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江西省九校模拟卷·语文 江西省彭泽县第一中学何宗宇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模棱摹拟落寞莫逆之交顶礼膜拜 B.扉页菲薄斐然匪夷所思蜚短流长 C.诋毁底蕴邸所低首下心砥柱中流 D.搁浅奶酪贿赂洛阳纸贵一丘之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根除滚瓜烂熟攻城掠地百废具兴 B.构陷轻歌曼舞莫衷一是弥天大谎 C.规矩花团紧簇磬竹难书洗耳恭听 D.澹泊一塌糊涂曲指可数循私舞弊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大学生们为了对付各种考试,更为了备战职场,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磨刀霍霍向英语 B.一些像“wT0”、“T细胞”这样西文、中外合文式构成的词语都堂而皇之地涌入了《现 代汉语》词典。 C.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争吵,有过不同意见,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心照不宣的好朋友。 D.民族艺术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活力:郭德纲的横空出世,让久违的相声艺术再度变成为大 众消费的热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人口增加,往往出现滥伐林木盲目猎杀、超限采摘、过量捕捞等等问题,造成多种 生物物种濒危的严重后患。 B.韩国演艺界人士认为,《大长今》之所以受到中国广大观众的青睐,是因为其中贯串了 种“灵魂”即东方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 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1 2007 届江西省九校模拟卷·语文 江西省彭泽县第一中学 何宗宇 说明: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模.棱 摹.拟 落寞. 莫.逆之交 顶礼膜.拜 B.扉.页 菲.薄 斐.然 匪.夷所思 蜚.短流长 C.诋.毁 底.蕴 邸.所 低.首下心 砥.柱中流 D.搁.浅 奶酪. 贿赂. 洛.阳纸贵 一丘之貉.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根除 滚瓜烂熟 攻城掠地 百废具兴 B.构陷 轻歌曼舞 莫衷一是 弥天大谎 C.规矩 花团紧簇 磬竹难书 洗耳恭听 D.澹泊 一塌糊涂 曲指可数 循私舞弊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大学生们为了对付各种考试,更为了备战职场,从大学—年级就开始磨刀霍霍 ....向英语。 B.—些像“WTO”、“T 细胞”这样西文、中外合文式构成的词语都堂而皇之 ....地涌入了《现 代汉语》词典。 C.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争吵,有过不同意见,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心照不宣 ....的好朋友。 D.民族艺术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活力:郭德纲的横空出世 ....,让久违的相声艺术再度变成为大 众消费的热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由于人口增加,往往出现滥伐林木盲目猎杀、超限采摘、过量捕捞等等问题,造成多种 生物物种濒危的严重后患。 B.韩国演艺界人士认为,《大长今》之所以受到中国广大观众的青睐,是因为其中贯串了 一种“灵魂”即东方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 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以学习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环节。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他从1990年开始“赋闲”(仍担任商务印书馆顾问),时间多了,除了讲学,便是写作 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是如 何创作出来的? C.怎样进行国学研究?怎样振兴国学?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新华文摘》2005年第 17期编发了“重振国学”的一组争论文章 D.在文学上,韩柳虽都被称为“古文运动”的旗手,但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恪守道统 柳的口号是“文以明道”,意在阐扬新见解。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李翔海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 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 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 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 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 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 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 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 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 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 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 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 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 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
2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首先要抓住以学习贯彻“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环节。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 A.他从 1990 年开始“赋闲”(仍担任商务印书馆顾问),时间多了,除了讲学,便是写作。 B.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作是如 何创作出来的? C.怎样进行国学研究?怎样振兴国学?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为此,《新华文摘》2005 年第 17 期编发了“重振国学”的一组争论文章。 D.在文学上,韩柳虽都被称为“古文运动”的旗手,但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恪守道统, 柳的口号是“文以明道”,意在阐扬新见解。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李翔海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 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 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 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 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 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 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 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 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 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 “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 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 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 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
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 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 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6、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 态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8、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 合度的状态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庸”、“中道”、“中和”、“中 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 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 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 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 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
3 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 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 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 节选自 2005 年 8 月 9 日《光明日报》) 6、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 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 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 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 态。 D. 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8、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 合度的状态。 B. 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 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庸”、“中道”、“中和”、“中 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 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 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 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 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 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
请托无所容。回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 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 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 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 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 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 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弟子繚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 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 恢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容:接受 D、以示天下之私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D、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1、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4 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 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 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 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 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 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 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 子己为郎中。 (《后汉书·乐 恢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B、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C、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容:接受 D、以示天下之私. 私:偏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D、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1、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B、②④⑥ C、②③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 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 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 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 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5分)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5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 行为感动了县令,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本郡太守犯法 被杀,他“独奔丧行服”:这与他的性格有关。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故人,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 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窦 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①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5 分) 译 文: ②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 (4 分) 译 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