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1.碱基、核苷酸的结构、性质;2.核酸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功能。教学难点:1.DNA的结构:2.RNA的结构:3.Sanger法测序。4.课程思政核酸的化学这一章涉及多个重要的科学家,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Waston和Crick;1944年O.Avery和1952年A.D.Hershey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为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核酸的化学的学习,为下一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理解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生物化学在生物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对核酸的序列分析方法和分子杂交技术学习过程中,又要强调两次诺贝奖获得者Sanger的巨大贡献,使得学生对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肃然起敬,培养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第六章酶化学(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促反应特点。1.2.重点掌握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一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结合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论述酶原激活的化学本质。以乳酸脱氢酶(LDH)为例描述同工酶的概念。1.3.重点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默写米式方程,米氏常数定义及意义,学会运用米式方程进行简单计算。1.4.叙述别构酶概念、酶促反应动力学特点及意义。1.5.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2.主要内容2学时第一节酶的概述1.酶的生物学功能2.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3.酶活性测定2 学时第二节酶促的反应特点与机理1.酶促反应的特点2.酶促反应机理3学时第三节酶促反应动力学
教学重点:1.碱基、核苷酸的结构、性质;2.核酸的结构、性质和生物功能。 教学难点:1.DNA 的结构;2.RNA 的结构;3.Sanger 法测序。 4.课程思政 核酸的化学这一章涉及多个重要的科学家,DNA 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获得者 Waston 和 Crick;1944 年 O.Avery 和 1952 年 A.D.Hershey 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为分子 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核酸的化学的学习,为下一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 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理解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生物化学在生物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 性;对核酸的序列分析方法和分子杂交技术学习过程中,又要强调两次诺贝奖获得者 Sanger 的巨 大贡献,使得学生对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肃然起敬,培养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第六章 酶化学(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酶的基本概念、酶促反应特点。 1.2.重点掌握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一一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全酶、酶的活 性中心和必需基团等。结合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论述酶原激活的化学本质。以乳酸脱氢酶(LDH)为例, 描述同工酶的概念。 1.3.重点掌握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几种因素及其动力学特点。默写米式方程,米氏常数定义 及意义,学会运用米式方程进行简单计算。 1.4.叙述别构酶概念、酶促反应动力学特点及意义。 1.5.了解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酶的概述 2 学时 1.酶的生物学功能 2.酶的命名与分类原则 3.酶活性测定 第二节 酶促的反应特点与机理 2 学时 1.酶促反应的特点 2.酶促反应机理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3 学时
1.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2.酶促反应动力学第四节酶的调节1学时1.酶调节的过程2.各种调节酶的概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酶的化学本质、结构、特性和功能;2.酶反应动力学;3.酶的应用。教学难点:1.米氏方程的推导;2.酶活调节机制。4.课程思政对酶促反应影响因素学习过程中,其中各种抑制剂的作用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如磺胺类药物杀菌、农药中毒、砷化物中毒的机理等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第七章维生素化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叙述维生素的定义、分类。1.2.重点掌握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本质、主要生理功能和发挥活性的形式,举出相应缺乏病。1.3.重点掌握B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1.4.了解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生理生化功能。2.主要内容第一节维生素的概述0.5学时1.维生素定义、命名、分类2.维生素缺乏症发生的原因0.5学时第二节脂溶性维生素1学时第三节水溶性维生素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各种维生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教学难点:1.维生素缺乏症;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4.课程思政维生素的教学要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有感而发
1.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2.酶促反应动力学 第四节 酶的调节 1 学时 1.酶调节的过程 2.各种调节酶的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酶的化学本质、结构、特性和功能;2.酶反应动力学;3.酶的应用。 教学难点:1.米氏方程的推导;2.酶活调节机制。 4.课程思政 对酶促反应影响因素学习过程中,其中各种抑制剂的作用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如磺胺 类药物杀菌、农药中毒、砷化物中毒的机理等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 第七章 维生素化学(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叙述维生素的定义、分类。 1.2. 重点掌握各种维生素的化学本质、主要生理功能和发挥活性的形式,举出相应缺乏病。 1.3. 重点掌握 B 族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1.4. 了解必需微量元素的种类、生理生化功能。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维生素的概述 0.5 学时 1.维生素定义、命名、分类 2. 维生素缺乏症发生的原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0.5 学时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各种维生素的结构、性质和功能;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教学难点:1.维生素缺乏症;2.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4.课程思政 维生素的教学要多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有感而发
找到学习的兴趣,学到生物知识,健康生活。第八章糖代谢(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列举糖的主要生理功能。1.2.重点掌握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1.3.结合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和ATP生成,重点掌握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概念及其反应过程,结合关键酶说明前两条途径的调节及三条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1.4.重点掌握糖原合成及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调节及生理意义。1.5.重点掌握糖异生概念,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及生理意义。2.主要内容第一节糖代谢概述0.5学时1.新陈代谢的概念2.糖代谢的基本过程2学时第二节糖的无氧氧化1.糖酵解途径2.糖酵解途径的调节2学时第三节糖的有氧氧化1.糖的有氧氧化途径2.TCA循环以及调节1学时第四节磷酸戊糖途径1.磷酸戊糖途径2.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1学时第五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糖原的合成2.糖原的分解第六节糖异生途径1学时1.糖异生途径及调节2.糖异生途径的生理意义
找到学习的兴趣,学到生物知识,健康生活。 第八章 糖代谢(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列举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1.2.重点掌握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1.3.结合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和 ATP 生成,重点掌握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和磷 酸戊糖途径概念及其反应过程,结合关键酶说明前两条途径的调节及三条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 1.4.重点掌握糖原合成及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酶,调节及生理意义。 1.5.重点掌握糖异生概念,反应过程、关键酶、调节及生理意义。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糖代谢概述 0.5 学时 1.新陈代谢的概念 2. 糖代谢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糖的无氧氧化 2 学时 1.糖酵解途径 2. 糖酵解途径的调节 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 2 学时 1.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2. TCA 循环以及调节 第四节 磷酸戊糖途径 1 学时 1.磷酸戊糖途径 2.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节 第五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 学时 1.糖原的合成 2. 糖原的分解 第六节 糖异生途径 1 学时 1.糖异生途径及调节 2. 糖异生途径的生理意义
0.5学时第七节血糖以及调节1.血糖概念及来源去路2.血糖的调节及意义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糖无氧氧化的过程、部位、关键酶;2.糖有氧氧化的过程、部位、关键酶;3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过程和关键酶;4.糖异生的过程、部位、关键酶和意义。教学难点:1.糖无氧氧化途径和能量变化;2.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3.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和生理意义。4.课程思政通过介绍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酿酒经验,通过古诗词和神话传说可以领略我国的酒文化的悠久历史,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娣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等等。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德国生物化学家EduardBuchner、O.F.Meyerhof、英国生物化学家F.G.Hopkins由于酿酶、糖原乳酸循环、肌肉收缩与乳酸的关系的提出,分别获得1907、1922年、1929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对糖酵解途径的提出做出巨大贡献;而Krebs由于提出的三羧酸循环获得1953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第九章脂质代谢(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脂肪动员的概念。1.2.重点掌握甘油代谢途径(氧化分解、异生为糖及合成脂肪)及重要的酶。1.3.重点掌握脂肪酸氧化过程、有关酶。重点掌握酮体概念。重点掌握酮体代谢、生理意义。阐述酮症产生机理。1.4.结合软脂酸合成途径,重点掌握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包括来源)及辅助因子,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及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1.5.重点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重要衍生物及功能,1.6.重点掌握磷脂合成原料、部位。1.7.重点掌握胆固醇合成原料、部位、辅助因子。掌握胆固醇主要转化途径。重点掌握胆固醇
第七节 血糖以及调节 0.5 学时 1.血糖概念及来源去路 2. 血糖的调节及意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糖无氧氧化的过程、部位、关键酶;2.糖有氧氧化的过程、部位、关键酶;3. 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过程和关键酶;4.糖异生的过程、部位、关键酶和意义。 教学难点:1.糖无氧氧化途径和能量变化;2.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3.磷酸戊 糖途径的反应过程和生理意义。 4.课程思政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酿酒经验,通过古诗词和神话传说可以领略我国的酒 文化的悠久历史,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花间 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等等。厚植家国情怀,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德国生物化学家 Eduard Buchner、 O. F. Meyerhof、英国生物化学家 F. G. Hopkins 由于酿 酶、糖原乳酸循环、肌肉收缩与乳酸的关系的提出,分别获得 1907、1922 年、1929 年的诺贝尔生理 或医学奖,对糖酵解途径的提出做出巨大贡献;而 Krebs 由于提出的三羧酸循环获得 1953 的诺贝尔 生理或医学奖。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 第九章 脂质代谢(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脂肪动员的概念。 1.2.重点掌握甘油代谢途径(氧化分解、异生为糖及合成脂肪)及重要的酶。 1.3.重点掌握脂肪酸氧化过程、有关酶。重点掌握酮体概念。重点掌握酮体代谢、生理意义。 阐述酮症产生机理。 1.4.结合软脂酸合成途径,重点掌握脂肪酸合成部位、原料(包括来源)及辅助因子,乙酰辅酶 A 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系的特点及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在脂肪酸合成中的作用。 1.5.重点掌握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了解多不饱和脂肪酸重要衍生物及功能。 1.6.重点掌握磷脂合成原料、部位。 1.7.重点掌握胆固醇合成原料、部位、辅助因子。掌握胆固醇主要转化途径。重点掌握胆固醇
的两种脂化(LCAT,ACAT)过程。1.8.了解脂类主要生理功复述血浆脂类组成及含量。重点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生理功能。2.主要内容2学时第一节甘油三酯的代谢1.脂类的生理功能2.脂类的消化吸收3.甘油三酯的分解与合成第二节磷脂的代谢1学时0.5学时第三节固醇的代谢第四节血脂概述及其调节0.5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脂酸和三酰甘油的生物分解和合成;2.复脂类和脂质的某些分解产物的代谢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1.β氧化途径;2.酮体的生成和代谢。4.课程思政将糖代谢脂质代谢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完善代谢网络思维导图:脂质代谢与糖代谢产生能量的比较,分析脂肪分解可以产生大量能量。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主要的供能途径;教师利用微信群,通过小组讨论、互评、点评等形式,生成反思性的知识,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第十章蛋白质酶促降解及氨基酸代谢(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氮平衡、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互补作用。1.2.了解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特点和-谷氨酰基循环在氨基酸吸收和转运中的意义。1.3.重点掌握体内几种脱氨基方式及反应过程、典型转氨酶名称、辅酶及ALT(GPT)、AST(GOT)的组织分布特点及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1.4.重点掌握血氨来源与去路,重点掌握尿素合成详尽过程及肝昏迷学说。了解其调节1.5.重点掌握一碳单位概念、来源、代谢辅酶、功能
的两种脂化(LCAT,ACAT)过程。 1.8.了解脂类主要生理功复述血浆脂类组成及含量。重点掌握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生理 功能。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 2 学时 1.脂类的生理功能 2.脂类的消化吸收 3.甘油三酯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节 磷脂的代谢 1 学时 第三节 固醇的代谢 0.5 学时 第四节 血脂概述及其调节 0.5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脂酸和三酰甘油的生物分解和合成;2.复脂类和脂质的某些分解产物的代谢的 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1.β 氧化途径;2.酮体的生成和代谢。 4.课程思政 将糖代谢脂质代谢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完善代谢网络思维导图;脂质代谢与糖代谢产生能 量的比较,分析脂肪分解可以产生大量能量。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主要的供能途径;教师利用微信群, 通过小组讨论、互评、点评等形式,生成反思性的知识,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同 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 第十章 蛋白质酶促降解及氨基酸代谢 (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氮平衡、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2.了解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特点和 -谷氨酰基循环在氨基酸吸收和转运中的意义。 1.3.重点掌握体内几种脱氨基方式及反应过程、典型转氨酶名称、辅酶及 ALT(GPT)、AST(GOT) 的组织分布特点及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1.4.重点掌握血氨来源与去路,重点掌握尿素合成详尽过程及肝昏迷学说。了解其调节. 1.5. 重点掌握一碳单位概念、来源、代谢辅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