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联结理论 230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含义 238 、学习动机理论 239 学习动机的激发 24 第四节学习迁移 242 学习迁移的含义 242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的促进 第九章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心理概述 、教学的含义 、教学心理理论 第二节知识教学心理 知识教学的含义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四、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第三节课堂管理心理 、课堂管理含义 二、课堂心理气氛 三、课堂学习纪律 5715 l、课堂问题行为 第十章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心理概述 、教师角色的含义 教师角色的影响 第二节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效能感 、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育机智 五、教师胜任力 第三节教师心理健康 300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300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307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学校群体心理概述 315 、学校群体心理的含义 315 二、学生班级与班集体 317
11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230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232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236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237 第三节 学习动机...................................................................................................238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238 二、学习动机理论...........................................................................................239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241 第四节 学习迁移...................................................................................................242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242 二、学习迁移理论...........................................................................................244 三、学习迁移的促进.......................................................................................248 第九章 教学心理 ..........................................................................................................252 第一节 教学心理概述............................................................................................253 一、教学的含义..............................................................................................253 二、教学心理理论...........................................................................................256 第二节 知识教学心理............................................................................................259 一、知识教学的含义.......................................................................................259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260 三、程序性知识的教学....................................................................................262 四、策略性知识的教学....................................................................................263 第三节 课堂管理心理............................................................................................265 一、课堂管理含义...........................................................................................265 二、课堂心理气氛...........................................................................................267 三、课堂学习纪律...........................................................................................271 四、课堂问题行为...........................................................................................275 第十章 教师心理 ..........................................................................................................284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285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285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288 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290 一、教学效能感..............................................................................................291 二、教学反思..................................................................................................293 三、教学监控能力...........................................................................................295 四、教育机智..................................................................................................298 五、教师胜任力..............................................................................................299 第三节 教师心理健康............................................................................................300 一、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300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303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307 第十一章 学校群体心理................................................................................................314 第一节 学校群体心理概述.....................................................................................315 一、学校群体心理的含义................................................................................315 二、学生班级与班集体....................................................................................317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 第二节学校群体心理理论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从众与服从 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328 四、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学校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含义 333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性质 338 三、师生关系 340 四、同学关系 343 第十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349 第一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57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第四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主题词索引 …1382 参考文就 390
12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320 第二节 学校群体心理理论.....................................................................................324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324 二、从众与服从..............................................................................................325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328 四、竞争与合作..............................................................................................331 第三节 学校人际关系............................................................................................333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333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性质................................................................................338 三、师生关系..................................................................................................340 四、同学关系..................................................................................................343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349 第一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350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350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352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354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357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357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57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360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362 第三节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365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评估.............................................................................365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371 第四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373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373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督导.............................................................................374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376 主题词索引...................................................................................................................382 参考文献.......................................................................................................................390
第一章绪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心理学的含义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 (一)心理学的概念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观察法 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实验法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三、测量法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四、调查法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五、个案法 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第四节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 、心理学的任务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一)描述 第二节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解释 心理学的起源 (三)预测 (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四)控制 (二)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五)提升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学的内容 二、心理学的发展 (一)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二)感觉、知觉与意识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三)学习、记忆与思维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四)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五)动机与情绪 (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六)个别差异 (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 (七)社会心理 (三)认知理论取向 (八)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13 第一章 绪 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一)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二)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 (三)个体心理活动的主体性 三、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元的结构与机能 (二)脑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起源 (一)心理学思想的萌芽 (二)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渊源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二、心理学的发展 (一)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二)中国心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一)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二)行为主义理论取向 (三)认知理论取向 (四)精神分析理论取向 (五)人本主义理论取向 (六)现象学理论取向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量法 四、调查法 五、个案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 (二)解释 (三)预测 (四)控制 (五)提升 二、心理学的内容 (一)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 (二)感觉、知觉与意识 (三)学习、记忆与思维 (四)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五)动机与情绪 (六)个别差异 (七)社会心理 (八)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自从与心理学结缘以来,就一直为一些困扰 所烦恼。他曾戏谑地说,学心理学的第—个烦恼是:被认为要知道别人心里想什 么?第二个烦恼是:常被别人指着鼻子骂“亏你还是学心理学的,连这点儿心理 都不懂″。第三个烦恼是:被人怀疑有一些神经质。第四个烦恼是:有时被人说 这家伙是学心理学的,防着点 这些话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又不是魔杖,岂能事事皆明,万事皆通。 其实心理学以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情绪变化之奥妙为己任,以追求个人自我实现 的最大化为目标。它使人越发明智,更加了解自我,适应社会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丰富多彩的、极其复 杂的心理活动和现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 律的科学。对许多人来说,心理学可以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说熟悉,是 因为似乎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知道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许 多社会生活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说陌生,是因为许多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 理学。面对21世纪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更加健康、快乐和幸福的 生活,已成为当今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学自然 的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心理学也必将成为我们每个人联系最为密切的科 学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 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本节主要论述心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 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等 、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 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 psyche和 logos两词演变合成而 来。 Psyche意指“灵魂”, logos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 究人类灵魂的学问。“心理学”这一词最早出现是在16世纪,菲力普·梅兰奥 逊(P. Melanchthon,1497~1560)在其《论灵魂》一书首创“心理学”这个词, 后来鲁道夫·高克莱尼斯(R. Goclenius,1574~1628)最早使用拉丁文“心理 学”( psychologic)作为其著作的名称。真正使“心理学”一词流传起来的还 是克利斯提安·沃尔夫(C.Woff,1679~1754),他出版的《经验心理学》和《理 14
14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自从与心理学结缘以来,就一直为一些困扰 所烦恼。他曾戏谑地说,学心理学的第一个烦恼是:被认为要知道别人心里想什 么?第二个烦恼是:常被别人指着鼻子骂“亏你还是学心理学的,连这点儿心理 都不懂”。第三个烦恼是:被人怀疑有一些神经质。第四个烦恼是:有时被人说 “这家伙是学心理学的,防着点!” 这些话听起来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又不是魔杖,岂能事事皆明,万事皆通。 其实心理学以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情绪变化之奥妙为己任,以追求个人自我实现 的最大化为目标。它使人越发明智,更加了解自我,适应社会。 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有丰富多彩的、极其复 杂的心理活动和现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 律的科学。对许多人来说,心理学可以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说熟悉,是 因为似乎每个人都略知一二,知道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等许 多社会生活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说陌生,是因为许多人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 理学。面对 21 世纪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更加健康、快乐和幸福的 生活,已成为当今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学自然 的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心理学也必将成为我们每个人联系最为密切的科 学。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研究对象问题,是每一门学科都面临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正是因 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才使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本节主要论述心理学的一般基础知识,如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们的 心理现象系统,以及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等。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是希腊文 psyche 和 logos 两词演变合成而 来。Psyche 意指“灵魂”,logos 意指“知识”或“论述”等,合在一起就指研 究人类灵魂的学问。“心理学”这一词最早出现是在 16 世纪,菲力普·梅兰奥 逊(P.Melanchthon,1497~1560)在其《论灵魂》一书首创“心理学”这个词, 后来鲁道夫·高克莱尼斯(R.Goclenius,1574~1628)最早使用拉丁文“心理 学”(psychologia)作为其著作的名称。真正使“心理学”一词流传起来的还 是克利斯提安·沃尔夫(C.Woff,1679~1754),他出版的《经验心理学》和《理
性心理学》两部著作是首次使用德语来表述“心理学”( psychologie)一词 再后来,鲁斯齐(F. Rausch,1806~1841)首先使用英语“心理学”( psychology) 一词 从古代哲学心理学过渡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漫长时间内,心理学的定义有过 多次的变化。如心理学是研究灵魂之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灵之学;心理学是研究 意识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到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 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最近,还有人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1989年 第二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人类心理的本性、功能和现象 的科学”。1999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 客观规律的科学”。综上所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 规律。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定的 阶段产生的。人有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 的花朵。”①。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 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 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 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以下还分 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 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 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 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弄 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为此,人们就 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 认知。当人们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 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不在眼前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 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加工改造的过程,即产生着想象 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此外还必须看 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构 成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多会 以某种痕迹铭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 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去。这种现象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 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 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 在认识事物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
15 性心理学》两部著作是首次使用德语来表述“心理学”(psychologie)一词。 再后来,鲁斯齐(F.Rausch,1806~1841)首先使用英语“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 从古代哲学心理学过渡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漫长时间内,心理学的定义有过 多次的变化。如心理学是研究灵魂之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灵之学;心理学是研究 意识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到 20 世纪 60 年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 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最近,还有人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人性的科学。1989 年 第二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人类心理的本性、功能和现象 的科学”。1999 年修订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 客观规律的科学”。综上所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 规律。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化学现象不同,心理现象是生命物质发展到一定的 阶段产生的。人有心理现象,这是众所周知的,恩格斯曾誉之为“地球上的最美 的花朵。” ①。人的心理现象就是指,通常所说的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 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如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气质、 性格等等。这些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相关联的复杂的大系统。从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 程、相对持续状态和比较稳定特征这三个维度来看,又可以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个方面,或三个子系统。三个子系统以下还分 别有许多附属系统。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 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大家知道,当人们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 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科学实验、技术革新、文艺 创作、经商贸易、社会交往,乃至娱乐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首先要弄 清楚的是,与自己打交道的客观对象(包括人和物)究竟是什么?为此,人们就 需要不断地注意着、观察着、思考着、想象着,并且铭记着这些周围事物和对象。 当人们集中注意观察当前的事物时,即产生了感觉和知觉这样的心理活动; 感觉和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个别属性和一般意义的 认知。当人们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着什么时,即产生了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以进一步获得事物本质属性 和内在联系的认知。当感知过的事物已不在眼前时,在人脑中还会再次浮现该事 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而表象在人脑中再加工改造的过程,即产生着想象 活动;想象乃是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此外还必须看 到,感觉、知觉、表象、思维和想象等这些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构 成这个连续过程起重要作用的一种心理条件,就是人对曾经过的各种事物大多会 以某种痕迹铭记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方式回想起来,并继续参 与到各种心理活动中去。这种现象称之为记忆,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它 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以上所描述的各种心理现象,总括而言,就 是人们经常表现出来的,对客观事物和对象在认识方面的心理活动。 当然,人们在与周围事物和对象打交道时,绝不会只停留在认识方面。人们 在认识事物或他人的同时,还会表露出一定的态度,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感受和 ①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