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l/33 23.4蓝细菌( Cyanobacteria) 蓝细菌原称蓝藻或蓝绿藻(blue- green algae)。因为它与高等绿色植物和高等藻类一样, 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a,也能进行产氧型光合作用,所以,过去将其归于藻类。现代技 术研究表明,蓝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没有有丝分裂器,没有叶绿体,核糖体为70S,细 胞壁与细菌的相似,由肽聚糖构成,因而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并含二氨基庚二酸,革 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因此现在将蓝细菌归属于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分布极广,从热带到两极,从海洋到高山,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土壤、岩石 以至在树皮或其它物体上均能成片生长。许多蓝细菌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并形成菌胶团 浮于水面。有的在80℃以上的热温泉、含盐多的湖泊或其它极端环境中,是占优势甚至是 唯一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因而 蓝细菌有“先锋生物”的美称 蓝细菌的细胞构造与革兰氏阴性菌极为相似。细胞壁的外层为脂多糖层,内层为肽聚 糖层。许多种类在细胞壁外,还有多糖类的荚膜物质。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类囊 体( thylakoids),数量很多,它们以平行或卷曲的形式分布在细胞质膜附近,见图23.51。 在类囊体的膜上含有叶绿素a、β-胡萝卜素、氧类胡萝卜素和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有关组分。 类囊体所特有的藻胆蛋白体( phycobilisome)着生在类囊体膜的外表面,呈盘状结构。它含 有75%藻青蛋白、12%别藻蓝素和约12%的藻红蛋白等成分 图2351蓝细菌( Anabaena azollae,x14,800)的光合膜(类囊体,箭头所指) 异形细胞 图23.52蓝细菌的形态 (a)链杆状( Phormidium luridum,X4400);(b)球状(正在分裂的 Chipococcus turgidus,x930)(c)丝状聚合体,异形细胞为固氮处 蓝细菌形态差异较大,已知有球状或杆状单细胞和丝状聚合体(细胞链)两种形体, 见图2352。细胞直径从一般细菌大小(0.5~1um)到60m,这么大的细胞,在原核微生物 中极少见。极大多数蓝细菌个体直径或宽度为3~10u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可形成肉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1/33 2.3.4 蓝细菌(Cyanobacteria) 蓝细菌原称蓝藻或蓝绿藻(blue-green algae)。因为它与高等绿色植物和高等藻类一样, 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 a,也能进行产氧型光合作用,所以,过去将其归于藻类。现代技 术研究表明,蓝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没有有丝分裂器,没有叶绿体,核糖体为 70S,细 胞壁与细菌的相似,由肽聚糖构成,因而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敏感,并含二氨基庚二酸,革 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因此现在将蓝细菌归属于原核微生物。 蓝细菌分布极广,从热带到两极,从海洋到高山,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土壤、岩石、 以至在树皮或其它物体上均能成片生长。许多蓝细菌生长在池塘和湖泊中,并形成菌胶团 浮于水面。有的在 80℃以上的热温泉、含盐多的湖泊或其它极端环境中,是占优势甚至是 唯一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也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因而 蓝细菌有“先锋生物”的美称。 蓝细菌的细胞构造与革兰氏阴性菌极为相似。细胞壁的外层为脂多糖层,内层为肽聚 糖层。许多种类在细胞壁外,还有多糖类的荚膜物质。细胞内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类囊 体(thylakoids),数量很多,它们以平行或卷曲的形式分布在细胞质膜附近,见图 2.3.51。 在类囊体的膜上含有叶绿素 a、-胡萝卜素、氧类胡萝卜素和光合电子传递链的有关组分。 类囊体所特有的藻胆蛋白体(phycobilisome)着生在类囊体膜的外表面,呈盘状结构。它含 有 75%藻青蛋白、12%别藻蓝素和约 12%的藻红蛋白等成分。 图 2.3.51 蓝细菌(Anabaena azollae, X14,800)的光合膜(类囊体,箭头所指) (a) (b) (c) 图 2.3.52 蓝细菌的形态 (a)链杆状(Phormidium luridum,X 4400); (b)球状(正在分裂的 Chroococcus turgidus, X930)(c) 丝状聚合体,异形细胞为固氮处; 蓝细菌形态差异较大,已知有球状或杆状单细胞和丝状聚合体(细胞链)两种形体, 见图 2.3.52 。细胞直径从一般细菌大小(0.5~1m)到 60m,这么大的细胞,在原核微生物 中极少见。极大多数蓝细菌个体直径或宽度为 3~10m,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可形成肉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2/33 眼可见的群体。若其生长茂盛,可使水的颜色随菌体颜色而变化。如铜色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igeosa)在夏秋雨季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water bloom),使水体变色 蓝细菌的营养要求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很多种蓝细菌具有 固氮作用。多数为专性光能生物,其中一些是专性光能自养型,亦有一些是化能异养型 由于蓝细菌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能像绿色植物一样进行产氧光合作用,能同化CO2成 为有机物质,加之许多种还能固氮,因此,它们对生长条件及营养的要求都不高,只要有 空气、阳光、水分和少量无机盐,便能大量成片生长。菌体外包的胶质层可以使其保持水 分,具有极强的耐干燥能力。例如:保存了87年的葛仙米( Nostoc commune,又名地木耳 干标本,移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仍能继续生长。 蓝细菌没有有性生殖,以裂殖为主,也可出芽生殖,极少数有孢子。 已知蓝细菌有20多种具固氮作用,故在农业上,尤其是热带,已成为保持土壤氮素营 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水稻田中培养蓝细菌作为生物氮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临床上 它能用于治疗肝硬化、贫血、白内障、青光眼、胰腺炎等疾病,对糖尿病、肝炎也有一定 疗效。另外,蓝细菌可能是第一个产氧的光合生物,也是最先使空气从无氧转为有氧的生 物。正是由于蓝细菌本身在地球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多种多样的实际应用及结构上的特殊 性,使它成为一类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微生物 234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枝原体和衣原体是一些形态上与其它微生物类群接近,生理上较特殊,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原核微生物。 2341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立克次氏体是由美国病理学家 Howard Taylor Ricketts首先描述的,他最终不幸感染了 斑疹伤寒而死亡。为了纪念他,人们于1916年将这类病原体称为立克次氏体,见图23.53 图2353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prowazekii,x42,500,细胞外有明显的内外膜结构)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又接近于细菌的原核微生物。它具以下一些 特点: (1)立克次氏体的个体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球形(0.2~0.5μm)或杆形(0.3~0.5 0.3~2um)。除伯氏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burneti,又名Q热立克次氏体)外均不能 透过细菌滤器(02um, Seitz滤器,石棉板制作)。但随着宿主和发育阶段的不同 常表现出球状、双球状、短杆状、长杆状甚至丝状等多种形态 (2)立克次氏体的细胞结构像细菌。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革兰氏阴性,细胞壁含有胞壁 酸和二氨基庚二酸。有拟核,有的还有核糖体,含双链DNA和RNA。此外,细胞还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2/33 眼可见的群体。若其生长茂盛,可使水的颜色随菌体颜色而变化。如铜色微囊藻(Microcysis aerugeosa)在夏秋雨季大量繁殖,形成“水华”(water bloom),使水体变色。 蓝细菌的营养要求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很多种蓝细菌具有 固氮作用。多数为专性光能生物,其中一些是专性光能自养型,亦有一些是化能异养型。 由于蓝细菌是光能自养型生物,能像绿色植物一样进行产氧光合作用,能同化 CO2 成 为有机物质,加之许多种还能固氮,因此,它们对生长条件及营养的要求都不高,只要有 空气、阳光、水分和少量无机盐,便能大量成片生长。菌体外包的胶质层可以使其保持水 分,具有极强的耐干燥能力。例如:保存了 87 年的葛仙米(Nostoc commune,又名地木耳) 干标本,移植到适宜的培养基中仍能继续生长。 蓝细菌没有有性生殖,以裂殖为主,也可出芽生殖,极少数有孢子。 已知蓝细菌有 20 多种具固氮作用,故在农业上,尤其是热带,已成为保持土壤氮素营 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水稻田中培养蓝细菌作为生物氮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临床上 它能用于治疗肝硬化、贫血、白内障、青光眼、胰腺炎等疾病,对糖尿病、肝炎也有一定 疗效。另外,蓝细菌可能是第一个产氧的光合生物,也是最先使空气从无氧转为有氧的生 物。正是由于蓝细菌本身在地球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多种多样的实际应用及结构上的特殊 性,使它成为一类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微生物。 2.3.4 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枝原体和衣原体是一些形态上与其它微生物类群接近,生理上较特殊,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原核微生物。 2.3.4.1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立克次氏体是由美国病理学家 Howard Taylor Ricketts 首先描述的,他最终不幸感染了 斑疹伤寒而死亡。为了纪念他,人们于 1916 年将这类病原体称为立克次氏体,见图 2.3.53。 图 2.3.53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prowazekii, X42,500,细胞外有明显的内外膜结构)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又接近于细菌的原核微生物。它具以下一些 特点: (1)立克次氏体的个体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球形(0.2~0.5m)或杆形(0.3~0.5× 0.3~2m)。除伯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burneti,又名 Q 热立克次氏体)外均不能 透过细菌滤器(0.22m, Seitz 滤器,石棉板制作)。但随着宿主和发育阶段的不同, 常表现出球状、双球状、短杆状、长杆状甚至丝状等多种形态。 (2)立克次氏体的细胞结构像细菌。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革兰氏阴性,细胞壁含有胞壁 酸和二氨基庚二酸。有拟核,有的还有核糖体,含双链 DNA 和 RNA。此外,细胞还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3/33 含有蛋白质、中性脂肪、磷脂、多糖和某些酶类。 (3)立克次氏体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除五日热(战壕热)立克次氏体( Rickettsia wollynica) 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立克次氏体主要以节肢动物(虱子、蚤)为媒 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 它动物 (4)立克次氏体以二等分分裂,即裂殖的方式繁殖 5)立克次氏体对热、干燥、光照、脱水及普通化学剂的抗性较差,但能耐低温。对磺胺 及抗生素敏感,但对干扰素不敏感,而细菌对干扰素敏感 (6)有的立克次氏体不致病,而有的则会酿成严重疾病,它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羌虫病, Q热的病源体。 234.2枝原体( Mycoplasma) 枝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立克次氏体之间的一类原核微生物。1898年被发现,1976年才被 确定分类地位。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枝原体是已知的可自由生活的最小生物。其细胞球形(最小直径0.1pm)或丝状,长 短不一,长度从几um到150um。 (2)枝原体突出特点是不具细胞壁,只有细胞膜,所以,细胞柔软,形态多变,见图23.54 因细胞柔软且具扭曲性,致使细胞可以通过孔径比自身小得多的细菌滤器。其细胞革 兰氏阴性:细胞膜类似于动物细胞,其中含固醇。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生化分析,得知 细胞膜厚约7~10nm,由三层组成,内层和外层均为蛋白质,中层为类脂和胆固醇 具有类核,基因组比大多数原核生物小,分子量在4×108和1×109之间,相当于立 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但约为大肠杆菌的1/5~12,DNA的GC含量只有23~40%。细 胞质中含有大量的核糖体。 (3)典型的枝原体菌落如“油煎蛋状”,中间密集较厚,颜色较深,并陷入培养基,边缘 平坦,较薄而且透明,颜色也较浅。用低倍的光学显微镜或解剖镜可见,见图2.3.55 (4)枝原体以二等分分裂方式繁殖 (5)枝原体生长不受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环丝氨酸等的作用,但对干扰 蛋白质合成的土霉素、四环素等其它抗生素敏感。对溶菌酶无反应,对干扰素不敏感 图2354枝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扫描电镜图片 枝原体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温泉或其它温热的环境以及昆虫、脊椎动物和人体内。 大多腐生,极少数是致病菌。如传染性牛胸膜肺炎便是由蕈状枝原体( Mycoplasma mτ oides 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缺乳症则是由无乳枝原体( Mycoplasma agalactiae)引起的。枝原体一般 不使人致病,至今确认的只有肺炎枝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会引起人类原发性非典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3/33 含有蛋白质、中性脂肪、磷脂、多糖和某些酶类。 (3)立克次氏体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除五日热(战壕热)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wolhynica) 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立克次氏体主要以节肢动物(虱子、蚤)为媒 介,寄生在它们的消化道表皮细胞中,然后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和排泄物传播给人和其 它动物。 (4)立克次氏体以二等分分裂,即裂殖的方式繁殖。 (5)立克次氏体对热、干燥、光照、脱水及普通化学剂的抗性较差,但能耐低温。对磺胺 及抗生素敏感,但对干扰素不敏感,而细菌对干扰素敏感。 (6)有的立克次氏体不致病,而有的则会酿成严重疾病,它是流行性斑疹伤寒,羌虫病, Q 热的病源体。 2.3.4.2 枝原体(Mycoplasma) 枝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立克次氏体之间的一类原核微生物。1898 年被发现,1976 年才被 确定分类地位。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枝原体是已知的可自由生活的最小生物。其细胞球形(最小直径 0.1m)或丝状,长 短不一,长度从几m 到 150m。 (2)枝原体突出特点是不具细胞壁,只有细胞膜,所以,细胞柔软,形态多变,见图 2.3.54 。 因细胞柔软且具扭曲性,致使细胞可以通过孔径比自身小得多的细菌滤器。其细胞革 兰氏阴性;细胞膜类似于动物细胞,其中含固醇。通过电子显微镜和生化分析,得知 细胞膜厚约 7~10nm,由三层组成,内层和外层均为蛋白质,中层为类脂和胆固醇; 具有类核,基因组比大多数原核生物小,分子量在 4×108 和 1×109 之间,相当于立 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但约为大肠杆菌的 1/5~ 1/2,DNA 的 GC 含量只有 23~40%。细 胞质中含有大量的核糖体。 (3)典型的枝原体菌落如“油煎蛋状”,中间密集较厚,颜色较深,并陷入培养基,边缘 平坦,较薄而且透明,颜色也较浅。用低倍的光学显微镜或解剖镜可见,见图 2.3.55。 (4)枝原体以二等分分裂方式繁殖。 (5)枝原体生长不受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环丝氨酸等的作用,但对干扰 蛋白质合成的土霉素、四环素等其它抗生素敏感。对溶菌酶无反应,对干扰素不敏感。 图 2.3.54 枝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扫描电镜图片 枝原体广泛分布于土壤、污水、温泉或其它温热的环境以及昆虫、脊椎动物和人体内。 大多腐生,极少数是致病菌。如传染性牛胸膜肺炎便是由蕈状枝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 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缺乳症则是由无乳枝原体(Mycoplasma agalaciae)引起的。枝原体一般 不使人致病,至今确认的只有肺炎枝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会引起人类原发性非典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型肺炎 图2.355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油煎蛋状”菌落 2343衣原体( chlamydia) 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原核 微生物,见图23.56。过去曾认为它是“大病毒”,以后,发现它们的性质更接近细菌而不 同于病毒。它们的一些特点分述如下 (1)衣原体的个体比立克次氏体稍小,但形态相似,球形,直径0.2-0.3um。光学显微镜 下勉强可见 (2)衣原体具有细胞壁,其中含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革兰氏阴性。70S的核糖体由30S 和50S两亚基构成。胞内含有DNA和RNA,DNA分子量约4×10,GC比约29% (3)细胞以二等分分裂方式繁殖。 (4)衣原体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发育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衣原体 虽有一定的代谢活动,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需依赖 宿主获取ATP,这是它区别于立克次氏体的最显著特征。衣原体不需媒介直接侵染鸟 类、哺乳动物和人类。如鹦鹉热衣原体( Chlamydia psittaci)引起鹦鹉热病,有时可传 至人体。沙眼衣原体( Chlamydia trachomatis)是人类沙眼的病原体。另有性病淋巴肉 芽肿,是由性病肉芽肿衣原体(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引起的,是一种接触传 染的性病。 (5)衣原体不耐热,在60℃下,10分钟即被灭活。但它不怕低温,冷冻干燥可保藏数年。 它对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正分裂的网状体 基体 网状体 中间体 图23.56衣原体 Chlamydia psitta,x25,000在寄主细胞质中的细胞 基体、中间体和网状体)形态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微生物都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表2.34比较了这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4/33 型肺炎。 图 2.3.55 枝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在固体培养基上的“油煎蛋状”菌落 2.3.4.3 衣原体(Chlamydia) 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原核 微生物,见图 2.3.56。过去曾认为它是“大病毒”,以后,发现它们的性质更接近细菌而不 同于病毒。它们的一些特点分述如下: (1)衣原体的个体比立克次氏体稍小,但形态相似,球形,直径 0.2~0.3m。光学显微镜 下勉强可见。 (2)衣原体具有细胞壁,其中含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革兰氏阴性。70S 的核糖体由 30S 和 50S 两亚基构成。胞内含有 DNA 和 RNA,DNA 分子量约 4×108,GC 比约 29%。 (3)细胞以二等分分裂方式繁殖。 (4)衣原体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发育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衣原体 虽有一定的代谢活动,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需依赖 宿主获取 ATP,这是它区别于立克次氏体的最显著特征。衣原体不需媒介直接侵染鸟 类、哺乳动物和人类。如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引起鹦鹉热病,有时可传 至人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是人类沙眼的病原体。另有性病淋巴肉 芽肿,是由性病肉芽肿衣原体(Lymphogranuloma venereum)引起的,是一种接触传 染的性病。 (5)衣原体不耐热,在 60℃下,10 分钟即被灭活。但它不怕低温,冷冻干燥可保藏数年。 它对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红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图 2.3.56 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 X25,000)在寄主细胞质中的细胞 (基体、中间体和网状体)形态 综上所述,以上三类微生物都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表 2.3.4 比较了这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5/33 几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表234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与细菌、病毒的比较 枝原体 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 直径 0.5~2.0 0.2~0.25 0.2~0.5 0.2~0.3 可见性 光镜可见|光镜勉强可见|光镜可见|光镜勉强可见|电镜可见 细菌滤器不能滤过 能滤过 不能滤过 能滤过 能滤过 革兰氏染色|阳性或阴性 阴性 阴性 阴性 无 细胞壁坚韧细胞壁 缺 与细菌相似|与细菌相似 无 繁殖方式|两等分分裂两等分分裂两等分分裂两等分分裂复制 培养方法人工培养基人工培养基宿主细胞宿主细胞宿主细胞 核酸种类|DNA和 RNAI DNA和 RNA DNA和RNA|DNA和 RNA DNA或RNA 核糖体 有 大分子合成 有 进行 进行利用宿主系统 产生AIP系统有 有有有 有 无 无 增殖过程中结保持 保持 保持 保持 失去 构的完整性 入侵方式 多样 直接 昆虫媒介 不清楚 复杂 对抗生素 敏感敏感(除青霉素)敏感 敏感 不敏感 对干扰素某些菌敏感 不敏感 有的敏感有的敏感 敏感 2.4真核微生物 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 胞器的微小生物,称为真核微生物,见图2.4.1。 9 图241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 1.细胞质膜2细胞壁3细胞质4核仁5真核6.内含物7线粒体8高尔基体9叶绿体10 溶酶体11鞭毛12.内质网13中心体14中心粒 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 5/33 几类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表 2.3.4 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与细菌、病毒的比较 特征 细菌 枝原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病毒 直径 可见性 细菌滤器 革兰氏染色 细胞壁 繁殖方式 培养方法 核酸种类 核糖体 大分子合成 产生 ATP 系统 增殖过程中结 构的完整性 入侵方式 对抗生素 对干扰素 0.5~2.0 光镜可见 不能滤过 阳性或阴性 坚韧细胞壁 两等分分裂 人工培养基 DNA 和 RNA 有 有 有 保持 多样 敏感 某些菌敏感 0.2~0.25 光镜勉强可见 能滤过 阴性 缺 两等分分裂 人工培养基 DNA 和 RNA 有 有 有 保持 直接 敏感(除青霉素) 不敏感 0.2~0.5 光镜可见 不能滤过 阴性 与细菌相似 两等分分裂 宿主细胞 DNA 和 RNA 有 进行 有 保持 昆虫媒介 敏感 有的敏感 0.2~0.3 光镜勉强可见 能滤过 阴性 与细菌相似 两等分分裂 宿主细胞 DNA 和 RNA 有 进行 无 保持 不清楚 敏感 有的敏感 <0.25 电镜可见 能滤过 无 无 复制 宿主细胞 DNA 或 RNA 无 利用宿主系统 无 失去 复杂 不敏感 敏感 2.4 真核微生物 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 胞器的微小生物,称为真核微生物,见图 2.4.1。 图 2.4.1 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模式图 1.细胞质膜 2.细胞壁 3.细胞质 4.核仁 5.真核 6.内含物 7.线粒体 8.高尔基体 9.叶绿体 10. 溶酶体 11.鞭毛 12.内质网 13.中心体 14.中心粒 真核微生物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