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0.5×(课程论文测评平均成绩)课程论文总分)b.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课程自标达成度=0.6*课程目标1达成度+0.3*课程目标2达成度+0.1*课程目标3达成度(该课程课程自标1为高支撑,课程自标2为中支撑,课程自标3为低支撑,二、教学内容纲要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章次内学时容(宋体五号字)一绪论2学时二糖类化学4学时三脂质化学2 学时四蛋白质化学8学时五核酸化学4学时六酶化学8学时七维生素化学2学时八糖代谢8学时九脂质代谢4学时+4学时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2学时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十=生物氧化4学时十三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2学时十四4学时DNA的生物合成十五2学时RNA的生物合成十六4学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合计64学时2.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目的和任务。1.2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分) + 0.5×(课程论文 测评平均成绩)/ 课程论 文总分) b. 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达成度=0.6*课程目标 1 达成度+0.3*课程目标 2 达成度+0.1*课程目标 3 达成度(该课 程课程目标 1 为高支撑,课程目标 2 为中支撑,课程目标 3 为低支撑) 二、教学内容纲要 1.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章次 内 容(宋体五号字) 学时 一 绪论 2 学时 二 糖类化学 4 学时 三 脂质化学 2 学时 四 蛋白质化学 8 学时 五 核酸化学 4 学时 六 酶化学 8 学时 七 维生素化学 2 学时 八 糖代谢 8 学时 九 脂质代谢 4 学时 十 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4 学时 十一 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2 学时 十二 生物氧化 4 学时 十三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2 学时 十四 DNA 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十五 RNA 的生物合成 2 学时 十六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合计 64 学时 2.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目的和任务。 1.2 理解生物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3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2.主要内容1.1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目的1.2.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1.3.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卫生医药业上的应用1.4.生物化学研究的现代和未来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及其研究内容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化学关键机制的发展历程4.课程思政生命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探究自身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的时候,给大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爱国情怀、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重点解决思政元素的深度下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第二章糖类化学(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1.1.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性质。1.2.掌握糖的组成、结构以及重要生理功能。2.主要内容第一节糖的概述1学时2学时第二节单糖第三节寡糖0.5学时0.5学时第四节多糖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糖的概念、分类;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及重要的性质;掌握单糖、重要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1.3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 2.主要内容 1.1 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目的 1.2. 生物化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 1.3. 生物化学在工农业、卫生医药业上的应用 1.4. 生物化学研究的现代和未来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化学关键机制的发展历程 4.课程思政 生命科学的历史也是人类探究自身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 而在介绍生物化学发展史的时候,给大家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 识、爱国情怀、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 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重点解决思政元素的深度下沉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 第二章 糖类化学(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和它们的一些重要的性质。 1.2. 掌握糖的组成、结构以及重要生理功能。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糖的概述 1 学时 第二节 单糖 2 学时 第三节 寡糖 0.5 学时 第四节 多糖 0.5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糖的概念、分类;了解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及多糖的结构特点及重要的性质; 掌握单糖、重要多糖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单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多糖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4.课程思政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强调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基础,加强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第三章脂类化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教学目的与要求1.1了解脂质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1.2掌握甘油三酯结构:常见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的种类:磷脂的种类分子组成与结构。1.3熟悉类、固醇类及结合脂的种类和结构。2.主要内容0.5学时第一节脂类的概念1.脂类的分类2.脂类的生理功能1 学时第二节脂肪及脂肪酸1.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分类2.脂肪及脂肪酸重要的化学性质3.脂肪的生物学作用0.5学时第三节复合脂质1.磷脂2.糖脂3.固醇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脂肪的结构和性质;2.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脂肪、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4.课程思政油脂的鉴定方法是本章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仍然通过项目设计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掌握;采用项目学习的形式,建立任务驱动、知识呈现、习题测验、讨论反思的资源应用体系,实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科研精神
教学难点:单糖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以、多糖的组成结构和重要性质 4.课程思政 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强调有机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基础,加强改进教学方法,培 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脂类化学(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 了解脂质的分类与生物学作用。 1.2 掌握甘油三酯结构;常见脂肪酸及必需脂肪酸的种类;磷脂的种类分子组成与结构。 1.3 熟悉萜类、固醇类及结合脂的种类和结构。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脂类的概念 0.5 学时 1. 脂类的分类 2. 脂类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脂肪及脂肪酸 1 学时 1. 脂肪及脂肪酸的结构分类 2. 脂肪及脂肪酸重要的化学性质 3. 脂肪的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复合脂质 0.5 学时 1.磷脂 2.糖脂 3.固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脂肪的结构和性质;2.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脂肪、磷脂、固醇类物质的基本结构 4.课程思政 油脂的鉴定方法是本章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仍然通过项目设计来加强这方面知识的 掌握;采用项目学习的形式,建立任务驱动、知识呈现、习题测验、讨论反思的资源应用体系,实 现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科研精神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8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多肽链的基本组成单位一—L-α-氨基酸;20种氨基酸三字母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1.2.重点掌握握肽键、多肽链、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1.3.重点掌握蛋白质重要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2.主要内容2学时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1.氨基酸分类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2学时第二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2学时第三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1.蛋白质的物理性质2.蛋白质的化学性质第四节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学时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2.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3.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概念;4.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性质的生理意义及实践意义。教学难点:1.氨基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4.课程思政本章为静态部分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引用案例教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线上线下尽可能多进行讨论。密切联系实际,针对抗原抗体结合免疫反应,讨论如何完成新冠疫苗的研制和新冠病毒的防御;介绍由于提出了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家的Sanger,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研
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8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蛋白质元素组成特点;多肽链的基本组成单位——L--氨基酸;20 种氨基酸三字 母缩写符号、结构式及主要特点。 1.2.重点掌握握肽键、多肽链、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 1.3.重点掌握蛋白质重要理化性质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 学时 1.氨基酸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2 学时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 学时 1.蛋白质的物理性质 2.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 学时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理化性质;2.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3.蛋白质二级结构 的概念;4.掌握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以及性质的生理意义及实践意义。 教学难点:1.氨基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2.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 4.课程思政 本章为静态部分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引用案例教学,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线上线下尽可能多进行讨论。密切联系 实际,针对抗原抗体结合免疫反应,讨论如何完成新冠疫苗的研制和新冠病毒的防御;介绍由于提 出了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家的 Sanger,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研
究方法、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时刻注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第五章核酸化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1.2.重点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与蛋白质比较)。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重点掌握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列举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牢记体内重要的环化核苷酸——cAMP和cGMP。1.3.在理解多核苷酸链结构基础上,重点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及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5→3')。描述DNA的一级结构,DNA二级结构一一双螺旋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简述tRNA二级结构一三叶草结构特点。在重点掌握二级结构基础上,知道核酸还有更高级结构形式存在。1.4.重点掌握核酸的性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掌握DNA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概念,2.主要内容1学时第一节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1.核酸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概况2.核酸的分类、分布和生物学意义3.核酸的化学组成、分子组成以及一级结构第二节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1学时1.DNA的二级结构2.DNA高级结构1学时第三节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1.三种主要RNA的结构与功能2.核内小RNA的结构与功能第四节核酸的理化性质1 学时1.核酸的理化性质2.分子杂交3.教学重点和难点
究方法、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时刻注意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 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 第五章 核酸化学(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 1.2.重点掌握核酸元素组成特点(与蛋白质比较)。结合碱基、核苷和核苷酸的化学结构,重点掌 握它们的中文名称及相应的缩写符号。列举两类核酸(DNA 与 RNA)分子组成异同。牢记体内重要的 环化核苷酸——cAMP 和 cGMP。 1.3.在理解多核苷酸链结构基础上,重点掌握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及 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5’→ 3’)。描述 DNA 的一级结构, DNA 二级结构一一双螺旋模型要点,碱基配 对规律。简述 tRNA 二级结构——三叶草结构特点。在重点掌握二级结构基础上,知道核酸还有更 高级结构形式存在。 1.4.重点掌握核酸的性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掌握 DNA 变性、复性及分子杂交的概念。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组成及一级结构 1 学时 1.核酸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概况 2. 核酸的分类、分布和生物学意义 3.核酸的化学组成、分子组成以及一级结构 第二节 D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 学时 1.DNA 的二级结构 2. DNA 高级结构 第三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 学时 1.三种主要 RNA 的结构与功能 2. 核内小 RNA 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1 学时 1.核酸的理化性质 2.分子杂交 3.教学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