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诊断学(Physical Diagnosis) 课程编码:Z103715 总学时/总学分:56/3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业及麻醉方向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物理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 科。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目的: 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 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熟悉问诊的内容,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逐步具有 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通过学习了解症状分析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初步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掌握问诊的内容和望、触、叩、听的方法,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 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会写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第二章问诊2学时 本章节主要讲述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内容、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了解病史采集与问诊的重要性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问诊是了解病情及疾病全过程 的最好方法。除问诊外病史采集还包括查阅病人的相关资料: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 项:了解并熟悉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1 物理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物理诊断学(Physical Diagnosis) 课程编码:Z103715 总学时/总学分:56/3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6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业及麻醉方向 开课单位:医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物理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 科。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目的: 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 发生机理与临床意义,熟悉问诊的内容,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逐步具有 独立编写完整的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通过学习了解症状分析与疾病诊断的关系。 初步掌握问诊的方法与技巧,掌握问诊的内容和望、触、叩、听的方法,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 和临床意义,了解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会写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 问诊 第二章 问诊 2 学时 本章节主要讲述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内容、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要求: 了解病史采集与问诊的重要性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问诊是了解病情及疾病全过程 的最好方法。除问诊外病史采集还包括查阅病人的相关资料;掌握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 项;了解并熟悉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四章常见症状10学时 第一节发热 本节主要讲述发热的概念与机理、发热的病因与分类、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发热 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水肿 本节主要讲述水肿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与临床表现、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水肿的伴随症状。 第四节咳嗽咳痰 本节主要讲述咳嗽与咳痰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时间与节律、音色, 痰的性状和量)。 第五节咯血 本节主要讲述略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年龄、咯血量、颜色和性状)、咯血与呕 血的鉴别诊断。 第八节呼吸困难 本节主要讲述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着重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临床 表现及件随症状 第六节胸痛、腹痛、头痛 本节主要讲述胸痛、腹痛、头痛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第十一节呕血、便血 本节主要讲述呕血、便血的定义、病因、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件随症状。 第十六节黄疸 本节主要讲述黄疸的定义、胆红素正常代谢,分类(病因分类与胆红素性质分类)、病因 发生机制、常见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辅助检查及黄疸的伴随症状。 第二十六节意识障碍 本节主要讲述意识障得的概念、病因,昏迷的概念,轻度、中度、重度昏迷的临床特征 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见习2学时: 发热、水肿、咳嗽、咳痰、略血、呼吸困难、黄疸、意识障碍 教学要求: 了解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头痛、呕血、便血、黄痘、 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与伴随症状:熟悉并理解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
2 第四章 常见症状 10 学时 第一节 发热 本节主要讲述发热的概念与机理、发热的病因与分类、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发热 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节 水肿 本节主要讲述水肿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与临床表现、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 水肿的伴随症状。 第四节 咳嗽咳痰 本节主要讲述咳嗽与咳痰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咳嗽的性质、时间与节律、音色, 痰的性状和量)。 第五节 咯血 本节主要讲述咯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年龄、咯血量、颜色和性状)、咯血与呕 血的鉴别诊断。 第八节 呼吸困难 本节主要讲述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着重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临床 表现及伴随症状 第六节 胸痛、腹痛、头痛 本节主要讲述胸痛、腹痛、头痛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第十一节 呕血、便血 本节主要讲述呕血、便血的定义、病因、问诊要点、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第十六节 黄疸 本节主要讲述黄疸的定义、胆红素正常代谢,分类(病因分类与胆红素性质分类)、病因、 发生机制、常见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辅助检查及黄疸的伴随症状。 第二十六节 意识障碍 本节主要讲述意识障碍的概念、病因,昏迷的概念,轻度、中度、重度昏迷的临床特征、 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 见习 2 学时: 发热、水肿、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黄疸、意识障碍 教学要求: 了解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头痛、呕血、便血、黄疸、 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与伴随症状;熟悉并理解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
痛、腹痛、头痛、呕血、便血、黄疸、意识障碍病因和临床表现:掌握发热、水肿、咳嗽与咳 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头痛、呕血、便血、黄疸、意识障得的概念,昏迷的概念。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三章头部0.5学时 介绍检查头发注意颜色、疏密度、脱发的类型及特点:头皮的检查。注意头颅大小、外形 及有无异常活动。眼、耳、鼻、口正确检查手法及顺序。 见习0.5学时:头部及其器官检查顺序与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头部检查的顺序与方法,熟悉正常与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操作顺序和手法;认 识正常状态。识别常见的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挂图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四章颈部0.5学时 颈部分区、外形、皮肤、血管、运动:甲状腺检查方法(视、触、听)及异常体征的临床 意义:颈部的血管、颈静脉怒张及颈静脉、颈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气管的检查及移位等的临 床意义。 见习0.5学时:颈部、颈部甲状腺 教学要求:掌握甲状腺、气管等检查手法。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挂图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八章脊柱和四肢检查1学时 介绍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扣击痛颈椎、腰椎特殊试验检查:上下肢视、触、扣、 听检查
3 痛、腹痛、头痛、呕血、便血、黄疸、意识障碍病因和临床表现;掌握发热、水肿、咳嗽与咳 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头痛、呕血、便血、黄疸、意识障碍的概念,昏迷的概念。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二篇 体格检查 第三章 头部 0.5 学时 介绍检查头发注意颜色、疏密度、脱发的类型及特点;头皮的检查。注意头颅大小、外形 及有无异常活动。眼、耳、鼻、口正确检查手法及顺序。 见习 0.5 学时:头部及其器官检查顺序与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头部检查的顺序与方法,熟悉正常与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操作顺序和手法;认 识正常状态。识别常见的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挂图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四章 颈部 0.5 学时 颈部分区、外形、皮肤、血管、运动;甲状腺检查方法(视、触、听)及异常体征的临床 意义;颈部的血管、颈静脉怒张及颈静脉、颈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气管的检查及移位等的临 床意义。 见习 0.5 学时:颈部、颈部甲状腺 教学要求:掌握甲状腺、气管等检查手法。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挂图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八章 脊柱和四肢检查 1 学时 介绍脊柱弯曲度、活动度、压痛与扣击痛 颈椎、腰椎特殊试验检查;上下肢视、触、扣、 听检查
见习1学时: 四肢与关节 教学要求: 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掌握脊柱的外形及弯曲度、活动度检 查方法。脊柱叩击痛和压病。掌握四肢及关节的形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挂图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五章胸部检查(肺和胸部)8学时 第一节胸部的体表标志 介绍骨酪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及肺和胸膜的界限 第二节胸壁、胸席与乳房 介绍胸壁:静脉、皮下气肿、胸壁压痛及肋间痛等:介绍正常胸廓外形及异常胸廓外形: 介绍乳房的视诊、触诊及常见病变。 第三节肺和胸膜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缬、胸膜摩擦 感:3)叩诊:介绍叩诊手法、影响叩诊音的因素、叩诊音的分类、及正常叩诊音和异常叩诊音: 4)听诊:介绍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罗音、语音共振及胸膜摩擦音。 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介绍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及气胸的症状和体征。 肺和胸部见习4学时:肺和胸膜(视诊、触诊、叩诊)2学时 肺和胸膜听诊2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包括骨骼、垂直线标志。正常胸廊特点和几种异常胸廊的种类及临床 意义。肺和胸膜检查中视、触、叩诊的内容、手法,异常时的临床表现。肺和胸膜的听诊内容 ,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等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肺和胸膜的界 限,胸壁、乳房的检查的内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熟悉胸部体格检查在临床疾病诊 断中的重要意义。 课外教学要求:复习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启发式
4 见习 1 学时: 四肢与关节 教学要求: 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掌握脊柱的外形及弯曲度、活动度检 查方法。脊柱叩击痛和压病。掌握四肢及关节的形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对比、分析、比较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挂图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 第五章 胸部检查(肺和胸部) 8 学时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 介绍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及肺和胸膜的界限。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 介绍胸壁:静脉、皮下气肿、胸壁压痛及肋间痛等;介绍正常胸廓外形及异常胸廓外形; 介绍乳房的视诊、触诊及常见病变。 第三节 肺和胸膜 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 感;3)叩诊:介绍叩诊手法、影响叩诊音的因素、叩诊音的分类、及正常叩诊音和异常叩诊音; 4)听诊:介绍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及胸膜摩擦音。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介绍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及气胸的症状和体征。 肺和胸部见习 4 学时: 肺和胸膜(视诊、触诊、叩诊)2 学时 肺和胸膜听诊 2 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包括骨骼、垂直线标志。正常胸廓特点和几种异常胸廓的种类及临床 意义。肺和胸膜检查中视、触、叩诊的内容、手法,异常时的临床表现。肺和胸膜的听诊内容 ,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等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肺和胸膜的界 限,胸壁、乳房的检查的内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熟悉胸部体格检查在临床疾病诊 断中的重要意义。 课外教学要求:复习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课外作业。 第五章胸部检查(心脏检查)8学时 第五节心脏检查 一、心脏望诊、触诊、叩诊(理论3学时) (1)讲述心脏望诊的内容(三望),心尖搏动正常位置、范围及其变化的意义。 (2)讲述常见心脏望诊所能发现的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讲述触诊方法、内容(三触)。 (4)如何触心尖搏动。 (5)讲述震颜产生机制及心前区各部位出现震颤的临床意义。 (6)讲述心包摩擦感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7)讲述叩诊方法、心浊音各部分组成及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一叩)。 二)入心脏听诊(理论5学时) (1)概述:心脏听诊的内容(六听)。 (2)重点讲述房颜听诊的三个不一致、心音的发生机制。 (3)讲述第一心音和第二的鉴别、额外心音的临床意义、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4)讲述杂音产生的机制、各部位杂音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心脏检查见习4学时:心脏望诊、触诊、叩诊,心脏听诊。 教学要求 了解心脏望诊(三望)入、触诊(三触)、叩诊(一叩)的主要内容。了解心前区隆起的临床 意义:了解心尖以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了解触诊的方法、顺序:了解叩诊的方法及顺序: 掌握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范围和强度变化:掌握震颤的产生机制、各部位震颤的临床意义: 掌握心界各部分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心率、房颤听诊的三个绝对不一、 正常心音的产生机制:掌握奔马律、开瓣音、喀喇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掌握杂音的产生 机制及各部位杂音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熟悉心脏听诊的内容(六听)。 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具人体模型。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布置问题、课堂提问
5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课外作业。 第五章 胸部检查(心脏检查) 8 学时 第五节 心脏检查 一)、心脏望诊、触诊、叩诊(理论 3 学时) (1)讲述心脏望诊的内容(三望),心尖搏动正常位置、范围及其变化的意义。 (2)讲述常见心脏望诊所能发现的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讲述触诊方法、内容(三触)。 (4)如何触心尖搏动。 (5)讲述震颤产生机制及心前区各部位出现震颤的临床意义。 (6)讲述心包摩檫感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7)讲述叩诊方法、心浊音各部分组成及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一叩)。 二)、心脏听诊(理论 5 学时) (1)概述:心脏听诊的内容(六听)。 (2)重点讲述房颤听诊的三个不一致、心音的发生机制。 (3)讲述第一心音和第二的鉴别、额外心音的临床意义、心音改变的临床意义。 (4)讲述杂音产生的机制、各部位杂音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心脏检查见习 4 学时:心脏望诊、触诊、叩诊,心脏听诊。 教学要求 了解心脏望诊(三望)、触诊(三触)、叩诊(一叩)的主要内容。了解心前区隆起的临床 意义;了解心尖以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了解触诊的方法、顺序;了解叩诊的方法及顺序; 掌握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范围和强度变化;掌握震颤的产生机制、各部位震颤的临床意义; 掌握心界各部分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掌握正常心率、房颤听诊的三个绝对不一、 正常心音的产生机制;掌握奔马律、开瓣音、喀喇音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掌握杂音的产生 机制及各部位杂音的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熟悉心脏听诊的内容(六听)。 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具人体模型。 教学形式:课堂讲授、布置问题、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