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深电离平 衡、同离子效应 等理论的理解 2、了解溶液酸 度对有关反应 验证 电离平衡 的影响。 1 必做 1,2,3,5 3、掌握缓冲溶 性 液的原理、组 成、性质及其和 制和有关计算 1.了解萃取的 简单原理。 2.了解配位化 合物的生成及 配离子与简单 离子的区别。 验证 配位化合物 3.比较配离子 3 1 必做 1,2,3,5 性 的稳定性,了解 配合物在分析 化学中的应用。 6 1、熟悉常用的 氧化剂和还质 剂,了解影响氧 化还原平衡的 各种因素。 2、 正确使用盐 氧化还原和电桥和检验原电 验证 池的正、负极。 1,2,3,5 化学 电池电动势的 性 1 必做 测定。 3、掌握挥发性 气体酸碱性的 测定方法。 7 化学反应焓变 1、学习天平和 测定 量热器的使用。 验证 必做 2、掌握固态试 样的取用方法。 性 1,2,3,5 市
28 4 电离平衡 1、加深电离平 衡、同离子效应 等理论的理解。 2、了解溶液酸 度对有关反应 的影响。 3、掌握缓冲溶 液的原理、组 成、性质及其配 制和有关计算。 2 验证性 1 必做 1 , 2 , 3 ,5 5 配位化合物 1.了解萃取的 简单原理。 2.了解配位化 合物的生成及 配离子与简单 离子的区别。 3.比较配离子 的稳定性,了解 配合物在分析 化学中的应用。 3 验证性 1 必做 1 , 2 , 3 ,5 6 氧化还原和电 化学 1、熟悉常用的 氧化剂和还原 剂,了解影响氧 化还原平衡的 各种因素。 2、正确使用盐 桥和检验原电 池的正、负极, 电池电动势的 测定。 3、掌握挥发性 气体酸碱性的 测定方法。 3 验证性 1 必做 1 , 2 , 3 ,5 7 化学反应焓变 测定 1、学习天平和 量热器的使用。 2、掌握固态试 样的取用方法。 3 验证性 1 必做 1 , 2 , 3 ,5
3、了解测定化 学反应烙变的 基本原理和方 法。 4、规范记录实 验数据、并学会 运用作图法处 理实验数据。 8 了解重结品的 原理,掌握重结 验证 苯甲酸重结品 2必做 1,2,3,4,5 晶提纯固体有 性 机物。 9 了解工业乙醇 蒸馏与分馏原 理,掌握蒸馏 工业乙醇蒸馏 分馏装置安装。 验证 必做 1,2,3,4,5 与分馏 掌握蒸馏、分馏 性 相对密度测定 等基本操作。 10 了解乙酸乙酯 制备的原理,掌 握回流、蒸馏 验证 3 必做 1,2,3,4,5 乙酸乙酯制备 洗涤、干燥等基 2 性 本操作。 11 了解水蒸汽旅 馏提取烟碱的 实验原理,掌挥 水蒸汽蒸馏提 水蒸汽旅瘤装 验证 置的安装方法 3 2 必做 1,2,3,4,5 取烟碱 及水蒸汽蒸偏 操作。 总实验学时为32学时 七、实验报告要求
29 3、了解测定化 学反应焓变的 基本原理和方 法。4、规范记录实 验数据、并学会 运用作图法处 理实验数据。 8 苯甲酸重结晶 了解重结晶的 原理,掌握重结 晶提纯固体有 机物。 3 验证性 2 必做 1 , 2 , 3 , 4 ,5 9 工业乙醇蒸馏 与分馏 了解工业乙醇 蒸馏与分馏原 理,掌握蒸馏、 分馏装置安装, 掌握蒸馏、分馏 相对密度测定 等基本操作。 3 验证性 2 必做 1 , 2 , 3 , 4 ,5 10 乙酸乙酯制备 了解乙酸乙酯 制备的原理,掌 握回流、蒸馏、 洗涤、干燥等基 本操作。 3 验证性 2 必做 1 , 2 , 3 , 4 ,5 11 水蒸汽蒸馏提 取烟碱 了解水蒸汽蒸 馏提取烟碱的 实验原理,掌握 水蒸汽蒸馏装 置的安装方法 及水蒸汽蒸馏 操作。 3 验证性 2 必做 1 , 2 , 3 , 4 ,5 总实验学时为 32 学时 七、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实验讨论。 八、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表3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成绩分项 考核/评价环节 建议 百分比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腿程目标 上课迟到、早退,请假等次数:以 出勤、回答问题 及上课能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有1,2,3,4,5 睡觉,玩手机等。 实验预习 1.2,3,4,5 平时成绩 10检查预习报告是否完成。 实验操作 30 检查基本操作是否规范。 1,2,3,4,5 实验结果 20 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1.2,3.4,5 实验报告 20 数据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 1,2,3,4,5 小计 100 九、课程教学资源 推荐教材:《公共化学实验》,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编著。 参考书目与文献:1.《无机化学实验》,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实验中心编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2.《有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化学研究生所编著,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5年 执笔人:杨成根 审定人:陈铭 2022年4月 《高等数学(三)川》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dvanced Mathematics(3)Ⅱ 课程编号:21082006 课程类别:通识公共必修课 学分:3学分 学时:48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农科类本科各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能 30
30 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结果、实验讨论。 八、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表 3 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成绩分项 考核/评价环节 建议 百分比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 出勤、回答问题 20 上课迟到、早退,请假等次数;以 及上课能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有 睡觉,玩手机等。 1,2,3,4,5 实验预习 10 检查预习报告是否完成。 1,2,3,4,5 实验操作 30 检查基本操作是否规范。 1,2,3,4,5 实验结果 20 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1,2,3,4,5 实验报告 20 实验现象、数据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 理,分析总结是否正确。 1,2,3,4,5 小计 100 九、课程教学资源 推荐教材:《 公共化学实验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编著。 参考书目与文献:1.《 无机化学实验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实验中心编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 。 2.《有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化学研究生所编著,北京大学 出版社,2015 年 。 执笔人 :杨成根 审定人 :陈铭 2022 年 4 月 《高等数学(三)Ⅱ》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Advanced Mathematics(3)Ⅱ 课程编号:21082006 课程类别:通识公共必修课 学 分:3 学分 学 时:48 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农科类本科各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能
力、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系统介绍行列式、矩阵的基本运算、向 量组线性相关性的理论、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和求解方法: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事件概率 的多种求法、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理论以及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求值方法。课程所论及的 科学思想和方法论,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和强劲的活力。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 是考虑到农科学生必须具备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握用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规 律,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专业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掌握经典数学和近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掌握当代数学技术 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具备用数学方法解释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界奥秘 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农科类本科各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 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构建较 为宽广的 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算能力和 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 问颗的能力,学会运用本课程提供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颗,激发学生探 索与创新意识,为学习其它后续基础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熟练堂据线性代数、概率论中的基本方法和基木演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熟练、精确地运算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基础。 课程目标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线性代 数、概率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线性代数、概率论的数学思想,形成无限与有限相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完善认识世界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发展历程,了解到数学文 化的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现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知识的融合与深化,使学 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构建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 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程提供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 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表1课程教学安排表
31 力、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重要基础课程。课程系统介绍行列式、矩阵的基本运算、向 量组线性相关性的理论、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理论和求解方法;概率论的基本概念、事件概率 的多种求法、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理论以及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求值方法。课程所论及的 科学思想和方法论,在社会各领域中具有广泛应用和强劲的活力。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 是考虑到农科学生必须具备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掌握用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规 律,并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为专业基础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学生掌握经典数学和近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掌握当代数学技术 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会建立数学模型,具备用数学方法解释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界奥秘 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农科类本科各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 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构建较为宽广的知 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熟练地运算能力和 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本课程提供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激发学生探 索与创新意识,为学习其它后续基础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熟练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中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演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熟练、精确地运算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基础。 课程目标 1: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会线性代 数、概率论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线性代数、概率论的数学思想,形成无限与有限相统一的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完善认识世界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的发展历程,了解到数学文 化的多样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现代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知识的融合与深化,使学 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意识。 课程目标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线性代数、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构建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 课程目标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 能力、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学生综合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本课程提供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 决简单的应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为学习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表 1 课程教学安排表
章节/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 验 时时学 主要教学方法 数数时时 行列式 6 课堂讲授 2 矩阵及其运算 8 课堂讲授 向量及线性方程组 10 课堂讲授 随机事件与概率 8 课堂讲授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0 课堂讲授 6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6 课堂讲授 合计 48 第一音行列式 教学要求: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及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 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教学内容:(1)行列式的定义 (2)行列式的性质 (3)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4)n阶行列式的计算 (5)克莱姆法则 (6)当m=m时,线性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 置点难点: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克莱姆法则。 难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思政元素:通过方程的演变过程介绍多项式代数和线性代数在数学中的地位,让学生了 解数系 及代数学发展的历史、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和魅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 决问题的兴趣。 第十二章矩阵及其运算 教学要求:理解矩阵、逆矩阵、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的性质 矩阵等价的概念,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掌握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的性质、矩阵可逆的充 分必要条件,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 教学内容:(1)矩阵概念 (2)矩阵的加法,数与矩阵相乘,矩阵与矩阵相乘 (3)矩阵的转置、方阵的行列式、方阵的幂、共轭矩阵 (4)几种特殊类型的矩阵 (5)逆阵的定义、求法及可逆方阵的充要条件 (6)矩阵的分块 32
32 章节/单元 主要教学内容 讲 课 时 数 实 验 时 数 实 践 学 时 上 机 学 时 主要教学方法 1 行列式 6 课堂讲授 2 矩阵及其运算 8 课堂讲授 3 向量及线性方程组 10 课堂讲授 4 随机事件与概率 8 课堂讲授 5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10 课堂讲授 6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6 课堂讲授 合计 48 第一章 行列式 教学要求:了解行列式的概念,掌握行列式的性质及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列) 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教学内容:(1)行列式的定义 (2)行列式的性质 (3)行列式的展开定理 (4)n 阶行列式的计算 (5)克莱姆法则 (6)当 m=n 时,线性齐次方程组有非零解的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克莱姆法则。 难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行(列)展开。 思政元素:通过方程的演变过程介绍多项式代数和线性代数在数学中的地位,让学生了 解数系 及代数学发展的历史、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的方法和魅力,引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 决问题的兴趣。 第十二章 矩阵及其运算 教学要求:理解矩阵、逆矩阵、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初等变换、初等矩阵的性质、 矩阵等价的概念,了解分块矩阵及其运算;掌握矩阵的运算、逆矩阵的性质、矩阵可逆的充 分必要条件,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和逆矩阵的方法。 教学内容:(1)矩阵概念 (2)矩阵的加法,数与矩阵相乘,矩阵与矩阵相乘 (3)矩阵的转置、方阵的行列式、方阵的幂、共轭矩阵 (4)几种特殊类型的矩阵 (5)逆阵的定义、求法及可逆方阵的充要条件 (6)矩阵的分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