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 第5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强度条件;应力集中的概念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理解极限应力、允许应力的概念及区别; 2.了解安全系数的含义及选取原则 3.掌握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4.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先引进极限应力、允许应力、安全系数的概念 2.给出拉压强度条件,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3.通过例题着重讲述拉压强度条件的应用;(重点) 4介绍应力集中.(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2-7,2-12;2-15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5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强度条件; 应力集中的概念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 理解极限应力、允许应力的概念及区别; 2. 了解安全系数的含义及选取原则; 3. 掌握强度条件及其应用; 4. 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先引进极限应力、允许应力、安全系数的概念; 2. 给出拉压强度条件,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 3. 通过例题着重讲述拉压强度条件的应用; (重点) 4.介绍应力集中. (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2-7; 2-12; 2-15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8分钟,授新课80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2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练习课口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指导囗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 第6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扭转概述;扭矩;薄壁囻筒应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扭转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 2.掌握外力偶矩、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绘制; 3.理解纯剪切的概念 4.掌握剪切虎克定律和切应力互等定理; 5.理解薄壁圆筒扭转的应力公式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_ 8__分钟,授新课_ 80_分钟,安排讨论_ _ 分钟,布置作业_2_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6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 扭转 概述; 扭矩; 薄壁圆筒应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 了解扭转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 2. 掌握外力偶矩、扭矩的计算和扭矩图绘制; 3. 理解纯剪切的概念; 4. 掌握剪切虎克定律和切应力互等定理; 5. 理解薄壁圆筒扭转的应力公式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先讲述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及工程实例; 2.再分析岀扭转时横截面上只有—个内力形式——扭矩,并给出扭矩的计算及正 负号规定; 3.通过例题给出外力偶矩的计算公式和扭矩图的绘制步骤(重点) 4.观察薄壁圆筒扭转的实验现象,得岀其横截面上只有沿切线方向的应力,考虑到 薄壁的特点及静力学关系分析给出其计算公式; 5.介绍纯剪切的概念及剪切虎克定律并证明切应力互等定理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3-1:3-3:3-9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0分钟,授新课88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2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练习课囗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指导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囗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 第7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应力强度条件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先讲述扭转变形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及工程实例; 2. 再分析出扭转时横截面上只有一个内力形式——扭矩,并给出扭矩的计算及正 负号规定; 3. 通过例题给出外力偶矩的计算公式和扭矩图的绘制步骤;(重点) 4. 观察薄壁圆筒扭转的实验现象,得出其横截面上只有沿切线方向的应力,考虑到 薄壁的特点及静力学关系,分析给出其计算公式; 5. 介绍纯剪切的概念及剪切虎克定律,并证明切应力互等定理.(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3-1; 3-3; 3-9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_0__分钟,授新课_ 88_分钟,安排讨论_ _ 分钟,布置作业_2_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 7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应力·强度条件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囻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及计算公式 2,.理解极惯性矩卬,抗扭截面模量的含义及强度条件; 3.掌握强度条件的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先讲扭转的变形实验——平面假设——扭转时横截面上只有剪应力 2.然后从变形、物理、静力三方面推出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公式(难点 3.说明极惯性矩卬,抗扭截面模量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4.介绍扭转的强度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 5.通过例题着重讲述强度条件的应用.(重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3-12:3-16:3-23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5分钟,授新课82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3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练习课口其他口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口讨论口指导口其他口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口模型口实物口挂图口音像口其他口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 掌握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及计算公式; 2. 理解极惯性矩 Ip,抗扭截面模量的含义及强度条件; 3. 掌握强度条件的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先讲扭转的变形实验——平面假设——扭转时横截面上只有剪应力; 2. 然后从变形、物理、静力三方面推出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公式; (难点) 3. 说明极惯性矩 Ip,抗扭截面模量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4. 介绍扭转的强度条件及应注意的问题; 5. 通过例题着重讲述强度条件的应用. (重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3-12; 3-16; 3-23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_ 5__分钟,授新课_ 82_分钟,安排讨论_ _ 分钟,布置作业_3_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指导□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模型□ 实物□ 挂图□ 音像□ 其他□ 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 教学内容与讨论、思考题、作业部分可合二为一
第8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 周周第节 课时安排|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变形刚度条件;扭转应变能非圆截面杆扭转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扭转变形的特点 2.理解扭转变形公式及刚度条件; 3.掌握刚度条件的应用及扭转应变能的计算; 4.了解非圆截面杄扭转的特点特别是矩形截面自由扭转的应力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介绍扭转变形的描述量——扭转角,然后推出扭转角公式 2.给出刚度条件的二种形式; 3.最后通过例题着重讲解扭转刚度条件的应用;(重点) 4.用功能原理给出扭转应变能的计算公式 5.介绍非圆截面杆的扭转特点特别是矩形截面自由扭转的应力情况.(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P85:3-7,3-8;,P86:3-12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10分钟,授新课78分钟,安排讨论分钟,布置作业2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练习课口其他口
第 8 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授课时间 第 周 周 第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变形·刚度条件 ; 扭转应变能; 非圆截面杆扭转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1. 了解扭转变形的特点; 2. 理解扭转变形公式及刚度条件; 3. 掌握刚度条件的应用及扭转应变能的计算; 4. 了解非圆截面杆扭转的特点,特别是矩形截面自由扭转的应力计算.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 介绍扭转变形的描述量——扭转角,然后推出扭转角公式; 2. 给出刚度条件的二种形式; 3. 最后通过例题着重讲解扭转刚度条件的应用; (重点) 4. 用功能原理给出扭转应变能的计算公式; 5. 介绍非圆截面杆的扭转特点,特别是矩形截面自由扭转的应力情况. (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P85: 3-7, 3-8; P86: 3-12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材料力学》,刘鸿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教学过程设计:复习 _ 10__分钟,授新课_ 78_分钟,安排讨论_ _ 分钟,布置作业_2_ 分钟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练习课□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