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 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 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柳永《雨霖铃》 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髙挂柳梢。在《西厢记·长 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②诗歌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 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 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③虚实关系:虚实相生
b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 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c 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 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柳永《雨霖铃》 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 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②诗歌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 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 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③虚实关系:虚实相生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 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a虚实对比: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 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 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b虚实相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髙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 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 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 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①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 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
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 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a 虚实对比: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 《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 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 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b虚实相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 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 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4.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 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①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 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