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由于意识不能 直接观察,内省法又不能直接提供人们都可证明的客观材料,因此行为主义心理 学家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行为就是客观可测的 “刺激—一反应”及其关系。研究行为就是研究心理,探索“刺激一一反应”的 规律就是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观点。 从行为主义理论取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有三种行为主义。第一,极端 的行为主义。他们认为心理、意识都是行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而不必再用“心 理”和“意识”这些词。有机体的行为结构就是“刺激一一反应”的直接联系 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早期行为主义者。第二,折衷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者 般不完全否认意识,认为行为是意识的要素之一,并可以表现某些内部意识。 因此,他们的研究大多在探寻刺激与反应之间究竟存在哪些中介因素,以便说明 行为的合理性。持这类观点的人大都属于新行为主义者。第三,方法论的行为主 义。这类行为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方法,而不在于否定心理和意 识的存在。他们一般都被看作是第三代行为主义,其影响也最广泛。 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如他们提出的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条件 性操作原理,社会观察理论以及行为矫正理论,特别是他们倡导的客观研究方法, 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必须指出,行为与心理、意识虽然有密切的 联系,但毕竟有区别,决不能把二者完全同等或相互替代。研究行为的规律并不 能完全揭示心理学的规律,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 (三)认知理论取向 这里的认知理论取向主要是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它是自行为主义之后 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次“认知革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的 机械论和忽略内部认知过程产生极大的疑问,主张心理学应直接研究知觉、表象、 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知过程。但这种研究不能只采用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法, 而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较客观的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 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其特点是:其一,着 重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像行为主义那样忽视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其 二,把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使用的过程;其三,这种 研究具有一系列客观的程序、操作方式和可测指标,而不只是根据个人的内省报 告。现代认知观点,或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己取得许多较好的新颖 的研究成果。 现代认知理论取向的不足之处,是在于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类比,无 法揭示许多社会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格、变态心理等领域 的研究。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是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提出来的 解释心理、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亦称为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派完全 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而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 该是潜意识(一种无意识现象),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 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而 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活动断断续续的表层现象,只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很小一部 分。潜意识虽然通常是不可觉知的,但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总之,只有潜意识活动的动机才是解释人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探索更深层潜在的动
31 东西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只有客观的方法才是科学的方法。由于意识不能 直接观察,内省法又不能直接提供人们都可证明的客观材料,因此行为主义心理 学家提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直接观察的行为,行为就是客观可测的 “刺激——反应”及其关系。研究行为就是研究心理,探索“刺激——反应”的 规律就是心理活动的规律。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观点。 从行为主义理论取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有三种行为主义。第一,极端 的行为主义。他们认为心理、意识都是行为,心理学只研究行为,而不必再用“心 理”和“意识”这些词。有机体的行为结构就是“刺激——反应”的直接联系。 持这种观点的大都是早期行为主义者。第二,折衷的行为主义。这类行为主义者 一般不完全否认意识,认为行为是意识的要素之一,并可以表现某些内部意识。 因此,他们的研究大多在探寻刺激与反应之间究竟存在哪些中介因素,以便说明 行为的合理性。持这类观点的人大都属于新行为主义者。第三,方法论的行为主 义。这类行为主义主要强调的是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方法,而不在于否定心理和意 识的存在。他们一般都被看作是第三代行为主义,其影响也最广泛。 行为主义的许多研究,如他们提出的学习理论,情绪理论,人格理论,条件 性操作原理,社会观察理论以及行为矫正理论,特别是他们倡导的客观研究方法, 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必须指出,行为与心理、意识虽然有密切的 联系,但毕竟有区别,决不能把二者完全同等或相互替代。研究行为的规律并不 能完全揭示心理学的规律,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 (三)认知理论取向 这里的认知理论取向主要是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它是自行为主义之后 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次“认知革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的 机械论和忽略内部认知过程产生极大的疑问,主张心理学应直接研究知觉、表象、 思维、记忆和语言等内部认知过程。但这种研究不能只采用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法, 而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较客观的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是把人脑的内部 工作与电子计算机进行类比,都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其特点是:其一,着 重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像行为主义那样忽视意识或内部的心理过程;其 二,把心理过程理解为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和提取使用的过程;其三,这种 研究具有一系列客观的程序、操作方式和可测指标,而不只是根据个人的内省报 告。现代认知观点,或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已取得许多较好的新颖 的研究成果。 现代认知理论取向的不足之处,是在于把人脑活动机械地与计算机类比,无 法揭示许多社会因素对认知的影响;并且忽略了对情感、人格、变态心理等领域 的研究。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是由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S. Freud)提出来的 解释心理、意识和行为的一种独特的观点,亦称为精神分析学派。这个学派完全 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而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 该是潜意识(一种无意识现象),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 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它处于意识的深层;而 意识仅仅是人的精神活动断断续续的表层现象,只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很小一部 分。潜意识虽然通常是不可觉知的,但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 总之,只有潜意识活动的动机才是解释人的全部心理和行为的真正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从另一个侧面来解释人的心理现象,探索更深层潜在的动
机对认知、记忆、情感和人格的影响,也不失为一种见解。但是,早期的精神分 析把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了潜意识作用,甚至把它完全归 之于本能的东西,这是极为片面的。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 明显的区别。它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从以人为本的整 体观点出发,对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实 际的意义的研究。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 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 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这 些看法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截然不同的。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 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人本主义 理论取向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 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 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 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 本主义理论取向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 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 检验。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 现象学理论取向是指哲学的一种认识观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所谓“现 象”,可以看作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这种纯粹的自我意识既非物 质的,又非感性经验的,而是“中性”的。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就在于考察并如实 地描述这类“中性”的纯粹自我意识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如格式塔心理学派对知觉 的研究基本上排除已有经验的影响,并反对一切前提或假设的解释,坚持对知觉 的自然经验或直接经验的如实描述;认为对自然经验的如实描述,就是对事物本 质的还原。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持现象学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潜能的需求。因此,人 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意识体验自身的力量,而不把意识看作是意识之外某 种力量的结果。换句话说,持现象学观点的心理学家关注的是自我体验的“纯粹 的自我意识”,而反对某种外力控制的观点,如反对由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主义 观点;反对由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经验控制的认知观点;反对完全由潜意识本能控 制的精神分析观点等等。现象学理论取向重视人的心理、意识的整体分析,强调 内在因素作用,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现象学方法所带有的随 意性、主观性,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验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作为一门实验 科学,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査法和个案法等
32 机对认知、记忆、情感和人格的影响,也不失为一种见解。但是,早期的精神分 析把人的意识和无意识完全对立起来,过分夸大了潜意识作用,甚至把它完全归 之于本能的东西,这是极为片面的。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 明显的区别。它把人的本性和价值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并从以人为本的整 体观点出发,对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许多实 际的意义的研究。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 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 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这 些看法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截然不同的。人本主义还相信,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心 理学家应该对人进行单个测量,而不要把他们合并在不同的范畴之内。人本主义 理论取向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 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 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 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此外,人 本主义理论取向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 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 检验。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 现象学理论取向是指哲学的一种认识观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所谓“现 象”,可以看作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这种纯粹的自我意识既非物 质的,又非感性经验的,而是“中性”的。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就在于考察并如实 地描述这类“中性”的纯粹自我意识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表现在,如格式塔心理学派对知觉 的研究基本上排除已有经验的影响,并反对一切前提或假设的解释,坚持对知觉 的自然经验或直接经验的如实描述;认为对自然经验的如实描述,就是对事物本 质的还原。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持现象学观点,他们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是成长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力求充分发展自己潜能的需求。因此,人 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意识体验自身的力量,而不把意识看作是意识之外某 种力量的结果。换句话说,持现象学观点的心理学家关注的是自我体验的“纯粹 的自我意识”,而反对某种外力控制的观点,如反对由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主义 观点;反对由记忆中的信息加工经验控制的认知观点;反对完全由潜意识本能控 制的精神分析观点等等。现象学理论取向重视人的心理、意识的整体分析,强调 内在因素作用,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现象学方法所带有的随 意性、主观性,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验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作为一门实验 科学,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和个案法等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 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可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 察法 客观观察法。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 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 采用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进行。例如,教师经常通过学生的劳动、学习、游戏等 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考试或竞赛中的表现,以及通过学生日常交往情况等 等的观察,便能了解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和变化,即是采用的客观观察法。但是 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要较系统地、长期地进行,对观察的具体情境和被试的各种表现要作详细的记录, 对系统观察获得的材料要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使其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 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孩的生活概述》和我国心理学家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 程序》等著作,主要就是采用客观观察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自我观察法。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 我观察法。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自我体验,动机的意识,或对某些心理特点 和行为的感受与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这是由于心理学对象的 特殊性而采用的一种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特殊方法。不过,自我观察时需要按照 客观的指标,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观察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自我观察 法和客观观察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如研究者对其他被试进行客观观察时, 必要时亦可要求被试本人作出自我观察的口头陈述,以进行比较验证,这样更能 提高观察研究的效果。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 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的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 验法两种形式。 实验室实验法。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 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当我们需要知道室内光亮度对学 生视觉阅读效果有什么影响时,即可选择正常同等视度的若干学生作被试,在实 验室的设备条件下,一面控制室内光亮度的不同变化(自变量),一面测量被试 在不同亮度下阅读的速度(因变量),然后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各项数据,加以处 理和分析,即可得到某种光亮度对视觉阅读最适宜的实验结果。实验室实验法, 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 髙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 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研究评价(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 学习积极性的作用问题,即可以采用自然实验进行。如有一个实验,选择100名 条件相当的学生作被试,把他们随机分成四个不同评价性质的实验组。然后令所 有被试“做算术”加法练习五天,每天练习十五分钟,在评定时,表扬组只给予 正确评价:批评组只给予批评;忽视组只可以间接了解评价,控制组则不给予了 解任何评价。最后检査学习效果,发现表扬组最好,批评组次之,控制组最差 这说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和批评都是必要的,而应以表扬为主,不
33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 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观察法可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 察法。 客观观察法。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 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 采用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进行。例如,教师经常通过学生的劳动、学习、游戏等 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考试或竞赛中的表现,以及通过学生日常交往情况等 等的观察,便能了解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和变化,即是采用的客观观察法。但是, 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要较系统地、长期地进行,对观察的具体情境和被试的各种表现要作详细的记录, 对系统观察获得的材料要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使其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 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孩的生活概述》和我国心理学家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 程序》等著作,主要就是采用客观观察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自我观察法。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 我观察法。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自我体验,动机的意识,或对某些心理特点 和行为的感受与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这是由于心理学对象的 特殊性而采用的一种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特殊方法。不过,自我观察时需要按照 客观的指标,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观察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自我观察 法和客观观察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如研究者对其他被试进行客观观察时, 必要时亦可要求被试本人作出自我观察的口头陈述,以进行比较验证,这样更能 提高观察研究的效果。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 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的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 验法两种形式。 实验室实验法。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 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当我们需要知道室内光亮度对学 生视觉阅读效果有什么影响时,即可选择正常同等视度的若干学生作被试,在实 验室的设备条件下,一面控制室内光亮度的不同变化(自变量),一面测量被试 在不同亮度下阅读的速度(因变量),然后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各项数据,加以处 理和分析,即可得到某种光亮度对视觉阅读最适宜的实验结果。实验室实验法, 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 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 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研究评价(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 学习积极性的作用问题,即可以采用自然实验进行。如有一个实验,选择 100 名 条件相当的学生作被试,把他们随机分成四个不同评价性质的实验组。然后令所 有被试“做算术”加法练习五天,每天练习十五分钟,在评定时,表扬组只给予 正确评价;批评组只给予批评;忽视组只可以间接了解评价,控制组则不给予了 解任何评价。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发现表扬组最好,批评组次之,控制组最差。 这说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和批评都是必要的,而应以表扬为主,不
作任何评价反而会降低学习积极性。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 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中 三、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 Thorndike)指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 数量”,此后,麦柯尔(W.A.Moca11)进一步指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 量”。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参 照点、单位和量表三个要素。根据测量所采用的单位及参照点,史蒂文斯将测量 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分别为命名量表(或类别量表)、等级量表(或次 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 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岀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验是心理测 量的主要技术和工具。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 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信度和 效度是衡量心理测验好坏的最重要指标。心理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或一致性,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 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任何心理测验总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 干扰,因此心理测验总会有误差存在。一种误差为随机误差,是由于与测验目的 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会导致测验结果围绕某一个值产生不 一致、不稳定的变化;另一种误差为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 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误差,会导致测验结果偏离真值,但每次偏离的方向和大 小是稳定的,不会影响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可见,只有随机误差影响信度,随机 误差越大,信度越低。常用的估计信度的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和评分者信度 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或准确性,亦即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 量的心理特性的程度。效度越高则表示该测验结果所能代表要测量行为的真实度 越髙,能够达到所要测量的目的。对于一个标准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效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在实际测验中,任何一种工具只是对一定的测量目的 来说才是有效的,另外测验是根据行为的样本,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作间接的 推断,只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正确性。一般将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实证 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构想效度是 指测验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测量的程度。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 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其中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 准,简称效标。实证效度一般用测验分数与作为效标的另一个独立测验的分数的 相关系数来表示,故又被称为效标关联效度,它包括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晶,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曾 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测验万能论,无人不用,无所不用,盲目崇拜测验, 甚至以一次测验成绩定终身,以致泛滥成灾;另一个极端是测验无用论,认为心 理测验误差大,没有科学性,对其全盘否定、视若禁区。反思历史,心理测验学 家告诫人们要以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对待心理测验,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 切,既要充分重视心理测验的发展与应用,也要对心理测验的局限性有所认识。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所言,心理测验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心理测验是 可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
34 作任何评价反而会降低学习积极性。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 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中。 三、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 L. Thorndike)指出“凡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 数量”,此后,麦柯尔(W. A. Mocall)进一步指出“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 量”。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任何测量都必须具备参 照点、单位和量表三个要素。根据测量所采用的单位及参照点,史蒂文斯将测量 量表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四种,分别为命名量表(或类别量表)、等级量表(或次 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 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验是心理测 量的主要技术和工具。心理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 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信度和 效度是衡量心理测验好坏的最重要指标。心理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 或一致性,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 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任何心理测验总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 干扰,因此心理测验总会有误差存在。一种误差为随机误差,是由于与测验目的 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会导致测验结果围绕某一个值产生不 一致、不稳定的变化;另一种误差为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验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 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误差,会导致测验结果偏离真值,但每次偏离的方向和大 小是稳定的,不会影响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可见,只有随机误差影响信度,随机 误差越大,信度越低。常用的估计信度的方法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和评分者信度。 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的有效性或准确性,亦即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欲测 量的心理特性的程度。效度越高则表示该测验结果所能代表要测量行为的真实度 越高,能够达到所要测量的目的。对于一个标准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效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在实际测验中,任何一种工具只是对一定的测量目的 来说才是有效的,另外测验是根据行为的样本,对所要测量的心理特性作间接的 推断,只能达到某种程度的正确性。一般将效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实证 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构想效度是 指测验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测量的程度。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 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其中被预测的行为是检验测验效度的标 准,简称效标。实证效度一般用测验分数与作为效标的另一个独立测验的分数的 相关系数来表示,故又被称为效标关联效度,它包括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晶,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曾 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测验万能论,无人不用,无所不用,盲目崇拜测验, 甚至以一次测验成绩定终身,以致泛滥成灾;另一个极端是测验无用论,认为心 理测验误差大,没有科学性,对其全盘否定、视若禁区。反思历史,心理测验学 家告诫人们要以科学的严肃的态度对待心理测验,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 一切,既要充分重视心理测验的发展与应用,也要对心理测验的局限性有所认识。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所言,心理测验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心理测验是 可用的,但不能完全依靠它
为了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必须对心理测验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心 理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且要有较高的效 度和信度及常模资料。标准化测验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施测和评定 过程,它包括了全过程的标准化。因此只有心理测验中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 测验才被称作标准化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具体体现在运用标准化的测验 材料、统一指导语、统一时限、统一评分和建立常模等方面。 四、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 法。根据硏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査者本人作调査,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査者的人 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又叫做问卷法。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 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它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型的资料,加 以分析、处理和研究。问卷法的正确实施还应注意:首先要尽可能消除被试的各 种顾虑,便于说出真实的想法,为此常需要足够量的被试,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误 差。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确,易于作答,而又能反映出某种心理状况。最 后,还要注意某些技术性问题,如设问的策略、要求的一致性、问题的量和质的 关系、所获答案便于处理和统计等等 口头调查也可以叫做晤谈法。它是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口头提 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 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该有良好的准备 和训练,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性。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 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概括。晤谈法与问卷法相比,其优点是,如研究者可以直接控 制晤谈进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査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并可以根 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但是晤谈法较费时间,调査的 数量有限 五、个案法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 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 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 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 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种方法或对许多被试的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经 由统计分析得出一般性倾向的研究 深入的个案研究可以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皮亚杰(J. Piaget)基于对他 的几个孩子的个案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为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有待进 步研究的亮点。但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是非典型的。个案法 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 个案法通常用于提出理论假说,要进一步检验这个理论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切科学都肩负着为人类造福的任务,心理学也不例外。现代心理学在了解
35 为了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必须对心理测验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是指心 理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且要有较高的效 度和信度及常模资料。标准化测验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施测和评定 过程,它包括了全过程的标准化。因此只有心理测验中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 测验才被称作标准化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标准化具体体现在运用标准化的测验 材料、统一指导语、统一时限、统一评分和建立常模等方面。 四、调查法 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 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 作调查。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又叫做问卷法。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 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它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型的资料,加 以分析、处理和研究。问卷法的正确实施还应注意:首先要尽可能消除被试的各 种顾虑,便于说出真实的想法,为此常需要足够量的被试,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误 差。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确,易于作答,而又能反映出某种心理状况。最 后,还要注意某些技术性问题,如设问的策略、要求的一致性、问题的量和质的 关系、所获答案便于处理和统计等等。 口头调查也可以叫做晤谈法。它是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口头提 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 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该有良好的准备 和训练,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性。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 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概括。晤谈法与问卷法相比,其优点是,如研究者可以直接控 制晤谈进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并可以根 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但是晤谈法较费时间,调查的 数量有限。 五、个案法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 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 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 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进行采集和分析。 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同于用同一种方法或对许多被试的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经 由统计分析得出一般性倾向的研究。 深入的个案研究可以使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皮亚杰(J.Piaget)基于对他 的几个孩子的个案研究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为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有待进一 步研究的亮点。但个案研究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个案可能是非典型的。个案法 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其研究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 个案法通常用于提出理论假说,要进一步检验这个理论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切科学都肩负着为人类造福的任务,心理学也不例外。现代心理学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