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选拔人才、教育训练、维护健康和提髙效率等方面早已承担了任务并做出 了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心理学的内容趋于丰富,分支学科越来 越多,学科发展具有综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特点 、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 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 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科学不同于艺术描述,它强调确定性、精确性。 因此,心理学的描述不仅借助于语言文字,而且借助于数字、公式、图示等。例 如,以一份标准化智力测验,测量一群小学生,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名学生的智商 再据以叙述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在这个集体中所占的地位。正是由于有了科学的 描述,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不再感到无从下手了。 (二)解释 解释是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人的心理的 产生、发展和变化,包括某种特定性格的形成和改变,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条件。 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的所以然给予科学的 解释。例如,假设由统计资料显示,每年五、六月间,高三年级学生患病的人数 比其它月份高出许多,研究者在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解释为与高考压力 有关。一般来说,生理特点、年龄因素、个人经历、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等,都 可能成为解释心理的依据。当然,具体成因则因人而异。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不 容易直接观察,如何依据个体外在行为,来判断其内在的心理现象,确实相当困 难。所幸的是近年来有些心理学者,已设计出一些精密的方法,使他们对个体的 内在心理历程,能做科学的解释 (三)预测 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心理学不是算命 学,但心理学能够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预知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 发展趋势、表现特点等。这并不神秘,因为心理活动也罢,心理特征也罢,都依 条件而发生和变化,掌握了这种关系,就可能预测未来。例如,根据青少年心理 的发展规律,就能预测青少年今后会表现出某种行为和呈现某种心理特点。心理 学的理论不但具有解释行为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预测行为的功能。 (四)控制 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 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心理学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 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例如,人类 的心理疾病是可以避免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中,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尤其重要。影响心理的因素既有环境的,也有机体的 而一个人业已形成的心理(个性特点、心理状态等),也是影响当前心理的一个 因素。所以,心理学是联系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业已形成的心理因素来研究心 理的有效控制。 (五)提升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 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或 直接利用心理学基础研究所发现的理论,提出改善生活品质的建议,成为目前许 多心理学家所努力的方向。例如,工程心理学是探讨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
36 民意、选拔人才、教育训练、维护健康和提高效率等方面早已承担了任务并做出 了贡献。随着心理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心理学的内容趋于丰富,分支学科越来 越多,学科发展具有综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特点。 一、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 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 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科学不同于艺术描述,它强调确定性、精确性。 因此,心理学的描述不仅借助于语言文字,而且借助于数字、公式、图示等。例 如,以一份标准化智力测验,测量一群小学生,就可以计算出每一名学生的智商, 再据以叙述每一名学生的智力,在这个集体中所占的地位。正是由于有了科学的 描述,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不再感到无从下手了。 (二)解释 解释是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人的心理的 产生、发展和变化,包括某种特定性格的形成和改变,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条件。 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的所以然给予科学的 解释。例如,假设由统计资料显示,每年五、六月间,高三年级学生患病的人数, 比其它月份高出许多,研究者在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时,可能解释为与高考压力 有关。一般来说,生理特点、年龄因素、个人经历、生活方式和环境影响等,都 可能成为解释心理的依据。当然,具体成因则因人而异。个体内在的心理历程不 容易直接观察,如何依据个体外在行为,来判断其内在的心理现象,确实相当困 难。所幸的是近年来有些心理学者,已设计出一些精密的方法,使他们对个体的 内在心理历程,能做科学的解释。 (三)预测 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心理学不是算命 学,但心理学能够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预知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 发展趋势、表现特点等。这并不神秘,因为心理活动也罢,心理特征也罢,都依 条件而发生和变化,掌握了这种关系,就可能预测未来。例如,根据青少年心理 的发展规律,就能预测青少年今后会表现出某种行为和呈现某种心理特点。心理 学的理论不但具有解释行为的功能,同时也具有预测行为的功能。 (四)控制 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 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心理学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 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例如,人类 的心理疾病是可以避免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助于控制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中,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尤其重要。影响心理的因素既有环境的,也有机体的, 而一个人业已形成的心理(个性特点、心理状态等),也是影响当前心理的一个 因素。所以,心理学是联系环境因素、机体因素和业已形成的心理因素来研究心 理的有效控制。 (五)提升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 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或 直接利用心理学基础研究所发现的理论,提出改善生活品质的建议,成为目前许 多心理学家所努力的方向。例如,工程心理学是探讨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
与工具、设备、机器及周遭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设计那些会影 响到人的事物及环境。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 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也就是 要去改善那些人们使用的器物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使人与人本身的能力、本能 极限和需求之间能有更好的配合。其根本目的也就是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生活 质量。 二、心理学的内容 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复杂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这就决定了心理 学的研究内容不可能简约单纯。随着心理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心理学研究 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其中八个方面的课题尤为突出 (一)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 此课题是由身心关系演变而来。目前研究重点在于探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 统、个体生命起源及遗传机制等,从而了解心理与行为和生理功能的关系。 (二)感觉、知觉与意识 此课题是对身心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与工具, 研究个体如何经感官获得感觉,进而对其周围环境有所了解与认识。 (三)学习、记忆与思维 此课题是由知识来源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个体对外在信息如何学 习、记忆、思维,如何从中学到知识、解决问题 四)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此课题是由天性与教养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自生命开始后,个体在 身体、行为、心理三方面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过程,并研究在发展过程的一切身 心变化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五)动机与情绪 此课题是由自由意志决定论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研究个体行为发生的原 因,探讨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从而解答个体在决定其行为表现时是处于 被动或自动的问题。 (六)个别差异 此课题是由心理正常与变异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个体的共性之外个 别差异的问题。心理学研究个别差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能力差异与性格差异 研究个别差异的目的,除了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之外,且兼有为学校因材施教与 为社会通才通用的目的 (七)社会心理 此课题是由个人与团体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团体 间如何彼此影响,借以发现维护社会互动的原则规范,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八)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此课题是由心理正常与变异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心理异常的原因与 症状,进而实施心理治疗,借以维护心理健康 本章内容小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 ①张春兴.心理学原理.台北:东华书局,2003.30
37 与工具、设备、机器及周遭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设计那些会影 响到人的事物及环境。它的目的是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 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也就是 要去改善那些人们使用的器物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使人与人本身的能力、本能 极限和需求之间能有更好的配合。其根本目的也就是提升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生活 质量。 二、心理学的内容 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复杂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这就决定了心理 学的研究内容不可能简约单纯。随着心理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心理学研究 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其中八个方面的课题尤为突出。① (一)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 此课题是由身心关系演变而来。目前研究重点在于探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 统、个体生命起源及遗传机制等,从而了解心理与行为和生理功能的关系。 (二)感觉、知觉与意识 此课题是对身心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与工具, 研究个体如何经感官获得感觉,进而对其周围环境有所了解与认识。 (三)学习、记忆与思维 此课题是由知识来源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个体对外在信息如何学 习、记忆、思维,如何从中学到知识、解决问题。 (四)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此课题是由天性与教养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自生命开始后,个体在 身体、行为、心理三方面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过程,并研究在发展过程的一切身 心变化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五)动机与情绪 此课题是由自由意志决定论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研究个体行为发生的原 因,探讨个体行为的自主性与选择性,从而解答个体在决定其行为表现时是处于 被动或自动的问题。 (六)个别差异 此课题是由心理正常与变异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个体的共性之外个 别差异的问题。心理学研究个别差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能力差异与性格差异。 研究个别差异的目的,除了探讨形成差异的原因之外,且兼有为学校因材施教与 为社会通才通用的目的。 (七)社会心理 此课题是由个人与团体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团体 间如何彼此影响,借以发现维护社会互动的原则规范,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八)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此课题是由心理正常与变异问题演变而来。其目的在探讨心理异常的原因与 症状,进而实施心理治疗,借以维护心理健康。 本章内容小结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 ① 张春兴. 心理学原理. 台北:东华书局, 2003. 30
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3.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 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4.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 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 5.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 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 物质载体。 6.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 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7.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 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8.现代心理学发展呈现综合化、实用化、全球化、本土化的趋势 9.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心理学主要有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行为主义理论取向、认 知理论取向、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和现象学理论取向等。 10.神经系统主要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个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 髓内的全部神经元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脑与脊髓。外周神经系统由联 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成 11.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个案法等 12.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13.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八大主题分别是: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感觉、知觉与意识 学习、记忆与思维,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动机与情绪,个别差异,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 心理治疗等。 反思与探究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人的心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3.简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4.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理论取向。 5.简述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6.试析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各有哪些优缺点? 资源链接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书为2007年7月第9次印刷。是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 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本书是《普通心理学》的修订版,是教育部 推荐的高等学校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五篇十四章,全面论述了心里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作为控制和调节系统(动机和情绪、情感)人的心理特征系统(能力和人格)学习和人的全 程发展。 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完整地介绍了心理学从感觉到思维,从无 意识到竟识,从动机到能力,从气质到个性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比过去的教材增加了 个体毕生心理发展、人类心理演化、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异常与治疗等构成心理学基本理
38 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3.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 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4.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 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 5.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 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 物质载体。 6.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 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7.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 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8.现代心理学发展呈现综合化、实用化、全球化、本土化的趋势。 9.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心理学主要有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行为主义理论取向、认 知理论取向、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和现象学理论取向等。 10.神经系统主要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个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 髓内的全部神经元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脑与脊髓。外周神经系统由联 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成。 11.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个案法等。 12.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13.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八大主题分别是: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感觉、知觉与意识, 学习、记忆与思维,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动机与情绪,个别差异,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 心理治疗等。 反思与探究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为什么说人的心理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3.简述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4.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理论取向。 5.简述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6.试析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个案法等各有哪些优缺点? 资源链接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2007 年 本书为 2007 年 7 月第 9 次印刷。是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北京 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本书是《普通心理学》的修订版,是教育部 推荐的高等学校 21 世纪课程教材,全书五篇十四章,全面论述了心里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作为控制和调节系统(动机和情绪、情感)人的心理特征系统(能力和人格)学习和人的全 程发展。 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完整地介绍了心理学从感觉到思维,从无 意识到竟识,从动机到能力,从气质到个性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比过去的教材增加了 个体毕生心理发展、人类心理演化、社会心理与行为、心理异常与治疗等构成心理学基本理
论体系的篇章,吸收了近20年来国内外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个体早期发展研究中的新 成果,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 3.(美)苏·卡斯恩,凯瑟琳·布里格斯主编:《普通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年 本丛书入选的文章代表了各心理学分支自2000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各册所涉 及的主题也全面体现了该分支学科国际的研究动态。在各册图书中,既包括文献综述、对已 有研究的质疑,也结合了先进的实验手段、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更多地关注和探索 心理现象机制层面的复杂原因。每册均有问题思考,以启发学者们深入思索今后的研究热点 和可能产生实质性飞越的突破口。具体包括了:心理学家(及其他研究者)在科学探索过程 中发现了什么、职业枯竭研究与干预的新取向、情绪识别中的跨文化一致性与文化差异性、 创伤性记忆恢复的实验室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4梁宁建:《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本书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学习者获得心理学基本知识、了 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握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所必须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基础性、学术性和 前沿性:在应用上、强调专业性、广泛性与综合性的有机结合:在表述上,力求准确性、逻 辑性和简明性。 5.(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佳艺译,《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本书连续15年成为最畅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被哈佛大学等近300所国际知名大学广 泛采用。津巴多教授的名字会出现在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他对于心理学研究贡献 是巨大的。在本书中津巴多讲述了自己在斯坦福读研究生时的一些有趣研究经历,并且对学 生的职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参与性强,全书可以浓缩为几十个问 答,即“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每章末尾有“推荐书籍和视频资料
39 论体系的篇章,吸收了近 20 年来国内外在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个体早期发展研究中的新 成果,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 3.(美)苏·卡斯恩,凯瑟琳·布里格斯 主编:《普通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 年 本丛书入选的文章代表了各心理学分支自 2000 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各册所涉 及的主题也全面体现了该分支学科国际的研究动态。在各册图书中,既包括文献综述、对已 有研究的质疑,也结合了先进的实验手段、技术和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更多地关注和探索 心理现象机制层面的复杂原因。每册均有问题思考,以启发学者们深入思索今后的研究热点 和可能产生实质性飞越的突破口。具体包括了:心理学家(及其他研究者)在科学探索过程 中发现了什么、职业枯竭研究与干预的新取向、情绪识别中的跨文化一致性与文化差异性、 创伤性记忆恢复的实验室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4.梁宁建:《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年 本书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学习者获得心理学基本知识、了 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握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所必须夯实的专业基础课程。本书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基础性、学术性和 前沿性;在应用上、强调专业性、广泛性与综合性的有机结合;在表述上,力求准确性、逻 辑性和简明性。 5.(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佳艺译,《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本书连续 15 年成为最畅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被哈佛大学等近 300 所国际知名大学广 泛采用。津巴多教授的名字会出现在任何一本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中,他对于心理学研究贡献 是巨大的。在本书中津巴多讲述了自己在斯坦福读研究生时的一些有趣研究经历,并且对学 生的职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参与性强,全书可以浓缩为几十个问 答,即“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每章末尾有“推荐书籍和视频资料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三)婴儿期气质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含义 (四)婴儿期依恋的发展 二、心理发展理论 、幼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四)幼儿期心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三、童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一)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童年期注意的发展 (二)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三)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三)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四)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四、青少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五、成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成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二)成年期的认知发展
40 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 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二、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一)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 三、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 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第三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婴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婴儿期气质的发展 (四)婴儿期依恋的发展 二、幼儿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期言语的发展 (三)幼儿期思维的发展 (四)幼儿期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童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童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童年期注意的发展 (三)童年期思维的发展 (四)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四、青少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 (三)青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五、成年期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一)成年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成年期的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