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高兴或烦恼 赞赏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等。以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 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 验上,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 问题,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 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和过 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 方面的心理活动。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 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 而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 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 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 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规律所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 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 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 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 那样的个别差异。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 的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 刻、想象丰富;而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 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 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不善开拓等等 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力方面 的个别差异。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 气。有的人反应迟缓,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 动作有力;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 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方面的个别差异。此外,还有的人 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则安然沉 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 的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私心重重……等等 凡此种种经常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人们在性格 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 心理特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 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 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
16 体验,如满意或不满意、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淡、欢欣或忧虑、高兴或烦恼、 赞赏或鄙视、沉静或激动等等。以上这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 态度体验,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心理活动。 不仅如此,人们对与之打交道的事物和对象,并不总是满足于在认识、感受和体 验上,人们还经常需要进一步对待他们、改造客观事物和对象。为了处理好这些 问题,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产生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拟定目的和计 划去行动。人们的这类活动叫做意志行动,而支配意志行动的许多内部因素和过 程,如人的动机、意向、决心、坚持性等等,也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在意志 方面的心理活动。 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这三方面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都有 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都统称之为心理过程。 而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 理过程。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 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心理过程,从其活动结构和发生机制来看,具有人类 的共同性,它们都受共同的规律所制约。但是,心理过程表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人 身上,又不会是完全一样,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过程总是体现在人的各自不同的生 活实践中,也会受到差异规律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个人心理的不同倾向和特点。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 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以及自身各种因素的不 同,人们在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或 那样的个别差异。上述这些差异,就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个性倾向性。 与个性倾向性相关联,在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中,也常常反映着个人 的许多不同的心理特点。譬如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的人感知敏锐、思维深 刻、想象丰富;而有的人则感知迟缓、思维肤浅、想象贫乏。有的人记忆速度快 且保持长久;有的人则记得慢且易遗忘。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则善于抽 象思维。有的人善于解决问题、富于创造;而有的人则遵循常规、不善开拓等等。 凡此种种在认识及其活动效率方面表现的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能力或智力方面 的个别差异。再如,有的人性情暴烈,易于激动;有的人则性情温和,不易发脾 气。有的人反应迟缓,情感内向;有的人反应敏捷、情感外向。有的人情感深沉、 动作有力;而有的人则心境易变、行动不定等等。这些表现在情感、情绪等心理 活动动力方面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人们在气质方面的个别差异。此外,还有的人 经常是活泼愉快的;有的人则经常多愁善感。有的人善于交际;有的人则安然沉 静。有的人勇敢顽强;有的人怯懦软弱。有的人主动进取;有的人被动不前。有 的人机智果断;有的人优柔寡断。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私心重重……等等。 凡此种种经常表现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不同特点,就形成了人们在性格 方面的个别差异。 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 心理特点。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有机地、综合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也 就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个性心理,或简称个性。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另一 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心理状态 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
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 理过程的注意状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 心境状态、激情状态;在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这 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 态,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学小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 个过渡环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 动;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 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 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是常会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 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成像优柔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 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 列表如下 「认识过程一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心「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 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现 象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 分类,只为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 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 互影响的。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 变化发展;反之,认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 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 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 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一过渡态一稳 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 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 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 回答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 源于何处等,这些问题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 成果
17 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伴随着心 理过程的注意状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出现的灵感状态;在情绪过程中出现的 心境状态、激情状态;在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信心、决心和犹豫状态等等。这 些心理状态,只是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在一定的时限出现的某种相对持续的状 态,它既不象心理过程那样动态、变化;也不同于个性心理特点那样持久、稳定。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 个过渡环节。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常会出现某种激情,可能只是一时地 激动;但是,这种心理状态如果经常不能主动加以控制,那么久而久之,便容易 形成这个人性情暴烈、易发脾气等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又如,一个人可能处事 一时犹豫,不是对什么事都犹豫,这是常会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但如果 久而久之任其发展下去,成为习惯,也容易形成像优柔寡断这样比较稳定的个性 特点。 根据以上对人的心理活动系统的描述,可以把人的心理现象大致分类,概括 列表如下: 以上所述,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必须指出,上面对心理现象的 分类,只为读者便于了解和掌握。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 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 互影响的。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 变化发展;反之,认识活动又总是受到情感和意志因素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 又是意志行动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第二,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 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第三,心理过 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 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 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 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即对心理实质的理解问题,是科学心理学必须首先 回答的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诸如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它依存于什么?它来 源于何处等,这些问题既涉及到根本的哲学观点,又涉及到现代科学研究的许多 成果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 的物质实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 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 构和功能逐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1830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 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 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 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 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这是在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 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 Broca)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讲话 发音器官也无损,但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 左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 人的言语表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 为“运动性失语症”。1871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C. Wernicke)发现 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 部位被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 1870年,法国医生古希塔维·弗里奇(G. Fritsch)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 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法国生理学家艾德 尔德·希齐格(E. Hitzig)也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 眼的运动。以后二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 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缩,因而确认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 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 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不仅直接 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 具有一定神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 展的最高阶段,被称之为“自然的王冠”。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 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 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80%。大脑表面覆盖着3-4毫米厚的灰质层 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150亿个脑细胞分六层组成, 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相互交错在一起,并同由脑细胞延伸出来的无数神经 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可观的“通讯网络”(见 图1-1)。大脑的主要机能就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有机体 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做出 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而各器官和各系统活动的状 况又通过信息环路反馈报告给大脑,并接受大脑的评价和修正,以更精确地调节 人的活动。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 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 等等,但额叶区域的功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人类 的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 的心理过程,如思维、智慧活动(见图1-2)。人类正是依靠人脑的这种特有的 机能,制造出每秒运算一亿五千次的电了计算机和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
18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 的物质实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 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19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解剖生理学的实验研究,对人脑的结 构和功能逐渐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早在 1830 年,我国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根据 对尸体的解剖和大脑疾病的临床观察,否定了古代的“心脏说”(认为心脏是心 理的主要器官),断定“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从解剖学上指出了感觉 器官与中枢神经的联系,如“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同时,王清任还细 心观察了婴儿大脑的发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无疑,这是在我国较早通过科学观 察和实践确立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认识。 1861 年,法国医生布洛卡(P.Broca)发现一位病人虽然能听懂别人的讲话, 发音器官也无损,但就是自己不能讲话。这个病人死后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大脑 左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由于脑溢血造成一块内伤。因而证明大脑的这个部位与 人的言语表达能力有关,后被确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疾病称 为“运动性失语症”。1871 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威尔尼克(C.Wernicke)发现 大脑额叶的额上回后部损伤的病人,虽然能听懂音乐,但听不懂言语。以后这个 部位被确认为“言语听觉中枢”,属于这个中枢的病症称为“听觉失语症”。 1870 年,法国医生古希塔维·弗里奇(G.Fritsch)在给伤员包扎头部伤口时, 发现触及裸露的大脑皮层能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与此同时,法国生理学家艾德 尔德·希齐格(E.Hitzig)也观察到用电击刺激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可以引起 眼的运动。以后二人合作用动物进行实验,发现刺激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能 有规律地引起一定肌肉群的收缩,因而确认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皮层运动区,并 绘制了皮层运动机能定位图。现代科学研究还表明,大脑皮层机能定位是相对的, 大脑皮层及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不仅直接 依赖于大脑的有关部位;同时也都是神经系统中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从生物演化的历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生物演化到 具有一定神经组织的动物机体才开始出现简单的心理现象。人脑则是生命物质发 展的最高阶段,被称之为“自然的王冠”。人脑是人体整个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 分,特别是位于脑的顶部的大脑,更是心理的高级神经中枢。整个大脑分为左右 两个半球,它的重量占整个脑重的 80%。大脑表面覆盖着 3-4 毫米厚的灰质层, 叫大脑皮层。皮层表面凹凸不平,形成沟回,它由 150 亿个脑细胞分六层组成, 按不同的密度,大小和类型相互交错在一起,并同由脑细胞延伸出来的无数神经 纤维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可观的“通讯网络”(见 图 1-1)。大脑的主要机能就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有机体 的所有感觉器官把各种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做出 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而各器官和各系统活动的状 况又通过信息环路反馈报告给大脑,并接受大脑的评价和修正,以更精确地调节 人的活动。新近关于人脑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脑皮层上虽然有各种机能区域的 划分,如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中枢),顶叶(躯体感觉和运动中枢) 等等,但额叶区域的功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人类 的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不承担具体的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而可以集中用于高级 的心理过程,如思维、智慧活动(见图 1-2)。人类正是依靠人脑的这种特有的 机能,制造出每秒运算一亿五千次的电了计算机和遨游太空的宇宙飞船
A.鼠脑 C.黑狸狸脑 盟运动 嗅觉 四1 ■视觉 园躯体感觉口不承担特殊功能的皮层 图1-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 图1-2人类为什么能思维 周围神经系统 人脑不为别的任务所占据 1.脑;2.脊髓;3、4.周围神经系统 (图中C与D是按实际比例画出 A与B稍有放大) 注意:图片中C“黑狸狸脑”应该是“黑猩猩脑”。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 才能实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 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 会环境。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 实社会生活条件。人的心理对人生存环境依存性的有力佐证就是所谓“狼孩事 件”。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狼孩。所谓“狼孩”,即是在婴儿时被狼叼去,并在狼 群中生活长大的小孩。8岁时被人发现带回到人类社会,当时只相当于6个月婴 儿的心理水平,习性几乎和动物一样,用四肢走路,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喜 吃生冷的东西,直接用嘴吃扔在地上的肉,用舌舔流质食物,怕光、怕火、怕水, 从不让人洗澡,不习惯穿衣盖被。 这个狼孩经过强化训练和教育之后,10岁时才学会站立,12岁时才学会六 个单词,14时才学会走路,15岁时学会45个单词,并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 17岁时死去。这个狼孩虽然是人生的,具有人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 即具有产生人的心理的生物基础。但为什么变成了狼孩,没有相应的人的心理和 行为呢?显然,这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直接造成的 人和动物不同,人不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和文化的许多社会规范,以及各种 社会关系等等。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可以说,人的 生,从胎儿开始,其生活的经历就已经纳入了社会化过程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 时也依存于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
19 注意:图片中 C“黑狸狸脑”应该是“黑猩猩脑”。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 才能实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 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客观现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 会环境。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直接影响的则是人生存的周围环境,即人的现 实社会生活条件。人的心理对人生存环境依存性的有力佐证就是所谓“狼孩事 件”。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狼孩。所谓“狼孩”,即是在婴儿时被狼叼去,并在狼 群中生活长大的小孩。8 岁时被人发现带回到人类社会,当时只相当于 6 个月婴 儿的心理水平,习性几乎和动物一样,用四肢走路,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喜 吃生冷的东西,直接用嘴吃扔在地上的肉,用舌舔流质食物,怕光、怕火、怕水, 从不让人洗澡,不习惯穿衣盖被。 这个狼孩经过强化训练和教育之后,10 岁时才学会站立,12 岁时才学会六 个单词,14 时才学会走路,15 岁时学会 45 个单词,并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 17 岁时死去。这个狼孩虽然是人生的,具有人的一切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 即具有产生人的心理的生物基础。但为什么变成了狼孩,没有相应的人的心理和 行为呢?显然,这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直接造成的。 人和动物不同,人不是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和文化的许多社会规范,以及各种 社会关系等等。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可以说,人的一 生,从胎儿开始,其生活的经历就已经纳入了社会化过程。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依附于人脑这个器官,不仅决定于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同 时也依存于作为反映主体的个人主观状况。 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
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但人脑中形成的事物映象 与它所反映的哪个事物本身,二者性质是不同的。事物的映象只是以观念的形式 存在于人脑中;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则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例如, 客观现实中存在一个杯子;它被反映在人脑中就出现了这个杯子的映象。前者是 现实中实在的客体,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来喝水:而后者在头脑中出现的哪 个杯子的“映象”,则是观念性的东西,属于个体的主观映象,别人看不见,摸 不着,也不能用来喝水 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 折射而实现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映象之后,又会留下痕 迹,痕迹的不断积累,则构成人们绚丽多彩的主观世界。因此,人们对当前事物 的反映就不会完全像镜子照物那样机械、呆板,必然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个 性倾向和特征,以及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带有个人一 定的主体特点。譬如说,对于“夕阳”的反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 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惆怅、伤感的情调。同样对夕阳的反映, 革命家叶剑英却写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阳照”的佳句,表现出老 当益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人对客观 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人和周围世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是 社会的积极活动者,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是在 人积极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丰富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也不断认识着客观世界,改变着客观世界,创造着客观世界。 最后必须指出,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人类的意 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人不仅能意识到周 围事物的存在,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思维活动 意识到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和行为,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评价, 从而可以经常有目的地、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意识是人类心 理的主要特征。动物没有意识,它们只能以本能的和有限的个体经验去适应环境, 而不能对环境施加有意识的影响:只有人类才能够在地球上和宇宙空间打上他们 意志的印记。可以说,人有了意识,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现代科学认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 数十亿个高度特化的神经元(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主要分为两个 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内的全部神经元 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 成。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脑与脊髓,其主要功能是 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周围神 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 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盖吉的头盖骨 1848年9月13日,一个名叫盖吉( Phineas P Gage)的铁路工人,在美国弗蒙特州 施工时发生了一场人身伤害事故。在一次意外爆炸中,他不幸被一根3.7英尺长铁棍击穿头
20 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但人脑中形成的事物映象 与它所反映的哪个事物本身,二者性质是不同的。事物的映象只是以观念的形式 存在于人脑中;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则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例如, 客观现实中存在一个杯子;它被反映在人脑中就出现了这个杯子的映象。前者是 现实中实在的客体,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来喝水;而后者在头脑中出现的哪 个杯子的“映象”,则是观念性的东西,属于个体的主观映象,别人看不见,摸 不着,也不能用来喝水。 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 折射而实现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不断在人脑中形成各种映象之后,又会留下痕 迹,痕迹的不断积累,则构成人们绚丽多彩的主观世界。因此,人们对当前事物 的反映就不会完全像镜子照物那样机械、呆板,必然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验、个 性倾向和特征,以及个人当前的心理状态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带有个人一 定的主体特点。譬如说,对于“夕阳”的反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 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惆怅、伤感的情调。同样对夕阳的反映, 革命家叶剑英却写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阳照”的佳句,表现出老 当益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心理的主体性质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人对客观 现实的反映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人和周围世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是 社会的积极活动者,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是在 人积极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丰富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也不断认识着客观世界,改变着客观世界,创造着客观世界。 最后必须指出,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人类的意 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人不仅能意识到周 围事物的存在,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思维活动; 意识到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和行为,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评价, 从而可以经常有目的地、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意识是人类心 理的主要特征。动物没有意识,它们只能以本能的和有限的个体经验去适应环境, 而不能对环境施加有意识的影响;只有人类才能够在地球上和宇宙空间打上他们 意志的印记。可以说,人有了意识,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现代科学认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机能。 数十亿个高度特化的神经元(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主要分为两个 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内的全部神经元 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联系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全部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组 成。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脑与脊髓,其主要功能是 传递、储存和加工信息,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支配与控制人的全部行为。周围神 经系统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导向人体各部分,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 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担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起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盖吉的头盖骨 1848 年 9 月 13 日,一个名叫盖吉(Phineas P. Gage)的铁路工人,在美国弗蒙特州 施工时发生了一场人身伤害事故。在一次意外爆炸中,他不幸被一根 3.7 英尺长铁棍击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