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461A002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ExperimentofInorganic&AnalyticalChemistryB开课学期:1学分/学时:1.5/48课程类别:必修课:基础实验课程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生化国际/一年级本科生先修/后修课程:无/有机化学实验开课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团队负责人:张立庆责任教授:核准院长:执笔人:俞远志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面向化工及近化类本科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必修实验基础课。本课程与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结合紧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各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续的化学基础课及专业课,甚至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都起到了承前启后、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课程涵盖了无机制备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无机离子的分离鉴定,酸碱、氧化还原、络合和沉淀等四大滴定的原理和操作以及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使学生获得无机化学中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感性认识,从而能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此外,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正确规范地使用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常见仪器;掌握有效数字的读取、运算、作图、列表、误差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1.2具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基本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化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体现在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基本规则,解决无机化合物制备、物质成份分析、定量分析等化学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2.2具有应用物理和化学等基本原理对化学工程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体现在运用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化学反应原理和元素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对化学工程领域内有关化学物质的制备、含量测定和混合物的分离鉴定等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4.1具备基于化学化工科学原理对化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体现在运用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化学反应原理和元素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61A002 课程名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B/Experiment of Inorganic & Analytical ChemistryB 开课学期:1 学分/学时:1.5/48 课程类别:必修课;基础实验课程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材料 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生化国际/一年级本科生 先修/后修课程:无/有机化学实验 开课单位: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轻工学院 团队负责人:张立庆 责任教授: 执 笔 人:俞远志 核准院长: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面向化工及近化类本科专业学 生的第一门必修实验基础课。本课程与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程结合紧密,是化学工程与工 艺、材料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各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与能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后续的化学基础课及专业课,甚至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都起到了承前 启后、奠定基础的作用。本课程涵盖了无机制备实验的基本操作,常见无机离子的分离鉴定, 酸碱、氧化还原、络合和沉淀等四大滴定的原理和操作以及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应用 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首先使学生获得无机化学中一些重要化合物的感性认识,从而 能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此外,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无机 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正确规范地使用无机和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常见 仪器;掌握有效数字的读取、运算、作图、列表、误差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培养学生一丝 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素养以及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的能力。 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 1.2 具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基本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化学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体现在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的 基本规则,解决无机化合物制备、物质成份分析、定量分析等化学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 2.2 具有应用物理和化学等基本原理对化学工程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体现在运用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化学反应原理和元素化学 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对化学工程领域内有关化学物质的制 备、含量测定和混合物的分离鉴定等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4.1 具备基于化学化工科学原理对化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 体现在运用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化学反应原理和元素化学
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对化学工程领域内有关化学物质的制备、纯度检验、含量测定、组成分析、混合物分离鉴定等复杂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4.2掌握自然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体现在整个课程安排的实验中,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化学反应原理和方法,要求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产率高低的原因、剖析分析结果的误差来源。5.2针对化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备选择与使用现代仪器、流程模拟软件等工具实现分析检测、模拟、预测等能力,并理解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体现在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并能运用分光光度计对化工工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物质进行实验条件优化、含量测定与计算;掌握酸度计的原理对溶液酸度进行测定。12.2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能力。体现在本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实验前预习的检查是每次教学的必然环节,直接与成绩挂钩,训练学生“问题出现-解决问题-分析原因”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能力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1.观看基本操作录像,实验室基本知识介绍(2学时)要求学生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情况和成绩评定方法。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容量瓶、移液管、吸量管、酸碱滴定管等)和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玻璃仪器的正确洗涤和干燥方法:掌握实验报告的规范写作方法。理解实验前预习、实验中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及原始数据的重要性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硫酸亚铁铵的制备(4学时)了解复盐的制备方法和自视比色法检验产品纯度的原理。掌握常压、减压过滤、称量、溶解、蒸发、结晶和比色管的试漏、移液、定容等基本操作方法。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12.2。3.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3学时)了解缓冲溶液的定义、组成和缓冲作用。理解缓冲溶液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范围。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pH的计算方法和酸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2、5.2、12.2。4.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比较(3学时)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常规配制方法;理解酸碱滴定的原理及应用;掌握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滴定分析常用仪器的正确洗涤及使用方法:掌握滴定操作、终点的判断并练习正确读数。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2、12.2
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及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对化学工程领域内有关化学物质的制备、纯度 检验、含量测定、组成分析、混合物分离鉴定等复杂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的能力。 4.2 掌握自然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 体现在整个课程安排的实验中,掌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等 化学反应原理和方法,要求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产率高低的原因、剖析 分析结果的误差来源。 5.2 针对化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备选择与使用现代仪器、流程模拟软件等工具实现 分析检测、模拟、预测等能力,并理解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体现在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并能运用分光光度计对化工工程中所涉 及的有关物质进行实验条件优化、含量测定与计算;掌握酸度计的原理对溶液酸度进行测定。 12.2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能力。 体现在本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实验前预习的检查是每次教学的必然环节,直接与成 绩挂钩,训练学生“问题出现-解决问题-分析原因”的思维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从而掌握 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能力。 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观看基本操作录像,实验室基本知识介绍(2 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情况和成绩评定方法。掌握无机及分析化 学实验中常用的仪器(容量瓶、移液管、吸量管、酸碱滴定管等)和实验室安全知识;掌握 玻璃仪器的正确洗涤和干燥方法;掌握实验报告的规范写作方法。理解实验前预习、实验中 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及原始数据的重要性。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 2.硫酸亚铁铵的制备(4 学时) 了解复盐的制备方法和目视比色法检验产品纯度的原理。掌握常压、减压过滤、称量、 溶解、蒸发、结晶和比色管的试漏、移液、定容等基本操作方法。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12.2。 3.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3 学时) 了解缓冲溶液的定义、组成和缓冲作用。理解缓冲溶液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范围。掌握 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pH 的计算方法和酸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2、5.2、12.2。 4.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比较(3 学时) 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常规配制方法;理解酸碱滴定的原理及应用;掌握指示剂的变色原 理;掌握滴定分析常用仪器的正确洗涤及使用方法;掌握滴定操作、终点的判断并练习正确 读数。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2、12.2
5.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3学时)了解标准溶液的标定意义: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标定原理;掌握电子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减量法称量操作: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误差的来源及计算。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2、12.2。6.混合碱液的成份分析(4学时)了解双指示剂的使用及其优点;理解双指示剂法测定碱液中NaOH和NazCO含量的原理:掌握用移液管移取定量溶液的正确操作方法。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12.2。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学时)了解吸附指示剂的特点及使用;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特点:掌握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条件:掌握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标定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间接碘量法的测定条件。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2、12.2。8.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3学时)了解吸附指示剂的特点及使用: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特点和主要误差来源;掌握碘量法测定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12.2。9.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学时理解配位滴定的特点和PH值对配位滴定的影响:掌握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和钙指示剂的使用及特点。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2、12.2。10.铜银系列实验(3学时)了解铜、银的氢氧化物与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了解Cu-+与Cu+的相互转化条件及Cu-+、Ag的氧化性。理解铜、银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掌握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定方法。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12.2。11: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5学时)厂解分光光度计的构造: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条件实验: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操作方法。掌握标准曲线定量法对未知样品定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5.2、12.2。12.三氯化六氨合钴(II)的制备及组成的测定(9学时)了解分子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组成测定方法。加深理解配合物的形成对三价钻稳定性的影响。掌握水蒸气蒸馏的操作和氨含量的测定方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在钻含量的测定中的应用:掌握摩尔法测定氯含量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无机制备与分析测试的能力。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12.2。13.实验考试(3学时)要求学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理解相关的实验原理,设计出完整的实验
5.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3 学时) 了解标准溶液的标定意义;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标定原理;掌握电子天平的正确使用方 法和减量法称量操作;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误差的来源及计算。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2、12.2。 6.混合碱液的成份分析(4 学时) 了解双指示剂的使用及其优点;理解双指示剂法测定碱液中 NaOH 和 Na2CO3 含量的原 理;掌握用移液管移取定量溶液的正确操作方法。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12.2。 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 学时) 了解吸附指示剂的特点及使用;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特点;掌握硫代硫酸钠溶液的配制 方法和保存条件;掌握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标定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间接碘量法的测定条件。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2、12.2。 8.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3 学时) 了解吸附指示剂的特点及使用;理解氧化还原滴定的特点和主要误差来源;掌握碘量 法测定铜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12.2。 9.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3 学时) 理解配位滴定的特点和 pH 值对配位滴定的影响;掌握 EDTA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 法;了解缓冲溶液的应用和钙指示剂的使用及特点。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2、12.2。 10.铜银系列实验(3 学时) 了解铜、银的氢氧化物与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了解 Cu2+与 Cu+的相互转化条件及 Cu2+、 Ag+的氧化性。理解铜、银配合物的生成与性质。掌握混合离子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12.2。 11.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5 学时) 了解分光光度计的构造;理解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条件实验;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操作 方法。掌握标准曲线定量法对未知样品定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5.2、12.2。 12.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制备及组成的测定(9 学时) 了解分子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组成测定方法。加深理解配合物的形成对三价钴稳定性 的影响。掌握水蒸气蒸馏的操作和氨含量的测定方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在钴含量的测定中 的应用;掌握摩尔法测定氯含量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无机制备与分析测试的能力。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12.2。 13.实验考试(3 学时) 要求学生根据试题的要求,查阅相关资料,理解相关的实验原理,设计出完整的实验
方案和步骤,并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讨论。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12.2。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由于面向的是一年级本科生,这些学习者在高中阶段基本没有独立实验的经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演示性的手把手教学,学生依赖性强、创造力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预习+观看多媒体课件+课堂重点内容及操作讲解和演示+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引导启发性回顾"的实验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训练学生无机制备基本操作、容量分析基本操作时,依托网络精品课程的优势,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多媒体实验录像的观看,以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甚至把某些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分担给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到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更高。在每一单元最后一个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中,本课程经常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比如:混合碱液成份分析、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等,给出不同含量的未知样,学生实测的结果与正确值比较,不仅能直观的检验学生对某一阶段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验结束时对实验所得原始数据及处理结果的检查和把关,此时主要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虽然工作量大但效果好,因此被反复的使用。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1.2、2.2、4.1、4.2、12.2。四、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表见表1。表1学时分配表重点支持毕业要求序号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实验类别课内学时课外学时备注指标点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观看基本操作录像,要求:观看滴定管、容量瓶、12.224必做实验室基本知识介绍移液管等仪器的常规使用及电子天平、减压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录像。1.22.2 掌握称量、溶解、蒸发、结晶、4.1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减压过滤、比色管的试漏、移综合性4必做244.2液、定容等基本操作。12.2
方案和步骤,并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并对实验结果进行 合理的分析与讨论。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12.2。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由于面向的是一年级本科生,这些学习者在高中阶段 基本没有独立实验的经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演示性的手把手教学,学生依赖性强、创 造力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预习+ 观看多媒体 课件+课堂重点内容及操作讲解和演示+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引导启发性回顾”的实验教学 模式,在课堂上主要采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训练学生无机制备基本操作、容量分析基本操作时,依托网络精品课程的优势,要求 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多媒体实验录像的观看,以减轻课堂教学的压力,甚至把某些实验材料 的准备工作分担给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到整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学习兴趣更浓,积极性 更高。 在每一单元最后一个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中,本课程经常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比如:混 合碱液成份分析、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等,给出不同含量的未知样,学生实测的结果与正 确值比较,不仅能直观的检验学生对某一阶段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此外,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验结束时对实验所得原始数据及处理结果的检查和把 关,此时主要采用个别指导的方式,虽然工作量大但效果好,因此被反复的使用。 重点支持毕业要求指标点 1.2、2.2、4.1、4.2、12.2。 四、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表见表 1。 表 1 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支持 毕业要求 指标点 实验类别 课内学时 课外学时 备注 1 观看基本操作录像, 实验室基本知识介绍 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及安全注意 事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 要求;观看滴定管、容量瓶、 移液管等仪器的常规使用及电 子天平、减压过滤、蒸发、结 晶等基本操作录像。 12.2 2 4 必做 2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掌握称量、溶解、蒸发、结晶、 减压过滤、比色管的试漏、移 液、定容等基本操作。 1.2 2.2 4.1 4.2 12.2 综合性 4 4 必做
1.2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通过测2.2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定缓冲溶液的pH值,学习酸5.2验证性4必做33质度计的使用,同时检验缓冲溶4.2液的缓冲性能。12.2学习间接法配制酸碱标准溶1.2液:练习酸碱滴定管的正确洗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涤及规范操作:练习正确读数:2.2验证性34必做44.2与比较练习甲基橙、酚指示终点的判断方法:完成酸碱标准溶液12.2体积比的测定。掌握基准物选择的条件及处理1.2方法:学习减量法称量基准物:2.2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巩固酸式滴定管的规范使用:验证性34必做5标定4.2掌握有效数字保留规则和偏差12.2的计算。掌握移液管移取定量溶液的正1.22.2确操作方法:双指示剂法测定综合性混合碱液的成份分析混合碱溶液中NaOH和4.144必做6Na2CO3含量的原理、应用及操4.212.2作方法。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和主要误差来源:掌握试剂的正确1.22.2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配制方法以及碱式滴定管、移验证性4必做734.2的配制和标定液管、分析天平、容量瓶、称12.2量瓶的使用等:学习并掌握专属指示剂的正确使用方法。1.2掌握试剂的配制方法以及碱式2.2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4.18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验证性34必做定4.2容量瓶、称量瓶的使用等。12.21.2掌握配位滴定原理及溶液酸度2.2EDTA标准溶液的配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巩固酸式验证性34必做9制和标定4.2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12.2容量瓶、称量瓶等的使用方法。1.22.2掌握试管、离心管的正确使用:验证性10铜银系列实验4.135必做运用元素性质设计方案进行混设计性4.2合离子的分离和鉴定。12.2
3 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 质 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通过测 定缓冲溶液的 pH 值,学习酸 度计的使用,同时检验缓冲溶 液的缓冲性能。 1.2 2.2 5.2 4.2 12.2 验证性 3 4 必做 4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 与比较 学习间接法配制酸碱标准溶 液;练习酸碱滴定管的正确洗 涤及规范操作;练习正确读数; 练习甲基橙、酚酞指示终点的 判断方法;完成酸碱标准溶液 体积比的测定。 1.2 2.2 4.2 12.2 验证性 3 4 必做 5 酸碱标准溶液浓度的 标定 掌握基准物选择的条件及处理 方法;学习减量法称量基准物; 巩固酸式滴定管的规范使用; 掌握有效数字保留规则和偏差 的计算。 1.2 2.2 4.2 12.2 验证性 3 4 必做 6 混合碱液的成份分析 掌握移液管移取定量溶液的正 确操作方法;双指示剂法测定 混合碱溶液中 NaOH 和 Na2CO 3含量的原理、应用及操 作方法。 1.2 2.2 4.1 4.2 12.2 综合性 4 4 必做 7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的配制和标定 掌握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和主 要误差来源;掌握试剂的正确 配制方法以及碱式滴定管、移 液管、分析天平、容量瓶、称 量瓶的使用等;学习并掌握专 属指示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1.2 2.2 4.2 12.2 验证性 3 4 必做 8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 定 掌握试剂的配制方法以及碱式 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 容量瓶、称量瓶的使用等。 1.2 2.2 4.1 4.2 12.2 验证性 3 4 必做 9 EDTA 标准溶液的配 制和标定 掌握配位滴定原理及溶液酸度 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巩固酸式 滴定管、移液管、分析天平、 容量瓶、称量瓶等的使用方法。 1.2 2.2 4.2 12.2 验证性 3 4 必做 1 0 铜银系列实验 掌握试管、离心管的正确使用; 运用元素性质设计方案进行混 合离子的分离和鉴定。 1.2 2.2 4.1 4.2 12.2 验证性 设计性 3 5 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