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中学2007年1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20012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30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号ho号令号称号丧号啕大哭 B.校jio校对校勘校场犯而不校 C.数sh数说数伏数落数见不鲜 D.落luo落色落价落榜落落大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惊魂甫定流言斐语溘然长逝宛然 B.斩钉截铁芸芸众生震聋发聩荟萃 C.烟消云散循序渐进言简意赅疮疤 D.老态龙钟妍媸毕露根深蒂固撕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家伙办事毫发不爽,小气极了,你指望他帮助你,门儿也没有, B.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C.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昆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首批“代表作”,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有关部门对 严重的几十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每年的获利应达十几亿元。 B.因策划实施美国驻东非大使馆而被通缉的阿布纳斯近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落网,现被关 押在当地一所监狱里 C.在这一次抢险救灾中,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大家虽然有点累,但保护了集 体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D.财富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优劣程度,而非你赚钱的多寡。要体会富有 的滋味,不需靠亿万钱财,而是你要去过你想过的生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 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岀来的科学精 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 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 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 是对科学的误解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江苏省高邮中学 2007 年 1 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2007-1-2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30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号 háo 号.令 号.称 号.丧 号.啕大哭 B.校 jiào 校.对 校.勘 校.场 犯而不校. C.数 shǔ 数.说 数.伏 数.落 数.见不鲜 D.落 luò 落.色 落.价 落.榜 落.落大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惊魂甫定 流言斐语 溘然长逝 宛然 B.斩钉截铁 芸芸众生 震聋发聩 荟萃 C.烟消云散 循序渐进 言简意赅 疮疤 D.老态龙钟 妍媸毕露 根深蒂固 撕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家伙办事毫发不爽 ....,小气极了,你指望他帮助你,门儿也没有。 B.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 ....了。 C.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昆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首批“代表作”,是实至名归 ....,当之无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有关部门对侵权问题严重的几十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每年的获利应达十几亿元。 B.因策划实施美国驻东非大使馆而被通缉的阿布纳斯近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落网,现被关 押在当地一所监狱里。 C.在这一次抢险救灾中,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大家虽然有点累,但保护了集 体财产免遭损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D.财富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指的是你生活品质的优劣程度,而非你赚钱的多寡。要体会富有 的滋味,不需靠亿万钱财,而是你要去过你想过的生活。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公众理解科学,包括对科学 知识的理解,对科学活动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把科学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当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学精神难以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普及。的确,能够把归纳出来的科学精 神分成条目背下来,并不等于已经具备了科学精神,而恰恰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 只能通过科学活动来体现。弘扬科学精神与全面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是统一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常常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更多地从实用的角度理解 科学,认为科学的意义只在于孕育新的技术,从而忽略了科学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这 是对科学的误解
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 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 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 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 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 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 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 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 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 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 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 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 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5.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 B.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之中。 C.科学精神不迷信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本身也会有失误,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D.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纳粹毒气专家的例子证明:欠缺科学精神就会丧 失正义感和良知。 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人,包括高级科学技术专家都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B.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C.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核 心任务。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8-10题 蔡邕列传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 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召拜郎中,校书东观。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 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 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干余两 填塞街陌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同样,我们也把科普理解为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而较少谈及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有些人认为,掌握了科学知识就会获得科学的方法,也就具备了科学的精神。然而,掌握 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不意味着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学精神。甚至有些 科学家也没有科学精神。科学家可能是本专业的专家,但是对于科学活动的整体,对于科 学与社会的关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包括科学家的科学素质。 这个命题并不矛盾。许多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不能识别伪科学,就是科学素质不高的表现。 也有些科学家,比如纳粹的毒气专家,他们的专业能力也许是一流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 为却是科学精神所不容的。 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相反,不恰当的科学普及反而会损 害科学精神,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误解。比如传统科普常常把科学神化,盲目认为科学技 术所导致的社会后果必然是好的,对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避而不谈,或者把它当作 偶然的技术上的失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怀疑精神,科学本身也可以是怀疑的对 象。科学知识之所以值得信赖,并不是因为它是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可以亲 自验证的。对科学本身提出质疑正是科学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视科学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 应,才能更好地用科学建设人类的未来。 5.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存在着难与易的关系,树立科学精神是科学学习的最高要求。 B.科学精神不能用归纳的方法分成若干条目,它体现在科学知识、方法和活动之中。 C.科学精神不迷信科学本身,因为科学本身也会有失误,并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D.科学精神中包含着社会正义和良知,纳粹毒气专家的例子证明:欠缺科学精神就会丧 失正义感和良知。 6.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科学和技术联系起来,就是人们所说的科技,它缩小了科学的内涵和意义。 B.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相互沟通,相互依存。 C.科学愈发达,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就愈多。 D.科学普及不仅不能等同于科学精神的传播,而且还会损害科学精神。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人,包括高级科学技术专家都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树立科学精神。 B.一度时期伪科学流行,要识别伪科学,就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 C.科学家的专业能力与科学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淡化专业分工。 D. 现代科学普及应在传统科学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科普工作的核 心任务。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第 8—10 题。 蔡邕列传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 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召拜郎中,校书东观。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 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 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 填塞街陌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 故时人名日“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 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日:“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 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 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 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 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 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即收付廷尉治罪。土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时 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邕(yo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 蔡文姬之父。②将命者:侍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 辟:被征召 B.吴人有烧桐以爨者 爨:灶头 C.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却:后退 D.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搢绅:官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B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比往而酒以酣焉 D.「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邕学问广博。他上奏朝廷,要校正《六经》上讹误的文字。朝廷批准后,他亲自 书写《六经》并让工匠在太学门外镌刻成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B.蔡邕音乐才华过人。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之声,就知道是良木,制作成琴,果然音 质美好;偷听弹琴,竟然听岀琴音暗藏杀机 C.董卓担任司空时,征调蔡邕入朝为官,蔡邕称病推辞。但在董卓严令下,蔡邕只好 到朝廷担任祭酒。而董卓却很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是看重。 D.在一次无意之中,蔡邕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董卓被杀的不满之情流露出来,因而 被王允所杀 第工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 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 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 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 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 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 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 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即收付廷尉治罪。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时 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注释]①邕(yō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 蔡文姬之父。②将命者:侍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 辟:被征召 B.吴人有烧桐以爨.者 爨:灶头 C.螳螂为之一前一却. 却:后退 D.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搢绅..:官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 B.蔡君向来,至门而.去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比往而酒以.酣焉。 D.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蔡邕学问广博。他上奏朝廷,要校正《六经》上讹误的文字。朝廷批准后,他亲自 书写《六经》并让工匠在太学门外镌刻成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B.蔡邕音乐才华过人。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之声,就知道是良木,制作成琴,果然音 质美好;偷听弹琴,竟然听出琴音暗藏杀机。 C.董卓担任司空时,征调蔡邕入朝为官,蔡邕称病推辞。但在董卓严令下,蔡邕只好 到朝廷担任祭酒。而董卓却很看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是看重。 D.在一次无意之中,蔡邕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董卓被杀的不满之情流露出来,因而 被王允所杀。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20 分) 四、(23 分)
11.翻译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3分) 译文 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3分) 译文 ③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淸泪,惊 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ˆ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 景象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 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答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2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劝学》)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 琶行》)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4)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五、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14-17题。(共22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 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 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 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 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 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 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 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1.翻译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9 分) ①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3 分) 译文: 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3 分) 译文: ③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3 分) 译文: 1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 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 景象的目的是什么?(3 分)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 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2 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劝学》) (2) ,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 琶行》)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4)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五、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第 14—17 题。(共 22 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 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 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 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 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 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 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 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
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 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 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 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 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 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 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才苑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 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 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 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 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 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 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 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 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 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 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 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 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荼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 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 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 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 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4.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4分) 答 15.“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 是什么?(6分) 答 16.“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 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 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 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 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 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 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才苑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 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 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 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 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 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 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 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 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 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 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 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 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 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 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 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 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4.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什么?(4 分) 答: 15.“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句中“逃离”一词的意思 是什么?(6 分) 答: 16.“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