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缩补充,或形成对比,或形成冲突,如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283第一乐章开头4小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2第一乐章开头4小节和Op.31No.2第二乐章开头5小节等。二、乐句从由小到大的结构等级安排讲述顺序的角度看,乐句似应排在乐节之后。但考虑到讲乐节时常常要与乐句进行对照,并且乐节的长短通常取决于乐句的长短,因此这里先讲乐句。乐句是乐段之下最大的结构单位,如同文章中的句子,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意。具体从结构特征上看,一般它的长度在2/4拍和3/4拍的乐曲中,不短于4小节;在4/4拍和6/8拍的乐曲中,不短于2小节。在其他每小节内拍数更少或更多的节拍的乐曲中,乐句的最短界限也会有所不同。当然,如果加上速度的因素,这里所说的长度界限也会出现变化。不过上面所说的是通常标准,大多数音乐作品中的乐句都是如此。确定乐句长度除了上述小节数的一般规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它有没有形成句逗,如旋律上的长音、休止,和声上的终止式,前后句之间的呼应或对比式的对称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例1-25】牧虹、卢肃《团结就是力量》有力地星团结就是力量.上例是一个很典型的乐句,2/4拍子4小节的长度,句尾明显的停顿,加上正好配以一句完整的歌词,这些都体现了乐句的重要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判断歌曲的乐句,歌词通常可以作为参考的因索,因为一句歌词配一个乐句是很自然的结合。当然,为了音乐的夸张表现,一句歌词被拆开变成两个甚至更多乐句或者两句甚至更多句歌词配以一个乐句的情况也时有所见,这时还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具体判断。【例1-26】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Moderato上例是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第一句,长度为典型的3/4拍子4个小节,最后一个长音正好形成一个句逗。【例1-27】塞克、洗星海《二月里来》中速00二月里来呀好春光,《二月里来》是洗星海《生产大合唱》中的一首歌曲,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春耕”时的情景。上例是该歌曲的第一句,其乐句的结构特征是很明显的。首先,长度为4/4拍子2个小节,符合构成乐句的最低长度标准,但更重要的是第2小节最后有一个二分音符的长音形成句逗。另外,与歌词的句子结构也相吻合。18
课程概述Unit【例1-28】贝多芬《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Op.101.第一乐章Allegretto,ma non troppo义花开-上例以6/8拍子的2个小节构成一个乐句,是该种节拍构成乐句的最低长度标准。判断它成为乐句的依据是,它具有一个完整旋律进行,其线条如同一个抛物线(伴随着力度的强弱变化),有起点有落点,句尾还稍稍作了延长。另外,它后面的乐句与之形成了一种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关系。【例1-29】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Allegro con grazia2mff混合拍子的乐句构成标准与普通拍子类似,如上例的混合拍子就可参照4/4和6/8拍子。该例由5/4拍子的2个小节构成,其乐句结构的形成除了旋律有一个充分的展开外,主要是结束时的长音所带来的句逗感。以上是按各种节拍构成乐句的常用长度标准所举的一些实例,比它们长度更短或更长的例子有很多,如2/4和3/4拍子少于4小节的乐句,4/4和6/8拍子多于2小节的乐句等,这里不能一一列出。乐句的内部结构也是多样化的,上面的这些例子都是内部结构均衡“一气呵成”的,其他的结构还有:动机加展开、乐节加乐节、乐句紧缩与扩充、内部不均衡等结构类型,这些不同结构类型的乐句还将在下一节中涉及。乐句结构的确定对于曲式和作品分析来说是一项基础但又重要的工作,它的结构不像动机那样一目了然,有时还容易与乐节相混淆。面对一些复杂的乐曲,在乐句划分上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结论,有时甚至不同的结论可以并存,这些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慢慢体会。三、乐节乐节是一个处于动机与乐句之间的结构单位。换句话说,它应比动机长,比乐句短。当乐句进行中出现短暂停顿,并且在这一停顿之前的长度已经超过了动机的界限时,就可能产生乐节。从上面乐句部分所举各例可以看到,乐节与动机这两个结构并不是必备的,因为有些乐句都是非常连贯地发展下来的。只有当乐句不是“二气呵成”时,动机、乐节才可能存在。乐节比动机长而比乐句短,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乐节一动机十动机,乐句一乐节十乐节。当然,这仅是一个基本的公式,乐节内也可能不包含动机,即本身完整不可再分,乐句也可能不包含乐节而是完全由动机构成。不过根据以上这个基本公式,我们已可以初步开展对乐节的具体分析。下面所选例子的长度均为乐句,其内部结构各式各样,从中我们可以观察乐节的构成情况。19
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编【例1-30】贝多芬《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第一乐章vivace,manon troppo.Sempre legatoPdolep植心材料核心材料核心材料核心材料核心材料核心材料核心材料核心材料动机动机动机动机乐节乐节这是该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一乐句,从乐句的内部结构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如括号所示:每一拍都一样的节奏型,这里把它称作“核心材料”,因为它是引出整个乐句发展的原始动力;每两拍构成的一个旋律线形态,其中一上一下的起伏呼应形成了一个自身内部完整的独立“细胞”,从而起到了动机的作用,并贯穿在整个旋律线的模进进行中(最后一次的旋律线由一上一下改成了二上);每四拍构成一个乐节,两个乐节正好各占乐句的一半。这个例子显示出,一一个乐句的结构可能就是由某个元素的不断反复形成的。上例中的核心材料也可作为动机来看,但因为两拍所构成的乐思更完整,因而两拍相加更适合作为动机。乐节的划分在这里或许显得并不太重要,但划分出来更有利于认识乐句的结构。类似的例子还有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一句、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前两个乐句、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等。【例1-31】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Allegronontroppo#eo6D动机动机乐节乐节上例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抢)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一句,从括号的表示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内部的结构组织。这个乐句由两个乐节构成,各占2小节长度。第一个乐节包含核心动机和它的一次变化重复,第二个乐节则一气阿成,中间不能再分开。像这样“分一分一合”式处理乐句内乐节的例子很多,如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中“土耳其进行曲”的第一个乐句、《第四十一交响曲》(朱比特)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的第一个乐句、勃拉姆斯歌曲《摇篮曲》Op.49No.4中的每一个乐句、黄自歌曲《玫瑰三愿》第一段中的两个乐句等。【例1-32】肖邦《圆舞曲》Op.64,No.2Tempo giusto0###动机动机乐节乐节上例这个乐句中的乐节处理与前一例正好相反,4小节乐句中的前2小节为一个一气呵成的乐20节,而后一个乐节则由一个1小节的动机加一次变化重复组合而成。与前面那种“分一分一合”式的乐
课程概迷Unit节处理方式相比,这个例子正好可称之为“合一分一分”式。不过这种以“合一分一分”式的方式处理乐节的例子较少,特别在乐曲开始时少用,这或许是因为它与开始时的呈示性表述需求不够吻合所致。尽管如此,这里还是可以提到一两个类似的例子,它们都是贝多芬的作品,一个是《G大调小步舞曲》的第一句,另一个是《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二乐章的开始乐句。【例1-33】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第四乐章MoltoAllegro大乐节大乐节与前面的例子都不同,上例中没有动机这个成分,整个乐句共8小节,分为前后各4小节的两个部分。由于至第4小节处不能形成一个乐句(速度、和声、前后句关系等因素决定),所以这里的前4小节就只能当作个大乐节(这里姑且把超过2小节的乐节称作“大乐节”)来看。后4小节与之形成呼应,也构成一个大乐节,但在旋律上与前面形成对比。这种处理乐句中乐节的方法非常普遍,因为它的结构最平衡,例子也很多。在上面所举各例中,乐节的结构都还是比较规范的,在长度上都是对称的。不过,在许多作品中,乐节的结构有时还可能因乐句结构的复杂化而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态。【例1-34】莫茨科夫斯基《西班牙舞曲》Op.12,No.1Allegrobrioso3上例虽为一个方整的4小节乐句,但它的内部结构比较特别,通常2小节对2小节的对称结构变成了1小节对3小节,即“动机十大乐节”。虽然动机与乐节也形成了呼应关系,但这种“前短后长”的呼应在长度上是不对称的,效果自然也较为独特。D.斯卡拉蒂的D大调《奏鸣曲》I.463K.430开始两个乐句与上例正好相反,即前面3小节构成一个乐节,第4小节独立出来构成一个动机,形成了“前长后短”的不对称呼应。还有一些乐节不对称现象是由于乐句的长度不是4、6、8等偶数小节所引起的,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开始第一句、贺绿汀的歌曲《嘉陵江上》中的前两句等。前者为一个3小节乐句,其中第1小节是一个独立的动机,后2小节则为一个乐节;后者为5小节乐句,其中前2小节为一个乐节,后3小节为一个乐节。它们的不对称效果比偶数小节的乐句更明显。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21
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编【例1-35】肖邦《前奏曲》Op.28,No.4Largoespress动机L动机动机动机动机L动机L动机动机扩充大乐节乐节动机动机过大乐节首先,上例的长度虽达到了12小节,但仍然应看作是一个乐句,属于超长的乐句。其次,由于内部结构长短参差不一很不对称,造成了乐节划分上的不同寻常。根据上例括号所作的标注,可以看到,这种结果实际上是由于带有一定程度即兴性的旋律发展所造成的。前面8小节中动机的不断反复构成了一个扩充的大乐节,虽然很长但却仍然无法构成一个乐句。后面4小节中包含了三种成分,它们再共同构成一个大乐节。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小于乐段的结构单位中.除了前面讲到的动机、乐节和乐句这三个概念外,还有一个叫做“乐汇”的概念。对它的理解可以通过对语文中的“词汇”进行联系获得,即它在音乐中就相当于文字表述中的一个“词汇”那样大的单位。在音乐结构的分析中,乐汇与动机常被等同看待,但其实存在着区别,乐汇一般不具有动机那种对乐曲的贯彻统一作用。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把例1-31中的动机看作乐汇或许更为合适,因为它们并不像其他例中的动机那样起控制音乐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分析中,面对这样规模的结构单位,可根据以上这一区别来确定是动机还是乐汇。Y作业复习掌握本章所论述的各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下列乐曲片段中的动机、乐节与乐句。1.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10第三乐章第1~20小节;K.283第1~4小节;K.333第1~4小节:K.281第三乐章第1~8小节。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0)p.2,No.2第一乐章第1~4小节;Op.10,No.1第三乐章第1~10小节;Op.10.No.2第一乐章第1~4小节;Op.14,No.2第一乐章第1~8小节:Op.27,No.1第一乐章第1~8小节;0p.106,第二乐章第114小节。3.舒伯特《音乐瞬间》Op.94,No.2第1~8小节和No.3第3~10小节;《即兴曲》Op.142.No.3第1~8小节。4.舒曼《童年情景》0p.15之第一、第二、第四第1~8小节。5.肖邦《钢琴练习曲》(革命)()p.10.No.12第10~24小节;《波洛涅兹幻想曲》Op.61第1~8小节;《钢琴奏鸣曲》()p.35第9~24。6.格里格《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之“奥赛之死"第1~8小节;《掘篮曲》0p.38,No.1第1~16小节《蝴蝶》Op.43,No.1第1~6小节。7.柴可夫斯基《四季》之“六月一一船歌"第1~31小节。8.圣一桑斯《动物狂欢节》之"天鹅"第2~9小节。9.本章中提及但未作谱例分析的乐曲片段。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