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如图1-3),可是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人们用卡车把他送回旅馆时,他自己走上了楼 随后的2-3周内,他濒临死亡。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而且他受到的身体伤害并不严重 仅左眼失明和左脸麻痹,运动、言语并没有问题。 但是盖吉变了……在性格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1)受伤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机灵、有毅力、精力充沛、努力工作的人。 (2)但在受伤后,他变得无理、放纵、脾气暴躁、反复无常,常常说粗话。 这个案例刚好发生在科学家着手研究脑功能与复杂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人们没有想把 盖吉的案例作为一个典故,但是他的故事却提供了较早的证据,证明脑是心理过程的基础。 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发展为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则为心理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和新视野。 口口口 3画吉的头骨(cm20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系统主要由神 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但多数神经元具有一些共 同结构,如图1-4所示。大致都可以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的中央有细 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能量中心。通过化学反应,胞体为神经活动提供能量,并 大量制造用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自胞体伸出两种突起呈树枝状的被称为树 突,它接受其他神经元来的信息并传至胞体;那一根细长的突起称为轴突。它把 冲动由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肌肉与腺体。髓鞘由胶质细胞 构成,包裹在轴突上,起着绝缘作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有许多分支末梢膨大, 呈葡萄状,称为突触小体,它是传递信息给另一个神经元的发放端
21 颅(如图 1-3),可是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人们用卡车把他送回旅馆时,他自己走上了楼。 随后的 2—3 周内,他濒临死亡。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而且他受到的身体伤害并不严重, 仅左眼失明和左脸麻痹,运动、言语并没有问题。 但是,盖吉变了……在性格上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可以说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1)受伤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机灵、有毅力、精力充沛、努力工作的人。 (2)但在受伤后,他变得无理、放纵、脾气暴躁、反复无常,常常说粗话。 这个案例刚好发生在科学家着手研究脑功能与复杂行为之间的关系,虽然人们没有想把 盖吉的案例作为一个典故,但是他的故事却提供了较早的证据,证明脑是心理过程的基础。 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发展为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 则为心理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和新视野。 图 1-3 盖吉的头骨(Gerrig,2003)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系统主要由神 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不一,但多数神经元具有一些共 同结构,如图 1-4 所示。大致都可以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的中央有细 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能量中心。通过化学反应,胞体为神经活动提供能量,并 大量制造用于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自胞体伸出两种突起呈树枝状的被称为树 突,它接受其他神经元来的信息并传至胞体;那一根细长的突起称为轴突。它把 冲动由胞体传至远处,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肌肉与腺体。髓鞘由胶质细胞 构成,包裹在轴突上,起着绝缘作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有许多分支末梢膨大, 呈葡萄状,称为突触小体,它是传递信息给另一个神经元的发放端
轴突末梢 (形成与其他细胞的联结) (接收来自其他细胞的信息) (将信息从细胞体向外 细体 传至其他的神经元 (细胞的生命 肌内或腺体) 维持中心) (覆盖在某些神经元的轴突上, 神经冲动 有助于提高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 沿着轴突传导的电信号) 图1-4神经元示意图 神经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即兴奋性和传导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具有 种很特殊的现象,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阈限值时,神经冲动不会发生;而当刺 激强度达到该值时,神经冲动发生并能瞬时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强度即使再 继续加强或减弱,已诱发的冲动强度也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定律 神经元的传导功能,在性质上类似电流传导,但作用机制不同。电流靠接触传导, 而相邻神经元则靠其间一小空隙进行传导。这一小空隙,叫做突触。突触的作用 在于桥接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神经元的功能表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 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其树突的末端分布于身体的外周 部,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将兴奋传至脊髓和脑。(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 经元),其轴突达于肌肉和腺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它们的活动。(3)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它介于上述两种神经元之间,把它们联系起来,或 组成复杂的网络,起着神经元之间机能联系的作用,多存在于脑和脊髓里。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的脑是由约140亿个脑细胞构成的重约1400克的海绵状神经组织。脑 ( brain)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构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为前脑、中 脑和后脑三大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图1-5所示 大脑皮质 群胝体 杏仁核 下丘脑 脑垂体 图1-5脑的结构图 1.后脑
22 图 1-4 神经元示意图 神经元具有两个最主要的特性,即兴奋性和传导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具有一 种很特殊的现象,当刺激强度未达到某一阈限值时,神经冲动不会发生;而当刺 激强度达到该值时,神经冲动发生并能瞬时达到最大强度,此后刺激强度即使再 继续加强或减弱,已诱发的冲动强度也不再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定律。 神经元的传导功能,在性质上类似电流传导,但作用机制不同。电流靠接触传导, 而相邻神经元则靠其间一小空隙进行传导。这一小空隙,叫做突触。突触的作用 在于桥接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神经元的功能表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可 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其树突的末端分布于身体的外周 部,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刺激,将兴奋传至脊髓和脑。(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 经元),其轴突达于肌肉和腺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它们的活动。(3) 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它介于上述两种神经元之间,把它们联系起来,或 组成复杂的网络,起着神经元之间机能联系的作用,多存在于脑和脊髓里。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人类的脑是由约 140 亿个脑细胞构成的重约 1400 克的海绵状神经组织。脑 (brain)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构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为前脑、中 脑和后脑三大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图 1-5 所示。 图 1-5 脑的结构图 1.后脑
后脑位居脑的后下部,其中包括三部分:(1)延脑,位于脊髓的上端与脊 髓相连,呈细管状,大如手指。延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心跳、吞咽及消 化;稍受损伤即危及生命。(2)脑桥,位于延脑之上,是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较 延脑为肥大的管状体。脑桥连接延脑与中脑,如受损可能影响到睡眠失常。(3) 小脑,位于脑桥之后,形似两个相连的皱纹半球,其功能主要在控制身体的运动 与平衡;如小脑受损,即丧失身体自由活动的能力 2.中脑 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处在整个脑的中间。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 在中脑的中心有一个网状的神经组织,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控 制觉醒、注意、睡眠等意识状态。网状结构的作用扩及脑桥、中脑与前脑。中脑 与后脑的脑桥和延脑合在一起,称为脑干。脑干是生命中枢。 3.前脑 前脑是脑的最复杂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前脑主要包括五部分:大脑皮 质、边缘系统、丘脑、胼胝体、脑垂体。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 最重要的部分,平均厚度为2.5~3.0毫米,面积约为2200cm,上面布满了下凹 的沟和凸出的回。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位于胼胝体之下包括多种神经组织的复 杂神经系统。边缘系统由三个结构组成: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丘脑,丘脑是 卵形的神经组织,其位置在胼胝体的下方,具有转运站的功能。胼胝体连接大脑 两半球,使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得以彼此沟通。脑垂体,脑垂体位于下丘脑之下, 其大小如豌豆,在部位上虽属于前脑,但在功能上则属于内分泌系统中最主要的 分泌腺之 中央沟 外侧裂 图1-6大脑半球各部位图 第二节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德国著名心理学艾宾浩斯(H. Ebbinghaus)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 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也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又是一个年轻的科 学。所谓古老,是指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未诞生之前,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 即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所 谓年轻,是指心理学从其母体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科学心理 学诞生于1879年,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23 后脑位居脑的后下部,其中包括三部分:(1)延脑,位于脊髓的上端与脊 髓相连,呈细管状,大如手指。延脑的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心跳、吞咽及消 化;稍受损伤即危及生命。(2)脑桥,位于延脑之上,是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较 延脑为肥大的管状体。脑桥连接延脑与中脑,如受损可能影响到睡眠失常。(3) 小脑,位于脑桥之后,形似两个相连的皱纹半球,其功能主要在控制身体的运动 与平衡;如小脑受损,即丧失身体自由活动的能力。 2.中脑 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处在整个脑的中间。中脑是视觉与听觉的反射中枢。 在中脑的中心有一个网状的神经组织,称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控 制觉醒、注意、睡眠等意识状态。网状结构的作用扩及脑桥、中脑与前脑。中脑 与后脑的脑桥和延脑合在一起,称为脑干。脑干是生命中枢。 3.前脑 前脑是脑的最复杂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前脑主要包括五部分:大脑皮 质、边缘系统、丘脑、胼胝体、脑垂体。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 最重要的部分,平均厚度为 2.5~3.0 毫米,面积约为 2200cm,上面布满了下凹 的沟和凸出的回。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位于胼胝体之下包括多种神经组织的复 杂神经系统。边缘系统由三个结构组成: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丘脑,丘脑是 卵形的神经组织,其位置在胼胝体的下方,具有转运站的功能。胼胝体连接大脑 两半球,使两半球的神经网络得以彼此沟通。脑垂体,脑垂体位于下丘脑之下, 其大小如豌豆,在部位上虽属于前脑,但在功能上则属于内分泌系统中最主要的 分泌腺之一。 图 1-6 大脑半球各部位图 第二节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德国著名心理学艾宾浩斯(H.Ebbinghaus)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 但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也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又是一个年轻的科 学。所谓古老,是指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未诞生之前,有关心理问题的论述, 即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就早已出现,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所 谓年轻,是指心理学从其母体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科学心理 学诞生于 1879 年,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心理学的起源 (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还在远古时期,当古代人以“图腾”形式的幻想思维出现时,他们很难理解 人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只是单凭直观的感受、体验和想象力的推测,因而逐渐产 生了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古人看到,人生时有呼吸,死时呼吸停止,就认为灵魂 可能是气息,或是与呼吸有关的东西。人在梦中见到死者的亲属,又觉得自我可 以脱离肉体而独立活动,因而开始把世界分为肉体(物质)和灵魂(精神)两个 方面,并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灵魂在人出生时,居住在 身体里,控制着人体的活动;当人入睡时,灵魂又暂时离开人体;当人觉醒时 灵魂又回到人体,而当人死后灵魂也就永远离开了人体。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极其 低下的情况下,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是以古老宗教神话的形式对灵魂起源所作 的幻想式的解释,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二)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它是科学心 理产生的渊源。哲学心理学主要是用哲学观点和思辩方法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 象的各种理论和思想。其主要特点是:其一,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集于一身,还没 有出现独立的心理学家;其二,主张采用猜想、推测和思辩的方法,基本上不采 用实验的方法;其三,主要运用哲学观点探讨灵魂或心灵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等 系列比较抽象的基本理论问题,不研究具体的实证问题。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论题:第一, 身心关系问题,即关于人体和心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论述,如身心交感论、身 心平行论等学说;第二,关于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即认为一切认识、知识都来 源于感觉经验并且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的;第三,关于天赋论的心理学思想, 即认为人们的一切观念和知觉形式都是先天的,而不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第 四,联想主义心理学,主张以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并探讨了联想的原理 种类、机制和规律等问题。哲学中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对科学心理学的形成具 有直接影响。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思想在哲学母体内孕育了两千多年,它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作了充分 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哲学中的联想主义思想更为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可直接 研究的课题。但是,哲学心理学缺乏实证科学的基础,若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 法相结合,则心理学还不能摆脱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世纪中期,西方的天文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迅速 发展,则是科学心理学起源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当时对心理学的诞生有较大影响 的自然科学有:(1)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如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贝尔 马戎单定律,神经特殊功能说等;(2)脑机能的研究成果,如神经系统功能的 定位说和统一说。(3)感官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如视觉三色说,抗色说,听觉 说等;(4)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如韦伯定律,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测量法等 方面是,在哲学母体内的心理学胚胎已逐渐成熟;另一方面是,生理学和 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 技术。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结合了哲学心理学内容体系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 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
24 一、心理学的起源 (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还在远古时期,当古代人以“图腾”形式的幻想思维出现时,他们很难理解 人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只是单凭直观的感受、体验和想象力的推测,因而逐渐产 生了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古人看到,人生时有呼吸,死时呼吸停止,就认为灵魂 可能是气息,或是与呼吸有关的东西。人在梦中见到死者的亲属,又觉得自我可 以脱离肉体而独立活动,因而开始把世界分为肉体(物质)和灵魂(精神)两个 方面,并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灵魂在人出生时,居住在 身体里,控制着人体的活动;当人入睡时,灵魂又暂时离开人体;当人觉醒时, 灵魂又回到人体,而当人死后灵魂也就永远离开了人体。在远古社会生产力极其 低下的情况下,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念是以古老宗教神话的形式对灵魂起源所作 的幻想式的解释,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二)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心理学思想的发展长期寓于西方哲学中,亦称之为哲学心理学,它是科学心 理产生的渊源。哲学心理学主要是用哲学观点和思辩方法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 象的各种理论和思想。其主要特点是:其一,心理学家与哲学家集于一身,还没 有出现独立的心理学家;其二,主张采用猜想、推测和思辩的方法,基本上不采 用实验的方法;其三,主要运用哲学观点探讨灵魂或心灵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等 一系列比较抽象的基本理论问题,不研究具体的实证问题。 近代西方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论题:第一, 身心关系问题,即关于人体和心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论述,如身心交感论、身 心平行论等学说;第二,关于经验论的心理学思想,即认为一切认识、知识都来 源于感觉经验并且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真实的;第三,关于天赋论的心理学思想, 即认为人们的一切观念和知觉形式都是先天的,而不是通过后天经验获得的;第 四,联想主义心理学,主张以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并探讨了联想的原理、 种类、机制和规律等问题。哲学中的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对科学心理学的形成具 有直接影响。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思想在哲学母体内孕育了两千多年,它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作了充分 的思想准备,特别是哲学中的联想主义思想更为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可直接 研究的课题。但是,哲学心理学缺乏实证科学的基础,若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方 法相结合,则心理学还不能摆脱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 世纪中期,西方的天文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迅速 发展,则是科学心理学起源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当时对心理学的诞生有较大影响 的自然科学有:(1)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如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贝尔- 马戎单定律,神经特殊功能说等;(2)脑机能的研究成果,如神经系统功能的 定位说和统一说。(3)感官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如视觉三色说,抗色说,听觉 说等;(4)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如韦伯定律,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测量法等。 一方面是,在哲学母体内的心理学胚胎已逐渐成熟;另一方面是,生理学和 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又为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 技术。19 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结合了哲学心理学内容体系和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于 1879 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这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 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
冯特简介 冯特( 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代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1832年8月16日 生于曼海姆北郊内卡劳,1920年8月31日卒于莱比锡。从1851年起, 升入蒂宾根、海德堡、柏林等大学专攻医学。1856年,受聘作赫尔姆霍 茨的助手,得以亲受赫尔姆霍茨的指导。冯特主张心理学直接研究经验 他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陈练对方,让他们 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 常不同。1874年他发表了《生理心理学原理》。在这部书中他发明了一个系统性的心理学来 研究人的感识: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1875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为教授。1879 年他在那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晚年发表了他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冯特的许多学生,如铁钦纳( 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闵斯特伯格( Hugo munsterberg) 都是非常知名的心理学家 二、心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 他们的论著之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 Democritos)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 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发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60-370)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了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 识,并提出了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自那时起,直 至19世纪中叶,在西方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心 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 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 为直接的促进作用。20世纪初,冯特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学的体系,但在当时的 条件下,心理学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很快就受到了挑战。许 多新学派,如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等纷纷出现,并形成了 十分激烈的学术之争。他们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心理学的全部真理,但事实是在各 自做出独特发现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的片面性。随着争论的深入和科学事实的 积累,心理学家们认识到,试图用一个心理学派别的成果去建立完整的心理学知 识体系,是经不起考验的,即使建立了理论体系,也难免有偏差。因此,最近二 三十年来,流派纷争不息的历史已经结束,各流派的心理学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 势。从总体上看,国外的现代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一一机械主义阵营和人本 主义阵营。前者把实验方法作为普遍接受的方法,把人看成被动的机体。后者的 工作联系到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能动作用,用调查、观察以及实验的方法来建 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里的所谓阵营,并不意味着对抗。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历史 尚短,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比物性复杂得多的人性问题,因此现代心理学需要所有 学派参与工作。缺少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探索方法,都会使心理学的科学体系的 整体有所逊色。这是现代心理学家的主导观点。纷争结束之后,从科学研究的角
25 冯特简介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现代 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1832 年 8 月 16 日 生于曼海姆北郊内卡劳,1920 年 8 月 31 日卒于莱比锡。从 1851 年起, 升入蒂宾根、海德堡、柏林等大学专攻医学。1856 年,受聘作赫尔姆霍 茨的助手,得以亲受赫尔姆霍茨的指导。冯特主张心理学直接研究经验, 他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 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 常不同。1874 年他发表了《生理心理学原理》。在这部书中他发明了一个系统性的心理学来 研究人的感识:感觉、体验、意志、知觉和灵感。1875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为教授。1879 年他在那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晚年发表了他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学》。 冯特的许多学生,如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闵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 都是非常知名的心理学家。 二、心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 他们的论著之中。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Democritos)用原子论解释心理现象, 认为感觉是原子从物体表面发射出来并与感觉器官接触的结果。柏拉图(Plato, 公元前 460-370)关于人性的思考引出了人的行为的三个来源:欲望、情绪和知 识,并提出了灵魂先于身体且独立于身体的身心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写的《灵魂论》一书,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专著。自那时起,直 至 19 世纪中叶,在西方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心 理学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的地位。 19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 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 为直接的促进作用。20 世纪初,冯特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学的体系,但在当时的 条件下,心理学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很快就受到了挑战。许 多新学派,如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等纷纷出现,并形成了 十分激烈的学术之争。他们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心理学的全部真理,但事实是在各 自做出独特发现的同时,也暴露了各自的片面性。随着争论的深入和科学事实的 积累,心理学家们认识到,试图用一个心理学派别的成果去建立完整的心理学知 识体系,是经不起考验的,即使建立了理论体系,也难免有偏差。因此,最近二 三十年来,流派纷争不息的历史已经结束,各流派的心理学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 势。从总体上看,国外的现代心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阵营——机械主义阵营和人本 主义阵营。前者把实验方法作为普遍接受的方法,把人看成被动的机体。后者的 工作联系到人的社会性,强调人的能动作用,用调查、观察以及实验的方法来建 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里的所谓阵营,并不意味着对抗。由于现代心理学的历史 尚短,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比物性复杂得多的人性问题,因此现代心理学需要所有 学派参与工作。缺少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探索方法,都会使心理学的科学体系的 整体有所逊色。这是现代心理学家的主导观点。纷争结束之后,从科学研究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