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岀,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 发现桃花源一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 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6.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 ”。(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 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17.(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8.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19.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把握,针对这种类型,考生
6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6.本文有“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的现象。请依照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从文中举例并解 释。 示例: 意同字不同:“缘溪行”的“缘”和“便扶向路”的“扶”,都有“沿、顺着”的意思。 字同意不同:“忘路之远近”“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 “发现桃花源一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8.出自本文的成语较多,请选择两个写在田字格中。 19.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案】16.示例: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 都”。(答“悉”“皆”亦可)“便要还家”中的“要”,同“邀”,邀请;“各复延至其家”中的“延”, 邀请。字同意不同:“寻向所志”中的“寻”意思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随即、不久”。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 17.(他们的祖先)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 18.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19.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意对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意同字不同和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的把握,针对这种类型,考生
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 语,以便能够灵活运用。如:字同意不同(一词多义),“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前者是动词做标 记”,后者是名词标记”。意同字不同:“具答之的具和咸来问讯中的咸意思相同,均为“全、都”。 17.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笞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 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率领、妻 子、绝境。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 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 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8.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结合本文的学习,把出自本文的成语按要求写出两个即可。 19.本题考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的描绘,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 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追求 四、【2018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泂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矅,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横无际涯 受任于败军之际 B.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C.去国怀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D.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7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 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 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结合本文的学习,把出自本文的成语按要求写出两个即可。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作者对桃花源人生活的描绘,没有战争,没有压迫,人 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等,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追求。 四、【2018 年中考广州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横无际.涯 受任于败军之际. B.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 C.去国.怀乡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D.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 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 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 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 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1.C 12.(1)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复兴起来了。(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3.C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 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 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 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晩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 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睛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 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 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 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8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 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 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 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 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11.C 12.(1)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复兴起来了。(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3.C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 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 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 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 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 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 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 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舂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 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 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 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壁。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 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 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 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 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 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 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A.边际时候;B.迫近轻视,看不起;C.都是“国都的意 思;D.日光景色。故选C。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內容,译文要通畅,注意 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具”,通“俱”,都;“和 和乐;“斯”,这;“归,一道。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 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 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涉及的考点有对内容的把握、表达方式和理解文章语言。在了解文章大 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的表述,注意判断即可。C.本文写景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议论,强调要向古仁 人那样有胸怀抱负,所以“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不正确。故选C。 五、【2018年中考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 诸葛亮们81-234)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
9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 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 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 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 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 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涉及的考点有对内容的把握、表达方式和理解文章语言。在了解文章大 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的表述,注意判断即可。C.本文写景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议论,强调要向古仁 人那样有胸怀抱负,所以“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不正确。故选 C。 五、【2018 年中考湖南邵阳卷】古诗文阅读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 (2)遂许先帝以驱驰:( (3)静以修身:( (4)悲守穷庐:( 10.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 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 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 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 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 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10 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 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 (2)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____) (3)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 (4)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 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 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 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 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 两个字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