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及其在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理解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 2.了解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3.掌握用微分关系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先通过例题说明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微分关系 2.证明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难点 3.解释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4.通过例题介绍用微分关系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步骤.(重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5分钟,授新课82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3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练习课口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指导囗其他口
第 13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及其在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 理解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 2. 了解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3. 掌握用微分关系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先通过例题说明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微分关系; 2. 证明弯矩、剪力和荷载集度的微分关系; (难点) 3. 解释微分关系的几何意义和物理意义; 4. 通过例题介绍用微分关系绘制和校核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步骤. (重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_ 5__分钟,授新课_ 82_分钟,安排讨论_ _ 分钟,布置作业_3 _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 第14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叠加法作弯矩图;平面刚架和曲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理解叠加法的条件及适用范围; 2.掌握叠加法作弯矩图; 3.掌握平面刚架和曲杄内力的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先通过例题说明在小变形、线弹性的情况下,弯矩确实可以叠加; 2.然后详细介绍叠加原理及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通过例题介绍用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步骤.(重点 4.介绍平面刚架和曲杆内力的计算.(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4-3(b);4-3(h);4-4(a),4-15(a);4-18(b)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钟,授新课88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2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14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叠加法作弯矩图; 平面刚架和曲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 理解叠加法的条件及适用范围; 2. 掌握叠加法作弯矩图; 3. 掌握平面刚架和曲杆内力的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先通过例题说明在小变形、线弹性的情况下, 弯矩确实可以叠加; 2. 然后详细介绍叠加原理及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 通过例题介绍用叠加法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的步骤. (重点) 4. 介绍平面刚架和曲杆内力的计算. (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4-3(b); 4-3(h); 4-4(a); 4-15(a); 4-18(b)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_ __分钟,授新课_ 88_分钟,安排讨论_ _ 分钟,布置作业_2 _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练习课口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指导口其他囗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囗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 第15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弯曲内力习题课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习题课使学生彻底掌握弯曲内力图的各种做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先练习求指定截面上的内力; 2.然后练习写弯曲内力方程 3.接着练习简易法做内力图; 4.着重练习微分关系做图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15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弯曲内力习题课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习题课使学生彻底掌握弯曲内力图的各种做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先练习求指定截面上的内力; 2. 然后练习写弯曲内力方程; 3. 接着练习简易法做内力图; 4. 着重练习微分关系做图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