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实用性阅读 、【2018年中考贵州遵义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抢夺大战 材料 2018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向全球顶级学者发出了一则招聘信息,以1000万元一2000万元的研究经 费和不低于200平方米的住房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抛出橄榄枝。同时还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 士、发达国家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发出了招聘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表示,他们自身有不俗的科研实力,但为了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学 校愿意花重金招纳各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 近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措施。北京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支持优秀创新 创业团队引进人才;上海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吸引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 新材料等13个重点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并从住房、养老 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杭州对创业资助最高可达I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 可直接在杭州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南京高层次人才可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 西安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武汉将筹建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 障性住房,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江西高层次人才 可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人编;长沙对市级紧缺人才给予15万元一50万元奖励补贴 材料三 2011-2016年部分城市人口变化统计表(万人) 城市 2011年 2016年 5年内净增 天津 1354 1562.1 207.5 北京 2018.6 2172.9 154.3 广州 1275.1 1404.3 成都 1407.1 1484.3 77.2 长沙 709.1 764.5 55.40 石家庄 1028 1078.6 50.601 (2011年到2016年5年间,因人口出生、自然死亡、人才流动等导致了各城市人口有增有减。) 材料四 有评论指出,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盖房子,更为关键的是要消除各种隐形歧视,完善公共服务
1 专题 16 实用性阅读 一、【2018 年中考贵州遵义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抢夺大战 材料一: 2018 年 5 月,重庆医科大学向全球顶级学者发出了一则招聘信息,以 1000 万元一 2000 万元的研究经 费和不低于 200 平方米的住房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抛出橄榄枝。同时还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 士、发达国家院士、国家“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发出了招聘信息。 重庆医科大学表示,他们自身有不俗的科研实力,但为了占领学术的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学 校愿意花重金招纳各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材料二: 近日,各大城市纷纷出台高端人才引进措施。北京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支持优秀创新 创业团队引进人才;上海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吸引光子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 新材料等 13 个重点领域国内外顶尖人才,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并从住房、养老、 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杭州对创业资助最高可达 I 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 可直接在杭州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南京高层次人才可申领不少于 300 万元的购房补贴。 西安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武汉将筹建 250 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 障性住房,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 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 20% 租到租赁房;江西高层次人才 可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人编;长沙对市级紧缺人才给予 15 万元一 50 万元奖励补贴。 材料三: 2011-2016 年部分城市人口变化统计表(万人): 城市 2011 年 2016 年 5 年内净增 天津 1354.6 1562.1 207.5 北京 2018.6 2172.9 154.3 广州 1275.1 1404.3 129.2 成都 1407.1 1484.3 77.2 长沙 709.1 764.5 55.40 石家庄 1028 1078.6 50.601 (2011 年到 2016 年 5 年间,因人口出生、自然死亡、人才流动等导致了各城市人口有增有减。) 材料四: 有评论指出,吸引人才不只是给政策、盖房子,更为关键的是要消除各种隐形歧视,完善公共服务
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城市之间“人才大战”的升温,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反 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抢人大战的背后是全国各个城市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而人力资本的创 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专家分析,抢人大战中,人口净流人较明显的基本都是增速靠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贵州、西 藏、云南、四川、陕西等并不算富裕的西部地区也引进了少量人才,但是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不利 于人才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和边疆地区有人才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却吸引不到人才,这是极大的 人才浪费。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优化人才 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16.请你根据材料二列举三条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办法。 17.假如你的家乡有位大学毕业生正在为选择到大城市还是回西部家乡工作而犯愁,你是建议他留在 大城市还是回到西部家乡,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都在实施“人才抢夺”战略,但是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 B.天津的人口变化最大,所以天津是最吸引人的城市 C.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会得到保障性住房。 D.大城市之间抢人,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答案】 16.(1)直接奖励资金:(2)给予住房补贴:(3)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4) 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给予保障:(5)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6) 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 17.示例一:建议他留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待遇好,而且有交好的社会保障政策。还有可能跟着高 层次人才学习,获得进步,并发挥才能。示例二:建议回到西部家乡工作。因为在大城市难以拓展自己的 发展空间,而家乡有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且能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两种选择皆可,只要有明确的观 点并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18.D 【解析】 16.试题分析:考査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 析作答即可。如可提取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并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社会保 障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可直接在杭州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武汉将筹建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 生保障性住房"江西高层次人才可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并经认定后,直接入编”等句分析作答。 17.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给大学毕 业生提建议。此題的答案比较开放,所提建议合理即可。留在大城市,可从待遇、社会保障、创业环境等 角度来建议。回到西部家乡,可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为家乡做贡献的角度提建议。 18.试题分析:D项理解正确。A“但是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说法绝对,原文是“愿意花重金招
2 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城市之间“人才大战”的升温,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反 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活力。抢人大战的背后是全国各个城市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而人力资本的创 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有专家分析,抢人大战中,人口净流人较明显的基本都是增速靠前、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贵州、西 藏、云南、四川、陕西等并不算富裕的西部地区也引进了少量人才,但是如果大城市人才大量积压,不利 于人才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农村和边疆地区有人才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却吸引不到人才,这是极大的 人才浪费。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国家完善引导人才流动的顶层设计,相关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优化人才 成长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增强基层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16.请你根据材料二列举三条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办法。 17.假如你的家乡有位大学毕业生正在为选择到大城市还是回西部家乡工作而犯愁,你是建议他留在 大城市还是回到西部家乡,请给出你的建议,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1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各地都在实施“人才抢夺”战略,但是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 B.天津的人口变化最大,所以天津是最吸引人的城市。 C.武汉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会得到保障性住房。 D.大城市之间抢人,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是支持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答案】 16.(1)直接奖励资金;(2)给予住房补贴;(3)赋予人才用人权、用财权、内部机构设置权;(4) 从住房、养老、子女教育等给予保障;(5)以低于市场价 20%买到安居房或低于市场价 20%租到租赁房;(6) 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 17.示例一:建议他留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待遇好,而且有交好的社会保障政策。还有可能跟着高 层次人才学习,获得进步,并发挥才能。示例二:建议回到西部家乡工作。因为在大城市难以拓展自己的 发展空间,而家乡有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且能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两种选择皆可,只要有明确的观 点并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18.D 【解析】 1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 18.试题分析:D 项理解正确。A“但是大城市只引进高层次人才”说法绝对,原文是“愿意花重金招 纳
各级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B“天津的人口变化最大与天津是最吸引人的城市没有因果关系。“最吸 引人是与天津吸引人才的政策有关。C说法绝对。原句是武汉将筹建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 住房,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场价20%租到租赁房”,并不是说武汉的大 学毕业生一毕业就会得到保障性住房”。 、【2018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A】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 新的技术科学。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人工智能的发展 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如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对 生产流水线工人的替代、智能化信息系统对手工作业的替代等。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B】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认为:AI(人工智能)技术会升级换代,进入2.0时 代。它将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发,已经 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 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 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潘云鹤认为,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 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 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样的改变。 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 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在医院里,A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 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査,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选自《读者》有删改) 【C】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全球最大的12 家投资银行里,最普通的硏究人员平均年薪都有50万美元,如此令人羡慕的岗位也存在被替代的可能。随 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唯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看似变得多而自由,但其实由于人工智能的原 因,垄断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此外,人工智能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2016年的 围棋人机对弈中,谷歌设计开发的阿法狗与韩国的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3000美 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选自微信公众号“失飞的纸飞机”有删改) 15.下列对三则材料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 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 B.通过“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可以断言,未来 学生的文化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会大大提高
3 二、【2018 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A】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 新的技术科学。从诞生以来,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从人工智能的发展 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如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对 生产流水线工人的替代、智能化信息系统对手工作业的替代等。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B】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认为:AI(人工智能)技术会升级换代,进入 2.0 时 代。它将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30 年后的 AI2.0 必将成为巨人。到那个时候 .....,大数据智能的研发,已经 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 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 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另一个关于 AI 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潘云鹤认为,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 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 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样的改变。 AI 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 AI 共存的种种图景: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 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 AI 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在医院里,AI 分析 X 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 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选自《读者》 有删改) 【C】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全球最大的 12 家投资银行里,最普通的研究人员平均年薪都有 50 万美元,如此令人羡慕的岗位也存在被替代的可能。随 着移动设备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唯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看似变得多而自由,但其实由于人工智能的原 因,垄断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此外,人工智能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 2016 年的 围棋人机对弈中,谷歌设计开发的阿法狗与韩国的李世石对弈一局,所消耗的机器运行成本达到了 3000 美 元。而在此期间,人类对手可能只消耗了一碗石锅拌饭。 (选自微信公众号“失飞的纸飞机” 有删改) 15.下列对三则材料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从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来看,未来人工智能是基于提高劳动 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需要。 B.通过“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可以断言,未来 学生的文化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会大大提高
C.目前,在全球最大的12家投资银行里,包括最普通研究人员在内的大部分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所 替代 D.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别人无法掌控我们需要的信息,信息量将更加丰富,信息使用更加自由。 16.“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发,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这句话中的 “到那个时候”能否删除,为什么? 17.谈谈你对【C】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5.A16.不能删去。“到那个时候”指30年后,起限制作用,明确了具体时间和范围,如果删掉与 实际情况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17.“双刃剑”是指人工智能有利也有弊。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 入更高水平、“脑机混合”增强智能、服务医疗等。弊:影响就业(机器排斥人工)、垄断信息、运行成本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握中心句。A.根据【A】材料的内容可知此项说法正确;B.根据【B】材料第二段的内容,可知“可以断 言,未来学生的文化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会大大提高说法太绝对;C.根据【C】材料“其有可能出 现的场景是机器排斥人工。比如,全球最大的12家投资银行里,最普通的研究人员平均年薪都有50万美 元,如此令人羡墓的岗位也存在被晳代的可能,可知此项说法有误,D.根据【C】材料“但其实由于人工 智能的原因,垄断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可知垄断我们所要获得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 说法不正确。故选A。 16.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 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數量词等词语。作答时, 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 说明。到那个时候表限制,在文中指30年后,明确了具体的时间和范围,如果删掉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17.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 文和主旨来回答。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工智能比作“双刃剑。“双刃剑指的是人工智能有利也 有弊。根据【B】材料可总结岀“人工智能ˆ的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脑机混合増强智能、服 务医疗等。根据【C】材料可总结出“人工智能"的弊:机器排斥人工、垄断信息、运行成本高。 三、【2018年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文章和图表,完成下列小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
4 C.目前,在全球最大的 12 家投资银行里,包括最普通研究人员在内的大部分岗位已经被人工智能所 替代。 D.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别人无法掌控我们需要的信息,信息量将更加丰富,信息使用更加自由 。 16.“到那个时候 .....,大数据智能的研发,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这句话中的 “到那个时候”能否删除,为什么? 17.谈谈你对【C】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15.A16.不能删去。“到那个时候”指 30 年后,起限制作用,明确了具体时间和范围,如果删掉与 实际情况不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17.“双刃剑”是指人工智能有利也有弊。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 入更高水平、“脑机混合”增强智能、服务医疗等。弊:影响就业(机器排斥人工)、垄断信息、运行成本 高。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 三、【2018 年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文章和图表,完成下列小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
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 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 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 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 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 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 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 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 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 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 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 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 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 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 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 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4.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15.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16.“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7.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成人纸质图书成人电子图书城镇居民纸质 农村居民纸质图 阅读量(本) 阅读量(本) 书阅读量(本) 书阅读量(本) 2016 年 2017 年
5 较 2016 年的 17.0%提高了 5.8 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 14~17 周岁青少 年的听书率达到 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 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 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 调查显示,2017 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 73.0%,较 2016 年的 68.2%上升了 4.8 个百分点。 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 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 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 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 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 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 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 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 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 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 “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2018 年 5 月 17 日,略有改动) 14.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15.作者在文中对“听书”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16.“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7.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成人纸质图书 阅读量(本) 成人电子图书 阅读量(本) 城镇居民纸质图 书阅读量(本) 农村居民纸质图 书阅读量(本) 2016 年 4.65 3.21 5.60 3.61 2017 年 4.66 3.12 5.83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