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优势拳头产品,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 益。为抢占下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要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和 高加工度为特征的先导产业,重点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民用 核技术、航空航天、高效节能和环保产业上下功夫。 (3)培育经济中心 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依托一点(成都)构建一圈(成 都平原经济围),开发两片(攀西、川南),扶持三区(丘陵地区、 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第一,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圈建设。依托成都。充分利用现 有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名牌优势产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发挥“三中心、两枢纽的作用,高水平 地发展金融、商贸、科技、教育、信息等产业,全面增强其集 聚、辐射、扩散等功能,成为全省的经济增长中心。以成都为 中心,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在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企业技术 改造、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继续保持和加强快速发展势头,带 动全省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第二,加快攀西、川南资源开发。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改 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加快攀西资源开发,把攀西建设成为 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电基地、钒钛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和高效农业基地,把西昌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城,把 6
— 6 — 发展优势拳头产品,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 益。为抢占下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要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和 高加工度为特征的先导产业,重点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民用 核技术、航空航天、高效节能和环保产业上下功夫。 (3)培育经济中心 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依托一点(成都),构建一圈(成 都平原经济围),开发两片(攀西、川南),扶持三区(丘陵地区、 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第一,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圈建设。依托成都。充分利用现 有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名牌优势产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发挥“三中心、两枢纽”的作用,高水平 地发展金融、商贸、科技、教育、信息等产业,全面增强其集 聚、辐射、扩散等功能,成为全省的经济增长中心。以成都为 中心,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在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企业技术 改造、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继续保持和加强快速发展势头,带 动全省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第二,加快攀西、川南资源开发。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改 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加快攀西资源开发,把攀西建设成为 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电基地、钒钛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和高效农业基地,把西昌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城,把
攀枝花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川滇交界处的工业和商贸中心,增 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后劲。充分发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 城市群体的作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把川南建设成为我省最 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全国有特色的化学工业基地和食品工业基 地、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机械工业基地。 第三,加大对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丘陵地区要重点抓好粮食、棉花、生猪、蚕茧等农副产品基地 建设,改造提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扶持农用车及 汽车零配件的发展,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盆周山区要加强山区农业资 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水能 和矿产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努力改 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 族政策和“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方 针,切实加强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优势 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加大对民族地区的 投入力度,有重点地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 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 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始终把严格控制人口、节约资
— 7 — 攀枝花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川滇交界处的工业和商贸中心,增 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后劲。充分发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 城市群体的作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把川南建设成为我省最 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全国有特色的化学工业基地和食品工业基 地、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机械工业基地。 第三,加大对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丘陵地区要重点抓好粮食、棉花、生猪、蚕茧等农副产品基地 建设,改造提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扶持农用车及 汽车零配件的发展,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盆周山区要加强山区农业资 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水能 和矿产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努力改 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 族政策和“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方 针,切实加强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优势 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加大对民族地区的 投入力度,有重点地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 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 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始终把严格控制人口、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 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来 获取当代人的利益。要在加快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要着力改 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护环境和资源。要干方百计地满足人民 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需要,努力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四川经济跨越发展 的必然选择 21世纪,知识与技术创新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动力源泉。四川是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 战略选择。 是实现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目前我省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 件、生产方式、管理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与农业产 业化、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些传统产业的优势衰减,支 柱产业不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远未形成气候,竞争力强、市场 占有率高、带动作用大的拳头产品不多;在工业结构中,存在 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的问题,既增加了 改革的难度,又影响着资金积累和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在 8
— 8 — 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 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来 获取当代人的利益。要在加快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要着力改 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护环境和资源。要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 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需要,努力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四川经济跨越发展 的必然选择。 21 世纪,知识与技术创新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动力源泉。四川是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 战略选择。 一是实现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目前我省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 件、生产方式、管理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与农业产 业化、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些传统产业的优势衰减,支 柱产业不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远未形成气候,竞争力强、市场 占有率高、带动作用大的拳头产品不多;在工业结构中,存在 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的问题,既增加了 改革的难度,又影响着资金积累和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在
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 新。目前我省经济的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的传统方式。四川的 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居全国前列,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则 处于落后位置,资本收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建设、生产、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都比 较低,还处于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支持经济增长的粗放经营 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 要。四川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我省对外开放相对滞后, 对外开放的领域、引进外资的规模、进出口贸易都大大低于沿 海发达省市,使我省原有的优势产业得不到必要的技术和资金 支持。四川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外贸依存度偏低。随着我 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四川商品不仅面临着沿海发达省市 商品的激烈竞争,还将面对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等更为强劲的 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举措和大的作为,就会在市场竞 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在这种宏观经济格局下,我省资源 丰富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只有通过加强创新, 开发高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才能实现经
— 9 — 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 新。目前我省经济的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的传统方式。四川的 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居全国前列,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则 处于落后位置,资本收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建设、生产、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都比 较低,还处于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支持经济增长的粗放经营 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 要。四川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我省对外开放相对滞后, 对外开放的领域、引进外资的规模、进出口贸易都大大低于沿 海发达省市,使我省原有的优势产业得不到必要的技术和资金 支持。四川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外贸依存度偏低。随着我 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四川商品不仅面临着沿海发达省市 商品的激烈竞争,还将面对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等更为强劲的 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举措和大的作为,就会在市场竞 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在这种宏观经济格局下,我省资源 丰富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只有通过加强创新, 开发高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才能实现经
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 前我省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人 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率很 低,资源消耗量相当大,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的压力也很大。 我省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 而易见,如果不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不断 地实施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 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跨越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技术瓶颈”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我省产业竞争力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的 比较优势上。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 阶段,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发展对技术 需求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加,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增大,深 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这种局 面正抑制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在对内对外开放,参与国际 国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加入WTO后,为抢占未来科技与经 济发展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制定和实
— 10 — 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 前我省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人 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率很 低,资源消耗量相当大,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的压力也很大。 我省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 而易见,如果不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不断 地实施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 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跨越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技术瓶颈”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我省产业竞争力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的 比较优势上。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 阶段,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发展对技术 需求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加,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增大,深 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这种局 面正抑制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在对内对外开放,参与国际 国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加入 WTO 后,为抢占未来科技与经 济发展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制定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