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4)海藻糖( Trehalose)Cll2On2H2O属非还原性双糖。是酵母细胞储存的第 中碳水化合物。它的量既可以少到忽略不计,也可以高达16%。主要与细胞生长时 期相关。这种糖储藏在与膜结合的泡囊中,以避免已成为溶解性的海藻糖被水解 2.13.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多种类型。可分成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无性繁殖包括芽 殖、裂殖和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主要是产子囊孢子。现将几种有代表性的繁殖方式表 解如下: 芽殖:各属酵母菌都存在 裂殖:裂殖酵母菌属( Schizosaccharomyces) 酵母菌的无性 节孢子:地霉属( Geotricun) 繁殖方 产无性孢子掷孢子:掷孢酵母菌属( Sporobolomyces 厚垣孢子:白假丝酵母( Candida albicans) 有性(产子囊孢子):酵母属( Saccharomyces)、接合酵母属(2 zygosaccharomyces)等 有人将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真酵母。工业 发酵中常见的酵母菌以无性繁殖中的芽殖为主。 1)无性繁殖( Asexual reproduction)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性细胞接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如出芽繁殖 裂殖和孢子繁殖等 1〕芽殖( Budding)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在营养良好的培养条件下,酵 母菌生长迅速,这时,可以看到所有细胞上都长有芽体,而且芽体上还可形成新的芽体 出芽过程见图2410。首先细胞核邻近的中心体产生一个小突起,同时,由于水解酶对细胞 壁多糖的分解使细胞壁变薄,细胞表面向外突出,逐渐冒出小芽。然后,部分增大和伸长 的核、细胞质、细胞器(如线粒体等)进入芽内,最后芽细胞从母细胞得到一整套核物质、 线粒体、核糖体、液泡等,当芽长到正常大小后,与母细胞脱离,成为一独立的细胞。母 细胞与子细胞分离后,母细胞上留下了出芽痕,而子细胞相应位子留下了诞生痕。有的酵 母的芽长到正常大小后,仍不脱落,并继续出芽,细胞成串排列,成为具发达分枝或不分 枝的假菌丝,见图24.11。故称假丝酵母。假丝酵母的细胞间相连面极窄。这是与真菌丝的 不同之处 *中心体是一种细胞器。在细胞间期存在,附在核膜上。由一或两颗中心粒及其外围中 心球组成。细胞分裂时,中心粒一分为二。两颗中心粒移向细胞核两极,四周发星丝。这 与染色体移动有关 根据母细胞表面留下的出芽痕数目,可以确定某细胞曾产生过的芽体数,因而有能用 于判断该细胞的年龄。出芽数目受到营养和其它环境条件限制。一般可以产生9~43个芽。 实际能看到的很少,没有或1~6个 出芽位置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双倍体酵母属,岀芽位置是随机分布。单倍体酵母属, 出芽多数以排、环或螺旋状出现。产子囊的尖形酵母,在细胞两极出芽。如在母细胞的各 个方向出芽,称多边出芽。三个方向出芽,称三端出芽。两个方向出芽,称两端出芽 *单倍体指细胞内仅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双倍体细胞中含有两套相同染色体。 (2)饔殖( Fission)裂殖酵母属( Schizosaccharomyces)是藉细胞横分裂而繁殖。与细菌的裂殖 相似。其过程是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时,细胞拉长,核分裂,细胞中间产生隔膜,然后, 细胞分开,末端变圆。该方式形成的子细胞,称节孢子。进行裂殖的酵母菌种类很少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11/33 (4) 海藻糖(Trehalose) C12H22O112H2O 属非还原性双糖。是酵母细胞储存的第二 中碳水化合物。它的量既可以少到忽略不计,也可以高达 16%。主要与细胞生长时 期相关。这种糖储藏在与膜结合的泡囊中,以避免已成为溶解性的海藻糖被水解。 2.4.1.3.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有多种类型。可分成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无性繁殖包括芽 殖、裂殖和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主要是产子囊孢子。现将几种有代表性的繁殖方式表 解如下: 有人将只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具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真酵母。工业 发酵中常见的酵母菌以无性繁殖中的芽殖为主。 1)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性细胞接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如出芽繁殖、 裂殖和孢子繁殖等。 (1)芽殖(Budding) 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在营养良好的培养条件下,酵 母菌生长迅速,这时,可以看到所有细胞上都长有芽体,而且芽体上还可形成新的芽体。 出芽过程见图 2.4.10。首先细胞核邻近的中心体产生一个小突起,同时,由于水解酶对细胞 壁多糖的分解使细胞壁变薄,细胞表面向外突出,逐渐冒出小芽。然后,部分增大和伸长 的核、细胞质、细胞器(如线粒体等)进入芽内,最后芽细胞从母细胞得到一整套核物质、 线粒体、核糖体、液泡等,当芽长到正常大小后,与母细胞脱离,成为一独立的细胞。母 细胞与子细胞分离后,母细胞上留下了出芽痕,而子细胞相应位子留下了诞生痕。有的酵 母的芽长到正常大小后,仍不脱落,并继续出芽,细胞成串排列,成为具发达分枝或不分 枝的假菌丝,见图 2.4.11。故称假丝酵母。假丝酵母的细胞间相连面极窄。这是与真菌丝的 不同之处。 *中心体是一种细胞器。在细胞间期存在,附在核膜上。由一或两颗中心粒及其外围中 心球组成。细胞分裂时,中心粒一分为二。两颗中心粒移向细胞核两极,四周发星丝。这 与染色体移动有关。 根据母细胞表面留下的出芽痕数目,可以确定某细胞曾产生过的芽体数,因而有能用 于判断该细胞的年龄。出芽数目受到营养和其它环境条件限制。一般可以产生 9~43 个芽。 实际能看到的很少,没有或 1~6 个。 出芽位置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双倍体酵母属,出芽位置是随机分布。单倍体酵母属, 出芽多数以排、环或螺旋状出现。产子囊的尖形酵母,在细胞两极出芽。如在母细胞的各 个方向出芽,称多边出芽。三个方向出芽,称三端出芽。两个方向出芽,称两端出芽。 *单倍体指细胞内仅含一组染色体的个体。双倍体细胞中含有两套相同染色体。 (2)裂殖(Fission) 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是藉细胞横分裂而繁殖。与细菌的裂殖 相似。其过程是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时,细胞拉长,核分裂,细胞中间产生隔膜,然后, 细胞分开,末端变圆。该方式形成的子细胞,称节孢子。进行裂殖的酵母菌种类很少。 芽殖:各属酵母菌都存在 裂殖:裂殖酵母菌属(Schizosaccharomyces) 酵母菌的 无性 节孢子:地霉属(Geotricum) 繁殖方式 产无性孢子 掷孢子:掷孢酵母菌属(Sporobolomyces) 厚垣孢子:白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 有性(产子囊孢子):酵母属(Saccharomyces)、接合酵母属(Zygosaccharomyces)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图2410酵母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芽殖过程 图2411酵母菌的假菌丝类型 1. Mvcotorulc型;2. Mycotoruloides型;3. Candida型 4 Mycocondida型;5. Blastodennrion型 (3)产生掷孢子等无性孢子掷孢子( ballistospore)是掷孢酵母属等少数酵母菌产生的无 性孢子,其外形呈肾状,见图2412。这种孢子是在卵圆形的营养细胞上生出的小梗上形成 的。孢子成熟后,通过一种特殊的喷射机制将孢子射出。因此,在倒置培养皿培养掷孢酵 母并使其形成菌落,则常因射出掷孢子而可使皿盖上见到由掷孢子组成的菌落模糊镜像。 此外,有的酵母如白假丝酵母还能在假丝的顶端产生厚垣孢子( chlamydospore) 》 图24.12掷孢子的形成和射出过程 2)有性殖( sexual reproduction)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12/33 图 2.4.10 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芽殖过程 图 2.4.11 酵母菌的假菌丝类型 1. Mycotorula 型;2.Mycotoruloides 型;3.Candida 型; 4.Mycocondida 型;5.Blastodennrion 型 (3)产生掷孢子等无性孢子 掷孢子(ballistospore)是掷孢酵母属等少数酵母菌产生的无 性孢子,其外形呈肾状,见图 2.4.12。这种孢子是在卵圆形的营养细胞上生出的小梗上形成 的。孢子成熟后,通过一种特殊的喷射机制将孢子射出。因此,在倒置培养皿培养掷孢酵 母并使其形成菌落,则常因射出掷孢子而可使皿盖上见到由掷孢子组成的菌落模糊镜像。 此外,有的酵母如白假丝酵母还能在假丝的顶端产生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图 2.4.12 掷孢子的形成和射出过程 2) 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