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愈伤组织、酵母等)两大类;按其水分状况、生理状态可划分为新鲜植物材料(如苹果、 梨、桃果肉,蔬菜叶片,绿豆、豌豆芽下胚轴,麦芽、谷芽,鳞茎、花椰菜等)和干材料(小麦 面粉,玉米粉,大豆粉,根、茎、叶干粉,干酵母等)两大类,因实验目的和条件不同,而加 以选择 植物材料的采集 植物生理研究测定结果和结论的可靠性(或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选用是否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采样方法不科学,样品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即使结果的分析准确无误 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样品的采集除必须遵循田间试验抽样技术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根据 不同测定项目的具体要求,正确采集所需试材。为了保证植物材料的代表性,必须运用科学方 法采取材料。从大田或实验地、实验器皿中采取的植物材料,称为“原始样品”,再按原始样 品的种类(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分别选出“平均样品”,然后根据分析的 目的、要求和样品种类的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平均样品”中选出供分析用的“分析样 (一)原始样品的取样法 1.随机取样 在试验区(或大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点,取样点的数目视田块的大小而定。选好点后, 随机采取一定数量的样株,或在每一个取样点上按规定的面积从中采取样株 2.对角线取样 在试验区(或大田)可按对角线选定5个取样点,然后在每个点上随机取一定数量的样株 或在每个取样点上按规定的面积从中采取样株 (二)平均样品的取样法 1.混合取样法 一般颗粒状(如种子等)或已碾磨成粉末状的样品可以采取混合取样法进行。具体的做法为 将供采取样品的材料铺在木板(或玻璃板、牛皮纸)上成为均匀的一层,按照对角线划分为4等 份。取对角的两份为进一步取样的材料,而将其余的对角两份淘汰。再将己取中的两份样品充 分混合后重复上述方法取样。反复操作,每次均淘汰50%的样品,直至所取样品达到所要求的 数量为止。这种取样的方法叫做“四分法” 一般禾谷类、豆类及油料作物的种子均可采用这种方法采取平均样品,但注意样品中不要 混有不成熟的种子及其他混杂物 2.按比例取样法 有些作物、果品等材料,在生长不均等的情况下,应将原始样品按不同类型的比例选取平 均样品。例如,对甘薯、甜菜、马铃薯等块根、块茎材料选取平均样品时,应按大、中、小不 同类型的样品的比例取样,然后再将每一单个样品纵切剖开,每个切取1/4、1/8或1/16,混在 起组成平均样品。 在采取果实的平均样品时,如桃、梨、苹果、柑橘等果实,即使是从同一株果树上取样, 也应考虑到果枝在树冠上的各个不同方位和部位以及果实体积的大中小和成熟度上的差异, 按各自相关的比例取样,再混合成平均样品。 (三)取样注意事项 1.取样的地点,一般在距田埂或地边一定距离的株行取样,或在特定的取样区内取样。取样 点的四周不应该有缺株的现象 2.取样后,按分析的目的分成各部分(如根、茎、叶、果等,然后捆齐,并附上标签,装入纸 袋。有些多汁果实取样时,应用锋利的不锈钢刀剖切,并注意勿使果汁流失 3.对于多汁的瓜、果、蔬菜及幼嫩器官等样品,因含水分较多,容易变质或霉烂,可以在冰
10 细胞、愈伤组织、酵母等)两大类;按其水分状况、生理状态可划分为新鲜植物材料(如苹果、 梨、桃果肉,蔬菜叶片,绿豆、豌豆芽下胚轴,麦芽、谷芽,鳞茎、花椰菜等)和干材料(小麦 面粉,玉米粉,大豆粉,根、茎、叶干粉,干酵母等)两大类,因实验目的和条件不同,而加 以选择。 一、植物材料的采集 植物生理研究测定结果和结论的可靠性(或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选用是否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果采样方法不科学,样品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即使结果的分析准确无误, 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样品的采集除必须遵循田间试验抽样技术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根据 不同测定项目的具体要求,正确采集所需试材。为了保证植物材料的代表性,必须运用科学方 法采取材料。从大田或实验地、实验器皿中采取的植物材料,称为“原始样品”,再按原始样 品的种类(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分别选出“平均样品”,然后根据分析的 目的、要求和样品种类的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平均样品”中选出供分析用的“分析样 品”。 (一)原始样品的取样法 1. 随机取样 在试验区(或大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点,取样点的数目视田块的大小而定。选好点后, 随机采取一定数量的样株,或在每一个取样点上按规定的面积从中采取样株。 2. 对角线取样 在试验区(或大田)可按对角线选定5个取样点,然后在每个点上随机取一定数量的样株, 或在每个取样点上按规定的面积从中采取样株。 (二)平均样品的取样法 1. 混合取样法 一般颗粒状(如种子等)或已碾磨成粉末状的样品可以采取混合取样法进行。具体的做法为: 将供采取样品的材料铺在木板(或玻璃板、牛皮纸)上成为均匀的一层,按照对角线划分为4等 份。取对角的两份为进一步取样的材料,而将其余的对角两份淘汰。再将己取中的两份样品充 分混合后重复上述方法取样。反复操作,每次均淘汰50%的样品,直至所取样品达到所要求的 数量为止。这种取样的方法叫做“四分法”。 一般禾谷类、豆类及油料作物的种子均可采用这种方法采取平均样品,但注意样品中不要 混有不成熟的种子及其他混杂物。 2. 按比例取样法 有些作物、果品等材料,在生长不均等的情况下,应将原始样品按不同类型的比例选取平 均样品。例如,对甘薯、甜菜、马铃薯等块根、块茎材料选取平均样品时,应按大、中、小不 同类型的样品的比例取样,然后再将每一单个样品纵切剖开,每个切取1/4、1/8或1/16,混在 一起组成平均样品。 在采取果实的平均样品时,如桃、梨、苹果、柑橘等果实,即使是从同一株果树上取样, 也应考虑到果枝在树冠上的各个不同方位和部位以及果实体积的大、中、小和成熟度上的差异, 按各自相关的比例取样,再混合成平均样品。 (三)取样注意事项 1. 取样的地点,一般在距田埂或地边一定距离的株行取样,或在特定的取样区内取样。取样 点的四周不应该有缺株的现象。 2. 取样后,按分析的目的分成各部分(如根、茎、叶、果等),然后捆齐,并附上标签,装入纸 袋。有些多汁果实取样时,应用锋利的不锈钢刀剖切,并注意勿使果汁流失。 3. 对于多汁的瓜、果、蔬菜及幼嫩器官等样品,因含水分较多,容易变质或霉烂,可以在冰
箱中冷藏,或进行灭菌处理或烘干以供分析之用 4.选取平均样品的数量应当不少于供分析用样品的2倍。 5.为了动态地了解供试验用的植物在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状况,常按植物不同的生育期采取样 品进行分析。取样方法系在植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先调查植株的生育状况并区分为若干类型,计 算出各种类型植株所占的百分比,再按此比例采取相应数目的样株作为平均样品。 二、分析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1.从田间采取的植株样品,或是从植株上采取的器官组织样品 一般测定中,所取植株样品应该是生育正常无损伤的健康材料。取下的植株样品或器官组 织样品,必须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保湿容器中,以维持试样的水分状况和未取下之前基本一致。 否则,由于取样后的失水,特别是在田间取样带回室内的过程中,由于强烈失水,使离体材料 的许多生理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用这样的试材进行测定,就不可能得到正确可靠的结果。对 于器官组织样品,如叶片或叶组织,在取样后就应立即放入铺有湿纱布带盖的瓷盘中,或铺有 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对于干旱研究的有关试材,应尽可能维持其原来的水分状况。 采回的新鲜样品(平均样品)在做分析之前,一般先要经过净化、杀青、烘卂(或风干)等一系 列处理 (1)净化新鲜样品从田间或试验地取回时,常沾有泥土等杂质,应用柔软湿布擦净,不应 用水冲洗。 (2)杀青为了保持样品化学成分不发生转变和损耗,应将样品置于105℃的烘箱中烘15-20 min以终止样品中酶的活动 (3)烘干样品经过杀青之后,应立即降低烘箱的温度,维持在70-80℃,直到烘至恒重。烘 干所需的时间因样品数量和含水量、烘箱的容积和通风性能而定。烘干时应注意温度不可过高, 否则会把样品烤焦,特别是含糖较多的样品,更易在高温下焦化。为了更精密地分析,避免某 些成分的损失(如蛋白质、维生素、糖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采用真空干燥法。 此外,在测定植物材料中酶的活性或某些成分(如植物激素、维生素C、DNA、RNA等)的 含量时,需要用新鲜样品。取样时注意保鲜,取样后应立即进行待测组分提取:也可采用液氮 中冷冻保存或冰冻真空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制品。放在0-4℃冰箱中保存即可。在鲜样已进行了 匀浆,尚未完成提取、纯化,不能进行分析测定等特殊情况下,也可加入防腐剂(甲苯、苯甲 酸),以液态保存在缓冲液中,置于0~4℃冰箱即可。但保存时间不宜过长。 2.已经烘干(或风干)的样品 可根据样品的种类、特点进行以下处理: (1种子样品的处理一般种子(如禾谷类种子)的平均样品清除杂质后要进行磨碎,在磨碎 样品前后都应彻底清除磨粉机(或其他碾磨用具)内部的残留物,以免不同样品之间的机械混 杂,也可将最初磨出的少量样品弃去,然后正式磨碎,最后使样品全部无损地通过80~100目的 筛子,混合均匀作为分析样品贮存于具有磨口玻塞的广口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的采取地 点、试验处理、采样日期和采样人姓名等。长期保存的样品,贮存瓶上的标签还需要涂蜡。为 防止样品在贮存期间生虫,可在瓶中放置一点樟脑或对位二氯甲苯。 对于油料作物种子(如芝麻、亚麻、花生、蓖麻等)需要测定其含油量时,不应当用磨粉机 磨碎,否则样品中所含的油分吸附在磨粉机上将明显地影响分析的准确性。所以,对于油料种 子应将少量样品放在研钵内研碎或用切片机切成薄片作为分析样品。 (2)茎杆样品的处理烘干(或风干)的茎杆样品,均要进行磨碎,磨茎杆用的电磨与磨种子 的磨粉机结构不同,不宜用磨种子的电磨来磨碎茎杆。如果茎杆样品的含水量偏高而不利于磨 碎时,应进一步烘干后再进行磨碎 (3)多汁样品的处理柔嫩多汁样品(如浆果、瓜、菜、块根、块茎、球茎等)的成分(如蛋白
11 箱中冷藏,或进行灭菌处理或烘干以供分析之用。 4. 选取平均样品的数量应当不少于供分析用样品的2倍。 5. 为了动态地了解供试验用的植物在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状况,常按植物不同的生育期采取样 品进行分析。取样方法系在植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先调查植株的生育状况并区分为若干类型,计 算出各种类型植株所占的百分比,再按此比例采取相应数目的样株作为平均样品。 二、分析样品的处理和保存 1. 从田间采取的植株样品,或是从植株上采取的器官组织样品 一般测定中,所取植株样品应该是生育正常无损伤的健康材料。取下的植株样品或器官组 织样品,必须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保湿容器中,以维持试样的水分状况和未取下之前基本一致。 否则,由于取样后的失水,特别是在田间取样带回室内的过程中,由于强烈失水,使离体材料 的许多生理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用这样的试材进行测定,就不可能得到正确可靠的结果。对 于器官组织样品,如叶片或叶组织,在取样后就应立即放入铺有湿纱布带盖的瓷盘中,或铺有 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对于干旱研究的有关试材,应尽可能维持其原来的水分状况。 采回的新鲜样品(平均样品)在做分析之前,一般先要经过净化、杀青、烘干(或风干)等一系 列处理。 (1)净化 新鲜样品从田间或试验地取回时,常沾有泥土等杂质,应用柔软湿布擦净,不应 用水冲洗。 (2)杀青 为了保持样品化学成分不发生转变和损耗,应将样品置于105℃的烘箱中烘15~20 min以终止样品中酶的活动。 (3)烘干 样品经过杀青之后,应立即降低烘箱的温度,维持在70~80℃,直到烘至恒重。烘 干所需的时间因样品数量和含水量、烘箱的容积和通风性能而定。烘干时应注意温度不可过高, 否则会把样品烤焦,特别是含糖较多的样品,更易在高温下焦化。为了更精密地分析,避免某 些成分的损失(如蛋白质、维生素、糖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采用真空干燥法。 此外,在测定植物材料中酶的活性或某些成分(如植物激素、维生素C、DNA、RNA等)的 含量时,需要用新鲜样品。取样时注意保鲜,取样后应立即进行待测组分提取;也可采用液氮 中冷冻保存或冰冻真空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制品。放在0~4℃冰箱中保存即可。在鲜样已进行了 匀浆,尚未完成提取、纯化,不能进行分析测定等特殊情况下,也可加入防腐剂(甲苯、苯甲 酸),以液态保存在缓冲液中,置于0~4℃冰箱即可。但保存时间不宜过长。 2. 已经烘干(或风干)的样品 可根据样品的种类、特点进行以下处理: (1)种子样品的处理 一般种子(如禾谷类种子)的平均样品清除杂质后要进行磨碎,在磨碎 样品前后都应彻底清除磨粉机(或其他碾磨用具)内部的残留物,以免不同样品之间的机械混 杂,也可将最初磨出的少量样品弃去,然后正式磨碎,最后使样品全部无损地通过80~100目的 筛子,混合均匀作为分析样品贮存于具有磨口玻塞的广口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的采取地 点、试验处理、采样日期和采样人姓名等。长期保存的样品,贮存瓶上的标签还需要涂蜡。为 防止样品在贮存期间生虫,可在瓶中放置一点樟脑或对位二氯甲苯。 对于油料作物种子(如芝麻、亚麻、花生、蓖麻等)需要测定其含油量时,不应当用磨粉机 磨碎,否则样品中所含的油分吸附在磨粉机上将明显地影响分析的准确性。所以,对于油料种 子应将少量样品放在研钵内研碎或用切片机切成薄片作为分析样品。 (2)茎杆样品的处理 烘干(或风干)的茎杆样品,均要进行磨碎,磨茎杆用的电磨与磨种子 的磨粉机结构不同,不宜用磨种子的电磨来磨碎茎杆。如果茎杆样品的含水量偏高而不利于磨 碎时,应进一步烘干后再进行磨碎。 (3)多汁样品的处理 柔嫩多汁样品(如浆果、瓜、菜、块根、块茎、球茎等)的成分(如蛋白
质、可溶性糖、维生素、色素等)很容易发生代谢变化和损失,因此常用其新鲜样品直接进行 各项测定及分析。一般应将新鲜的平均样品切成小块,置于电动捣碎机的玻璃缸内进行捣碎。 若样品含水量不够(如甜菜、甘薯等)可以根据样品重加入0.1~1倍的蒸馏水。充分捣碎后的样品 应成浆状,从中取出混合均匀的样品进行分析。如果不能及时分析,最好不要急于将其捣碎, 以免其中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难以准确测定 有些蔬菜(如含水分不太多的叶菜类、豆类、干菜等)的平均样品可以经过干燥磨碎,也可 以直接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若采用新鲜样品,可采用上述方法在电动捣碎机内捣碎,也可用 研钵(必要时加少许干净的石英砂)充分研磨成匀浆,再进行分析。 在进行新鲜材料的活性成分(如酶活性)测定时,样品的匀浆、研磨一定要在冰浴上或低温 室内操作。新鲜样品采后来不及测定的,可放入液氮中速冻,再放入-70℃冰箱中保存。 供试样品一般应该在暗处保存,但是,对于供光合、蒸腾、气孔阻力等的测定样品,在光 照下保存更为合理。一般可先将这些供试样品保存在室内自然光强下,但从测定前的0.5~1.0h 开始,应对这些材料进行测定前的光照预处理,也叫光照前处理。这不仅是为了使气孔能正常 开放,也是为了使一些光合酶类能预先被激活,以便在测定时能获得正常水平的值,而且还能 缩短测定时间。光照前处理的光强,一般应和测定时的光照条件一致。 测定材料在取样后,一般应在当天测定使用,不应该过夜保存。需要过夜时,也应在较 低温度下保存,但在测定前应使材料温度恢复到测定条件的温度 对于采集的籽粒样品,在剔除杂质和破损籽粒后,一般可用风干法进行干燥。但有时根据 研究的要求,也可立即烘干。对叶片等组织样品,在取样后则应立即烘干。为了加速烘干,对 于茎秤、果穗等器官组织应事先切成细条或碎块。 13实验数据的处理 做好实验记录是进行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前提,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数据,应当及 时、准确地记在记录本上,切勿写错,更不能涂改。科学研究要求做到一丝不苟,严谨刻苦, 实事求是,这不仅是做学问,而且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植物生理生化定量测定中,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确运用统计方法非常重要。首 先遇到的是实验测定结果中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问题。记录数据时,只应保留一位不定数字, 计算结果中过多的无效数值是没有意义的,在去掉多余尾数时,以“四舍五入”为原则。在运 算过程中,也可以暂时多保留一位不定数字,得到计算结果后,再去掉多余的尾数 其次,在待测组分定量测定中,误差是绝对存在的,因此必须善于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 析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并判断其可靠程度。实验中,每种处理至少要有三次重复,定量测定数 据也要有三次重复,否则,无法进行统计检测。而且,在统计分析之前,不能单就数据进行选 择统计。由于取材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等一些经常性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称 为系统误差;由于一些偶然的外因所引起的误差,称为偶然误差。前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后者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所谓准确度是指测得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它用误差来表示。 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所谓精密度是指几次重复测定彼此间符合的程度,显示其重现 性状况,它用偏差来表示。偏差也分为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准确度和精密度共同反映测定结 果的可靠性。误差小表示可靠性好,误差大表示可靠性差。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对同一待测组分所得到的多个实验数据,最简单的办法是计算 其算术平均值,但这还不能很好地反映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尚需要计算出偏差或相对偏差。在 分析中,如果实验数据不多,则可采用算术平均偏差或相对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即可:但当实 验数据较多或分散程度较大时,用标准偏差即均方差S或相对标准偏差即变异系数C表示精密 度更可靠。还可用置信区间表示指定置信度a的偏差
12 质、可溶性糖、维生素、色素等)很容易发生代谢变化和损失,因此常用其新鲜样品直接进行 各项测定及分析。一般应将新鲜的平均样品切成小块,置于电动捣碎机的玻璃缸内进行捣碎。 若样品含水量不够(如甜菜、甘薯等)可以根据样品重加入0.1~1倍的蒸馏水。充分捣碎后的样品 应成浆状,从中取出混合均匀的样品进行分析。如果不能及时分析,最好不要急于将其捣碎, 以免其中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难以准确测定。 有些蔬菜(如含水分不太多的叶菜类、豆类、干菜等)的平均样品可以经过干燥磨碎,也可 以直接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若采用新鲜样品,可采用上述方法在电动捣碎机内捣碎,也可用 研钵(必要时加少许干净的石英砂)充分研磨成匀浆,再进行分析。 在进行新鲜材料的活性成分(如酶活性)测定时,样品的匀浆、研磨一定要在冰浴上或低温 室内操作。新鲜样品采后来不及测定的,可放入液氮中速冻,再放入-70℃冰箱中保存。 供试样品一般应该在暗处保存,但是,对于供光合、蒸腾、气孔阻力等的测定样品,在光 照下保存更为合理。一般可先将这些供试样品保存在室内自然光强下,但从测定前的0.5~1.0 h 开始,应对这些材料进行测定前的光照预处理,也叫光照前处理。这不仅是为了使气孔能正常 开放,也是为了使一些光合酶类能预先被激活,以便在测定时能获得正常水平的值,而且还能 缩短测定时间。光照前处理的光强,一般应和测定时的光照条件一致。 测定材料在取样后,一般应在当天测定使用,不应该过夜保存。需要过夜时,也应在较 低温度下保存,但在测定前应使材料温度恢复到测定条件的温度。 对于采集的籽粒样品,在剔除杂质和破损籽粒后,一般可用风干法进行干燥。但有时根据 研究的要求,也可立即烘干。对叶片等组织样品,在取样后则应立即烘干。为了加速烘干,对 于茎秤、果穗等器官组织应事先切成细条或碎块。 1.3 实验数据的处理 做好实验记录是进行实验结果处理和分析的前提,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数据,应当及 时、准确地记在记录本上,切勿写错,更不能涂改。科学研究要求做到一丝不苟,严谨刻苦, 实事求是,这不仅是做学问,而且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在植物生理生化定量测定中,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确运用统计方法非常重要。首 先遇到的是实验测定结果中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问题。记录数据时,只应保留一位不定数字, 计算结果中过多的无效数值是没有意义的,在去掉多余尾数时,以“四舍五入”为原则。在运 算过程中,也可以暂时多保留一位不定数字,得到计算结果后,再去掉多余的尾数。 其次,在待测组分定量测定中,误差是绝对存在的,因此必须善于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分 析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并判断其可靠程度。实验中,每种处理至少要有三次重复,定量测定数 据也要有三次重复,否则,无法进行统计检测。而且,在统计分析之前,不能单就数据进行选 择统计。由于取材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操作误差等一些经常性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称 为系统误差;由于一些偶然的外因所引起的误差,称为偶然误差。前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后者影响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所谓准确度是指测得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它用误差来表示。 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所谓精密度是指几次重复测定彼此间符合的程度,显示其重现 性状况,它用偏差来表示。偏差也分为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准确度和精密度共同反映测定结 果的可靠性。误差小表示可靠性好,误差大表示可靠性差。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对同一待测组分所得到的多个实验数据,最简单的办法是计算 其算术平均值,但这还不能很好地反映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尚需要计算出偏差或相对偏差。在 分析中,如果实验数据不多,则可采用算术平均偏差或相对平均偏差表示精密度即可;但当实 验数据较多或分散程度较大时,用标准偏差即均方差S或相对标准偏差即变异系数Cv表示精密 度更可靠。还可用置信区间表示指定置信度α的偏差
算术平均值=∑X 2.平均偏差 ∑x-x 3.相对平均偏差 ×100% 4.标准偏差(均方差)S= 5变异系数Cv=二×100% 6.置信区间的界限P=(an-S 置信区间=x土P 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检测某一样品x所属总体平均数和某一指定的同类样品的总体平均数 之间,或者两种处理取样所属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有无显著差异时,在总体方差未知,又是小样 本情况下,可以用检验求得f值,再根据设定显著水平和自由度大小,从r值表中查得概率值(P) 即可推断不同样品或同一样品的不同处理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及其差异水平。 所谓检验,实质上是差数的5%和1%置信区间,它只适用于检验两个相互独立的样品平均 数。要明确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还必须对各平均数进行多重比较。多重比较的方法, 过去沿用最小显著差数法(简称LSD法),但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近来多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 (简称LSR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不同平均数间的比较采用不同的显著差数标准,可用于平均 数间的所有相互比较,其常用方法有新复极差检验和q检验两种。各平均数经多重比较后,常 采用标记字母法表示。在平均数之间,凡有一个相同标记字母的即为差异不显著,凡具有不同 标记字母的即为差异显著,用小写字母a、b、c等表示a=0.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A、B、C等 表示a=0.01显著水平。差异显著性也可用标“*”号的方法表示,凡达到a=0.05水平(差异显 著)的数据,在其右上角标一个“*”号,凡达到a=0.01水平(差异极显著)的数据,在其右上角 标两个“*”号,凡未达到a=0.05水平的数据,则不予标记 在科学实验中,方差分析可帮助我们掌握客观规律的主要矛盾或技术关键。方差分析的基 本步骤可概括为:①将资料总变异的自由度及平方和分解为各变异因素的自由度及平方和,进 而算得其均方差:②计算均方比,做出F测验,以明确各变异因素的重要程度:③对各平均数 进行多重比较。具体的方法可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思考题 1.如何做到采取的植物材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如何做到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13 1. 算术平均值= xi n 2. 平均偏差= i x x n − 3. 相对平均偏差= i x x nx − ×100% 4. 标准偏差(均方差)S= ( ) 2 1 i x x n − − 5. 变异系数Cv= S x ×100% 6. 置信区间的界限P= t a n S ( , 1) n − 置信区间= x 土P 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检测某一样品 x 所属总体平均数和某一指定的同类样品的总体平均数 之间,或者两种处理取样所属的总体平均数之间有无显著差异时,在总体方差未知,又是小样 本情况下,可以用t检验求得t值,再根据设定显著水平和自由度大小,从t值表中查得概率值(P), 即可推断不同样品或同一样品的不同处理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及其差异水平。 所谓t检验,实质上是差数的5%和1%置信区间,它只适用于检验两个相互独立的样品平均 数。要明确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还必须对各平均数进行多重比较。多重比较的方法, 过去沿用最小显著差数法(简称LSD法),但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近来多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 (简称LSR法),这一方法的特点是不同平均数间的比较采用不同的显著差数标准,可用于平均 数间的所有相互比较,其常用方法有新复极差检验和q检验两种。各平均数经多重比较后,常 采用标记字母法表示。在平均数之间,凡有一个相同标记字母的即为差异不显著,凡具有不同 标记字母的即为差异显著,用小写字母a、b、c等表示α=0.05显著水平,大写字母A、B、C等 表示α=0.01显著水平。差异显著性也可用标“*”号的方法表示,凡达到α=0.05水平(差异显 著)的数据,在其右上角标一个“*”号,凡达到α=0.01水平(差异极显著)的数据,在其右上角 标两个“*”号,凡未达到α=0.05水平的数据,则不予标记。 在科学实验中,方差分析可帮助我们掌握客观规律的主要矛盾或技术关键。方差分析的基 本步骤可概括为:①将资料总变异的自由度及平方和分解为各变异因素的自由度及平方和,进 而算得其均方差;②计算均方比,做出F测验,以明确各变异因素的重要程度;③对各平均数 进行多重比较。具体的方法可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思考题 1. 如何做到采取的植物材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 如何做到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
2.水分生理 21气孔运动及其影响因素 气孔是陆生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水分和气体的主要通道及调节机构。它既要让光合作用需 要的CO2通过,又要防止过多的水分损失,因此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密度、形状、大小以及 开闭情况显著地影响着叶片的光合、蒸腾等生理代谢的速率。因而硏究气孔状况很有必要,特 别是在研究化学物质及环境因素对气孔运动的影响时,经常需要观察或测定气孔开闭的程度 本实验介绍观察气孔状况的一些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气孔运动 原理 气孔的开闭运动是由组成气孔器的两个保卫细胞的膨压控制的,将叶片表皮放在高渗溶液 中,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置换成低渗溶液后,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启。气孔的开闭运 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仪器与用具 显微镜1台:尖头镊子1把:;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滴管等, 试剂 5%甘油溶液。 方法 选用气孔较大的植物,如鸭跖草、蚕豆等进行实验。实验前先把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 光,促使气孔张开。观察时摘下叶片,用尖头镊子撕取一小片下表皮,浸入有水滴的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后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尽可能找到开得最大的气孔,然后在盖玻片的一端用滤纸 吸去水:而从另一端滴上5%甘油溶液,使甘油溶液取代水,继后可观察到保卫细胞因失水而 质壁分离,致使气孔关闭。当按上述方法再用水取代甘油时,保卫细胞吸水便呈现质壁分离复 原现象,气孔张开,而且张得比实验开始时还大 注意事项 本方法适用对气孔大且易撕下表皮的植物进行气孔运动的观察 二、光、CO2对气孔运动的影响 原理 光下植物叶片的气孔开启,暗中气孔关闭。一般情况下,高CO2抑制气孔张开,而低CO2 诱导气孔开放。气孔的形态,大小及气孔开度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仪器与用具 有光源的显微镜1台:显微聚光灯1盏:载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测微尺等。 试剂 Imol/ Naoh 方法 1.光对气孔的开启 将不离体的叶片(鸭跖草或蚕豆等)冲洗干净,放置暗中数小时,使气孔关闭,然后把一张 平展的叶片固定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有气孔的一面朝上,开启显微镜的内藏式光源或在叶的 斜上方安置一显微聚光灯,照射叶片,视野中选择数个气孔,调焦后,每隔5~10min观察一次 并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气孔开度。也可用显微摄影仪定时定点拍摄光诱导的气孔开启过程。 2.气孔对CO2的反应 将盛有表皮条和少量水的小培养皿放在一盛有1 mol/L NaOh溶液的大培养皿中,用烧杯 罩住,其中CO2被NaOH所吸收,放在室温、光照下30min,处理前后测量气孔孔径
14 2. 水分生理 2.1 气孔运动及其影响因素 气孔是陆生植物与外界环境交换水分和气体的主要通道及调节机构。它既要让光合作用需 要的CO2通过,又要防止过多的水分损失,因此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密度、形状、大小以及 开闭情况显著地影响着叶片的光合、蒸腾等生理代谢的速率。因而研究气孔状况很有必要,特 别是在研究化学物质及环境因素对气孔运动的影响时,经常需要观察或测定气孔开闭的程度。 本实验介绍观察气孔状况的一些方法。 一. 显微镜下观察气孔运动 原理 气孔的开闭运动是由组成气孔器的两个保卫细胞的膨压控制的,将叶片表皮放在高渗溶液 中,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置换成低渗溶液后,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启。气孔的开闭运 动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仪器与用具 显微镜1台;尖头镊子1把;载玻片;盖玻片;滤纸;滴管等。 试剂 5%甘油溶液。 方法 选用气孔较大的植物,如鸭跖草、蚕豆等进行实验。实验前先把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 光,促使气孔张开。观察时摘下叶片,用尖头镊子撕取一小片下表皮,浸入有水滴的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后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尽可能找到开得最大的气孔,然后在盖玻片的一端用滤纸 吸去水;而从另一端滴上5%甘油溶液,使甘油溶液取代水,继后可观察到保卫细胞因失水而 质壁分离,致使气孔关闭。当按上述方法再用水取代甘油时,保卫细胞吸水便呈现质壁分离复 原现象,气孔张开,而且张得比实验开始时还大。 注意事项 本方法适用对气孔大且易撕下表皮的植物进行气孔运动的观察。 二、光、CO2对气孔运动的影响 原理 光下植物叶片的气孔开启,暗中气孔关闭。一般情况下,高CO2抑制气孔张开,而低CO2 诱导气孔开放。气孔的形态,大小及气孔开度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仪器与用具 有光源的显微镜1台;显微聚光灯1盏;载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测微尺等。 试剂 1mol/L NaOH 方法 1. 光 对气孔的开启 将不离体的叶片(鸭跖草或蚕豆等)冲洗干净,放置暗中数小时,使气孔关闭,然后把一张 平展的叶片固定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有气孔的一面朝上,开启显微镜的内藏式光源或在叶的 斜上方安置一显微聚光灯,照射叶片,视野中选择数个气孔,调焦后,每隔5~10min观察一次, 并用显微测微尺测量气孔开度。也可用显微摄影仪定时定点拍摄光诱导的气孔开启过程。 2. 气孔对CO2的反应 将盛有表皮条和少量水的小培养皿放在一盛有1 mol/L NaOH 溶液的大培养皿中,用烧杯 罩住,其中CO2被NaOH所吸收,放在室温、光照下30min,处理前后测量气孔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