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园Unit进行编排后,才得以奠定并逐步得到完善的。在中国,自有专业音乐教育以来,这门课就被从欧洲引进,并逐渐加人了中国音乐曲式方面的内容。而今,曲式学不论在欧洲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仍然是音乐专业学生的所谓“四大件”课程之一。四、曲式分析与作品分析如前所述,曲式学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音乐作品的曲式类型的形成与运用。以往教材的基本内容差不多都是从“一部曲式”到“奏鸣回旋曲式”。当然一些教科书也曾往组曲、套曲、复调音乐以及歌剧音乐方面进行了延伸,但其主要内容仍然是曲式分析。不过近期开始出现对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扩展的倾向。这个扩展主要体现在不仅关注曲式的问题,还关注音乐作品其他方面的分析,甚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换句话说,已把曲式分析引向了更加全面的对作品的分析。由此,就引出了人们对曲式分析与作品分析相互间究竞是一种什么关系的思考。仅从字面上即可看出,作品分析所涵盖的内容肯定比曲式分析要广泛得多。因为一部作品所牵涉的技术方面的内容不仅有曲式,还有和声语言、复调技法、织体形态、旋律写作、主题发展、节奏运动、音色处理等。与作品分析相比,曲式分析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当然,曲式分析与作品分析所包含的其他方面分析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孤立地分析曲式并不能真正认识曲式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因此,把曲式学的内容与作品分析的内容相结合,不仅扩大了曲式研究的视野,还可以使曲式分析的质量得到提高。在中国,曲式分析确实一直扮演着作品分析的主角,它比和声学、复调和配器法等课程更多地承担了对音乐作品进行综合性分析的任务。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一些曲式学教科书在扩展曲式教学内容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五、曲式与体裁“曲式”与“体裁”是两个概念不同的词,但在理解和使用上却很容易被混淆。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个词在解释一些名词概念时确实有部分重叠现象。如组曲和奏鸣曲,这两个概念既可以是一种音乐体裁,又可以是一种音乐作品的曲式,即套曲曲式。同样,交响曲虽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体裁,但也可被当作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即也可以表示一种曲式的概念。这种面对同一个对象却可以给出不同解释的现象,造成了曲式与体裁之间一定程度的界限模糊,从而带来了时而把它们混为一谈的结果。其实,要弄清楚曲式与体裁的差别,只要对确立体裁的条件进行一下梳理就可以了。虽然上面讲到了在解释同一对象时曲式与体裁两者之间的部分重叠,但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曲式所涉及的主要是音乐作品的组织结构,比如乐曲是如何按某种布局原则形成了一个最终的形式结果,这一点在上文的“曲式词解”中已作解释,这里不再赞述。而体裁所涉及的则是音乐作品的样式类型,它由以下的因素所决定:作品特定的使用目的、独特的写作方法、所采用的歌词文本以及规定的演出方式等。比如西方的“清唱剧”与“歌剧”,歌词文本有宗教与世俗之分以及演出方式的不同,“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有乐队编制的区分,“前奏曲”与“小夜曲”有功能作用的不同,“即兴曲”与“狂想曲”有表现意境的不同,“教堂奏鸣曲”与“室内奏鸣曲”有演出场地的不同,“托卡塔”与“赋格曲”有写作方法上的不同,等等。虽然在以上这些音乐体裁中,曲式的运用也有一定关系,但却不具有决定体裁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些体裁可以采用不同的曲式类型,但并不影响体裁的确立。即使对于前面提到的既可当作体裁也可当作曲式的组曲、奏鸣曲和交响曲,曲式所关注的也仅是它们的多乐章的外部形式具体各乐章的曲式类型并不作硬性规定;而它们作为体裁的决定因素,在于它们的音乐类型特征、表演形式、技法处理和乐队编制等。六、形式与内容一般来讲,一切种类的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对于音乐来说也不例外。关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它们代表着不同的美学观点。3
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编一种观点认为,内容与形式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一个艺术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但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就音乐来讲,内容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历史的、现实的或想象的生活所要表达的思想及情感,具体包括主题、题材、人物、事件等;形式则指音乐作品的组织方式、表现手段、结构形态等,具体包括体裁、曲式类型、作曲技法等。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但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深化内容的表达。以这种观点来看,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决定写什么、为什么写是首要的,其次才考虑怎么写的问题。应该说,中外标题音乐的创作基本上都是遵循这样的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创作思路。另一种观点认为,内容与形式之间并不形成上面所说的那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由于音乐语言并不像文字语言那样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因此,音乐作品中的内容(即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是无法通过形式以外的东西来确定的。换句话说,音乐内容的表现恰恰取决于对形式的依赖,并完全通过单纯的形式组合关系来体现。20世纪以来,这种观点得到了进-步的发展,一些作曲家把形式与内容相互等同,甚至认为形式就是作品所要表现的唯一内容。根据这一观点,作曲家在创作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采取什么形式、何种写作技法,而不需首先考虑作品要表达的超脱于形式以外的其他内容。从中外无标题音乐以及20世纪以来中外现代音乐的创作实践看,证明了这种观点是具有一定影响的。就当今的曲式教学来讲,了解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不同观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对于正确理解曲式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将会很有帮助。不论是从哪一种观点来看待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重要的是要能够以多元的视角来看待曲式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把握曲式发展的基本规律,推动曲式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以上所论述的六个方面的问题虽不涉及曲式学的具体内容,但对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教材以讲授常见的曲式类型为主,采取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包括对乐思的各种发展原则和手法的分析),使学生最终获得正确认识中外音乐作品的结构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的能力。作业1.对导论中论述的六个问题进行讨论。2.对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不同艺术门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进行比较、思考、归纳。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理解曲式、体裁、风格等概念的内涵。4
课程概迷Unit第一章音乐作品的结构基础【学习目标及内容要点】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和小于乐段的结构单位。具体内容包括:旋律线、调式调性、节奏运动、和声与织体等表现手段,以及动机、乐句和乐节这三种小于乐段的结构单位。第一节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音乐的基本材料是音响,音响是由于物体受到撞击产生振动后,通过空气的传播而发出的。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由一连申不同形态的音响纵横结合而成,不过音乐中的这些不同形态的音响并不等同于自然界的音响,它们是经过人为加工后形成的,具有特殊的逻辑性和艺术表现力。要了解一部音乐作品是如何发出抑扬顿挫的美妙声音的,并通过这种了解进而理解不同音响的表情作用,就必须首先对这些不同形态音响的构成原理和表现特征进行归纳与研究。以下将从旋律线、调式调性、节奏运动(节奏、节拍、速度)、和声与织体这几个主要方面逐一加以讲述,一、旋律线旋律线是指旋律除去节奏后仅剩下的音高分布状态,因它总是呈现出各种起伏的线条状,所以一般称之为旋律线,它是诸多最基本、最重要的音乐表现要素中的一个。自原始时期的远古音乐出现以来,它就一直在音乐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的音乐中,它的重要性仍很明显。人们常用“抑扬顿挫”来形容音乐的表情变化,这其中的“抑”和“扬”主要就是靠旋律线的起伏来表现的。1.上行的旋律线上行的旋律线当然与“扬”紧密联系在一起。“扬”就是扬起、升起的意思,通常带有积极、升华的表情意义。它既可以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如情绪的逐渐高涨和情感境界的逐步升华,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如朝阳东升和海水涨潮等。因此,当音乐需要表现这些内容时,作曲家往往就会采用上行的旋律线。【例 1-1]劫夫《我们走在大路上》进行曲递度0杭门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上例是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群众歌曲的开头4小节。为了表现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建设新中国的高涨热情,作曲家恰当地运用了短距离内跨越大十度的上行旋律线,在进行曲速度以及抑扬格节奏的强弱律动配合下,充分地发挥了这种上行旋律线的表现特点。5
曲式与作品分析新编【例1-2】】里查德·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Op.30非常宽广地01+里查德·施特劳斯是浪漫主义后期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创作有许多部优秀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其中的一部。该作品以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同名暂哲学名著为基础而创作。上例是该曲的引子,上行的旋律线(跨越三个八度)很好地表现了地球混沌之初,在一片黑暗的大地上,太阳渐渐升起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对未来世界光明前景的美好憧憬。除了可以表现以上例中的“高涨热情”和“上升情景”外,上升的旋律线还可以表现力量的逐渐增长和紧张度的步步提升。【例1-3】1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一乐章Presto2折丰1二#sfD上例中除了刚开始有一个四音下行进行外,其余部分是一个两个八度音域宽度的直线上行进行。虽然没有渐强和加速的要求,但随着音区的提升(包括跳进),音乐所带来的那种力量的逐渐增长和紧张度的步步提升是非常明显的,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升的旋律线并不意味着线条中不能出现局部的迁回进行,那种极端的直线进行毕竞是少数。大多数上行的线条中间都带有一些反向迁回进行,但总的方向应该是保持上升的。当然,反向迁回的幅度不能过大,否则就会破坏上升的整体效果。【例1-4】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Op.14,No.1第一乐章Allegro之韩仕#SP上例是该曲第一乐章的开始4小节,在整个上升的过程中,有两次向下小三度的迁回,这不仅没有破坏上升的推动效果,反面使上升的进行不断获得反弹力,显得更有韧性。2.下行的旋律线下行的旋律线当然和“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抑”就是抑制、控制的意思,通常具有消极、松弛的意义。与上升的旋律线相反,它既可以表现情绪的逐渐消沉和希望的逐步丧失,也可以表现夕阳西下和海水落潮等。因此,当音乐需要表现这些抽象的或具体的内容时,作曲家往往就会采用下行的旋律线。【例1-5】乔尔达尼《我亲爱的》P20门1我亲爱的,请你相信,如没有你,我心中忧郁,上例是该歌曲的开头一句,总体下行的线条进行,充分表现出即将失去爱人而感到的恐惧和忧郁6的心情
课程概述Unit【例1-6】光未然、洗星海《黄河怨》韩进e-风啊!你不要叫喊!上例是该歌曲的第一句,跨越六度的直线下行,生动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踩蹦下所遭受的压迫与奴役。下行的旋律线并不仅仅表现痛苦情感,有时,这种线条也表现松弛、无力,甚至与这种旋律线表情完全相反的轻松谈谐的情绪。【例1-7】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X#PP上例为该乐章引子(第18~21小节)中的一个主要旋律,整体上是一个带迁回的下行旋律线(与例1-4正好相反)。作曲家用这样的线条进行,表现了冬春交接之际,人们眼看着冬天渐渐离去春天即将来临时的那种平静期待的情绪。【例1-8】比才《卡门》歌剧之“哈巴涅拉舞曲”爱情像一个自由的鸟儿谁也不能够驯服它,该例中,作曲家通过下行线条进行,表现了一种放松的情绪,而充满诱感、诡诵的性格主要通过半音化的旋律和富于变化的节奏的配合造成,与主人公吉卜赛女工的身份及其放荡不的性格非常吻合。【例1-9】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Op.31,No.1第一乐章Allegro vivaceP上例虽然是下行的线条,但节奏的作用使它不但没有压抑和松弛的情绪特点,反而像一股强劲的旋风,表现了横扫一切的力量。3.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波浪起伏”是一种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旋律线如同波浪的形状一样,是最常用的旋律线条类型。这种类型的旋律线在整体上没有上述两种那样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倾向,而是有上有下、时上时下地进行着。与上行和下行两种旋律线非“扬”则“抑”的表现特征不同,波浪起伏的旋律线并不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而是有着非常宽广的情绪表现空间,具体要根据作品中的运用情况而定,比如要看起伏的幅度大小、最后的走向以及其他表现要素的结合等。【例1-10】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第二乐章-pdolce上例从a2开始,先向下进行至a',再向上进行至d,最后回归至a",整个线条形成一个以a为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