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 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二十 年》曾引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流传。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段杨子荣的唱词,原来是:“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 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 1965年毛泽东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建议将最后一句的“春天”,改为“春色”。“春天”,仅仅表示 时令、季节:而“春色”,“春天的景色”之意,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 且“春色”既指自然界,又兼指人类社会,语意双关,大大地丰富了词语的信总含量。真是字 之改,全词增辉。 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分别以语言的有关组成部 分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和这三者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 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例如语言的声律美和语音有关,词语、句式的精美适当,和词汇、语法有关。有时话语修辞手段 的运用,甚至会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 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试比较以下两句话: (1)禁止践踏草地 (2)足下留青 这是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的,恐怕谁都认为(2)比(1)好。为什么?(1)是命令、训诚的语气, 使人反感:(2)是祈使、劝导的语气,显得有礼貌。不仅两个句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不同, 而且(2)的语言艺术含量也更高。我们知道,四个字的语音段落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的一种格 式,而这一点又是和汉语孤立语的特点分不开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 很少形态变化,不至入句后引起音节数量的变化。“青”,本是形容词,这里灵活运用表示名词性 词组“青青的草坪”。“足下留青”还是根据人们所熟悉的习用语“手下留情”的仿造,“留青” “留情”谐音双关,新巧而含蓄。例(2)表达效果好,是综合利用汉语语言要素的特点,精心组 词造句的结果」 “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得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领率才逐步提高。“修”与“辞” 本来是两个词,它们何时开始连用?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卦·文 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唐孔颖达对这 句话的理解是: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 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孔颖达的解释是修理文教的意思。 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辞如果 缺乏文采,就不会广为流传。“辞达”与“言文相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 动。而研究这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就叫修辞学。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否讲求修辞,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左传·襄公 二十五年》曾引孔子的话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孔子认为言辞如果缺乏文采,就不会广泛 流传。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有一段杨子荣的唱词,原来是:“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 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天换人间!” 1965 年毛泽东同志看了演出以后,建议将最后一句的“春天”,改为“春色”。“春天”,仅仅表示 时令、季节;而“春色”,“春天的景色”之意,使人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而 且“春色”既指自然界,又兼指人类社会,语意双关,大大地丰富了词语的信息含量。真是一字 之改,全词增辉。 语言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是分别以语言的有关组成部 分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和这三者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根据语言各个要素的构成、特点、规 律、规则等等,来提高表达的效果。有时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例如语言的声律美和语音有关,词语、句式的精美适当,和词汇、语法有关。有时话语修辞手段 的运用,甚至会同时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修辞,一定要学好语音、词汇、语 法等有关知识,这样才有牢固的基础。试比较以下两句话: (1)禁止践踏草地 (2)足下留青 这是我们在公园里常见到的,恐怕谁都认为(2)比(1)好。为什么?(1)是命令、训诫的语气, 使人反感;(2)是祈使、劝导的语气,显得有礼貌。不仅两个句子所表现出的对人的态度不同, 而且(2)的语言艺术含量也更高。我们知道,四个字的语音段落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道的一种格 式,而这一点又是和汉语孤立语的特点分不开的:一个字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独立运用的词; 很少形态变化,不至入句后引起音节数量的变化。“青”,本是形容词,这里灵活运用表示名词性 词组“青青的草坪”。“足下留青”还是根据人们所熟悉的习用语“手下留情”的仿造,“留青”、 “留情”谐音双关,新巧而含蓄。例(2)表达效果好,是综合利用汉语语言要素的特点,精心组 词造句的结果。 “修辞”这个词,在我国古代,出现得并不多。到了现代,使用的频率才逐步提高。“修”与“辞” 本来是两个词,它们何时开始连用?从我们掌握的材料看,它们最早出现在《易经》的《乾卦·文 言》中: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唐孔颖达对这 句话的理解是: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 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孔颖达的解释是修理文教的意思。 孔子主张“辞达而已矣”,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辞如果 缺乏文采,就不会广为流传。“辞达”与“言文相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辞”,通常地说,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修辞活动或修辞行为。 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修辞”(《日知录》十九)。其中的“修辞”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修辞的动词用法。又如: 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3页) ②修辞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 内容的一种活动。(《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第24页) 这两例中的“修辞指的是调整语言的活动。 其二,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是指修辞活动中的规律,即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提高 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和方法。这是“修辞”的名词用法。如: ①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发凡》第3页) ②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把话和文章说得或写得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北 师大中文系《汉语讲义》第200页) 这些例子中的“修辞”都是指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 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堆砌词藻,以为词藻堆砌得越多,文章就越生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著 名作家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都反对堆砌词藻。老舍专门为此写过一个相声叫《乱形容》,专门讽 刺那些乱形容、喜欢堆砌词藻的人。 甲:我看不然!比如说:你下班回家,见者母亲,该说什么? 乙:我就扼要地,明朗地,热诚地高叫:我的最亲爱的,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的,再好没有的 妈妈! 甲:这像话吗?见者母亲,我们都叫一声妈!这比什么都更亲切,用不着形容! 乙:那是因为你们的文化水平低,不懂修辞,语言贫乏,想象枯容,缺乏创造! 甲:是呀,那么,你见了父亲呢? 乙:你听者!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 甲:你天天这么叫吗? 乙:当然喽!毫无疑问地这么叫,刚才我由家里出来,还这么叫过呢: 甲:真的呀? 乙:难道我还说假话吗?不信,请你,最亲爱的朋友,看看这儿!(指脸) 甲:哟:红了一块:怎么啦? 乙:我刚才那么一叫: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只听得一声巨响 如雷贯耳,波澜壮阔,眼中熊熊的火光,乱目金星! 甲:什么呀? 乙: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 相声塑造了一个胡乱堆砌词藻的人物,此人认为“修辞”就是堆砌漂亮的形容词,就得“努力地形
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辞”,通常地说,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指修辞活动或修辞行为。 顾炎武说:“从语录入门者,多不善修辞”(《日知录》十九)。其中的“修辞”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修辞的动词用法。又如: ①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第 3 页) ② 修辞 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现写说者所要表达的 内容的一种活动。(《辞海·语言文字分册》第 24 页) 这两例中的“修辞”指的是调整语言的活动。 其二,是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是指修辞活动中的规律,即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提高 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和方法。这是“修辞”的名词用法。如: ①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发凡》第 3 页) ②修辞就是如何调整和修饰语言,把话和文章说得或写得更正确、明白、生动、有力的方法。(北 师大中文系《汉语讲义》第 200 页) 这些例子中的“修辞”都是指的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或规律。 有些人写文章喜欢堆砌词藻,以为词藻堆砌得越多,文章就越生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著 名作家从自己切身体会出发,都反对堆砌词藻。老舍专门为此写过一个相声叫《乱形容》,专门讽 刺那些乱形容、喜欢堆砌词藻的人。 甲:我看不然!比如说:你下班回家,见着母亲,该说什么? 乙:我就扼要地,明朗地,热诚地高叫:我的最亲爱的,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的,再好没有的 妈妈! 甲:这像话吗?见着母亲,我们都叫一声妈!这比什么都更亲切,用不着形容! 乙:那是因为你们的文化水平低,不懂修辞,语言贫乏,想象枯窘,缺乏创造! 甲:是呀,那么,你见了父亲呢? 乙:你听着!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 甲:你天天这么叫吗? 乙:当然喽!毫无疑问地这么叫,刚才我由家里出来,还这么叫过呢! 甲:真的呀? 乙:难道我还说假话吗?不信,请你,最亲爱的朋友,看看这儿!(指脸) 甲:哟!红了一块!怎么啦? 乙:我刚才那么一叫:我的最亲爱的,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爸爸,只听得一声巨响, 如雷贯耳,波澜壮阔,眼中熊熊的火光,乱冒金星! 甲:什么呀? 乙: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 相声塑造了一个胡乱堆砌词藻的人物,此人认为“修辞”就是堆砌漂亮的形容词,就得“努力地形
容”,不管挨得上边还是挨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你能指出相声中的“乱形容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吗?仔细地分析一下,对认识“乱形容”的实质,不无好处。 这里,老舍己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甲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人物乙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 根本不管这些“的"用得恰当不恰当。譬如有的的用错了场合。既称对方为亲爱的,就不能同 时称对方为敬爱的”,至于又称对方为博爱的,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形容“艺术家”也不能用“尖 端的、灵感的、响亮的”,再拼凑上“地才”和“人才”更是胡扯了。又如,有的一连串“的“用错了对 象。见到母亲,亲切地叫一声“妈”已经足够了,加上那么多形容词,完全是画蛇添足。至于称明 爸爸为“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更是不恰当了。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与上下文也不搭 配。例如,形容挨了一下耳光,用“如雷贯耳,波潮壮阔”根本扯不上:再与“银中熊熊的火光,乱 冒金星”硬放在一起,越发无法搭配。当我们读到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这类自相矛盾, 充满读谐的语句,同时又“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时,能不笑得喷饭吗?这里,给我们最大 的启示就是:形容必须“恰当”。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作者认准了这样的形容性词语加上去之后, 能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才可大胆使用:反之,如果觉得用上去反而不恰当,甚至破坏了语 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就应坚决不用。 老舍一辈子反对乱形容”,他在《谈简练》一文中说:“形容得多而不恰当,易令人生厌”,因为“形 容字一多,句子就会冗长,读起米费力”,还“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因此他主张:“能 够直接说出来的地方,不必去形容:到了非形容不可的地方,要努力找到生动有力的形容字。” 其实,一般说来,比较老练的作者都喜欢朴实,尽量少形容:而初学写作的人则多用词华丽,好 用形容性词语。是不是好用形容性词语,似乎成为衡量作者老练,成熟程度的标尺之一。确实, 有的青年人以为,要描写什么事物,必须加倍形容。于是在描写风景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清晨 的朝阳滚滚上升,象征者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人喜欢堆砌成语,如:“一想起李老师对我的费 尽心机的苦口婆心的教有,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费尽心机”是贬义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既 用了“苦口婆心”形容,己经足够了;“费尽心机”再放上去,完全多余。又如一小学生作文滥用成 语: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分道扬bi0(镶),晚上,爸妈下班后,我放学归来,咱们又殊途同归了 爸爸喜欢足球,妈妈和我也常常跟着他对球赛指手划脚,我们都喜欢交朋友,常常是来者不拒, 总之,咱三人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不好时,爸爸对我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 地,而妈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某年高考,作文要求写“陈伊玲的故事"”。有一考生这样比喻主人公:“陈伊玲年方二十岁。她面如 芙蓉,眼如秋波,高大的鼻子下,有一张鸟一般完美的嘴。这段描写且不说“面如芙蓉,眼如秋 波”这样的比哈早已是陈词滥调,只看她既“高”又“大“的鼻子下面,配的是一张尖而长的“鸟 嘴”一“嘴”长得再“完美”,也不过像“鸟”!这样的姑娘,只能吓得人家退避三舍,有何美丽可言? 鲁迅曾经“传授”过一条“作文秘决”,这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也语重 心长地谈自己的体会:“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其三,是指修辞学,即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问。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的解释比较全面。它说:“修当作调整或话用解,辞当作语辞解
容”,不管挨得上边还是挨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修辞的一种误解。你能指出相声中的“乱形容”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吗?仔细地分析一下,对认识“乱形容”的实质,不无好处。 这里,老舍已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甲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这就是:人物乙一出口就是一连串“的”, 根本不管这些“的”用得恰当不恰当。譬如有的“的”用错了场合。既称对方为“亲爱的”,就不能同 时称对方为“敬爱的”,至于又称对方为“博爱的”,更是牛头不对马嘴。形容“艺术家”也不能用“尖 端的、灵感的、响亮的”,再拼凑上“地才”和“人才”更是胡扯了。又如,有的一连串“的”用错了对 象。见到母亲,亲切地叫一声“妈”已经足够了,加上那么多形容词,完全是画蛇添足。至于称呼 爸爸为“男性的、分割不开的、光辉灿烂的”更是不恰当了。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与上下文也不搭 配。例如,形容挨了一下耳光,用“如雷贯耳,波澜壮阔”根本扯不上;再与“眼中熊熊的火光,乱 冒金星”硬放在一起,越发无法搭配。当我们读到“最亲爱的爸爸伸出英雄的魔掌”这类自相矛盾, 充满诙谐的语句,同时又“给了我一个关键性的大嘴巴”时,能不笑得喷饭吗?这里,给我们最大 的启示就是:形容必须“恰当”。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作者认准了这样的形容性词语加上去之后, 能使文章准确、鲜明、生动,才可大胆使用;反之,如果觉得用上去反而不恰当,甚至破坏了语 句的准确、鲜明、生动,就应坚决不用。 老舍一辈子反对“乱形容”,他在《谈简练》一文中说:“形容得多而不恰当,易令人生厌”,因为“形 容字一多,句子就会冗长,读起来费力”,还“使人很难得到个完整鲜明的形象。”因此他主张:“能 够直接说出来的地方,不必去形容;到了非形容不可的地方,要努力找到生动有力的形容字。” 其实,一般说来,比较老练的作者都喜欢朴实,尽量少形容;而初学写作的人则多用词华丽,好 用形容性词语。是不是好用形容性词语,似乎成为衡量作者老练,成熟程度的标尺之一。确实, 有的青年人以为,要描写什么事物,必须加倍形容。于是在描写风景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清晨 的朝阳滚滚上升,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到来。”有的人喜欢堆砌成语,如:“一想起李老师对我的费 尽心机的苦口婆心的教育,我的心情就不能平静。”“费尽心机”是贬义成语,用在这里不恰当,既 用了“苦口婆心”形容,已经足够了;“费尽心机”再放上去,完全多余。又如一小学生作文滥用成 语:每天早上,我们三人分道扬 biāo(镳),晚上,爸妈下班后,我放学归来,咱们又殊途同归了。 爸爸喜欢足球,妈妈和我也常常跟着他对球赛指手划脚,我们都喜欢交朋友,常常是来者不拒, 总之,咱三人臭味相投,家中一团和气。不好时,爸爸对我同室操戈,心狠手辣地揍得我五体投 地,而妈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从不见义勇为。 某年高考,作文要求写“陈伊玲的故事”。有一考生这样比喻主人公:“陈伊玲年方二十岁。她面如 芙蓉,眼如秋波,高大的鼻子下,有一张鸟一般完美的嘴。”这段描写且不说“面如芙蓉,眼如秋 波”这样的比喻早已是陈词滥调,只看她既“高”又“大”的鼻子下面,配的是一张尖而长的“鸟 嘴”——“嘴”长得再“完美”,也不过像“鸟”!这样的姑娘,只能吓得人家退避三舍,有何美丽可言? 鲁迅曾经“传授”过一条“作文秘诀”,这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郭沫若也语重 心长地谈自己的体会:“要使文章生动,我想少用形容词是一个秘诀。” 其三,是指修辞学,即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修辞规律的认识和描述,是关于修辞的知识和学问。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对“修辞”的解释比较全面。它说:“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
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第1页)这里的语辞既包括书面语修辞,也包括口语修辞。所谓“调 整或适用”,主要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把“修辞“的“修”仅 仅解释为“修饰”,那么就容易引起两点误解:一是认为修辞仅仅是指修饰书面语。因为只有书面 语才有充裕的时间反复推敲、斟翻:二是认为修辞仅仅指修饰书面语的华巧部分,因为只有使用 华巧的文辞时才有修饰的必要。 事实上,口语修辞也一样重要。进入21世纪,商业谈判,贸易洽谈,演讲、导游、访问等活动普 遍展开,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将注意力从原来的书面语言修辞扩展到口语修辞的研究,虽 然这方面的专著还不多见,但却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可喜的趋势。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我们必 须具备三种能力: 1.具有捕提对方意图,组织自己话语的能力 在口头交际中,人们的谈话都有一定的目的。为了提高交际的水平,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会迅速、 准确地了解说话者的目的,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学会巧妙地围绕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谈话,学会 根据交际情境灵活地组织自己的言语活动。这在涉外活动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它与 人们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性格、才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周总理在外事活动中,有许多优秀 的口语修辞范例。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向各国到会的记者介绍我国的经济情 况,然后答复记者的提问。一位西方的记者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位西方 记者并非真正关心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情况,问题的背后是借此米嘲笑中国的贫穷。周总理迅速 地明白了这位西方记者发问的真正目的,然后根据当时的外交场合,巧妙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 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答话,使在场的人们疑惑不解,大家都屏心静气等候着 总理的分析与解释,周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 角、1角、5分、2分、1分、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 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 际上享有盛誉。”一番解说之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具有机智、果断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说与听的交际过程中,人们时时要注意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语言,在控制和调整的过程中,表现 出说话人机敏、灵活的素质。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慎将皮带松落了,引起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当他发现自己面临窘境之 际,立即镇静下米,他说:“同学们,年底评选先进教师你们可别忘了我呀!”学生一愣,他接者 说:“你们看,由于工作操劳,我瘦得皮带都系不住了,仍在坚持给你们上课,还不够选进?”说 着,他从从容容地把皮带系好。教室里立即响起了学生的善意与钦佩的笑声。这位语文教师能够 语随境迁,化尬为幽默,表现了他“随境应变”的能力。 3、具有巧妙传递潜在信息的能力 口语交际中,要特别注意谈话对象的年龄、性情、职业、民族、性格、身份、文化素养,当时的 心情等因素,做到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因言语环境的限制,不便直说的,要善于传递潜在信息 例如一位教师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疼的就是历史
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第 1 页)这里的语辞既包括书面语修辞,也包括口语修辞。所谓“调 整或适用”,主要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把“修辞”的“修”仅 仅解释为“修饰”,那么就容易引起两点误解:一是认为修辞仅仅是指修饰书面语。因为只有书面 语才有充裕的时间反复推敲、斟酌;二是认为修辞仅仅指修饰书面语的华巧部分,因为只有使用 华巧的文辞时才有修饰的必要。 事实上,口语修辞也一样重要。进入 21 世纪,商业谈判,贸易洽谈,演讲、导游、访问等活动普 遍展开,由于社会交际的需要,人们将注意力从原来的书面语言修辞扩展到口语修辞的研究,虽 然这方面的专著还不多见,但却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可喜的趋势。因此,在口语交际中,我们必 须具备三种能力: 1.具有捕捉对方意图,组织自己话语的能力 在口头交际中,人们的谈话都有一定的目的。为了提高交际的水平,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会迅速、 准确地了解说话者的目的,明白说话者的意图;学会巧妙地围绕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谈话,学会 根据交际情境灵活地组织自己的言语活动。这在涉外活动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它与 人们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性格、才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周总理在外事活动中,有许多优秀 的口语修辞范例。在北京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向各国到会的记者介绍我国的经济情 况,然后答复记者的提问。一位西方的记者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位西方 记者并非真正关心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情况,问题的背后是借此来嘲笑中国的贫穷。周总理迅速 地明白了这位西方记者发问的真正目的,然后根据当时的外交场合,巧妙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 的货币资金嘛,有 18 元 8 角 8 分。”这一答话,使在场的人们疑惑不解,大家都屏心静气等候着 总理的分析与解释,周总理接着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 10 元、5 元、2 元、1 元、5 角、2 角、1 角、5 分、2 分、1 分、10 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 18 元 8 角 8 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 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在国 际上享有盛誉。”一番解说之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具有机智、果断的临场应变能力 在说与听的交际过程中,人们时时要注意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语言,在控制和调整的过程中,表现 出说话人机敏、灵活的素质。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慎将皮带松落了,引起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当他发现自己面临窘境之 际,立即镇静下来,他说:“同学们,年底评选先进教师你们可别忘了我呀!”学生一愣,他接着 说:“你们看,由于工作操劳,我瘦得皮带都系不住了,仍在坚持给你们上课,还不够选进?”说 着,他从从容容地把皮带系好。教室里立即响起了学生的善意与钦佩的笑声。这位语文教师能够 语随境迁,化尴尬为幽默,表现了他“随境应变”的能力。 3、具有巧妙传递潜在信息的能力 口语交际中,要特别注意谈话对象的年龄、性情、职业、民族、性格、身份、文化素养,当时的 心情等因素,做到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因言语环境的限制,不便直说的,要善于传递潜在信息。 例如一位教师去家访,学生的父亲问:“我儿子的历史学得怎样?我做学生时最头疼的就是历史
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说到“我正想同你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 教师的话一语双关,轻松读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争取了家长的配合,“润滑”了与家长 的关系。 再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当时,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 批阅文件的美国派克钢笔。这时美国记者首先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 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根据问话人的身份、国籍、口吻,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他软 中有硬,灵活机智地回答:“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原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贵国的钢笔。“这是根据 美国记者的发问,以抗美援朝获得胜利的事例来传递潜在信息,挫败对方的做气。设想一下,如 果交际对象是一位英国或法国的记者,再用这一段话来回答,就没有这样良好的效果了。 二、修辞现象 不论是把修辞解释为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好,或者是把它解释为调整语辞的活动也好 总之,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材料的收集:第二,主题的确定和题 材材料的取舍选择:第三,写说发表。这第一、二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 也是修辞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这第三个阶段才是修辞的天地。第三阶段写 说发表的全过程,就是修辞的全过程。修辞现象有以下特征: 第一,普遗性。既然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都是修辞现象,那么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 便无处不在。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手写文章,这种现象便会产生。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 不通的病句也是修辞现象。只不过前者是好的修辞现象而己。失败的修辞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 因为它也产生于修辞过程之中。修辞现象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的社会性、全民性,决定了 修辞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适应性。修辞现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 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后有专章论述。 第三,易变性。修辞现象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王 尔德说:“第一个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聋才。"这就是说修辞要常变常新, 不能沿袭,题旨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它是修辞的生命线! 第四,民族性。修辞现象常常打上民族的印记。由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审美观点、思 维习惯、社会风尚、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不同,修辞现象也往往有别。 例如同是动物“狗”,不同民族赋予它的废贬色彩就不相同。英国人认为对人最忠实的动物是狗, 就常用“像狗一样忠实”来比喻坚贞不渝者。有一美国语音学家在他的一本语音学专著的扉页上写 道献给我的狗”,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虽然英语中的0g有时也指“无赖汉*坏蛋“废 物”,但是总的说来,英语中的dog给人的联想是好的,因此,英语中有a1 ucky dog(幸运儿)、 a jogly dog(有趣的伙伴)、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其乌)、A top dog(优胜者)、be top dog(居于高位)、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极讲究)这类在汉语中不可能产生的说
经常考不及格。”教师笑了,随口说到“我正想同你商量,怎样使历史不再重演。”他们相视而笑。 教师的话一语双关,轻松诙谐,既说出了不便直言的话,又争取了家长的配合,“润滑”了与家长 的关系。 再如在抗美援朝时期,周总理接待了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当时,周总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支 批阅文件的美国派克钢笔。这时美国记者首先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 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根据问话人的身份、国籍、口吻,听出其中的弦外之音。他软 中有硬,灵活机智地回答:“提起这支笔呀,是一个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原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于是收下了贵国的钢笔。”这是根据 美国记者的发问,以抗美援朝获得胜利的事例来传递潜在信息,挫败对方的傲气。设想一下,如 果交际对象是一位英国或法国的记者,再用这一段话来回答,就没有这样良好的效果了。 二、修辞现象 不论是把修辞解释为语言运用的方法、技巧和规律也好,或者是把它解释为调整语辞的活动也好, 总之,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具体的语文现象,都是修辞现象。 一篇文章或一席演说的形成,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材料的收集;第二,主题的确定和题 材材料的取舍选择;第三,写说发表。这第一、二个阶段虽与修辞的关系密切,是修辞的前提, 也是修辞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终究不是修辞本身,这第三个阶段才是修辞的天地。第三阶段写 说发表的全过程,就是修辞的全过程。修辞现象有以下特征: 第一,普遍性。既然在修辞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现象都是修辞现象,那么修辞现象在人们的写说中 便无处不在。只要人们开口说话,动手写文章,这种现象便会产生。通顺的话是修辞现象,文理 不通的病句也是修辞现象。只不过前者是好的修辞现象而已。失败的修辞现象也是一种修辞现象, 因为它也产生于修辞过程之中。修辞现象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的社会性、全民性,决定了 修辞现象的普遍性。 第二,适应性。修辞现象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才存在,总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诸 如写说的时间、地点、上下文等,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服务。后有专章论述。 第三,易变性。修辞现象是经常在发展变化的,这是它的一大特点。这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王 尔德说:“第一个比喻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这就是说修辞要常变常新, 不能沿袭,题旨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它是修辞的生命线! 第四,民族性。修辞现象常常打上民族的印记。由于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审美观点、思 维习惯、社会风尚、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自然环境、地理因素等不同,修辞现象也往往有别。 例如同是动物“狗”,不同民族赋予它的褒贬色彩就不相同。英国人认为对人最忠实的动物是狗, 就常用“像狗一样忠实”来比喻坚贞不渝者。有一美国语音学家在他的一本语音学专著的扉页上写 道“献给我的狗”,这在中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虽然英语中的 dog 有时也指“无赖汉”“坏蛋”“废 物”,但是总的说来,英语中的 dog 给人的联想是好的,因此,英语中有 a lucky dog(幸运儿)、 a jogly dog(有趣的伙伴)、love me , love my dog (爱屋其乌)、 A top dog (优胜者)、 be top dog (居于高位)、dressed like a dog’s dinner(穿着极讲究)这类在汉语中不可能产生的说