积,为便于实际操作 和控制肥料和水在相邻小区之间的移动,应将施肥和灌溉作为主区因素,将其他因素作 为副风因素 (4)试验方案临时变更。有时,一个试验(如甘薯品种比较试验)已经在进行,但 临时又发现必须加上另一个试验因素(如翻蔓与不翻蔓)。这时可以将已经进行试验的 各小区再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小区,将新增试验因素(副区因素)的各水平设置上去 第五节田间试验的实施步骤 田间试验的实施就是要正确、及时地把试验的各处理按照试验设计实施到试验田 块,正确贯彻执行对试验地的各项管理措施,以保证试验作物的正常生长,通过田间观 察记载、室内考种,掌握试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发展动态并获得可靠的试验数据。 实施田间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使试验方案得到完美的实现,也就是说要使试验方案中 规定的各种比较得以充分的表现,使试验结果正确地反映出试验处理表现的客观实际 把试验误差控制到最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田间试验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 严格执行唯一差异原则,即除了试验处理所要求的差异外,尽可能地将其他试验环境条 件控制一致。在设置有区组的情况下,还必须执行以区组为单位的局部控制原则,所有 非试验处理所要求的各种田间操作,在同一区组内都必须尽可能一致,如各项技术操作 和观察记载的人员以及进行时间、工具、方法、数量、质量等在同一区组内都要力求 相同。 田间试验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试验计划的制订、试验地准备与区划、种子准备、播 种或移栽、栽培管理、田间观察记载和测定、收获脱粒和室内考种等,是从试验开始到 试验结束的全过程。 一、田间试验计划的制定 试验计划是实施田间试验的依据。田间试验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与计划制订是否正 确、周密有密切关系。因此,田间试验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制订试验计划,明确试验的目 的、要求、方法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的规格要求,使田间试验的各项工作有计划地进行, 以保证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
·28·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二版) (一)田间试验计划的内容 田间试验计划的内容,因试验种类和要求的不同而异,一般应包含以下项目。 (1)试验名称 (2)试验目的及其依据,包括现有的科技成果、发展趋势以及预期的试验效果。 (3)试验时间和地点。 (4)试验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壤、地形、地势、位置、水利条件以及轮作方式、 前作状况等。 (⑤)试验方案,包括试验因素、因素的水平、试验处理等。 (6)试验设计,包括试验设计方法、小区面积和形状、重复次数,以及保护行、走 道、排水沟的设置等。 (7)试验地耕作、播种和田间管理措施及其质量要求。 (8)田间观察记载和室内考种、分析测定项目及方法 (9)试验取样和收获计产方法。 (10)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要求。 (11)试验所需的土地面积、经费、人工及主要仪器设备。 (12)田间种植图、观察记载表、室内考种表等。 (13)计划制订人、执行人 (二)种植计划书的编制 编制种植计划书是为布置试验处理、种植试验材料和进行田间观察记载作好准备 在制订试验计划后进行。 种植计划书除包括试验名称、试验时间与地点、田间种植图外,其余内容因试验类 型不同而有所不同。肥料、药剂、栽培、品种比较等试验,一般还包括处理种类或代 号、种植区号或行号、田间观察记载项目等育种试验一般还应包括今年种植区号或行 号、去年种植区号或行号、品种(系)或组合名称或代号、种子来源或原产地、特点以 及田间观察记载项目等。种植计划书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拟订,但应遵守便于查清 试验材料的来龙去脉和历年表现的原则,以有利于对试验材料的评定和总结, 在编制种植计划书时,应在种植计划书上将上述项目依次划成表格。在育种试验的 初期阶段,因材料较多,为了避免编号时发生遗漏或重复,可用打号机按顺序打印。 种植计划书对于试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应该准备两份。一份用于田间种植和 观察记载,一份在室内妥善保管,以备不测。田间观察记载的资料要及时誊抄在室内的 种植计划书上。 (三)田间种植图 田间种植图表示试验各部分的具体布局和设计,它是试验地区划的依据,也为田间 观察记载提供方便。 在田间种植图上,重点应画出试验区的形状、区组的位置与走向、小区的排列与长 宽度,同时还应标明试验地周围的主要标志及其方位(如道路、房屋、沟渠等)和水
第一章田间试验 ·29. 沟、走道、保护行的设置等。田间种植图应详细、具体,在进行试验地的具体规划时要 能按照它进行操作。 田间种植图的绘制应在进行试验地区划前完成。如果实际布置落实试验处理时有所 调整,应及时进行修正。 图111为8个品种的小麦品比试验田间种植图。图中仅标明了区组的位置与走向、 小区的排列与面积以及走道、保护行的设置等主要部分。 4822m 入 261 区组 区细 2364718s,24 1627 348 道(室050m》 护 行(室200m】 33 图1-1】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田间种植图 [I,Ⅱ,■,V表示区组(重复):1,2,3, .,8表示处理 二、试验地准备与区划 试验地是实施田间试验的场所。试验地在进行区划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保 证各处理获得尽可能一致的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地的面积、形状以及土壤等情况要先进行详细测定。土壤肥力的均匀性可通过 观察前茬作物的长势或进行空白试验来确定。 试验地应按照试验要求施用基肥,基肥不仅质量要一致,而且要施得均匀。基肥 (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在施用前要充分混合,施用时最好采用分格分量的方法,以达 到均匀施肥,避免因基肥施用不当而造成土壤肥力的差异。试验地的耕耙应在1~2天 内完成,应采用当地的先进技术,做到深耕、细粑、整平,耕耙的深浅应一致,并且方 向必须与将来区组设置的长边方向相同,使同一区组内各小区的耕把质量最为相似。试 验地的耕把等工作范围应延伸到试验区边界外1~1.5m,使试验范围内的耕层比较 致。试验地耕粑后应开好四周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使地面雨后不积水。 试验地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根据田间种植图进行试验地区划。通常,先按照田间 种植图所标示的整个试验区长度和宽度,规划试验区,然后再划分区组、小区、走道和 保护行等。 为使试验区形状方整,规划时首先在试验地一角用木桩定点,用绳子将试验地较长 一边取直并固定下来,这是试验区的第一边。再以定点处为直角,应用“勾股定理”划 出一直角三角形(将皮尺的3m处固定在直角上,0m和12m固定在一个锐角上,7m
·30·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二版) 周定在另一个锐角上,图110),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绳子(即试验区的第一边)重 合。沿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再拉一根绳子,即为试验区的第二边。然后,在试验区的 第一边末端定点,用同样的办法划出另一直角三角形,于是可以得到试验区的第三边和 第四边。图1-12为试验区田间区划示意图 第三边 第二边 第四边 第一边 图1-12试验区田间区划示意图 在进行试验地的区划时,必须注意试验区的位置要恰当,面积要准确,同时要防止 偏斜。 三、种子准备 农作物是田间试验的主要研究对象和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需要准备充足的、高 质量的农作物种子。除非试验处理需要不同的品种外,田间试验用的种子遗传背景和种 子来源都应相同,并且经过精选去杂,以保证其纯度。否则,试验的准确性就会受到 影响 种子准备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确定播种量。除播种量试验和密度试验外,播种量的确 定应使各处理小区(或各行)能发芽的种子粒数基本相同,以免造成植株数、营养面积 和光照条件的差异。由于不同品种的种子大小差异很大,发芽率和混杂程度也各不相 同,因而播种量的确定不能只看种子重量,而要先测定种子的干粒重和发芽率,然后计 算播种量。 播种量的计量因种子大小和播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小粒种子(如水稻、小麦、油 菜等)或撒播,播种量常以重量计;大粒种子(如玉米、花生等)或点播,播种量常以 粒数计。在育种工作的初期阶段,材料较多,而每一材料的种子数量较少,不可能进行 发芽试验,播种量常以粒数计。 播种量通常根据所要求的播种密度(粒数)、播种面积、发芽率和干粒重等进行 计算。 小区(每行)播种量(kg)=每平方米应播发芽种子粒数X干粒重(®×小区(每行)面积(m】 发芽率×1000×1000 或
第一章田间试验 ·31 小区(每行)播种量(粒)=每平方米应插发芽种子粒数×小区(每行)面积(m 移栽作物(如水稻、油菜等)的播种量也应按此计算,并适当增加。 种子准备应按照种植计划书的顺序进行,避免发生错误。根据计算好的各小区(或 各行)播种量,将种子称好或数好,分别装人已写好试验名称、品种名称(或代号)、 区组和小区编号(或行号)的种子袋中。所有种子分装完成后,应按种植计划书上的排 列顺序校对一遍,贮备待播。 需在播种前进行浸种催芽或药剂处理的,应在种子准备时进行。 四、播种或移栽 播种或移栽是田间试验的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播种或移栽的质量必须严格按照 计划要求进行。 若进行人工播种,应在播种前按要求开好播种沟或打窝,并根据田间种植计划在各 小区首行插上写有区组和小区编号(或行号)的木排(或竹排),经检查无误后分发种 子袋。将木排(或竹排)入、种子袋和记载本上的号码核对无误后开始播种。播种时应力 求种子分布均匀,深浅一致,注意避免漏播和造成种子混杂。当种子很少而要求较高 时,宜用播种板,以便准确地按密度播种。播种必须播完一个区组再播另一区组。播完 一区(或一行),须进行检查,如发现错误,应立即纠正,然后进行盖种 若进行机器播种,应注意小区形状要符合机器播种的要求。播种时,应按规定调整 好播种量,要求播种机速度均匀一致,不能行走偏斜,种子必须播在一条直线上:要注 意清洗播种机,避免种子混杂。播种后,必须核定每小区的实际播种量(放入播种机中 的种子量减去剩余的种子量),并做好记录。 进行移栽的作物,要先播种在秧田或苗床。移栽取苗时,要注意桃选大小均匀一致 的秧苗,或分等级按比例混合后等量分配于各小区(或各行),以减少试验材料的差异 运送秧苗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发生差错,最好用塑料牌等标明试验处理或品种代号, 并随秧苗分送到各小区(或各行),经核查无误后再行移栽。移栽时,要按照预定的窝 行距控制密度,使所有秧苗保持相同的营养面积;要注意移栽质量,如移栽深浅一致 等。移栽后多余的秧苗可留在小区(或行)的一端,以备在必要时进行补栽。 所有试验小区的播种或移栽完成后,接着进行保护行的播种或移栽。 ,个试验的播 种或移栽工作最好在一天内完成。如果一天完成不了整个试验,同一区组的所有小区必 须在一天完成,切不可在一个区组内中断。 ,整个试验的播种或移栽工作完成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田间种植图进行修正和标 注。同时做好播种或移栽工作的详细记录。 五、栽培管理 试验地的栽培管理是保证田间试验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给予高 度重视,严格按照试验计划执行。 试验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应达到当地的先进水平。在执行各项管理措施时,除了试验 方案所规定的处理间差异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应力求质量一致,以免对各处理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