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 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 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 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 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 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 表达事物的作用。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 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 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 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 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 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 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 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江东 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 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 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 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 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 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 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11.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 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 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 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 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 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 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10.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 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 “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 “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 11.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 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
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 关 (三)抒情方式 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 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 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宋人杨万 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 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 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 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 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以景结情、托物言志) 乐景与哀景: ①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 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 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 关。 (三)抒情方式 “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 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 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例:宋人杨万 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 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 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1.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 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 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 以景结情、托物言志) 乐景与哀景: ①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 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 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 旅之愁相融 ②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更见其哀乐。如: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 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 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 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 “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 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 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 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 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 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四)表现手法 .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 的正文。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 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髙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 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 旅之愁相融。 ②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更见其哀乐。 如: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 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 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 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 “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 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 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 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 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 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 (四)表现手法 1.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 的正文。 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 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 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起兴 2.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 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 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 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3.虚实结合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 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 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 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 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 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 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①诗歌的“虚”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 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 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 现实的黑暗
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 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起兴 2.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 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 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 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3.虚实结合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 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 加容量。 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 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 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 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 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①诗歌的“虚” a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 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 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 现实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