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2(M)7-1.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核心7.学会反思课程目标3(L)内容和发展趋势,能够结合就业远景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注:H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代表中支撑,L代表低支撑。)4.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章次内容支撑课程目标-绪论课程目标1.3糖类化学三课程目标1.2三脂质化学课程目标1.2四蛋白质化学课程目标1.2.3五核酸化学课程目标1.2.3六酶化学课程目标1.2.3七维生素化学课程目标1.2.3八糖代谢课程目标1.2.3九脂质代谢课程目标1.2.3+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课程目标1.2.3+-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课程目标1.2.3十二生物氧化课程目标1.2.3十三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课程目标1.2.3十四DNA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十五RNA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十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课程目标1.2.35.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与分子生物学紧密相连,分子生物学侧重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来阐释生命现象,生物化学为其提供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性质和反应机理等基础知识,比如在研究基因表达过程中,生物化学所涉及的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代谢知识就极为关键。和细胞生物学的关系也很密切。细胞生物学主要关注细胞的结构、功能等,生物化学为细胞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像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呼吸等提供分子机制方面的解释,例如细胞呼吸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过程就属于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在遗传学方面,生物化学能帮助理解基因的本质、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像DNA复制、RNA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遗传过程都有其生物化学基础。6.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普通生物化学》(第5版),陈钧辉张冬梅,高等教育出版社
7.学会反思 7-1. 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基础教育发展核心 内容和发展趋势,能够结合就业远景制定自身发展规划。 课程目标 2(M) 课程目标 3(L) (注:H 代表课程分目标与毕业要求分指标点为高支撑,M 代表中支撑,L 代表低支撑。) 4. 课程目标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 章次 内容 支撑课程目标 一 绪论 课程目标 1.3 二 糖类化学 课程目标 1.2 三 脂质化学 课程目标 1.2 四 蛋白质化学 课程目标 1.2.3 五 核酸化学 课程目标 1.2.3 六 酶化学 课程目标 1.2.3 七 维生素化学 课程目标 1.2.3 八 糖代谢 课程目标 1.2.3 九 脂质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 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一 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课程目标 1.2.3 十二 生物氧化 课程目标 1.2.3 十三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课程目标 1.2.3 十四 DNA 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十五 RNA 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十六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课程目标 1.2.3 5.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与分子生物学紧密相连,分子生物学侧重于研究生物 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来阐释生命现象,生物化学为其提供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性质和 反应机理等基础知识,比如在研究基因表达过程中,生物化学所涉及的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代谢知 识就极为关键。和细胞生物学的关系也很密切。细胞生物学主要关注细胞的结构、功能等,生物化 学为细胞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像物质跨膜运输、细胞呼吸等提供分子机制方面的解释,例如细胞呼 吸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过程就属于生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在遗传学方面,生物化学能帮助理解 基因的本质、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等。像 DNA 复制、RNA 转录和蛋白质翻译等遗传过程都有其 生物化学基础。 6.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普通生物化学》(第 5 版),陈钧辉 张冬梅,高等教育出版社
(2)《生物化学》(第3版),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6版),魏民张丽萍杨建雄,高等教育出版社7.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a.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线上的生物化学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通过超星平台和学习通等智慧工具,完成课前知识推送,实现对知识的具体化讲解线下开展活动,能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完成知识内化,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b.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并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施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按照“教师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c.讨论法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2次左右。d.项目练习布置课后网上以及线下的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评等方法,对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理总结、反思,理解力学中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与中学生物的内涵联系。(2)学习方法a.自主学习针对本课程内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b.文献调研本课程的前沿性发展动态,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
(2)《生物化学》(第 3 版),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 6 版),魏民 张丽萍 杨建雄,高等教育出版社 7. 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 教学方法 a. 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线上的生物化学辽宁省精 品资源共享课资源,通过超星平台和学习通等智慧工具,完成课前知识推送,实现对知识的具体化讲解, 线下开展活动,能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完成知识内化,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 把学生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 b. 讲授法 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并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施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 之上,按照“教师精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 c. 讨论法 对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相应的知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并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一般进行 2 次左右。 d. 项目练习 布置课后网上以及线下的习题作业,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采用教师批改、学生互评等方法,对 反馈的问题进行讲评或让学生对作业进行思路讲解、讨论。布置课后自主学习作业,对已学习的内容梳 理总结、反思,理解力学中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与中学生物的内涵联系。 (2) 学习方法 a. 自主学习 针对本课程内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了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熟 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及功能的关系,掌握生物能的转化和利用、生物遗传信息的 储存、传递和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 b. 文献调研 本课程的前沿性发展动态,可以通过文献调研,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主动探究深入理解“结构 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
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c.学思结合本课程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d.合作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共同合作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8.成绩评定方法(1)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课程目标权重评价方式1.线上学习测评2.课堂表现测评课程目标10.63.作业测评4.期末考试1.线上学习测评2.课堂表现测评课程目标20.33.作业测评4.期末考试1.课堂表现测评0.1课程目标32.作业测评3.课程论文(2)学生成绩评定方法a.总评成绩计算方法总评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25%×线上学习成绩+5%×课堂表现测评成绩+5%×作业测评成绩+5%x课程论文成绩线上学习课堂表现作业测评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比例分数分配比分数分配比分数分配比分数分配比分数分配比例%例%例%例%例%课程目标70403060课程目标120305040课程目标2100302010课程目标3b.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评价内容75-89分评价方式90-100分60-75分小于60分
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c. 学思结合 本课程与医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用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 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一定的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d. 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技能,共同合作 解决中学生物教学及生物科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能力。 8. 成绩评定方法 (1) 学生成绩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权重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1 0.6 1. 线上学习测评 2. 课堂表现测评 3. 作业测评 4.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0.3 1. 线上学习测评 2. 课堂表现测评 3. 作业测评 4.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 0.1 1. 课堂表现测评 2. 作业测评 3. 课程论文 (2) 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a.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总评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25%×线上学习成绩+5%×课堂表现测评成绩+5%×作业测评成 绩+5%×课程论文成绩 比例 课程目标 线上学习 分数分配比 例% 课堂表现 分数分配比 例% 作业测评 分数分配比 例% 期末考试 分数分配比 例% 课程论文 分数分配比 例% 课程目标 1 70 40 30 60 课程目标 2 20 30 50 40 课程目标 3 10 30 20 100 b. 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90-100 分 75-89 分 60-75 分 小于 60 分
良优合格不及格课程视频完成课程视频完成课程视频完成1课程视频完60%以下:章80%以上:章成60%以上;100%:章节测节测验成绩601课程视频验成绩90分以节测验成绩75章节测验成绩分以下:线上2章节测验上:线上讨论参分以上:线上60分以上;线线上学习讨论参加60%3线上讨论加100%;线讨论参加上讨论参加测评以下:线上作4线上作业上作业完成80%;线上作70%:线上作业完成60%以5线上考试100%:线上考业完成80%;业完成70%;下:线上考试试成绩90分以线上考试成绩线上考试成绩成绩60分以上60分以上75分以上下缺勤1次:缺勤2次;缺勤3次及以无缺勤;1出勤率能够回答问上;能够主动回答课堂表现能够主动回答问2回答问题问题,回答逻题,回答逻辑回答问题内容测评题,回答逻辑清情况辑清楚,内容清楚,内容正不正确,逻辑楚,内容正确。正确。确。混乱。作业延时完作业按时完1作业完成成;作业提前完成;成:进度作业补交;80%以上的概念60%以上的概40%以上的概作业测评2基本理论40%以下的概清晰,知识理解念清晰,需加念清晰,基本知识的理解念清晰。扎实理解知识内强知识的理和掌握容。解。基础知识掌握1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掌握90%以上:运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分析间80%以上:方60%以上;方基础知识掌握2运用基础题解决问题方案案能够解决案能够解决60%以下:不知识分析问合理,能够解决70%以上的主50%以上的主能制定方案;期末考试80%以上的主要要问题。要问题。题解决问题不能提出不同方案正确性问题。只能提出一种能提出多种或的解决方案;3是否能够不同解决方一种解决方能提出多种基于或方案基本无提出不同的不同原理的不同案,但比较有案,但有效性效。不足。解决问题方解决方案,且都效。案比较有效。1选题专业性1选题是否1选题具备专具备专业1选题具备专业1选题具备一定不强,与课程业性,与课程性,是否具性,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与课内容联系不够内容联系较为备一定的创创新性,与课程程内容联系紧紧密:紧密:密:新性,与课内容联系紧密;2不能制定方2方案能够解课程论文程内容联系2方案能够解决2方案能够解决案;不能提出决40%以上的紧密:80%以上的主要60%以上的主不同的解决方主要问题2是否能够问题要问题案:或方案基3论文撰写逻提出不同的3论文撰写逻辑3论文撰写逻本无效。辑还存在一定解决问题方清晰辑较为清晰3论文撰写逻问题案辑不清晰
优 良 合格 不及格 线上学习 测评 1 课程视频 2 章节测验 3 线上讨论 4 线上作业 5 线上考试 课程视频完成 100%;章节测 验成绩 90 分以 上;线上讨论参 加 100% ;线 上作业完成 100%;线上考 试成绩 90 分以 上 课程视频完成 80%以上;章 节测验成绩 75 分以上;线上 讨论参加 80%;线上作 业完成 80%; 线上考试成绩 75 分以上 1 课程视频完 成 60%以上; 章节测验成绩 60 分以上;线 上讨论参加 70%;线上作 业完成 70%; 线上考试成绩 60 分以上 课程视频完成 60%以下;章 节测验成绩 60 分以下;线上 讨论参加 60% 以下;线上作 业完成 60%以 下;线上考试 成绩 60 分以 下 课堂表现 测评 1 出勤率 2 回答问题 情况 无缺勤; 能够主动回答问 题,回答逻辑清 楚,内容正确。 缺勤 1 次; 能够主动回答 问题,回答逻 辑清楚,内容 正确。 缺勤 2 次; 能够回答问 题,回答逻辑 清楚,内容正 确。 缺勤 3 次及以 上; 回答问题内容 不正确,逻辑 混乱。 作业测评 1 作业完成 进度 2 基本理论 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作业提前完成; 80%以上的概念 清晰,知识理解 扎实 作业按时完 成; 60%以上的概 念清晰,基本 理解知识内 容。 作业延时完 成; 40%以上的概 念清晰,需加 强知识的理 解。 作业补交; 40%以下的概 念清晰。 期末考试 1 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 2 运用基础 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方案正确性 3 是否能够 提出不同的 解决问题方 案 基础知识掌握 90%以上;运用 基础知识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方案 合理,能够解决 80%以上的主要 问题。 能提出多种基于 不同原理的不同 解决方案,且都 比较有效。 基础知识掌握 80%以上;方 案能够解决 70%以上的主 要问题。 只能提出一种 不同解决方 案, 但比较有 效。 基础知识掌握 60%以上;方 案能够解决 50%以上的主 要问题。 能提出多种 或 一种解决方 案,但有效性 不足。 基础知识掌握 60%以下;不 能制定方案; 不能提出不同 的解决方案; 或方案基本无 效。 课程论文 1 选题是否 具备专业 性,是否具 备一定的创 新性,与课 程内容联系 紧密; 2 是否能够 提出不同的 解决问题方 案 1 选题具备专业 性,具备一定的 创新性,与课程 内容联系紧密; 2 方案能够解决 80%以上的主要 问题 3 论文撰写逻辑 清晰 1 选题具备一定 专业性,与课 程内容联系紧 密; 2 方案能够解决 60%以上的主 要问题 3 论文撰写逻 辑较为清晰 1 选题具备专 业性,与课程 内容联系较为 紧密; 2 方案能够解 决 40%以上的 主要问题 3 论文撰写逻 辑还存在一定 问题 1 选题专业性 不强,与课程 内容联系不够 紧密; 2 不能制定方 案;不能提出 不同的解决方 案;或方案基 本无效。 3 论文撰写逻 辑不清晰
3论文撰写逻辑是否清晰(3)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a.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线上学习课堂表现作业测评期末考试课程论文权重权重权重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比例测评权重测评权重方法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达成度=0.2×(线上学习测评平均成绩/线上学习测评总分)+0.1×(课堂表现测评平均成绩/课堂表现测评总分)+0.1×(作课程目标10.20.10.10.6业测评平均成绩/作业测评总分)+0.6×(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期末测试总分)+0×(课程论文测评平均成绩)/课程论文总分)课程目标2达成度=0.2×(线上学习测评平均成绩/线上学习测评总分)+0.3×(课堂表现测评平均成绩/课堂表现测评总分)+0.1x(作0.4课程目标20.20.30.1业测评平均成绩/作业测评总分)+0.4×(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期末考试总分)+0x(课程论文测评平均成绩)课程论文总分)课程目标3达成度=0.1x(线上学习测评平均成绩/线上学习测评总分)+0.4×(课堂表现0.5课程目标30.10.4测评平均成绩/课堂表现测评总分)+0×(作业测评平均成绩/作业测评总分)+0×(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期末考试总
3 论文撰写 逻辑是否清 晰 (3) 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 a.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比例 课程目标 线上学习 测评权重 课堂表现 测评权重 作业测评 权重 期末考试 权重 课程论文 权重 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 方法 课程目标 1 0.2 0.1 0.1 0.6 课程目标 1 达成度 =0.2×(线上学习测评平 均成绩/线上学习测评 总分) + 0.1×(课堂表现 测评平均成绩/课堂表 现测评总分) + 0.1×(作 业测评平均成绩/作业 测评总分) + 0.6×(期末 考试平均成绩)/ 期末测 试总分) + 0×(课程论 文测评平均成绩)/ 课程 论文总分) 课程目标 2 0.2 0.3 0.1 0.4 课程目标 2 达成度 =0.2×(线上学习测评平 均成绩/线上学习测评 总分) + 0.3×(课堂表现 测评平均成绩/课堂表 现测评总分) + 0.1×(作 业测评平均成绩/作业 测评总分) + 0.4×(期末 考试平均成绩)/ 期末考 试总分) + 0×(课程论 文测评平均成绩)/ 课程 论文总分) 课程目标 3 0.1 0.4 0.5 课程目标 3 达成度 =0.1×(线上学习测评平 均成绩/线上学习测评 总分) + 0.4×(课堂表现 测评平均成绩/课堂表 现测评总分) + 0×(作业 测评平均成绩/作业测 评总分) + 0×(期末考试 平均成绩)/ 期末考试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