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了解甘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含硫氨基酸和色氨酸代谢途径及意义。1.7.重点掌握苯丙氨酸、酪氨酸重要代谢产物、与代谢障碍有关的酶、酶先天缺陷相关的临床疾患。2.主要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营养价值0.5学时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需要量及营养价值0.5学时第二节蛋白质消化、吸收和腐败1.蛋白质的消化吸收2.蛋白质的腐败2学时第三节氨基酸的一般代谢1.氨基酸的分解2.氨基酸的合成第四节氨的代谢0.5学时1.氨的来源去路2.氨中毒第五节个别氨基酸的代谢0.5学时1.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2.含硫氨基酸的代谢3.其他氨基酸的代谢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脱氨的儿种方式:2.氨的去路,尿素的合成:3.氨的转运,脱氨后碳架的去向。教学难点:1.联合脱氨:2.鸟氨酸循环。4.课程思政氨基酸分解代谢、氨的去路、能量的计算需要重点强调;氨基酸代谢与糖代谢、脂代谢之间的紧密联系,联系的关键点、共同的代谢物需要引领:强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完善思维导的学习意识: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6.了解甘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含硫氨基酸和色氨酸代谢途径及意义。 1.7.重点掌握苯丙氨酸、酪氨酸重要代谢产物、与代谢障碍有关的酶、酶先天缺陷相关的临床疾 患。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0.5 学时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 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第二节 蛋白质消化、吸收和腐败 0.5 学时 1.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2. 蛋白质的腐败 第三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2 学时 1.氨基酸的分解 2. 氨基酸的合成 第四节 氨的代谢 0.5 学时 1.氨的来源去路 2. 氨中毒 第五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0.5 学时 1.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2. 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3. 其他氨基酸的代谢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脱氨的几种方式;2.氨的去路,尿素的合成;3.氨的转运,脱氨后碳架的去向。 教学难点:1.联合脱氨;2.鸟氨酸循环。 4.课程思政 氨基酸分解代谢、氨的去路、能量的计算需要重点强调;氨基酸代谢与糖代谢、脂代谢之 间的紧密联系,联系的关键点、共同的代谢物需要引领;强调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完善思维导的学 习意识;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相应的教 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了解核苷酸的生理功能。1.2.了解嘌呤核苷酸有两条合成途径。结合嘌呤核苷酸结构与从头合成途径,写出嘌呤核苷酸各元素或组件的材料来源,IMP、AMP与GMP相互转变。1.3.重点掌握二磷酸核苷还原生成脱氧嘌呤核苷酸。1.4.重点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原料,2.主要内容1学时第一节,嘌呤核苷酸代谢1学时第二节。嘧啶核苷酸代谢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嘌呤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教学难点:嘌呤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嘧啶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4.课程思政本章内容代谢过程较多,反应复杂,难以掌握,但是此部分内容与代谢病痛风、自毁容貌综合症密切相关,所以可以以此为案例进行课程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列举临床上的抗癌药物:5-氟尿啶、氨甲噪呤、阿糖胞苷等,并讨论分析抗癌原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第十二章生物氧化(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叙述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列举与体外燃烧的异同。1.2.重点掌握呼吸链定义,呼吸链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写出两条主要呼吸链传递顺序。1.3.重点掌握作用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重点掌握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重点掌握P/O比值定义。1.4.重点掌握两种穿梭机制1.5.重点掌握体内生理、生化活动用能和储能形式。1.6.重点掌握体内CO2生成的主要方式。1.7.了解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的类型、特点、组成及功能
第十一章 核酸的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2 学时) (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了解核苷酸的生理功能。 1.2.了解嘌呤核苷酸有两条合成途径。结合嘌呤核苷酸结构与从头合成途径,写出嘌呤核苷酸 各元素或组件的材料来源, IMP、AMP 与 GMP 相互转变。 1.3. 重点掌握二磷酸核苷还原生成脱氧嘌呤核苷酸。 1.4. 重点掌握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原料。 2.主要内容 第一节.嘌呤核苷酸代谢 1 学时 第二节.嘧啶核苷酸代谢 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嘌呤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 教学难点:嘌呤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嘧啶核苷酸的分解途径和生物合成。 4.课程思政 本章内容代谢过程较多,反应复杂,难以掌握,但是此部分内容与代谢病痛风、自毁容貌 综合症密切相关,所以可以以此为案例进行课程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解决问题, 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列举临床上的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阿糖胞苷 等,并讨论分析抗癌原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十二章 生物氧化(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叙述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列举与体外燃烧的异同。 1.2.重点掌握呼吸链定义,呼吸链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写出两条主要呼吸链传递顺序。 1.3.重点掌握作用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重点掌握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电子传 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重点掌握 P/O 比值定义。 1.4.重点掌握两种穿梭机制. 1.5.重点掌握体内生理、生化活动用能和储能形式。 1.6.重点掌握体内 CO2 生成的主要方式。 1.7.了解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的类型、特点、组成及功能
1.8.了解新陈代谢、生物氧化、自由能的概念:了解生物氧化的特点及高能化合物2.主要内容第一节。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及物质氧化方式2学时1 学时第二节.线粒体氧化体系1 学时第三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类型、特点、组成及功能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生物氧化的概念、基本原理;2.氧化类型、作用机制;3.有关酶类以及能量的长生和转移等。教学难点:1.电子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机理:2.电子呼吸链抑制剂。4.课程思政分析呼吸链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第十三章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调节控制(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以糖、脂类、氨基酸代谢途径为核心,描述体内各代谢途径之间相互联系及调节机制。1.2.重点掌握体内主要器官或组织,如肝、脑、心和肌肉主要物质代谢途径特点、供能方式与特异酶分布的关系。1.3.重点掌握三级代谢调节。1.4.重点掌握两种酶结构调节方式的定义特点,生理意义。1.5.了解酶含量调节的两种方式——诱导和阻遏。2.主要内容0.5学时第一节,体内物质代谢特点0.5学时第二节。代谢途径间的相互联系第三节,器官间代谢联系及区别0.5学时0.5学时第四节,代谢细胞水平的调节1.细胞水平的调节
1.8. 了解新陈代谢、生物氧化、自由能的概念;了解生物氧化的特点及高能化合物。 2.主要内容 第一节.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及物质氧化方式 2 学时 第二节.线粒体氧化体系 1 学时 第三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类型、特点、组成及功能 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生物氧化的概念、基本原理;2.氧化类型、作用机制;3.有关酶类以及能量的 长生和转移等。 教学难点:1.电子呼吸链、氧化磷酸化机理;2.电子呼吸链抑制剂。 4.课程思政 分析呼吸链抑制剂的抑制机理,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科 学精神;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 复杂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 严谨的做事态度。 第十三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调节控制(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以糖、脂类、氨基酸代谢途径为核心,描述体内各代谢途径之间相互联系及调节机制。 1.2.重点掌握体内主要器官或组织,如肝、脑、心和肌肉主要物质代谢途径特点、供能方式与 特异酶分布的关系。 1.3. 重点掌握三级代谢调节。 1.4.重点掌握两种酶结构调节方式的定义,特点,生理意义。 1.5.了解酶含量调节的两种方式——诱导和阻遏。 2.主要内容 第一节.体内物质代谢特点 0.5 学时 第二节.代谢途径间的相互联系 0.5 学时 第三节.器官间代谢联系及区别 0.5 学时 第四节. 代谢细胞水平的调节 0.5 学时 1.细胞水平的调节
2.整体水平的调节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调控:酶的变构调节、酶的反馈调节:激素的调节。教学难点: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之间的联系;2.酶的调节、激素的调节。4.课程思政通过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这一章的学习,督促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重新复习强化,一定注意联系前后:通过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这一章的学习,联系前后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完整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对生物化学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网络学习为辅的形式,利用SPOC网络学习平台,提升课程内容的总量和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前和课后中,打破传统线下教学环节的单一性,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第十四章DNA的生物合成(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DNA(生物)合成的概念:复制,反转录,损伤修复。1.2.以大肠杆菌为例重点掌握DNA复制的特点,参与复制的酶和因子(包括它们的功能)。简要叙述原核生物复制过程及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1.3.结合反转录酶的功能,简述反转录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记住端粒酶的概念与功能。1.4.重点掌握环境因素造成DNA损伤的几种类型,了解修复合成的几种主要方式的名称,2.主要内容第一节.DNA的复制及影响因素2学时1学时第二节.反转录过程及调节第三节.DNA的修复合成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DNA合成的两条途径:DNA的损伤和修复。教学难点:比较分析DNA复制与逆转录的异同。4.课程思政本章主要讲解DNA的生物合成、逆转录、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基因工程的关系紧密联系,进一步理解生物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意义。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
2.整体水平的调节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调控;酶的变构调节、酶的反馈调节;激素的调节。 教学难点: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之间的联系;2.酶的调节、激素的调节。 4.课程思政 通过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这一章的学习,督促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重新复习强 化,一定注意联系前后;通过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这一章的学习,联系前后建立完善的知识 结构体系以及完整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对生物化学已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采用课堂教学为主、 网络学习为辅的形式,利用 SPOC 网络学习平台,提升课程内容的总量和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延 伸至课前和课后中,打破传统线下教学环节的单一性,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提 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 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 第十四章 DNA 的生物合成 (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 DNA(生物)合成的概念:复制,反转录,损伤修复。 1.2.以大肠杆菌为例重点掌握 DNA 复制的特点,参与复制的酶和因子(包括它们的功能)。简要 叙述原核生物复制过程及真核生物 DNA 复制特点。 1.3.结合反转录酶的功能,简述反转录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记住端粒酶的概念与功能。 1.4.重点掌握环境因素造成 DNA 损伤的几种类型,了解修复合成的几种主要方式的名称。 2.主要内容 第一节.DNA 的复制及影响因素 2 学时 第二节.反转录过程及调节 1 学时 第三节.DNA 的修复合成 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DNA 合成的两条途径;DNA 的损伤和修复。 教学难点:比较分析 DNA 复制与逆转录的异同。 4.课程思政 本章主要讲解 DNA 的生物合成、逆转录、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基因工程的关系紧密联 系,进一步理解生物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意义。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
力;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第十五章RNA的生物合成(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转录的概念及特点、掌握核酶(ribozyme)的概念。1.2.简要叙述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组成及功能、真核生物RNA聚合酶功能。1.3.要叙述RNA转录过程。1.4.重点掌握几种RNA转录后加工过程。2.主要内容1学时第一节,转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二节,转录后的加工过程1学时1学时第三节,RNA的复制过程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转录与RNA的复制。教学难点:转录与RNA的复制。4.课程思政第十五章的内容与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为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传递的三个部分,一体化知识体系,注意之间的密切联系;第十五章中特别强调真核生物RNA转录后加工与真核生物的内含子外显子的概念,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为断裂基因,这一部分也是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内容,理解基因表达调控,为基因工程奠定实践基础: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第十六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1.教学目的与要求1.1.重点掌握翻译的概念。1.2.写出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论述mRNA、tRNA和核蛋白体的作用原理。1.3.重点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1.4.简要写出真核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异同及肽链合成后的加工过程。2.主要内容第一节。蛋白质合成体系2学时
力;采用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 度。 第十五章 RNA 的生物合成 (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转录的概念及特点、掌握核酶(ribozyme)的概念。 1.2.简要叙述原核生物 RNA 聚合酶组成及功能、真核生物 RNA 聚合酶功能。 1.3.扼要叙述 RNA 转录过程。 1.4.重点掌握几种 RNA 转录后加工过程。 2.主要内容 第一节.转录过程及影响因素 1 学时 第二节.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1 学时 第三节.RNA 的复制过程 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转录与 RNA 的复制。 教学难点:转录与 RNA 的复制。 4.课程思政 第十五章的内容与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为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传递的三个部分,一体化 知识体系,注意之间的密切联系;第十五章中特别强调真核生物 RNA 转录后加工与真核生物的内 含子外显子的概念,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为断裂基因,这一部分也是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内容,理解基 因表达调控,为基因工程奠定实践基础;培养学生提出、讨论、反思、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采用 项目学习和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教学目的与要求 1.1.重点掌握翻译的概念。 1.2.写出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论述 mRNA、tRNA 和核蛋白体的作用原理。 1.3.重点掌握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1.4. 简要写出真核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异同及肽链合成后的加工过程。 2.主要内容 第一节.蛋白质合成体系 2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